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狗哥在公众号“万二之首”上提及要拍一部属于潮汕的大电影。
说实话,我挺不看好。
你想想,万二之首做的是什么内容?就是每天拍些搞笑段子编成的小视频。
虽然累计了不少粉丝,也偶有佳作,但更多时候还是乏善可陈。
如果他只是在做一个大众化的视频平台,接接广告,赚点钱,我觉得无可厚非,挺好。
但在这种情况下,说要拍电影,还是院线的,换作谁都要在心里打一个问号,甚至会觉得这是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情。
可能狗哥他们自己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可能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出于对潮汕文化的热爱,又或者是单纯地对偶像周星驰的追随,狗哥让我们看到了要把这部作品完美呈现出来的热忱和决心。
每次看到他晒出一些关于拍摄过程的照片和文字,无论好玩的,或是辛苦的,都让人感受到其中满满的真诚和用心。
我竟也默默地开始对这部电影有了期待。
记得他们招募群演的时候,我还曾犹豫过要不要从广州搭高铁去深圳,后来还是没有去,怪我懒癌发作,不然兴许我也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几秒钟的自己。
不管如何,能凭借一己之力,将自己的故事搬上银幕,这点我是佩服的。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还是得以作品本身的好坏来做评判,观众不会因为你够努力就给你的电影打高分。
一个月前,预告片《潮汕方言电影登陆全国,这次要带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去电影院》出来后,瞬间刷爆每一个潮汕人的朋友圈。
不少非潮汕籍朋友也难以幸免,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转发到朋友圈。不到一天,这篇内容就已经达到了四百万的阅读量。
平时都不轻易转发文章的我,也忍不住按了分享,单单预告片我就连着看了三遍。
这内容拍得有笑有泪,有血有肉,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但我内心还是隐约有些担心,毕竟预告片不能说明什么。预告片好,但正片烂的电影比比皆是。
直到这周,在坐满了潮汕人的影院里看完了点映,直到大家笑了又哭,哭了又笑,偷偷抹着眼泪,直到彩蛋出现,全场发自内心地一直一直鼓掌,我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坦白讲,这电影确实有很多不足,比如某些镜头的切换生硬不连贯,某些场景的调度不成熟缺乏可信度,故事线编排侧重点不突出,结尾结束得太过仓促等等。
但它却也足够真诚打动人,真诚到可以让人忽略掉那些技术上的缺点。
当然,技术上也不全是缺点,比如色调其实就挺好,很好地烘托出了乡村的静谧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祥和安逸。
比如配乐也很棒,请的是南澳岛的民谣乐队玩具船长,词曲极具时代感,传统又不古板,充满感染力,一下子就能把人拉进电影营造的故事氛围里。
还有,虽然故事重点讲述的是稀松平常的父子情,但却因为有很多的合理冲突设置,让故事变得跌宕起伏,丰富精彩。
比如地理上的冲突:农村与都市;人物和环境的冲突:安逸的农村和叛逆不安分的男主;人物和人物的冲突:不爱沟通的父子,渐行渐远的校园爱情,主角与配角的冲突,等等。
内容没有局限在潮汕人的文化情怀,你所能想到的潮汕美食、习俗、俚语都巧妙地穿插在故事中。
故事线也不单一,是亲情线、爱情线、事业线还有辅助线的多方面融合。
配角虽没一个是专业演员,但却都有着出色的演技。台词的提炼经典、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和亲切感,那就是潮汕人民日常会有的交流方式。
比如跟亲戚借钱,比如看见谁家儿子从外归来都要问一句有没有带个老婆回来,比如姥爷宫前要寒暄谈论家长里短议论别人是非,等等。
另外笑点和泪点的设置,大多也很自然、准确。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一切恰到好处。
很多人担心,里面的笑点会不会只有潮汕人才能get到,但这种担心其实是没必要的。
因为除去俚语之外,里面很多笑点和泪点其实在全中国都是具有普遍性的,非潮汕人同样可以有相似的观影体验,产生同样的共鸣。
虽然拍摄地点选在潮汕,也融合了各种乡土文化,但主旨并没有局限在潮汕的框架里,表达的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父亲希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考个好大学,结果事与愿违,儿子常常全校倒数榜上有名。
没心思学习,只顾着给喜欢的女生送情书,黑板报都要画上她的样子,广播稿都藏着她的名字。
