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围绕七十年代的爱情展开,单纯的感情又是纯真的年代,真真正正让我们观看影片的人回忆起那个年代。两个主角的爱意正浓时,遇上了地震。从此天人永隔......很感人的一部电影。感谢导演和演员给我们拍了一部真正的良心电影。非常喜欢。震后的生离死别,以及求生的欲望,更感动着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的那种淳朴的被演员们演的非常真实,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
很荣幸,我看了在天堂等你的路演。强推这部剧,它不仅是一部有技术含量的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有感情的剧。王导历时十年,写出剧本。或许这部剧的主演不是那么有名,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演员们的演技是真的在线。他们演出了我心目中的恋情、父女情、友情、师生情、兄弟情,虽然电影已看完了,但是它带给我的触动,却是永久存在的。 王小土他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的大胆,对于自己所爱之人,他又是那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怕毁了她的名声,硬是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在女主回家途中路上的灯坏了,他默默地当了一次电工。想要讨得女主的注意,不惜偷别人家的鸡做好了给女主吃。 欧海恋她是那么地纯朴,那么地勇敢。坚守自己对小土的承诺,等了他两年。一起被埋在废墟里,她为了让小土活下去,忍住痛把扎进自己身体里的输液杆往里更深地扎。拿到药瓶后,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了小土。深深地被她这种爱所感动,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呀。 这部剧,我喜欢他们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演出了这个角色的内在。他们完全是置身于这个角色之中,并非是把它演出来。 在得知为了拍好这部剧,演员为了表现出在废墟中那种的惨白感,愣是一个礼拜都没有吃过主食。为了写好剧本,导演更是用了十年的时间。唐山大地震,让幼小的导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离开了自己。作为经历了这次地震的唐山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拍一部关于这个体裁的电影。当然,一般用心做的事,结果都不会太差。 感谢这部剧,让我体会了那个年代纯粹的感情。女生会脸红,男生也会羞涩,更重要的是男生的责任感。同样,它成功地唤起了我心底对各种感情的体会。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属于自己的安逸生活,更懂得要感恩。 希望这样触动心灵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好电影应该被大家所熟知。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可否认《在天堂等我》这部电影,从这个角度看来,是一部合格的悲剧电影。但,仅仅制造了一出悲剧,他就可以被称作是一部有艺术价值的电影吗?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很明确,灾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但细思之下,却经不起琢磨。 从故事架构来看,前半部分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纯净又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像电影镜头中漫天起舞的泡沫,折射着五颜六色的光明。但亦如泡沫,像梦幻泡影,显得太不真实。我没有经历过《山楂树之恋》那样的年代,但总觉得,故事里女主角的形象因为太过完美,而更像一个意向,她美丽,她善良,她善解人意,她可能是普天下男人幻想中的女神。同样是纯爱片《山楂树之恋》中的女主也同样拥有人性的弱点,犹豫,懦弱,为时代所限制,甚至并不是传统意义中的美女,可就这样,这个人物才更加的真实可爱。 恕我直言,首先,欧海恋这个人物暴露了大多数男人对于中国女性的期待,你要纯洁,你要善解人意,你要理解我偷鸡摸狗,你要不在意我是否有前途有未来。在这个人身上,我看不到一丝缺点和瑕疵,可是,当一个人没有了半分缺点,她是神?还是人? 其次,在故事中,欧海恋这个人的人物动力,心理显得不是那么明显,首先,王小土是如何爱上欧海恋的,这一点,我是理解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欧海恋是如何爱上王小土的?这一点,恐怕是只能依靠我们的脑补。当王小土偷鸡的事暴露,我看不到她应有的愤怒情绪,而是一味地包容,一笑了之。这个爱情故事不像真实,更像是一个童话,人物脸谱化,正派反派任务都一目了然。至于片中其他人物,我一概的只看到了闪闪发亮的正面,朴实又善良,唯一的反派人物,恐怕就是为强行为男女主的爱情故事设置高潮与阻碍而产生的人物“欧华阳”了吧。 