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田晃司真是对话能手~两小时看似全是日常闲笔,然而针脚细密中又时时反挑出来,这种用力,也可以说是温柔中的针尖对麦芒。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曾说,释义的目的是树立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这样看来,试图挖掘原作“伴随暗示”的行为似乎造出的只是并不必然的摹本。然而《河畔的朔子》真的足够优秀,它好像一直在传递一种连贯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的、对照的碎片最后像万花筒中的影像一样连缀起来,拼成了不可思议的图像。到现在我也还没看懂《河畔的朔子》,好像不断地回溯那些疑虑的细节却越来越不懂了,然而它真正启发人去开启它的“有趣”,即使这样审美可能是徒劳。
1.藤壶
火曜日的对话非常动人,敏江阿姨形容蒙娜丽莎前面的人群怎样壮观:“就比如,把海边的石头翻过来的话,上面沾满了藤壶,就是那种感觉。”接着作了更深的着色:“只有那一处像围着偶像明星似的,人都挤在那儿,完全看不见画。”
海希江给出的回应使得这段对话微妙起来。回应着的海希江好像不是自己,整场对话更像是敏江阿姨的内心复调,海希江的重要在于她能问出敏江不便自我称赞的话。 然而这场对话唯一不对劲之处在于开头,敏江突兀地感叹道:“还真是壮观啊。”海希江不经意地追问一句:“蒙娜丽莎吗?”敏江阿姨后面还有一段台词:“但是,蒙娜丽莎旁边也有其他的画,那些画都没有人去看,落差特别大,明明都是画,看的我都有点伤心了。”旋即笑着对海希江眨了眨眼睛,神情轻快。
这是小镇的“藤壶”之一敏江阿姨的第一次亮相,其后的两次隐没到到访邻居的群像中去。小镇的邻居们其实是整个微型舞台密实的底调,在这里流言发酵,看客们像藤壶一样兴奋地扑在每一种新事物上。邻居们的另两次谈话分别热络地对新来的大学老师表示满意,又不屑地责备了“混混”兔吉先生和从福岛来到这里“避难”的孝史。 值得注意的是,全程兴趣寥寥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的朔子,唯一的搭话是:“我讨厌藤壶。”
2.黑节剪秋罗
戏中戏嵌入一个小说故事:主人公的弟弟在印度尼西亚屠杀事件中遇害,每夜变成幽灵出现摘下黑节剪秋罗吃下。和这个故事对应的情节是朔子跟海希江去山脚找黑节剪秋罗那天,朔子问:“你不吃吗?”,见海希江诧异,补充说:“幽灵不是吃吗?”
吃下黑节剪秋罗的海希江,和死去后久久徘徊人间的幽灵,在朔子对海希江“为什么想要研究东南亚”的提问中好像发酵出某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西方视角对殖民地人民倾注同情的主权形象就像是徘徊在第三世界苦难经历上空暧昧的幽灵,朔子的问题提出的其实是:这种“主场式”的感同身受为什么不用在你的身份真正所在的地方,作为一个局外人、一个“他者”,你试图接近的东西真的被你的研究对象所需要吗?
