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七十七天》,这是近几个月看的第三部关于西藏的片子,前两部是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信仰的神山冈仁波齐在三部片子中都有所提及,这么近那么远,眼睛所及之处,景色惊艳的一刹那,信仰却相距甚远,江一燕在重返冈仁波齐的时候,人到了,可精神远没有追随灵魂,男主的动机,除了和众多吃瓜群众一样,逃离身不由己的社会,做一次自己,再也没有看到其他的东西,所谓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到“西藏”才能找寻?不禁疑惑,又不禁被其吸引,“西藏”确实是个有魔障的地方。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站在旁观着的角度,感触于信仰者的虔诚与执着;
随后的《皮绳上的魂》魔幻与现实的重叠交错,就连同为藏族人的小说作者,也迷失在自己构造的人物世界中,信仰与宿命纠葛;
想想去过离西藏最近的地方应该是“色达”了,2015年,毕业季,给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礼,就像所有想去又迟迟不敢出发的人一样,以为去过西藏就能找到自己,哈哈,但结果呢,就像七十七天里的男主,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释怀了自己的冒险壮行的执念,选择回到城市踏实生活,你与西藏(自由)的距离,不是信仰,而是路途上经历的种种,你经历过泥石流/爆胎/塌方/从凌晨出发行驶到凌晨结束么/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与危险近在咫尺,你能感受到呼吸急促,随后一切的平淡你都会心怀感恩
所以,男主是死了?这段旅程是一个人想象出来的??
我来到影院的时候,座位几乎满了,大多是年青父母带着孩子。和我一样,他们估计也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一部励志,通过克服艰难困苦从而在远无人迹的地方荡涤心灵的电影。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鸡汤电影,谨慎的说鸡汤的部分很少,甚至对白也很少,最让我感到不可理解的事,有些桥段不知道是因为导演觉得多余还是拍摄难度大(预算超了?),直接就一下跳过去了。所以,观影的过程不但是一个看风景画的过程,还是一个脑补的过程。
我也算是各种类型片都有涉猎的一个电影爱好者,看电影的时候我会给自己一个预期,这电影大约会讲什么,偏什么风格,如果不好看,我应该在心理预期之外怎么说服自己不应为了浪费时间而悔恨。奇葩的是,这部电影开篇就给了我一个认知的盲区。一般电影,都会把观众当做第三者,有意无意的会让观众参与到剧情里,随着剧情得到感官的享受。我把这理解为导演眼里的第三者,这是一定要照顾到的一个群体,毕竟有着供需关系。而这部电影,我看了前二十分钟吧,我完全不知道它把观众定位在什么位置,当然,随后会有一些边边角角的线索答疑解惑,但刚开始的带入感确实不怎么样,不知道其他的观众怎么想。我觉得我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屋子,屋子里有正在发生的事,和站了一群有态度的陌生人。每一台词,每一个场景,都像是自说自话,观众被晾到一边。我不能说这是电影的缺点,也许这么安排是因为剧情要配合这个地方,这种情调,突出旅程的无常。但确实怪怪的。男主角就这么突兀的出现在了画面里,用着他理解的非鸡汤行为去进行一段苦行僧般的旅程,而女主角,不时以倒叙的方式出现,一个身残志坚,时而又面临崩溃的人。男主因为探索生命的意义而去涉险,并且知道十死无生。他也有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过就是侥幸,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另一个,女主因为追寻自由而变得不自由,一个觉得心里自由了就是人生大美好,其实发现能走路实在太美好,其他的都是王八蛋。这是一对挺矛盾的结合体,其实有很多线索可以挖,哪怕是追忆也行。起码可以丰满一下人物,给他们做个铺垫,人物奇葩也有奇葩的理由,人不是一出生就奇葩的。可惜没有。有的是男主带女主看星星,了却心愿。这个心愿比较隐晦,它只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感情的小爆发。女主有真正的心愿么,当然,最美的星星在最高的山上去看,那只不过是个狗屁,她希望的是时光倒流,希望一切都是梦,包括遇见男主。是他的坚持勾引起她内心的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其实有点恨以前的自己,那个自以为可以战天战地,无所不能的自己。其实,最难的不是旅程,也不是困囹于轮椅,更不是心灵不自由,30岁死80岁埋。通通都不是。最困难的是生活。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男主失踪于昆仑山,恰巧对他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因为,即使十死一生走完了这段旅程,回归到生活,等待他的又是什么。是以前万分唾弃的生活,是一直无法逃脱直到生命的终结。所以,没有结尾,或许是最好的结尾
因为剧情少,我无法延伸下去给这部电影一个客观的评价,就像我上面说的,它其实不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把电器使用手册当文学作品来看。。咳咳,原谅我,实在是找不出啥好的比喻
说点好的,本剧风景绝美,画幅很宽,营造出来的那种感觉就是空旷无垠,让人窒息。电影半段的时候雪山融化,白茫茫天水一体,我激动的要跳起来。这种美只有在梦里出现过,再次让人窒息。如果团队去拍纪录片,绝对是优秀级别的 文字是受人之托写出来的,万分抱歉,我粉饰不了它,平心而论,电影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瑕不掩瑜,中游以上吧,起码不会让你看完跳脚,因为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生气。就酱。。
10月30号《七十七天》点映观影回来,就想写一篇影评,也道一道我与《七十七天》的缘分。但一直迟迟未动笔,这其中原因有一部分是我拖延症和懒癌的表现,更有的是一种慎重!