前半部分的闪光之处,当然是有的。男主在路灯或者树下看着女主的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中国合伙人》中黄晓明杜鹃的一场戏,同样表现的纯净爱情,这个借鉴还是比较合时宜的。 前半部分是纯爱片,后半部分则是灾难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投资了2000多万的电影,CG特效之假,让我瞠目结舌。绿幕抠像之明显,让我开始怀疑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究竟去做了什么,让我开始困惑,现在中国的特效价格究竟有多高,导演当然是抱着想要拍好的心态,但,不知如此粗糙的特效,除我以外的观众有没有感觉到违和感。对特效的吐槽归吐槽,无生机的小女孩穿着鲜艳的衣服被钉在柱子上,自上而下的俯拍,上边是弱小美好的生命,下边是颓唐的废墟,这个镜头还是很让我震撼的,起码,我看到了灾难面前人们的无力感,人的渺小,自然的伟大与灾难的毁灭性。而某些为了惊悚而惊悚,突兀的镜头,让我深深怀疑这究竟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惊悚片。虽然这些镜头确实真实再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但起码,电影视觉上的呈现,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艺术性与观众的心理诉求? 或许某些血腥的画面,视觉冲击力到了,但,我真的不知道除了视觉冲击力和强行煽情,这些镜头的意义在哪里。我承认,看了这部电影,我笑了,也哭了,但看《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电影,我也会流泪。而流泪的原因是什么?恐怕就是这些血淋淋,将一切平铺在我面前的煽情镜头给我了感官上的刺激。 综上看来,这个电影作为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目的达到了,那些灰调中带着鲜红的镜头,我是真的难忘,难忘到恐怕梦里窜出来一只死耗子,主题也同样鲜明,美好爱情嘛,或许说是大多数中国直男心中的美好爱情。但期待这部电影有什么艺术性的朋友,还是,洗洗睡吧。
看这部电影,感觉与那部《两小无猜》很像,都是在特定年代之下两人的爱情故事,但主题却与后者大相径庭。《两小无猜》讲的是童话,《在天堂等我》说的是现实,或者严格上来说,《在天堂等我》是童话载体下的现实故事。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注定了两个人的命运只不过是上天的一个玩笑。
不得不说,电影的片名就已经剧透了,但作为一部爱情片来说,不在乎结果,更在意过程不是吗。其实作为一部爱情片,本片的没有什么大牌明星,气质清新,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谁会关注自己出生前时期的爱情呢?而从电影的主创来看,男主角李滨是当年《十七岁的单车》的主角,导演王军也拍摄过一些格调清新的文艺作品。让这部《在天堂等我》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但恰恰是这样,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风景寄情,两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这个关于年代的G点呢。
单就剧情来说,两位主角之间千回百转的爱情故事的确当得起“虐心”俩字,然而就电影所呈现的整体风格来说,却又在虐情中充满了温暖,温暖中又夹杂着苦涩,仿佛这火热夏日里的雷阵雨,虽然来得猛烈,过后却总有一种空气清新的感觉。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瞬间脑补的电影就是《两小无猜》、《同桌的你》以及《晚秋》,这些电影都有共通之处,从题材到故事。
电影前半部分相当不错,如今最受欢迎的就是青春怀旧题材,所以电影前一半部分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浓浓的时代质感,情感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旧时街道质朴的感觉,口哨、二八车、海军服、欧海恋的碎花裙,还有成片的向日葵。旧事情怀在一瞬间重回视线,且这一部分能够看出,有着导演的年少时的亲身体验的耳濡目染。
这段内容,好似童话,一段产生于邂逅的情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在那个年代没有尘世的宣泄,天空都是那样蓝,单纯的你我,是那样的纯洁。
电影的后半段,进入到了现实,情节转折的设置令人唏嘘。蹲大狱,不辞而别,遭遇天灾,安默默离开等等,其实纵观全片,二人之间的纠葛一直在各种充满戏剧性元素的过度中展开。好的地方在于电影的主题,很深刻。你得承认,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好过毒品,那就一定是爱情,那么有人陶醉其中,就一定有人身受其害。它能让你忘了一天有24个小时,白天过后是沉沉的黑夜,几十年以后你会死掉,什么都不复存在,永远永远永远……电影讲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场唐山大地震,男女主角把爱情演出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里没有家族的血仇,只有童话心态在现实中碰撞出的道道伤痕。但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爱情的可贵。
