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晓阳,其实内心世界有些封闭,所以跟徐梁闹变扭,有误会他也事后没有主动去解释,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爸爸取消徐梁资格的时候,他明明很想在他爸爸面前替徐梁求情,却硬生生的只喊了两声爸爸,第一声里有他想为义气呐喊的勇气,第二声里有他对父亲的畏惧及他性格里根深蒂固的乖巧。后来终于遇见一个可以让他从禁锢的世界里感受新的世界的领家爷爷,他终于可以把自己的小秘密透露在空气下这样的毫无遮拦,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英勇,敢于违抗一直压抑着的世界的一次抵抗,但是带他呼吸这个世界第一口自由的气息的人终究还是离开了,他无法直面爷爷的离开,一直不敢面对分离,直到人离开他才奋力追赶,但是看着那辆黑色的轿车离去的那刻他却停留在那里,没有再追赶他只是目送,他节制的表达着不舍的含蓄,然后对爷爷说,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说,会等他回来。虽然不知道后来他们是否相遇,至少小阳遵循了自我的内心,最后也坚持了自己的足球梦,即便小阳又回到了一个人的孤单里,或许孤独最终会成就小阳的梦想,就像有人说梅兰芳的一切来自孤独一样。
讲述了南方小城里一位热爱足球的男孩和他的父亲以及隔壁的古怪老头之间苦涩又温柔的故事。
1998年的夏初,在西小河旁,绍兴的一座老台门里,10岁的顾晓阳是个喜欢足球,有三两朋友,偶尔打架的普通小学生,有一个不苟言笑的教导主任父亲,和一心唱戏的越剧名角母亲。他的梦想和爱好都装在床底下的小铁盒无法声张,包括一张不敢拿去让父亲签字的校足球队选拔报名表。
同一个院里的邻居郑老先生是纺织厂的老科长,退了休每天浇花喝茶,不能接受政府圈地改建,不能接受孙子小宝病逝,也不能接受儿子儿媳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犟着拒绝同他们一起去深圳定居。执拗的人都是孤单的。郑爷爷算是个真正的留守老人,怀着满腔对孙子的爱无处安放,全数寄托给了邻居家的“精神留守儿童”顾晓阳。
顾主任在家也是不苟言笑的样子,说什么都淡淡地。要求晓阳不能踢球,吃饭每口要嚼20次,写完作业听着广播复述新闻。发现晓阳脸上的伤口,第二天便喊来相关的全体孩子和体育老师,还要逼着晓阳指证自己的好朋友先动的手。他怕这个沉迷足球的好朋友带坏自己的孩子,干脆连好朋友参加校队选拔的资格一起剥夺。
这不问青红皂白的做法让晓阳背上了“出卖兄弟”的骂名,没了朋友,也没人再喊他踢球。他等办公室空了站在父亲的办公桌边嗫嚅半晌,却只喊得出两声细弱的“爸爸”。
领导把代理副校长的职位交给顾主任,让他的心激动了起来。新来的英语老师会弹唱自己写的“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她像一道夏日阳光照亮了顾爸爸的心房,让他渐生情愫。
郑爷爷告诉晓阳,自己能教他踢足球,让儿子从深圳捎回球衣送给晓阳。在他眼里,晓阳就像自己逝去的孙子。郑爷爷训练晓阳踢足球,他们偷偷潜入酒吧,在世界杯决赛当晚喝得烂醉,晓阳重新燃起了足球梦。
而顾爸爸把晓阳珍藏在床下的宝物盒拿走了,把晓阳玩游戏得来的皮耶海报收走了。也因为他不支持晓阳的梦想,导致父子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不和,在晓阳发现爸爸对新来的沈老师“图谋不轨”的时候,他的第一次行为反抗是合唱的时候走音捣乱,却在比赛结束后跑到了妈妈的单位躲进了衣柜;第二次是在爸爸的办公桌边睡着时听见一向冷淡的父亲对沈老师展露温情,便偷偷跑去教室拽来参加家长会的妈妈光临案发现场
他问郑爷爷“结了婚的男人就不该抱别的女人了对不对” 「这不是废话吗?」,他拉着郑爷爷带着相机对父亲和沈老师进行跟踪: 当晓阳的妈妈知道顾建华和沈老师一起跳舞后,出现了家庭危机。 她发现丈夫背弃她之后,收工回家的路上一个人疯狂地骑自行车,一个人到了漆黑的河边,落寞地唱「常言结发道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
晓阳背着家人和郑爷爷一起离家出走,在晓阳的陪伴之下,3年之后,郑爷爷终于去给小宝扫了一次墓,算是正式面对并离开了过去。 郑爷爷带他游览了杭州的新球场,让他过了一把足球明星瘾。 在杭州的足球场,晓阳的幻想里,自己穿着郑爷爷给的球衣和好朋友一起驰骋绿茵场,一脚射门晃过了守门员老爸,郑爷爷是裁判,妈妈,小班长和英语老师站在场边替自己加油助威。
沈老师的拒绝让顾爸爸惊觉自己是一厢情愿,落选副校长的打击让他痛哭流涕,儿子的离家出走,让他重新审视自己。 顾爸爸在晓阳睡觉时将他的铁盒子偷偷放回来。
