影片《金刚》里上演的大猩猩,符合科学、文学和电影的各种不同的传说。其实大猩猩是两位导演相互妥协的结果。其中之一是梅里安·库珀,他起初以他喜欢的作品——迪夏宇的《在赤道非洲的旅行和冒险》为原型,想到的是一只凶恶的怪兽。但是欧内斯特·舒德萨克却立刻考虑到一个有人性的、可爱的金刚。按评论家辛西娅·厄尔布的看法,露丝·罗斯(舒德萨克的妻子)作为电影编剧,对影片的设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突出了金刚与少女之间纯朴温柔的爱情,这样就使大猩猩变得温和,并且在故事里引入了一个女人的视角——按照她自己的说法——以便吸引更多的观众。
两位导演之间达成的妥协,首先是关于外形的问题。舒德萨克认真地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打电话给纽约自然史博物馆,想得到大猩猩解剖的准确数据;此外还录制了几份大猩猩的音响资料。库珀更关注技术方面的可能性,看到这些资料以后,决定金刚至少要在三个方面不同于一只“真实的”大猩猩。首先,他认为一只真实的大猩猩发出的声音过于温和悦耳。他不是到动物园里录音,而是采用一些猫发出的后再把速度放慢的声音,并且把一个人胸部发出的声音加以放大,用来代替金刚捶打胸部的咚咚声。他认为一只巨大的动物应该发出一种强烈的声音。其次,库珀对收集的关于一只成年雄性大猩猩身材的资料一无所知。他不认同动物园所说的“大约1.70米”,而是把金刚完全扩大到了传说中一个巨人的比例,也就是“大约15米”。最后,人们除掉了金刚的阴茎,以便像当时好莱坞出品的许多影片里那样,掩盖一切明显的性行为。与大猩猩的身材和体重相比,他的阴茎是小的(成年大猩猩勃起时平均长度为五厘米)。保尔·迪夏宇取走了被带到欧洲的大猩猩的生殖器。蕾蒙娜和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人类与猿猴》(1966)中暗示,迪夏宇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隐瞒大猩猩的阴茎尺寸毫不惊人的真相。
因此,像他在自己的著作《在赤道非洲的旅行和冒险》(1861)中所描绘的、富于攻击性和作为强奸者的大猩猩,这种可怕的形象也许会被摧毁。这可能也是金刚没有阴茎的原因,但即使为了影片的需要也并非必须牺牲真相。不过在一个场景里,他的阴茎似乎象征性地被一棵树取代了。金刚抓住他面前的一棵树干摇晃着,试图使袭击他的人掉下来。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看到,《金刚》里的一切解释依据的都是这个观点:大猩猩是一只雄性,但是在影片中找不到这方面的任何生理迹象。金刚是无性的,他的行为是男性和女性不同方面的组合:是个父亲那样的保护者,亲切得像个母亲,气恼时像个孩子。实际上,是大猩猩与少女之间经历的感情潮流表现了他的异性恋,并且使金刚变成了“雄性”。
根据对黑人进行研究的文化批评方面的论著,金刚之死似乎主要是为异性恋白种男人的难题带来了一个解决办法。大猩猩被白种男人杀死了,因而可怕的“黑色”野兽也就被消灭了。詹姆斯·斯尼德补充说,金刚在本质上为异性恋白种男人扮演着典范的角色,因为他们可以把自己内心对于强奸的幻想转移到他的身上。按照历史学家托马斯·戈塞特(保尔·霍克在他的1979年出版的著作《白人英雄,黑人野兽》里加以引证)的看法,白种男人认同于黑色的人形野兽的幻想非常流行:“他们会乐于能够成为黑人,至少是在星期六晚上。”至于斯尼德,他断言白种男人为自己对于强奸的幻想感到极为内疚,所以猿猴应该死去:金刚的死亡意味着赎罪,而在这种背景下他的阴茎的缺失,也许可以解释为这种黑色的威胁已经被白人电影艺术家消除了。金刚死后,黑人观众和白种女人有点怅然若失。白种女人还有可能尝试把精力集中在白人的异性恋婚姻上,而黑人观众只能两眼空虚地注视着黑色绅士金刚的死亡。