3.刨冰
辰子的话:“刨冰的各种糖浆味道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上的颜色不一样,闭上眼睛吃的话完全一个味道。尝到不同的味道,据说是大脑产生的错觉。”觉得是对于电影中人际关系一针见血的概括。
4.无地
孝史在中央公园第一次遇见短发女初中生,女孩在秋千旁边被另两个孩子欺负,孝史急于赴“约会”匆忙走掉了,随后挫败地发现自己抱有好感的女生并不是想要与他交往,而是利用他福岛核电受害者的身份消费他的苦难。
影片前述提到朔子和孝史均有过被同学取笑的经历,中央公园的初中生也因为总被别人抢钱而最终想到去当援交少女。第二次遇到初中生,孝史帮助了她,因为忍受不了爱情旅馆对未成年少女惊人的冷漠气愤地决定离家出走,和朔子两人靠着草地边的篱笆睡了一晚,天亮了又决定回去跟叔叔道歉。其实朔子和孝史都不是心血来潮就会真正离家出走的人,这点在朔子刚认识孝史时说他和叔叔看起来关系很好,孝史语气平和地反问一句“是吗”,以及朔子也很懂得在大人间充满性暗示的场合保持沉默这些地方就可见一斑了。
两人离家出走那天回家的路上,铁轨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名字,然而能想到的“远方”根本都不是“远方”,孝史顿了一会儿,有一瞬间我觉得导演都不忍心拍他们的脸于是拍了近处的铁轨和草皮,孝史平静地说:“哪里都是一样的。” 孝史曾说“在下是抛弃故乡的人”,然而在这里又被小镇的人们视为“避难者”,一个投机地享用着并不属于自己的阳光空气水的他者。 影片最后画面定格在月台上一个穿白衬衫、西裤的模糊人影上——朔子走的那天兔吉、海希江和辰子都去送她,孝史却不在。
《影的告别》中有一句是:“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小镇的青年们仍葆有不愿与周遭的曲意逢迎同流合污的觉悟,然而这种觉悟正是成年人戴着温情脉脉的伪善面具所竭力祓除的。片名《河畔的朔子》,朔子真正去河畔只有两次,一次是和海希江一起去看黑节剪秋罗,一次是去河畔拿落在树枝上披肩,其他时候出现的都是海水。真正严格地称之为“河畔的”朔子的那天,朔子穿了红色连衣裙,和黑节剪秋罗一样的颜色,也是和小酒馆气球一样的颜色。徘徊于人间迟迟不肯散去的幽灵与小镇身份暧昧、进退失据的青年们,这种对此岸现实近乎“无意味”的执著,是很有些西西弗斯意味的。
5.气球
孝史和朔子两个人在小酒馆,遇到一位骨瘦如柴的表演艺人,神情凝重,攥着一个红气球,像是从腹中长出的红色瘤块一样,用了很大力气去戳它终究也没有破。那人好像顿悟了什么,像生长的树枝那样举起气球起舞。邻桌的一位年愈不惑的客人早已泪流满面了。
我们被身上负重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沉重的易碎物啊。
礼物:辰子母亲是谁
辰子曾说要送给朔子秘密的礼物,在朔子走的那天给她照片时说是妈妈的遗物,然而照片上却没有辰子的母亲(分别是朔子、孝史、辰子,朔子母亲、孝史母亲、辰子父亲和水帆),辰子解释说妈妈这种时候一般都是拍照片的人。影片开始时,海希江曾介绍兔吉说是姐姐的前男友,然而随着情节发展,真正在过去与兔吉有感情关系的并不是水帆而是海希江。海希江曾与兔吉发展到几乎谈婚论嫁的地步,即便水帆也与兔吉有过什么,这里提兔吉是姐姐前男友按常理来说是会很尴尬的。朔子与海希江两人去海边散步,海希江提到朔子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来过这里一次(应该是拍照片那次),因此拍照片那段时间海希江也回到小镇了,然而照片中有水帆却没有海希江。朔子和孝史出走那天海希江和兔吉一起等他们回来,海希江问兔吉辰子可爱吗,要兔吉好好照顾她,“总之生下来了”。朔子上了新干线后又取出照片来看,最后夹在一本教辅书中,书名给了特写《伦理问题集》。
首先音乐好评,整部电影的精髓在于酒吧的哑剧表演!
电影有很多隐藏的细节,但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应该就是对于生活的融入还是旁观的选择。
海希江,水帆,大龄未婚,可能与兔吉都有旧情,都没有结果,两姐妹都热衷于研究外国文化,闲时旅居国外,回国还是做着喜欢的研究,两姐妹都不缺追随者,都是自由主义者,就像酒吧里的表演者刚吹出气球时镇定,从容的观察姿态...
兔吉为了女儿上大学做着不光彩的生意,女儿因为母亲的离世不得不与父亲结下解不开的结,美术老师有了家庭还与海希江保持关系,朔子的母亲因为同名的姐妹比她漂亮而不自在,兔吉的前妻....朔子和孝史都因为家庭的问题的投入到更复杂的成人世界......(生日聚会上,四个人带着面具笑谈,朔子看在眼里,渐渐的,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大概的方向)......这些人都是生活的融入者,就像酒吧里的表演者手里的气球从一开始的轻盈变得万分沉重,想挣脱,又逃不开,是自己融入生活后,却发现生活不像刚开始看起来那么美好了...