最后,郑爷爷敞开心扉,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了这个和他生命一样惺惺相惜台门,和儿子到深圳开始新的生活,也等待着下一个“小宝”的到来。
晓阳感到了“友情的背叛”,生气不理郑爷爷。离别时,郑爷爷送了晓阳一个足球。
没来得及见最后一眼的顾晓阳,哭着喊着 「爷爷,你放心,我会在这里等你回来,帮你看家。」
晓阳终于有勇气拿出铁盒子里的报名表对爸爸说,我要参加选拔,我真的很喜欢足球,也请你让我的好朋友能够参加选拔。他给儿子的申请表签了字,支持儿子踢足球。一切又回归平静,这个夏天结束了。
梦想、争吵、别离,在这个夏天,晓阳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大人世界的不安,也仿佛一“夏”长大。
今天看《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又看到了谭卓。她引起我注意,既不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中,也不是在《暴裂无声》里面,而是在《西小河的夏天》。这几部电影我都看了,《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谭卓大概被我误认成郝蕾了——正如许多观众一开始会犯的错误那样——《hello,树先生》中的她基本没留下印象,两部都是好多年前看的电影了,当年道行也没现在深,看不出明堂。《暴裂无声》里的谭作倒是认出来的,因为扮演的是农场妇女一开始真没认出来。倒是在《西小河的夏天》里,谭卓直接把我惊艳了。然后我才回过头去找到她以前的作品,原来好几部我都看过,就是没啥印象了。
找资料的过程,一个信息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谭卓原来出生在吉林长春,也就说是一位东北姑娘。在《西小河的夏天》里演一位地道的江南妇女。一开始我觉得,演母亲的角色应该就是江浙之地出身的吧,不然怎么能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如此地道、如此令人信服呢。相较而言,演父亲的角色有很浓的舞台表演腔调在,但谭卓演的母亲则活脱脱将一位绍兴妇女的“厉害”表现出来了,尤其当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外遇对象的时候,那种在家苛责赌气、在外不甘示弱的说话方式与肢体动作,实在太真实了。我的出生地虽然不在绍兴,但离绍兴不远,同属于一块地方,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见得太多了。
同一地域的人在习性和观念上有一种养成的相似性,这恐怕是常识,不仅拜物候环境所赐,同时也是共享相同的文化使然。谭卓演的母亲成了《西小河的夏天》中最为真实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她给这部电影获致了一种地理上的真实性。尤其当谭卓唱起越剧,那些听越剧长大的人恐怕也会被她所骗,以为她是专业越剧演员,不然身姿和唱腔怎能诠释得如此成功呢?在谭卓身上,似乎看不出曾经接受过表演训练,因此在表演上较其他演员也就少缺一些“演”的痕迹。非常自然,非常真实,如果不是在看完后查了一下资料,我是不会相信这是一位东北姑娘演的。在我的印象中,东北姑娘和江南女子可谓天壤之别。
这说明了谭卓的演技真的高,同时也反映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去诠释这个角色。就拿表演越剧这段来说吧,如果没有真下功夫去学、去练,是断难有电影里获致的那般真实的效果。后来查资料也证实了一个猜想:谭卓确实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或许正因为如此,她的表演才没有落入窠臼,没有陷入表演模式里。这在电影中很明显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两相对比之下。
《西小河的夏天》里,张颂文扮演的父亲一看就是演出来的,而且还是在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表演体系下完成的;顾宝明也是,观众已经过于熟悉他在台湾电视剧里面的扮相(不太懂为何找他演爷爷,很多人觉得电影像电视,有一部分是他的原因),董晴扮演的女教师也是,而且还相当青涩,她是适合去演电视剧的。唯有谭卓超拔突出,让众人相形见绌。她有本领消隐掉真实的“我”,让角色来重塑自己。即便只是为了看看谭卓惊艳的表演,《西小河的夏天》也值得一看。请记住这位女演员,让我们拭目以待。