不爱学习,翻墙逃课,被教导处抓住还顶嘴,最终被开除,老爸拉下面子去跟校长求情都没用。
后来父亲只得各种托关系,让儿子能够学得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
你看这样的故事搁哪哪都有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受众面广,但要打动人却也不是容易的事,如何将老套的故事讲得不俗套,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幸好他交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
整部片优点缺点并存,内容充斥着市侩的粗口和痞气,但整体看下来却给人一种接地气、充满人情味、人性美的温馨美好之感。
入流与不入流在这里得到完美地融合。
导演并不避讳,既将文化里的精髓展示给大众看,也将文化里的糟粕都一一摆出来。
把自身的问题拿出来这是需要勇气的,但在这里我还是觉得要和大家强调下,重男轻女也好,妄自尊大也罢,这不仅仅只是潮汕的问题,而是全中国的问题,这其实不是地域问题,而是年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8090这代人身上已经不多见了,潮汕自然也是如此。
我们总能看到自己人骂自己的现象,潮汕人在骂身为潮汕人可耻,中国人在骂中国人可耻,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痛恨自己文化里的劣根性,我觉得骂没有问题,但仅仅只看到它的缺点却看不到它的优点就很有问题,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但我也要强调下,不好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你不能因为导演把那些东西放到电影里,就觉得这是好的,是值得炫耀的,这不是导演的初衷,千万别弄反了。
好了,这些关乎三观的,我们就不过多讨论了。
还是说说电影里打动我的一两个桥段吧,会有剧透,请自行决定是否继续阅读。
我想,最打动我的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共鸣点,也就是父子关系。
男主被学校开除,想要找工作。
父亲训完他之后,默默地拿起固话,拿出手写的电话本,一个个打过去,跟人家寒暄问好,问有没有好的工作介绍给他儿子。
镜头里昏暗的灯光,四周一片寂静,只有电话的按钮在嘟嘟地响着,父亲瘦弱又唯唯诺诺向人求情的背影,看得我想哭。
记得我们家里也有一本手抄电话本,又破又旧,上面的号码写得毫无章法可言,除了我爸妈,一般人很难看懂。
记得我初中时候不知道哪根筋出了问题,一心想着要去镇里最好的中学读。
老爸二话不说,想尽了办法,要到了那个学校校长的电话,又是买烟又是送酒说尽了好话才让我进入那所中学,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我学习好。
但父母那种为了子女不顾自己面子的事情,我想是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这也是电影打动人的主要原因。
不过我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来都有自己的判断,父母很少约束我,干预我。即使有,也不会完全影响我。
我想这其实也是很多出来社会打拼之后的年轻人所具有的特点,并不会因为父母觉得你不行,你就认为自己不行,你努力生活其实也不是为了证明给父母看,只是想按着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证明只是一个顺带的事情。
而这种方式很多时候和父母所认可的标准其实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违背的,他们会认为你叛逆、任性、不孝顺。
父母会因此难过,我也会为他们的难过而难过,但只要是我认为对的,我就不会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也只有这样,他们最后才会承认你的能力。
就像故事后面,男主骑着摩托载着父亲去菜市场买菜,父亲坐在后面,脸上没有表情,手却慌乱得很,不知道要托着后面,还是搭在儿子肩膀上好。
后来搭上去的时候,男主笑了,我也跟着笑,这其实就是对儿子能力的一种肯定。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动人的地方,比如和喜欢的女生通信的过程,比如哭着和父亲通电话说想回家,比如父亲看到儿子的信件才发现儿子远比自己想象的有想法,等等,这里就不过多剧透了。
总体来说,优缺点都很明显,但那些缺点其实也是一般人不太会去在意的地方,而优点又恰恰能戳中很多人,所以我是很推荐大家去看的。
写完这篇影评,我也准备去二刷了。
点映的时候,见了主创团队,导演和主演们都到场了。
演老爸的阿叔真的很有趣,他说自己之前没演过戏,在卖麻叶和肉丸子,有闲的时候就在家帮忙带孙子。
现在没闲了,演完这部又被别的导演相中,准备拍别的戏去了。
真是让人羡慕,我只想对导演说,拍第二部的时候,能否让我演个傻子?