这时,表演者似乎取出什么,犹豫后吃了下去,轻松多了,张开双臂自由翱翔着,气球在他手上也变得轻盈,想要驾驭生活,只有吃下生活的苦果,承受生命的重量,才能与生活共生....一旁的中年男子看懂了....
18岁的女孩朔子高考落榜,百无聊赖之际,来到姨妈瑞穗居住处的海边小镇。正好姨妈去荷兰旅行,她可以和婶婶海希江共度这难熬的假期。
二阶堂富美饰演的朔子,楚楚动人。而鹤田真优出演的海希江知性、明朗又可亲。她俩每天漫无目的在宁静海边散步谈心。淡淡的日子,与咸湿的大海形成鲜明的对照。
因为海希江的研究专业,阅读了一本印尼小说,需要了解一株植物。她们随中年男人免吉和他的侄子孝史一起来到密林深处的河边。这是一段有趣的短暂时光。
亮丽的海希江看似随意散淡,心事却纤细如发。单纯的朔子跟小伙孝史很谈得来,二人当然期待新的一天。酒店工作的兔吉,手把手教着孝史在酒店的一些工作窍门。兔吉的漂亮女儿辰子边读栗山女子大学边打假期工,笑意盈盈,父女性情倒极为相似。只是她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时间如同顽童般嬉戏喜乐,每天的心情日记般渐变。海希江有身为大学老师的恋人西田,若隐若现又不可揣度。西田本就有爱妻与四岁的小儿子,这还是辰子说的。辰子作为学生对俊朗的西田老师多少有些心生爱慕之情。为此,在她的生日晚会上,她还呷醋地打了西田老师一巴掌,当然,她爸爸也挨了她一巴掌。
而简单的朔子所萌发的恋情,在蠢蠢欲动的孝史面前也只是一个压抑的影子。来自福岛的孝史还有女同学知佳。青春期的蜜汁,如同静静的小河,清澈中游动着蝌蚪,也聆听到久远的蛙鸣。
兔吉的酒店,看似“爱情旅馆”,实则尽干着偷鸡摸狗的勾当,这让孝史在反核电集会上出丑后跑回酒店,对着叔叔发了一通脾气且故意捣乱,惹得叔叔手无足措,这吓跑的孝史。孝史已厌恶了这一切,但他又无法返回已被核辐射乌云包围的福岛。
怜悯之心,让朔子陪他度过了荒草铁轨边的一夜。急坏的兔吉与海希江也在寻找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许久了,没有这样相处过。隐约现出他俩二十年前的恋情秘密,以及辰子离奇的身世,正如海希江说的“都生了……”
朔子徘徊在海边,但不会永驻小镇,她只有一周的假期。当她坐上返回的火车时,孝史只能无奈伫足。原指望着排解郁闷的朔子,却新添了不解的风情。这就是永不可测的人生。看似平淡的光景,散漫的节奏,咸淡水的空气,却需要深呼吸解乏。谁能说这不是更有趣的人生呢。
由此,我说日本电影中的沉静,再次在深田晃司编导的电影《河畔的朔子》(2013年)中找到了注脚。每个人的孤独感莫明而感伤,不经意中又勃发生机,这全拜上苍所赐。人生总有出人意外的失落,更有困惑之后的惊喜。无法掌控的人生,天马行空,悠悠无尽,唯感恩于上天的旨意和安排。
终究现实的浊流滚滚向前,我们都无能为力。由此,我常常惊讶于死寂乏味的生活,却醉心于几小时的沉静,更为片刻的某种感悟而涌动,这就是不息的人生,如同这部影片所阐释的。所谓随遇而安,所谓“禅境”也不过如此。
2015、3、25
(搬运自A站)
之前的一个小时,几度想把这电影叉掉。
虽说沉闷的节奏一向是日影的风格,但是。如《鸟人》一般,大量长镜头的使用加上始终如水般的剧情节奏,夏天的虫鸣和海水的BGM....让人昏昏欲睡。
还好的是,一向熟悉日影于是更加的期待,那一处处不被注意到的伏笔埋下之后。最后那高潮的惊艳,它好像并没有辜负我的期盼呢,像名字《河畔的朔子》
影片以朔子的故事为引子,讲着一群海边小镇生活的人他们的故事。高考落榜去小镇散心的两个星期的朔子,为翻译书籍的海希江,环游世界的水帆,表面上经营商务旅馆实则是爱情旅馆的兔吉,福岛核泄漏后来避难的孝史,喜欢诗歌的辰子。。。。。。
我一向觉得好电影的最标志性的一点就是,它是有灵魂的。它想告诉观者的是什么。虽然标签打着是清新的旗号,但它深层次的其实是梦想片。