有幸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了周全导演的电影作品,这部西小河的夏天是他的第一部长片。整部好似一部纪录片,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多采取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的机位。没有炫技,内容朴实真挚,细腻平滑。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家庭,生活的捕捉”西小河一部分也是导演童年时的缩影,那个寡言少语,不善表达的顾晓阳,代表了大多数孩子的状态,在那种家庭因素下的被动和听话。周全导演的作品一直在突出与家庭的沟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故事。这点是我很喜欢的地方。晓阳与父亲的沟通,非常有戏,在同伴被取消资格时对父亲说的“爸爸,爸爸”,代表了他欲言又止想要替同伴争取,又害怕同父亲沟通内心的一种封闭状态。影片中的演员们无论是张颂文还是谭卓,董晴老师都是非常优秀出色的,至今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得不说导演似乎在选角方面也有一定的实力和研究。影片中的郑爷爷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非常非常巧合的是观影当天爷爷的扮演者顾宝明老师不幸离世,也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纪念方式。邻居郑爷爷是顾晓明的人生导师,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每个人的儿时都应感谢有这样的贵人出现,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基于生活,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是倍受好评,妻子杨惠芳的隐忍克制与成熟魅力,父亲顾建华的大胆举动与传统思想禁锢相碰撞,沈老师的时尚新潮与敢爱敢恨…
青春里有台门,有足球,不失纯真,又同时凸显了90年代下的社会变迁,看得出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他的另一部短片沉默的拥抱,也同样聚焦家庭与女性的关系,期待未来更多的作品吧!
顾建华的中年危机:干了十年教导处主任,业务能力应该是不错的,工作态度在一众摸鱼同事的衬托下也显得相当认真,却一直没升职机会。老婆让给领导送礼他又脸皮薄不肯去,可见工作上是个自视清高,埋头苦干的老实人。这种人一定怀才不遇,内心苦闷,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同。
老婆杨惠芳是第一名角,且即将迎来事业新高峰,角逐梅花奖。饭桌上众人举杯恭喜惠芳,剧团领导借机提出排练期会很忙,希望顾建华支持工作多带孩子。他的反应是不自然地笑,说当老师没大家想的那么闲,自己下学期要升副校长了会更忙,试图找回场子。其实升副校长这事只是校长提了一嘴,还有很大变数,是不适合在众人面前说的。此前连惠芳都不知,说明顾建华也是明白人,但当时昏了头,老婆的社会地位和名气对他刺激不是一般的大,让他的自我认同摇摇欲坠。夫妻两人的日常拌嘴中也会互相责怪对方带孩子时间少,家庭分工一直有矛盾。
新同事沈老师的出现,让顾建华发现了自己的新价值。小姑娘初来乍到,怀抱一腔热情践行教育理想,结果第一次家长会就被现实打脸,回办公室偷偷抹泪。顾主任传道受业解惑,收获了小姑娘的崇拜亲近,这让他顿时觉得有了观众,大大满足了被认同的需要,开始有了“她喜欢我”的痴心妄想。随后的笨拙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年男人的油腻和自恋。然而终于捅破窗户纸而被拒绝,顾建华的反应是惶然和狼狈的,他的自尊又一次受到了打击,但仍尽力维持一个成年人的体面,没有纠缠。
这边惠芳发现丈夫外遇的反应也描摹得很生动,她拎起手帕看了很久,最后还是给他洗好了放回口袋里。台上演的梁祝,唱出的何尝不是她的辛酸:满怀悲愤何处诉,无限欢喜变成灰。三人摊牌后没有争吵,惠芳骑着自行车疾行在夜色中的街头,把父子俩远远抛在身后。她一个人来到河边,唱了一段戏,半明半暗的灯光映着她的脸,那种灰心凄然的美,特别真实。
回家后两人的争吵:
顾:我现在孩子也管不了,我比不上你杨老师,你都要拿梅花奖了,全城拥戴。
杨:顾建华你不要脸呢你,我拿梅花奖为了什么啊,不是为了这个家吗?我拿奖金为什么啊,我不是为了有个大房子,不用住在这破台门吗?