说笑啦,傻子这种角色还是得让导演自己来。
就这样,最近拖延症有点严重,终于赶在上映首日把影评写了,求留言求转发,另外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黄小五littlef5ve
先前第一次看到电影宣传片,感觉蛮期待的,潮汕人也有自己的电影了,慢慢的也关注了这部电影的公众号,发现满满的商业气息,各种道德绑架,怪排片率低,还有今天又怪起了评论中不好的评价来。
我想说排片率这个取决于你们自己本身的宣传,要想排片率高,请多推广,如果院线都看不到宣传,凭什么承担风险给你们排片?如果给你们安排了好多场排片,却没什么人看,这损失谁承担?假如你们的宣传做到位了,铺天盖地是,院线肯定也有信心给你们多一点的排片。
每个人成长都是不一样,自然有人看了觉得好看,也自然有人觉得不好看的,这太正常了,你们却说别人故意为之,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也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对其他电影构成不了威胁,谁没事故意给差评黑你们呢?你们是被迫害妄想症吧!还有你们叫人多发表好点的评论,抽送明信片还是什么的,这不就跟雇佣水军刷好评一样吗?只不过把钱变成了礼品。
原先还觉得你们真正用心在做电影,看了你们的公众号文章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总是怨别人,这是潮汕人的本质?潮汕人可不是你们这样的,赢得起输得起,也绝不怪天怪地,爱拼才会赢,而不是怪别人才会赢!倒是知道潮汕情怀是个很好的宣传点,这一点精明。
这种种,可以看出并非真正用心做电影,而是要票房,真心做电影就不怕别人的批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被迫害妄想症了。 一分都不想给的,这一分就当给潮汕笑星带来的笑点及情怀。 希望你们是真心实地在做电影,而不是为了票房,总是怪这个怪那个的。
男主站在十几年后的角度说了一大堆理想,却一个都不肯去付诸实践?就知道跟老爸要钱?自己不是出来工作了几年了吗?连个电脑的钱都凑不齐?老爸最后还要忏悔?对不起儿子?
不,这位爸爸是我见过潮汕最好的爸爸,儿子打架辍学逃课旷工,没打没骂,默默帮儿子找工作,你完全不需要任何忏悔,这样的儿子受不起!理想不是看说说谈谈,而是要付诸实践的!