其实本片有着一个很常规的卖点,就是爱情,爱情有刻骨铭心的、有甜蜜无价的、惊心动魄的、凄风苦雨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如今大众非常欣赏的爱情表现形式,而但片中的这个爱情却有着极为特殊的质感,因为它过于太纯美,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中无数次走过的乡间小路一样,不惊起一丝波澜。
那个时代的罗曼蒂克就是这样简单,无欲无求,就像《庐山恋》中那充满争议的一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许多人的愛情在一些年月里因为种种原因被襟锢,被扼杀,空留一腔遗恨,这就《在天堂等我》所要阐述的一种观点,融于山水之中的纯美,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这样的情感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在天堂等我》终究还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它并不哀伤。正如那个隐忍爱情的时光,电影提供了一个感受爱情的平台,感受美好的平台。毕竟,爱情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在许多人的回忆中,1970年代是一个“血色浪漫”的年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内心,却始终被一种巨大的激情鼓舞着。这个年代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人们像巨石罅隙中生出的蓓蕾,在烈日下怒放,打起手鼓唱着歌,在七十年代的道路上奔跑。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更没有夜生活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沉入梦乡,北方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机器早已停止了轰鸣,夜空下万籁俱寂,只有夏虫不紧不慢地呜鸣。
突然大地轰鸣山崩地裂,23秒钟之后,这座名为唐山的恢弘城市被夷成废墟。24万人丧生,16万人重伤,54万人轻伤,百万人口,几无完人。
和数十万条生命一同被埋入废墟永世长眠的,还有数不尽的人间故事,爱恨离别。在此后的四十余年里,唐山大地震被无数文艺作品记录和缅怀,王军导演的影片《在天堂等我》是其中又一部佳作。
与《唐山大地震》等影片大多描写亲人失散、阴阳永隔不同,《在天堂等我》的主题是爱情。
如果单凭想象,今天被社交网络连接,被快餐爱情填喂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七零年代的一场恋爱需要克服怎样的阻力。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王小土在追求女主人公欧海恋的过程中遭遇了欧海恋父亲的反对,甚至被诬陷“偷表”而身陷囹圄,两年之后王小土重获自由,而他与欧海恋这段不被祝福的爱情又要面对整座小镇的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甚至是当面的羞辱。
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恐怕很难想象二人究竟在面对着怎样的陈旧道德约束所给予的压力,更不能理解做出一个“厮守一生”的决定,竟然需要付出放弃一生平静生活的代价。
特殊年代的坚定,如同冲击岩石的波涛,才更显得珍贵。正是因为爱情如此来之不易,在地震发生之后,二人相守废墟之下七天七夜,吃尽一切苦难仍不轻言放弃的情节才显得顺理成章,也更令人震撼。
导演王军介绍,影片的故事取材于三个真实发生的事件,那么还原这三个真实事件,对于并不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演员来说,就成为了极大的考验。
男主角李滨第一次被影迷知道应该是在《十七岁的单车》里,那个十七岁的男孩儿今天已经长大,在本部影片中,李滨的角色入狱前后判若两人,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出狱后的王小土脸上着上了真实的风霜,而当他再次与欧海恋的父亲寸土不让地对视时,那个坚毅的少年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面前。
爱让人一夜长大,也让人永远年轻。
女主角于非非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特别是在废墟之下几乎是用自残般的手段帮助王小土延续生命的一场戏,更是将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毛孩、李梦男等演技派演员加持,这个动人的故事如同绕梁余音,影片落幕之后仍在脑海中久久不散。
我有几个唐山的兄弟,他们家里的长辈在谈起那段历史的时候无不讳莫如深,我知道那短短23秒钟的时间成为了他们一生的伤疤,《在天堂等我》不是揭开,而是铭记,永远地记住你离开我时的样子。
鲁迅写过一篇《记念刘和珍君》