落榜之后的朔子迷失了,因为她偏离了大多数人固定的,作为正确的人生轨道大学,入职,结婚生子。她来到小镇后,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去倾听其他人的梦想,真正喜欢想做的事情。
水帆热爱的陶艺,即使年长也仍周游世界的自由;
海希江对东南亚文化的热情,翻译战争小说的书籍;
兔吉在妻子亡后,即使背负道德善良上的谴责,周围人对他的恶言仍在开着有老头援交初中少女的旅馆,并假装默然。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女儿辰子过更优渥的生活,读得起更好的大学;
从遭受福岛辐射家乡,父亲虐待的家中逃出的孝史,过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梦想。
影片后段,孝史将钢琴曲换成民谣的那一刻,将影片推向了一个高潮
孝史和朔子结伴离家出走,走在田野中的铁路上,报着一个又一个更遥远的地名北海道,冲绳,中国,香港,俄罗斯,美国,英国,瑞士,非洲和周游世界的水帆阿姨不一样的是他们只是心,在去远方的路上,就像他们深夜到达的路边的小酒吧,那个无声的舞者手里吹起的红色气球,不断吹大,然后托起放在怀中,气球时而重的舞者的双臂下沉,时而挣脱舞者的怀抱,最后被舞者紧紧的抱在怀里。
镜头切换,到一个喝酒的上班族大叔到目瞪口呆的男女主角。虽然没有气球爆裂的镜头。但知道的是气球在最后的挣脱挤压中是爆裂的。
这气球就是,大多数人,从出生便慢慢成长的梦想。到有些因沉重而逐渐放下,有些因背道而驰的现实,自身的无力与渺小最后碎裂掉的梦想。
如影片中出走的那个夜,在天亮时分,他们互相告别回到家中,回到了现实,而此刻他们的梦想有更加清晰明白的显露出来。
海希江只是想有个可以照顾的孩子,并怀念以前与兔吉在一起的时光,却架不住自己无法生育只能与兔吉分开的现实;
兔吉真正期盼的是,在对妻子充满愧疚之情却无法偿还的亡后,希望真正的哪怕全镇的人都否定他,也有自己的女儿可以认同他;
孝史梦想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就像是个正常人一般,在欢笑的时候欢笑,遇上喜欢心动的女孩谈场恋爱。他想要的是最平凡的生活;
而影片主人公的朔子,也在影片最后,和海希江的对话中
清楚的告诉了观者她也找到了她的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自己能帮助自己吧”
如此的话语说出她已经不再去试着观察,去临摹他人的梦想,而真正的去思考自己想
要走的,接下来的路。
她说自己的梦想,是个秘密。
“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嘛....7.9分
在花园里读拜伦的少女,躲在暮色角落写情书的少年,那是童年假期的最后一天:还是孩子的继续让烂漫蔓延;有的似是而非的想抓住心头的小鹿,却又羞涩的不知从何下手;还有些被情感的刺刺中,说不出的苦涩梗咽在唇齿。
我更喜欢,也更怀念朔子站在河边赤足玩水的镜头,远处是鼓噪的蝉声,心仪男生的注视,阿姨和前度小心翼翼回避着旧疮疤的聊天,这些都太遥远。一圈又一圈从脚踝荡漾开的涟漪里,是少女透明的心事。如同自己初中结束的那个夏天,如同那年夏天最静的海。晃眼的日光洒在朔子布满细密汗珠颈项的弧度上,慵懒的笑容从嘴角慢慢绽放,一切都美好得心醉。
他和她的秘密,她和他的秘密,他的秘密,她的秘密...湘南海边的沙滩上埋着数不清的宝匣,无意中得到的钥匙,原来开启的是他人的秘密。并不是每一个潘多拉都耀眼炫目,大人世界的自私虚伪,面具下赤裸的狰狞,惊鸿一瞥,也如窜起的烈焰般会灼伤容颜。
那么,青春就如阳光般透明纯白嘛?