抱着可能看到烂片的心态去的,结果还不错,改进之后可以合格的。 最大Bug在叙事支离上,不知道是否是硬要删到一百分钟上映的缘故,如果后续网上能放出来个导演版,把片子剪好一点,那可以算完成吧,想再提升我觉得囿于编导水平挺困难的。 对父子主题还是能发挥上七成,这个题材容易崩,一不小心就成宣传作品了,这部电影还是实打实的影视作品,片场里观众反应也不错。我觉得父与子的核心电影是摸到了,但还差那么一点,在看的时候一直在旁边捉急啊啊啊,还是文化水平太低,活该被地域黑说不出话来回应,哎。 即使没有了潮汕这个标签,父与子主题我好像没有见过此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也是潮汕背景对此有加成作用,希望未来能有人继续发挥。 表演问题,不知道演父亲的是谁,真的本色出演的感觉!非常好了,儿子为啥有点不尽人意?有些浮夸动作不太像电影,好像是地方喜剧小品的那种套路。前面有些学印度跳舞的很辣眼睛啊!不懂为什么要这么拍,你本来故事就没讲完整了,还整这个。其他演员有些类似,与其说是演得差,太夸张什么的,不如说他们就是按地方小品的思路来的。 七分,也情怀夸起来会更谨慎,如果知道是看别的地方电影有这种程度会直接说还不错吧,不会给六分多的。 不存在只有潮汕人看得懂的问题,不信你拉一个非潮汕人去电影院看看,应该也能看得很欢快,多了异域风情感觉会更好。 电影中的金灶镇很漂亮,居然看到和母校一样好看的校服,还是真校服。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是七月份去广东。跟潮汕朋友吃饭,闲聊起工作,对方打开了朋友圈,点进去一个连接,问我听说过这个吗。
当时只知道,那是个发生在潮汕地区的电影,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爸,我一定行的》。单读片名,想起监狱出来的张作骥,他有一部短片合集性质的电影,叫《爸…你好吗?》。
片名透露电影讲父子情,翻涌在网络上的声音,清一色变成了父权体系讨论,宗族观念认同,还有潮汕人民的大联欢。
这里头有不对的地方。
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公开在电影院上映了,它就已经摆脱了特定的地域话题。正如,不必因为九把刀拍了《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就觉得台湾人全在搅拌血色浆糊,又或者,台湾人民不应该被表现得那般鬼畜。远的不用多说,汾阳县城的小武、苏州河畔的马达,他们都从很小的天地,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作为一部讲方言的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做到了能用方言的地方,基本上用了方言。片中人物角色的名字,也是一些下三路的方言。不得不说,这是南方谱系电影的进步。
八月份,电影院还有其他几个小片。有部关于客家的山村风貌,童年往事,小朋友讲的都是普通话。如此创作,做选择,已经背离了一部电影所要追求的。做工越精细,感觉愈虚假。
一部主打父子情感牌和地域认同牌的电影,也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这容易点燃双向的地图炮。
一种来自外界,不闻不问者居多,而偶然闯入的,往往会产生隔阂感。然而,我认为《爸,我一定行的》的炮火,并非来自这里。
另一种,是在豆瓣等网站上见到的。许多来自潮汕本土,广东,还有周围临近省份,福建之类,他们反而会认为,《爸,我一定行的》无法代表潮汕,并且认为是在抹黑潮汕,封闭,嘴碎,不上进等等。
我是心想了,这什么年代了,还有一部电影能抹黑一大片人群的?根本不可能呀。
你以为是天降大雨,淹了潮阳。
抱歉,我提到了现在正在发生的新闻。希望大家关注下汕头那边的灾情。
恰好相反,我觉得《爸,我一定行的》里顽劣、不着调的主角,是大陆青春校园片很少见的人物,真的很少见到,我都怀疑这种不学无术打瞌睡的人,不被校花嫌弃,居然还能如鱼得水,居然过得了审。单看学校打闹戏份,厌学情绪浓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台湾青春片。
同样不失水准的,还有父子间强烈隔阂的细节采写——儿子以为父亲能帮衬人生一切,该出手的时候却没有出手。
包括父亲的演员,还有村民的配角都出彩,不逊之前在影展上,被王家卫追捧的那部小成本电影《喜丧》,里头也有一些素人演员,完全就是从乡下村口拉来飙戏的。
比较遗憾的,是电影离开汕头,去了深圳,《爸,我一定行的》也迷失了方向。公司餐厅等段落,无论取景还是拍摄,都是浓浓的网大练手感。
如果把深圳的网红直播部分,压缩为一个短暂的,长大后的尾声;而倾全力在老家的青春蹉跎故事,加强学校部分的支线和配角人物,那个倒霉鬼,校花,或者是老师主任,电影显然会更有看头。
对逃学威龙的主角而言,外面并没有广深大城市的社会人,外面直接就是城乡结合部属性的近郊村。
还有父亲去学校求情之类的戏份,如果那一次是最后通牒,那么,可否在之前,就安排上相关的铺垫戏码?