摘自斯坦恩·詹森《女人为什么爱猿猴》p12-14,p26-27
令人惊艳的的特效怪兽电影,后来的翻拍虽然技术有所进步,剧本也打磨得更细腻,但也仅仅是在这一版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而已,这部1933年的《金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人说,这版金刚滥杀无辜,喜欢不起来,但其实只要你仔细想一想就会意识到导演和编剧这样处理其实是更加真实地反应了金刚的本性,因为它毕竟是一只巨大的野兽,没有人类那样懂得怜悯其它生命的感情,但它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物品是会懂得不去伤害甚至去保护她的行为,让人倍感意外。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观众在最后看到金刚在滥杀无辜之后为保护女主而死依然会觉得伤心和失落的原因。 尤其是女性观众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什么时候能有一个男人能为我爬上帝国大厦打飞机呢?”然后对身边的男友狠狠地白了一眼。
monster系列鼻祖,田中友幸与圆谷英二观此片后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哥斯拉系列。金刚大战恐龙/金刚误入城市空间的场景,奠定了类型片模式的基础,直到今日林黎胜导演巧妙运用西湖当作《百万巨鳄》的地理空间,搭建奇观,仿其雏形。“查理”一角,代表了早期好莱坞电影的中国人形象。白人获胜乃惯常逻辑。
在迪士尼做出第一部动画长片之前,雷电华已经将定格动画完美结合到真人电影中,背投、接景、微缩模型、局部特写,数场巨兽间的肉搏战,无论在丛林还是在城市,从金刚出现后始终给人压迫感。以当时的特效技术集大成,呈现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结尾处的帝国大厦是1931年竣工,是保持世界最高建筑地位最久(41年)的摩天大楼,而《金刚》的特效技术甚至保持时间更久,要等到80年代后电脑技术才迎来真正突破。除了特效冒险奇观,内核居然还是伟大的爱情悲剧,即便能战胜世上所有的对手,爬上世上最高的楼顶,依然无法赢得美人芳心。”不是飞机杀死了金刚,是美女杀死了野兽。“
电影史永远属于那些梦想家灵光一现的烂漫空想,和一定要去实现它的巨大行动力之中。
勉强及格。比杰克逊的翻拍版好看,前半段故事紧凑没什么废话,表演也好,那位导演有种胆大包天的劲儿,第一次遇上土人后,看他如何让雇员冷静,临走前还把帽子弄歪吹个口哨以示轻松。海面上雾气蒙蒙场面的营造让我想起32年的《亡魂岛》,可惜对那个年代的电影不了解,不知本片的特技是经历了怎样的铺垫——定格动画做的很纯熟,金刚手里的真假人的切换、由近及远的真人、金刚、真人的分层画面,都是靠灵活的定格动画层加精确的剪辑点设计实现的。后半段主要是各种张扬的想象力了,什么金刚大战霸王龙翼龙、大闹纽约,不再注重人物塑造,显得单薄。可笑很多人在这个美女野兽的变体故事里找性隐喻,女主的白衣服都成纯洁象征了,那分明主要是为凸显角色的视觉考虑好么,这些《豹族》《亡魂岛》之类电影的异化角色,都在传达现实世界遭入侵的恐惧感
人类对动物的早期想象,原始人和金刚是野蛮的象征,而现代人是文明的象征。动物被物化,人类自以为比动物高级。更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作为暴力的受害者,被塑造成需要等待男性来救赎的形象,另外,女性始终穿着白色裙,象征代表女性特质的纯洁。