顾:这里有什么不好!整天想着自己飞黄腾达,孩子你也不管。说白了你不就嫌我穷嫌我没出息吗(哽咽)
杨:(哭)你良心让狗吃了啊(掩面而去)
第二天儿子离家出走,两人一起找儿子,转了个场这事就算过去了。
说白了,这个家庭的矛盾还是在于两人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所带来的内心自卑的冲突吧
这就是上世纪太真实不过的中年夫妻,在一起不是因为有多爱只是因为合适,婚姻琐碎而平淡,没有激情但也没什么要命的矛盾,吵架是日常,吵完了又不得不妥协回到生活,谈不上爱,但也有难以舍弃的亲情羁绊。
西小河的风景好美,随便截一帧出来都可以当桌面壁纸。记忆中江南小镇的夏天就是这样缓慢流淌,节奏悠然,像奶奶摇动的蒲扇一样鼓起微微的风,伴着缓缓的流水声入睡。感谢导演团队,感谢顾宝明,张颂文,谭卓,荣梓杉的精彩演绎,评分被严重低估了,有意打高一点。期待未来这样高品质的电影可以再多一点。
我好喜欢这部作品的发生地绍兴。前几年去过绍兴玩了几天,就特别喜欢这座城市,绍兴有很多的桥,最有名的大概是“八字桥”。剧中,爷爷带晓阳训练的地方,很像是这个八字桥。剧里夏日的场景,有绿绿荫,小桥,小河,沿河的小房子,就是那种江浙一带古镇的模样。但是我只见过古镇现在热闹商业的样子,90年代这样的古镇,我是没见过的。剧中,晓阳和爷爷去茶馆坐着喝茶,店门口的桌子上摆放着好多暖水壶,这场景让我感受到一些年代的气息,不觉得陌生,反而觉得亲切。 晓阳跟踪他爸爸去的歌舞厅,在我小时候,我们那里也有类似的地方。 现在的很多都市家庭剧,都在公寓式楼房里拍的,而我喜欢的年代久远一些,更贴近自然的风景,这部剧里的场景,包括他们的家,我都好喜欢。 剧中这个父亲真是令人讨厌,妈妈的戏份不多,是个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性,邻居爷爷因为自己的孙子小宝去世,所以对晓阳特别喜欢。晓阳很幸运有这样的邻居爷爷陪伴,然后夏天结束,爷爷也走了,我也很伤心。 看完这剧后,又看了当年对张颂文和谭卓的采访,了解了一些,戏外的故事。 谭卓说,荣梓杉很调皮,贪玩,但是剧组的所有人都很宠他,而谭卓自己是很认真的,荣梓杉在整个剧组最害怕就是谭卓。相反,剧中的爸爸对晓阳很严格,但是戏外,张颂文和荣梓杉能一起玩,所以有时候荣梓杉面对严肃的父亲,有时会笑场。 另外,关于晓阳妈妈和爸爸,这两人的关系,张颂文说,他做的案头工作里,其实顾建华对妻子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相亲半年后结婚的,妻子是戏剧名角,而自己只是个教务主任,他内心是自卑的。
爷爷走后,张颂文在河边坐着抽烟,然后老婆回来,张哭着和她说副校长的位置给别人了。张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说,其实剧本没有安排会哭,但是他拍摄时,情绪到了就哭了T﹏T😂 另外,采访中,张颂文还说了这个剧组的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也让我印象深刻。导演周全是美国电影学院,这个剧组的很多人也都是周全的师兄师姐,都是美国电影学院毕业的。有一天,张老师进剧组时,被工作人员要求签到,并记录进场时间,他以为是监督是否迟到的,结果被告知说是,这是用于记录每天工作时间的,不能超过9小时。到了当天工作8个半小时的时候,工作人员来询问,还有半小时结束,但是可能拍摄需要超时才能完成,询问张老师意见,同意了。可是到半小时后,拍摄不继续了,原来是摄影师不同意继续拍。 我听完这个,发现原来美国影视行业,工作机制还挺人性化啊。 我真是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又看了好几遍,前几年去绍兴时,还不知道这部作品,我决定下次去绍兴,要去拍摄地打卡。
98年夏天,10岁的顾晓阳跟邻居爷爷连说两遍:皮耶罗才没有乳臭!也是在那个夏天,12岁的我,拿着罗纳尔多和皮耶罗的世界杯球星卡,跟我爸说:他们是现在世界上最厉害的前锋,但我还是更喜欢蓝衣服这个。只是不知道,顾晓阳是否和我一样,后来因为皮耶罗成为尤文球迷,并在2012年夏天因为他的离去而哭泣
朱朝阳太惨了,小学也是这样度过。而且爸爸还是同一个人。
影展到目前最舒心的一部电影,导演很踏实,不装文艺不装逼,稳稳当当的拍,不挂野心挂在脑门上,导演功底非常的扎实,叙事非常的流畅,讲的事情和《八月》一样,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片子。我很欣赏这样的新人作品,新人就应该先让证明你能走,会讲故事,能控制情绪和节奏,会走以后才会有奔跑的可能性。