显然,编剧导演并没有考虑这么多,而是加入一些他个人判断的,更容易吸引眼球的玩直播,搞选修,新新人类戏份。然而,这部分才是充斥在主流影视中,最为廉价的内容。这也是电影被狂减分的一大由来。作为一部电影,如果许多人物最后无影踪,那会造成断裂感。
一部围绕父子关系做文章的电影,同时横介于学校与社会,潮汕(小城镇)与深圳(大城市)之间的电影,它所可以发挥的东西——无论情感诉求,还是故事连贯性,《爸,我一定行的》都可以做得更加凝练。
电影下了不少心思,比如父亲打电话,与回家后发动摩托车。至于本地民宿与重要节日,那些浓浓的家乡风味与永恒思念,电影会把它们编入主人公的失败成长史,娱乐性与煽情效果都有兼顾。
像《爸,我一定行的》在北京与上海这种新旧电影中心(意味着最有消化小众电影与文艺电影的大城市),排片几乎为零,主流院线片基本上没有。
与之相映的,像《北方一片苍茫》这种一片凉凉的糟糕艺术片,和《大三儿》这种随便看看的纪录片,却有相当多的友邻看过,并撰写评论。
尤其是不能好好说话也不能好好表演的前者,在我看来,市场或话题价值,都不如这部潮汕片。难道,这部分人群就不是一部小成本潮汕电影的受众?抑或,豆瓣关注与真实票房,其实并不构成正比关注?
电影里的中学,是一所挂着纪念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名为蔡楚生纪念中学招牌的学校。原来,蔡楚生与郑正秋(所有学习电影课,了解中国电影史都知道的人),他们都是汕头潮阳人。
华语电影的中心,一百年间不停移动。
解放前是上海无疑,新千年开始,北京成为电影中心,北派电影近水楼台,涌现出山西与内蒙古等势力,直到近年,稍有南派崛起的意思。但由始至终,华南沿海,尤其是从上海,杭州,温州,福建,潮汕,甚至是广州、深圳,它们被经济浪潮席卷的同时,在影像世界里是一片空白。如同写小说的人,很难在高铁、网购、移动支付的当下社会中,找到一种妥实的,非文联的,有穿透性的语言。关于这片地方的电影,完全是把它们当做背景。这个城市,可以是豢,可以是滨海市,反正是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是真实的南方城市。如此来说,《爸,我一定行的》里的汕头潮阳,已经是过于真实的南方小镇。
有机会,希望你们留意下它。
看了觉得很尴尬,本身我也不是那种经常讲粗口的人,看了电影里的粗口,还有低俗的谐音名字(曹基,蓝国国,还特意读成浪谷谷),真的很尴尬。之前我还转发安利过这部电影,但我现在不希望我的非潮汕朋友去看这部电影,这不是潮汕文化。
听说这部戏46天拍摄,4个月剧本,剧本打磨也不够的,唯一安慰的,就是爸爸这个角色本色表演,演得还不错,比郑润奇369尴尬的表演都要好很多!369的自恋式演技,很不讨喜,老人看完说,这部电影会给小孩子学坏了。龙伯很努力在演,有点感觉,不过还是放不开,隐隐约约的尬,声音也压得很低,没自信,不过值得鼓励了。
至于电影,编剧,剧情,不行,真的不行。
我是潮汕人,我有潮汕情怀,对故乡一片热忱,但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要拿“潮汕”,“团结”来束缚我的真实感受!
这部纯粹是情怀片,普通大学生网络级别的电影,可能连毕业作都算不上,特别是剧情。
纯属卖弄潮汕情怀,收割希望看到首部潮汕电影的人,至于让大家群嗨的潮汕场景,还不如去看潮汕几个城市的宣传片,我觉得那更让我自豪!潮味更足!