对特效师威尔斯·奥布莱恩(Willis O‘Brien)长跪不起……他在完成世界上第一部以动画模型和定格动画为主的长片《失落的世界》后,便参与了这部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其中还可以看到恐龙模型的沿用,但不同于上一部默片形式,本片是有声电影,后期金刚声音模拟采用了狮子和老虎吼叫声,定格动画流程已基本完备。当时的模型包括弗里茨·朗尼伯龙根系列和《失落的世界》都属于手动控制机械特技模型,使用人力驱动,由多个人在内部使用滑车推动,但不同于《失落的世界》几处较明显“穿帮”(引线),本片细节更加完美动作仍免不了过于僵硬,但动画与实景结合部分可圈可点。奥布莱恩在《失落的世界》后期就已经逐渐能同时在屏幕上展示定格动画和实景拍摄,本片中最多展现了两个行动的人“同场观看”三种不同动物打斗
King.Kong.1933.REMASTERED.INTERNAL.DVDRip.XviD-PARTiCLE
是美女杀死了野兽
much more than a simple horror film, beauty and beast, both exploited by the capitalist mercenary
现在看来特效有点搞笑,当年或许是大片。“是美女杀死了野兽”这句话意味深长。
It was the beauty killed the beast. 美人杀死野兽,或者美杀死野兽,好过爱情杀死野兽。
特技太CULT了hahaha几个恐龙也是太劲爆了,美女叫的很卖力让我对她没那么的抱怨了。金刚和许多老怪物一样被美女毁了真是太惨,瞧它的动作多摆多质朴多RAW多老派,真是惋惜
久远回忆
大猩猩把娇嫩美白的女子捏在手里剥掉她的衣服,那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我讨厌金刚以及它的一系列电影!
原来彼得·杰克逊真的是“翻拍”,剧本几乎跟老版一致,只不过把一只霸王龙增加到了三只,把一只长颈龙增加到了一群……
要是按特效来说,其实以我现在的眼光觉得不好看,但是估计当时应该很厉害,以及野兽和美女的设定也很赞。05版是完全按照老版来拍,这点来说老版有过自己的辉煌~
⒈放在1933年,这应该是部吓坏很多人的恐怖片吧?⒉安被导演选中的情节设置也太随便点了吧?⒊金刚、恐龙等看着像是定格动画,那个年代做出如此真人+动画特效也是蛮屌的;⒋还是2005年的翻拍版更得我心,老版的金刚感觉更像是把安当做是心爱的玩具,而缺乏后者那些触动我的美女与野兽之间的情谊;……
那时的电影就成了现在的纪录片,仿佛看到了人类那张画皮的演化——70多年过去了,人的气质与认知进化了多少,一目了然,世界的感觉亦变化,这已不是故事所能掩蔽。食草恐龙们真凶猛啊!定格动画真给力!
怪兽电影鼻祖,好莱坞特效大片先驱。1.片中综合运用多种特效技术,如仿真模型、(布景前)微缩模型、背景投影、遮片绘景等,最重要的技术当属对金刚与其他史前爬行动物进行逐帧摆拍,本片的特效总监威利斯·奥布莱恩在多部奇幻片中都用了定格动画技法。如今看来也不算很假,只是金刚动作稍有卡动跳跃,霸王龙的头部过于可爱失真了。2.后半部节奏非常紧凑,让人无暇思考,细想来,影片确实值得从后殖民与意识形态角度挖掘解读,那段金刚一片片撕下安的衣裙,并端详细嗅的场景很erotic,爬到帝国大厦顶部被打下来的情节设置也意味深长。3.菲伊·雷与娜奥米·沃茨神似,看来彼得·杰克逊确实在选角与情节架构上有意识地复刻老版[金刚]。不过,还是新版更佳,不仅是视效与惊险度。老版的安对金刚只有恐惧,而新版则有更多情感,最终令人泪下。(8.5/10)
七十多年后,自小深深受此影响的彼得·杰克逊找来神似菲伊·雷又美而甚之的娜奥米·沃茨,在经典的魅力正因时间的冲刷而被遮蔽、侵蚀之际,以最华丽的技术配置最大程度地重现了经典。作为一个绝对的影迷导演,比起所收获的成就,真正让PJ感到满足的一定还有纯粹的圆梦般的幸福感,这太令我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