被欺凌勒索后去色情酒店做援交的初中生、仰慕的大学教授原来只是贪婪想吞噬自己青春肉体的女孩、为了反核示威刻意利用自己美色接近福岛受害家庭成员的少女,主动与被动之间,只顾着在河边玩耍的快乐,却没有看到被搅动的沙砾和污泥浑浊了清水。她们用自己都没察觉的方式,或早或迟的完成了告别青春的祭典。
人生,本来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知不觉的失去和遗忘。
一次短暂的青春叛逃,酒精麻醉下,在酒吧里表演的默剧艺人只剩下朦胧的轮廓,中年男子脸上滑落的泪痕却无比清晰,世界上实在有太多不安和不解。在铁路旁的草丛中醒来,拂去裸露肌肤上的露珠,踏着碎石子归家。分叉路口上,她在他面颊上轻轻的一吻,日记里的虫,听到身上厚厚的茧发出破裂的声响,会是蝴蝶嘛?她在无声告别,把开始留在他易碎的心上。
车厢里朔子的侧影中,满是麦子般金黄色的阳光。微微翘起的嘴角,笑意中,是和自己青春私奔的幸福味道,那么淡然,那么静默,在告别中成长。
红衣少女缓缓地走进了幽绿色的湖水,她弯腰下去,用白嫩的玉手不断撩拨着水面,画面外的少年如同那汪湖水般,心里早已涟漪不断,只好随手捡起几颗石子扔向湖面,来缓解盛夏与女孩儿美妙的倩影而带来的躁动与不安。
高考落榜来到乡村排遣心情的朔子在经历了短短的假期后,返程时,头倚靠在车窗边,暖暖的阳光打在她的脸上,饱满粉红的面庞,辅以少女莞尔一笑,这组画面的构成是典型的日式小清新加治愈系列的经典场景。与之前走向湖水那组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相比,导演深田晃司的目的不言而喻,看似日常生活,实则暗流涌动。
如果说追求刺激享受的影迷在观看商业电影时的感觉是在吃大餐,那么本片相当于一盘“小葱拌豆腐”,日常的不能再日常,但是“小葱”和“豆腐”如何能拌的既好吃又美味,也是有讲究的。本片采用了日记式的章回体结构,每一天的假期又像散文诗般,基本没有什么剧情可言,事无巨细的对生活细节加以白描,所以过于缓慢的节奏可能会让大部分观看本片的观众在中途放弃,导演又特意使用了4:3的屏幕比例和略深灰色的色调,对于看惯了商业大制作的观众来讲,无疑是种折磨,但若是好这一口的人,这种用镜头说话,随手信笔挥毫的叙事手法,一定能带给你惊喜。
如我们青少年时期一样,受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儿老得找个地方换换心情,落榜的朔子来到乡村,本来悠长的暑假,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最后,这在影片忽然结束的时候带给观者的直观感觉一致,这类型的电影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吸住,慢慢的与故事里的人物合为一体。当年的我们也是如此,一个假期不知怎么地一眨眼就过完了,好像也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
朔子的眼睛观察着这里的一切,以她的视角为线索,带出了一众角色,这些角色看起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又各自心怀秘密。“秘密”是一个特别好的词儿,不仅能缓解尴尬,还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尊严和隐私,所以在这里,每个人平静的外表下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肮脏,如真实世界相等,而朔子像一个孩子,天真的审视着这一切,那种似成熟又非成熟的角色表达,恰如其分的真实记录着少女内心的成长。
本片所出现的人物其实并不多,但关系却十分复杂,每个角色之间都存在的必然联系,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背后的不为人知,导演不厌其烦的时刻用角色间的对话和埋设的小伏笔来提醒观众。
大人的世界喧闹嘈杂,但每一个单纯的孩子最终都会成长,步入那个世界,就像朔子在分岔路口吻别自己暗恋的男孩儿,向着“大人之路”勇敢前行。
有空的话,一起离家出走吗?被人可怜的样子,让人可怜。会让人流泪的哑剧。你觉得自己的事情自己最了解吗?