几十块钱不多,我希望能去看有价值的电影,而不是交智商税。
不好意思,因为对潮汕文化的珍惜和喜爱,这个评论语言才会这么尖锐,潮汕文化,潮汕电影,请珍惜原本不多的羽毛。
希望潮汕电影能真正出现大作,能够走出去,真正代表潮汕文化。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说点真话给水军或者韭菜们骂个半死,言语极其难听,好,我继续认真说下。
我们在外者,辛辛苦苦拜托的潮汕标签,被一个恶俗公众号大V为了圈点钱,又给贴回来了:拼命生儿子,粗口成脏,乡村长舌妇,不好学,激进,莫名情绪化,却又攀扯关系等等,全部在这部电影里体现了,这就是传说的潮汕文化?
水军们说没我看到他的奋斗瞎逼逼?我真没看出来,修个车都不认真,当个网红靠一首潮汕歌一炮而红?然后卖传销药水,然后毁约回家,回深圳突然就开了牛肉店?你告诉你爸,你的行就是开个牛肉锅店?根据前面剧情,还可能是靠前暧昧女友的对象帮忙拉的关系(前情有透漏)。真的这就是潮汕奋斗文化?这么烂俗,而又不认真的剧情,如果说片方有诚意,我是不信的。
让潮汕文化走出去,并不是以这种面目面对别人,淘票票刷到9.6,这分数秒杀世界上很多好片。也有外来的好奇看了,你觉得不会引起群嘲么?这就是弘扬潮汕文化的方式?(剧透了,那些骂我没看过电影的,甚至诅咒的,诅咒的东西都各自折回骂人的人身上去吧,对,我就是这么腹黑!当然,还是祝广大朴实的潮汕人民平安大赚!)
支持潮汕电影的人们,心态可以理解,毕竟家乡好不容易能够出现一部电影,但是你的家乡情怀,支持不了潮汕电影的良性发展,只会进去片方的口袋,拍成这样,大言不惭,毫无愧疚,继续标榜,接受不了意见,片方还在说有水军或者豆瓣官方在黑他们,不断通过赠送明信片的方式引导粉丝好评。
支持这部电影的钱,只会让他们觉得如此低智商的潮汕的钱这么好收割,只会进入片方口袋。
失望,是从电影院出来的那一刻,这么好的故事场景,拍成这样?还吹得这么过分,拼命骂也是希望潮汕电影能够更加良性的发展。
大V粉丝流量兑现,不是这么来的。真的!透支的信用,你们还不起的!
劝片方跟水军低调点,吹太过,骗太多,容易闪到腰,迈舍衰人!
—————————————————————
说个真话,挡了人家割韭菜的财路,被骂得不爽,过段时间再来看这个信息,免得添堵,有意见,留言吧。2018.8.25
如果胶己人给胶己人评分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真的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了。片子拍出来确实有进步性的意义,但从内容上来看,不成熟的、突兀的地方确实很多,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主创没有很明显地在片子中卖弄情怀,还是能看出用心拍出来的,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作为胶己人还是骄傲地支持
什么镜头的美感剪辑的流畅是真的没有,但那又怎样,一句扑领母的亲切感都让我泪流满面。
潮汕方言电影初试啼声,作为“家己人”铁定支持,虽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至少故事完整,胜在接地气,也不尴尬,各种有地域特色的风物也展现得较为自然,不像以前《鮀恋》那样生硬安插,用电影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方水土不是坏事,作为本土第一部面向全国的方言电影应当为它喝采,多打一星因为乡土滤镜和稀释无脑黑。