国内观众有个需要改正的观影误区:不是小成本就一定是小众文艺片,类型片也不仅仅局限于大体量大制作。这部新片就是典型的家庭剧情片,好莱坞三幕剧式剧本,鲜明的角色,几条线互为关系,起承转合流畅工整,导演的诉求也非常清晰。最难得的是,处女长片在台前幕后都做到了精准又精致。
类比近年的华语儿童片,也就是ilo20%水平或八月30%水平。且大段陷入槽点满满的抓马情节剧格调,部分台词写了还不如沉默。但话说回来,的确有很多场戏抓到我了,地域温度把握得还行,谭卓演得很好。
摇摇晃晃的足球梦,大人们垂死鲜活的婚姻,丢在水池的手帕,唱词里不得善终的梁祝,倚靠在墓碑上的合照,将被拆迁的台院。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少年时在那些湿漉漉的夏天里,为何总是对这个世界怀有那么深的寂寞、空旷、失望与委屈。
有幸在韩国看到首映,惊喜,完全不像处女导演作品。关于成长的故事,表演都很细腻,特别是小朋友,非常有戏;画面也很好看,打破了之前对处女座都是草台班子的印象。期待国内上映。
还不错,值得鼓励。篮里的花和脸盆里的手帕好评。谭卓的表演惊艳。
作为生活在江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九零后独生子,有一个贫苦出身党性观念强的知识分子老爸和才艺气质出众但为家敏感隐忍的老妈,对白墙灰瓦木家具摆设的老屋子结构代入感极强,就好像整个童年的记忆浓缩在西小河的这个夏天,舒服温暖。
名不副实。演员们一直在尬演,无法直视。故事一般,镜头一般。为了追求风格而制造风格,全然没灵气。
看球的是傻子,踢球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对不对?
3.5星,还可以,与《万箭穿心》这样的作品不同,更像是日本或台湾的家庭片,情感很克制很冷静,却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往事,父与子、教育方式、中年危机等,虽然平淡,但沉溺于其中的一种现实,包容、理解、新的环境更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又会在克制的情绪中感受到家庭的羁绊
徘徊在中年的爱情与家庭、以生死为结的少年与老年。导演对片顾主任这个角色的塑造很用心,他渴望新鲜事物,不与腐朽同流,但同时又呆板老套。他对孩子的学业关心备至、对妻子的事业又平平淡淡,两个身份的自尊心作祟;尽量为家庭、工作负责的他,面对新来的爱情滋味,竟又抛开一切去追求,可爱又可厌。
儿子享受九八年的夏天,父亲却渴望一个春天(这个角色与情节是全片亮点了)。埋了不少细节,但这种对上世纪末的整体搬迁,有如贩卖老厂子机器,始终还是四平八稳儿童片。
跟八月很像,都讲一个又乖又叛逆的小男孩暑假,都借由他的视角展现了家庭邻里关系,也都寄托了对90年代社会变迁的感慨,一个是内蒙小镇,一个是江南水乡。这片导演是留美海归,监制张家振廖庆松及一众金牌幕后,特别是戏骨级演员令整体制作水平更精细,场面更完整。两片都舒心自然,多线索处理都较克制
台湾编剧融入江浙地域,侯孝贤的痕迹明显,用儿童视角看待三代人的成长,成长主题不止着眼于儿童,成长势必要有失去的代价。爷爷的角色还代入了菊次郎的设计,但落脚点稍显不足。导演基本功扎实,故事、情绪、节奏都在掌控之中。
王晶的《赌侠1999》之后又一部致敬98世界杯的电影。对传统儿童成长视角有所突破,成为那个年代的绍兴记忆群像。父亲的角色演的尤其称赞,装束表情和情绪波动太到位了。
非常不明白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长片为什么要在与自己的成长阶段完全相符的时代背景里选择丝毫不带自己感情的冷血拍法 并且滥用集体回忆 用刻板印象处理人物反应推进剧情发展 只能说本子太浅功夫又没到
用小孩视角来看这个夏天大人们的情感和遭遇,中年人后院起火,谁说非要烧个精光才罢休,也有被生活绊住手脚摔在火苗上直接灭掉的,看电影让人直怀念背着书包给家长添麻烦的时候。
看完仍旧对这部电影拿到釜山的观众选择奖感到不解 顾宝明极好 但影片本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处处都是模仿的痕迹 虽然处女作有模仿无可厚非 可是后半段明显质量下降 以及明显模仿《一一》让我不适 还有舞厅尬舞 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都喜欢跟着贾科长和《白日焰火》拍这样远古的蹦迪戏来宣泄角色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