早上看到萨特离世35周年,晚上就看完了这个,真是“他人即地狱”的最好解释
散。
7.0 夏天电影TOP5,对这样的佳片怎能没有好感~简洁的表述方式流露出好些美妙的无意识,如同踏足过后的涟漪,引出的遐想教人不由得忘记架构的复杂性。
1.观赏影片如同置身于青春之中,过程中难免有时候会感到乏味,等到快结束的时候却百般不舍;2.落入惊慌,对世界一无所知,对自己的未来也一无所知;3.一场漫无目的朝着“远方”出发的离家出走;4.绿树浸染了河面,一抹红裙打扰了河畔,却融入了夏日的绿意。
遇见挫折,随之而来的是恍恍惚惚,未知未觉的感觉,无法很好感受到自我的形状。即使这样,却可以依稀体会到他人思绪的流动,夏天就这样结束了。。。
宁静休闲,干净明媚,日式田园风。有本真的朴实,也有深层次生活感悟。人与人间的际遇,悄无声息又隐隐相连。电影留白如同二阶堂富美说的“秘密”,优美的海滨小镇呈现,都是特别有味道的地方。
看着电影不能只被表面欺骗 汗涔涔的夏天扑着海风骑着单车踩着热沙 看似宁静美好的小地方 却簇拥着很多让人伤神的人与事:龟田叔叔到底和阿姨还是妈妈有过感情 木讷的孝史到底喜不喜欢自己 那个突然到访的老师和辰子和阿姨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在看似平凡的背后又掩盖不住的善恶美丑仁义道德挑战线。啊!明明这是傍海小镇 为什么要叫“河畔的朔子” 大概是繁杂心事太多 内心浩瀚不了吧。
二阶堂颜值身材第一片,主要是风景也好配上淡淡的剧情。夏天的河畔真他妈是个好地方。
难得二阶堂富美演这么一个邻家妹妹一样亲切的落榜女生,太美了,湘南的夏日沙滩绵长,日头慵懒,太阳底下的少男少女,在成人世界早早洞悉一些难以名状的情愫;日记体故事,4:3的复古画面比例,偏灰的色调,像是看一部80年代的类似相米慎二的电影,糊里糊涂一个假期就过去了。
蛮喜欢这样安静的、简单的、暧昧的、日常的同时又有点小趣味、小情绪、小清新影片。女主角二阶堂富美很有邻家女孩范,但身材、样貌都有点平庸,反而是演阿姨的鹤田真由魅力四射,是我眼中继天海祐希之后最有御姐范的女星——貌似暴露我在某种程度上算个御姐控的私人癖好了。
少年活的像中年,中年活的像孩子,艹
河畔的洪尚秀
小弟还能再木讷一点儿吗......
3.5星。真实生活的再现,最大的缺点是太长了。想起一句话:我们终将变成我们讨厌的大人。
那年夏天在宁静的湖畔慢慢悠悠静水流深
闲散碎碎念的夏天,若有若无的心动,隐约悸动的往事,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着也挺好,生活就是由这么多无法触及真正真相的片断组成的啊;河畔的朔子果然好美。
所谓假期,就像是让复杂的人生叹一口气。
河畔的侯麦还是河畔的洪尚秀,浓郁的香港电视剧画面质感
若干年后的一段废弃铁轨上,男孩和女孩各在轨道的一端走着。男孩说,想起一部老的日本电影,说的是两人结伴私奔要去远方,原因忘了。只记得男孩想去亲女孩,结果没亲成天就亮了。还有切歌和抱着红气球表演,有中年大叔看哭了,我却没看懂。女孩问,那他们为什么要私奔呢?男孩答,我忘了啊,我也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