不伦不类,后半部剧本崩了,电视电影感太重。倒是展现了一点潮汕民俗风情,看完想去拍摄地的小村旅游……如果好好整合一下剧本,多加一些潮汕特色的元素,专注表达一两个点,可以往台湾的3分闽南语轻喜剧电影方向发展.....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情怀电视剧。首先你需要是个潮汕人,这部电视剧拍的很贴近潮汕的生活,一开始很好笑,中间就有点引人深思,有看到自己和父亲的影子。至于你为什么给一分,我想主要是你不是潮汕人或者根本没生活在这里。就连几个妇女聊天,二婶借钱,和找门路去找一个工作,那里我都觉得我曾经发生过。可能它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给一分,就太低了。
这部电影充满太多暴戾,也就是说特别不正能量。但是从潮汕的角度,确实影射了很多潮汕文化。其实说到潮汕,女性绝对有更值得深挖的东西可以表现,而不是这部电影里仅仅出现的两分钟“长舌妇”形象和吵架斗嘴的日常,而影片后面的彩蛋里则是以一群男人的义气团结来自嗨。对不起,我真的无法推荐其他人去看!其实它不能算是一部电影,最多就是抖音里的加长版视频。
潮汕话和粗口很接地气,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父子关系和个人成长的主题应该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的,可惜的“束缚”的主题点到即止。比较大的问题是有一些情节的设置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显得比较生硬,还有一些小细节的设置也是很有目的性就是放在那里等你哭的。另外配乐很罐头很出戏,能用上笛套音乐就完美了。潮汕圈子口碑发酵板上钉钉,希望票房会好。
看完之后都不想去潮汕了
情怀真的可以收割一大堆韭菜
彩蛋我喜欢,歌曲也很好听,画面更是唯美,故事也贴近潮汕青年出远门打拼的生活;今日凌晨十二点首映,豆瓣上大多都刷一颗星,让我不得不怀疑有看都没看过的「黑子」。心目中三颗星,但是我给五星,任性
看了预告片特别期待,节奏很好,但看了点映后觉得还没预告片好看。特别理解片里的父亲,爱子女不懂表达,默默付出,心地善良,想孩子走正道,有时显得点落伍,经历过生活的磨炼,知道原则在哪里。但这个片的完成度还是比较弱,主创说都是第一次拍电影,希望越来越好。
太粗糙太笨拙了,但是还挺可爱的,居然欢乐的看完了。
行个屁,不过一场打着方言电影情怀的闹剧,从后半段开始就没有任何电影感了……
酒起歌响,子孙大发展!!!
从校园嬉闹到闯社会的青春轨迹,即便褪去潮汕文化的标签,整体也比之前很多内地青春片要接地气不少。无疾而终的校园恋反倒是令我感动的点。直播部分的剧情推动较生硬,但也算是参照了当代最具眼球的社会标签。显著区别于文化语境的北漂梦,南方这些年一直浸淫的是深圳梦。
这是一部6分实力的电影(满分10)但充满潮汕元素让人倍感亲切+1考虑到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再+1 共8分 4星
不要以潮汕情怀来卖弄人!剧情一般,演员除了2个老戏骨水鸡兄可圈可点,其他人都很业余。导演根本没有用心去拍摄潮汕风土人情,请参考本土港片(香港没有潮汕大吧)再参考台湾小清新台语片,人家都冲出亚洲了!潮汕籍出色的导演太多了,李安,徐克,杜琪峰这些就够浪险了!他们没拍过潮汕风土人情吗?别说他们王晶等很多香港导演都拍过,比如最近的《追龙》《树大招风》等,再说演员,潮汕籍专业演员很少吗?我身边都有几个是毕业于中戏的!不要卖弄情怀不要把本土人员真情流露当成噱头,这是电影需要的是专业的艺术表演,如果要卖弄情怀欢迎导演自己关起门自我欣赏还有那些你行你上啊这些人,你用冰箱还需要学会制冷吗?不好就是不好!90年代潮汕歌曲跟闽南歌曲一样遍地开花,近代有五条人民谣,这些都是潮汕文化,好的影视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去宣扬。
內部點映看的,學生作品的感覺,而且還不算優秀的學生作品那一類
其实没想象得差,可也只能相信是把不该剪的素材都剪掉了成了这个样子
我想说。摄影师不错。其他的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