导演王军拍了一部电影《记念欧海恋君》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会在乎,它会不会出现在语文课本上。
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不会在乎,它会在豆瓣打几星。
还愿之作,还的是自己的心愿。
读者观众,随遇、随心、随便。
电影《在天堂等我》用一段朴素的爱情,悼念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永远失去的名字。
1974年开始的爱情中,没人说“我爱你”,只有“我等你”。
1976年永别的爱情中,回答“后悔不后悔?”,还是“我等你”。
地震之前的剧情,影片还原了2分钱一根冰棍的70年代,可以当穿越记录片看。
骑着自行车追姑娘的王小土,傻、坏、善,被爱情冲昏了头,偷邻居的鸡烧了当礼物,为了捍卫欧海恋的名誉,甘愿承担做小偷的惩罚,劳改服刑2年。
同样,傻、坏、善的欧海恋,以为爱情可以面对一切社会压力,用冷漠惩罚自己的父亲,忠于爱情坚持要嫁给服刑2年归来的劳改犯,王小土。
在地震后的剧情,主要靠3组演员的面部特写,来表现困境中的人物情感。
第一组是情侣,王小土和欧海恋,只有一个窄窄的缺口,两个人的手可以握在一起。
第二组是师生,胖胖的体育老师和胖胖的学生,老师的身体,是学生最坚固、坚决的保护墙。
第三组是兄弟,王小土的哥哥,用一把菜刀想砍出一条路,救自己的兄弟。
我私人的最佳表演奖,颁给,体育老师李建军的扮演者,肥龙。
三场戏,印象最深。
1. 建军和小土在宿舍吃饭,一起大嚼黄瓜,用搪瓷把缸子喝白酒,肥龙,胖的幸福。
2. 小土出狱,建军在饭馆里给他接风,肥龙,手掂着花生米,碰杯碰得义气厚重。
3. 废墟中,建军用牙开桔子罐头,对自己真狠,真咬,对孩子真好。
【备注】
龙标,2018年746号
肥龙的新浪微博 @肥龙-吴海龙
【花絮】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更国际范儿,更煽情。
王军的《在天堂等我》本乡、本色、本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961913
很不错,很感动
与其它地震影片大多描写亲人失散 阴阳永隔不同 本片的主题是爱情 从个体视角深入反映震后人们的顽强挣扎 有生的希望 更有爱的闪亮 整部影片都在阐述爱 有两性之爱 有父女之爱 有兄弟之爱 有师生之爱 有浪漫之爱 有困境之爱 岁月变迁 人物更迭 唯爱长存 起码让我们看到当遇到生命最后一天我们心中还有爱
没有拍出那个年代的感觉
不甘、遗憾、美好全都在那一刻停止了
黑白以后就不知道在干嘛了
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上半部分是一种情怀,下半部分是另外一种灾难……以为是部爱情片,却原来是部灾难片儿,唐山大地震死了30多万人,每个人都变成了纪念碑上的一个名字,在生死之间,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一切都黯然失色,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前半段女主矫揉造作很狐媚。后半段地震以后,演技非常在线。质朴的一墙之隔,就是生死之隔。要和小土在一起一辈子,就以一瓶药水,许我们天长地久。
男主角是《十七岁的单车》那位,现在怎么混成这样了
片子节奏有一点点慢,但是以前的爱情可能就是有点慢那样的,原本我以为只是部悲伤的爱情片,没想到……片子很好,李滨演技也一直在线,没有流量演员,很扎实。唯一一点是有个地方有点穿帮。还有就是看完后觉得导演肯定和唐山有什么关系的,看简介果然如此。
不用歌颂爱情的纯粹,但求没有时代的错位
说实话演技什么的都有点尬
不知道为啥豆瓣没有评分,前面铺垫很长,别着急,后面很感人,同样是地震题材电影,相比唐山大地震逊色很多,中间故事情节描述的过多,但是毛孩那里很让人难受,最后所有的希望,止于一堵墙,那个时候友情很纯粹,亲情很浓,爱情很简单!
生命太脆弱,活着少些争执。豪宅千万地震后只剩废墟。
两个多小时的单线索言情片适合倍速看完,作为青春片男女主长得太老,作为年代片剧情和细节太做作,作为灾难片铺垫占一半。给个面子两星半。
又是一部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但男主也太直男癌了,我真觉得他那行为说是骚扰也不为过,不知道女主到底喜欢他啥?但是灾难的部分还过得去,勉强2⭐吧。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导演怎么有勇气把电影拍两个小时,片中充满导演的意淫,城市里校长的姑娘和无父无母的农村小伙,导演脑洞大开!
【1】剧本结构有重大问题,这是编剧的问题,但导演和剪辑完全可以弥补,可惜导演就是编剧,他无法弥补,迷在自己幻想的剧情中,但观众并不买账。【2】男主、女主演员都太老了,不适合青春剧情,不能唤起观众美的感受。【3】值得表扬的只有肥龙的表演。【4】剧情冗长,毫无意义,前面一小时纯粹折磨人,可以完全忽略或删掉或从一小时之后开始看。但一小时之后废墟里的卖惨又实在没有影视美学的美感,真实考验观众的视觉接受能力。【5】我是安静的看了前面十五分钟,但真的不知道导演要干啥,塑造美轮美奂的青春懵懂爱情?就那二溜子的男主,能让观众认为他值得爱么?【6】女主那大眼袋,尬演,那有清纯的劲儿啊?【7】小胖子学生演的不错,从自行车上掉下来,不是故意安排的,小胖子的妈妈演的不错。【8】校长的演员更适合演农民大叔
三分钟弃。太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