说起与《七十七天》的缘分,就不得不说两本书——《艽野尘梦》和《北方的空地》。这两本书与电影《七十七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描述了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羌塘无人区。
羌塘,中国最大无人区。它是世界独有超级荒原,也是最神秘探险之地,深度寒荒,野兽横行……一个不属于人类的死寂区。
《艽野尘梦》
《艽野尘梦》记录的是清朝末期“湘西王”陈渠珍援藏、离藏的经历。1909年,陈渠珍随军入藏,参与工布、波密等战役。然而平定波密之后,武昌起义消息传至军中,军中人心大动,哗变四起。陈渠珍身处不同权利帮派的旋流之中,连自保都成问题,无可奈何携百余人由工布入青海、走兰州,以图远离祸患,返归故里。其中这段出藏的经历占全书总内容之半,但危险程度却远高于援藏。离藏之际,同行115人。200余天后,唯7人生还。无人区里一路之上荒野漠漠,狂风萧萧。寒冷、饥饿、迷失方向,无不是对生存意志与人性的拷问。而粮尽时,人性根本种种毕现。没有野物可猎便杀牛马骆驼;杀尽牛马后,竟图吃同行孩童;偶遇善心喇嘛驼队,再起恶心欲杀劫之。其间还有军帐之内的人心倾轧尔虞我诈。是作残酷、凄清、惨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那也是我第一次得知羌塘这片无人区。对羌塘,陈渠珍是这样描述羌塘的:“道路迷离,终日暝行,无里程,无地名,无山川风物可记。但满天黄沙,遍地冰雪而已。”初次了解羌塘的我,就对这片无人区充满了惊叹和好奇。惊叹于这世上真有荒凉死寂的无人区,而且就在我们国家;好奇于它现在的模样,是否仍和陈渠珍时期一样荒芜?
《北方的空地》
《北方的空地》讲述的是杨柳松独自一人77天横穿羌塘的故事,他穿越的路线前无古人,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旅程。这本书也正是电影《七十七天》的原著。 两年前,我有幸从朋友手中得到一本签名版的《北方的空地》,这本书刚好延续了我对羌塘的认识。与《艽野尘梦》一批人逃离羌塘不同的是,杨柳松是独自一人去横穿羌塘,他说这不是探险,只是探索,对自然,对自我。
77天,1400公里的藏北羌塘,杨柳松孤身一人,仅靠一辆自行车、两个包袱、部分户外装备、干粮,完成了一次令人敬佩的旅程。
然而这样九死一生的故事,杨柳松却总是淡淡道来,该沉默的地方沉默,绝不啰嗦。这才是我喜欢的强者:他从来不会眉飞色舞地诉说“哥当年死过多少回”,而是轻描淡写地越过一座又一座山、跨过一条又一条河,直到最终的目的地,把不可能的征服变成现实。杨柳松说“对于荒原而言,我们都不过是光阴驹隙里的过客”。确实,自然就是自然,造物主不会为谁低头,人面对自然,怎样都是渺小的。正如杨柳松走出荒原所说的那段话,“事实上,走出荒原没有想象的幸福感,或是什么成就感,甚至是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巨大的幸福并未如期而至,偶尔的幸福也是短暂。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一切皆是没有开始的复始。我们所期望的终点并不存在。” 《七十七天》
刚开始得知《北方的空地》要被拍成电影,我内心是有点小抗拒的。应该说,我对任何文学作品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都是抗拒的。因为我始终认为,文字的想象空间远比影片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段文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然而影片或电视剧呈现出来的只是创作者的一种理解。而且,现在的影视圈,为了市场,为了噱头,为了迎合大众,为了票房和收视率,很多影片和电视剧都会大肆改编原著,导致作品被改的面目全非。这也是每一个原著党担心的地方。此外,要想拍摄《北方的空地》,绝非易事。制作团队能否冒险进入羌塘去拍摄,还是只是通过后期特效去合成羌塘那个环境呢?对此我都是深表怀疑。因此,对于《七十七天》的拍摄我也几乎没有去关注过。
直至后来得知小江老师要出演这部电影,我才对这部电影的拍摄有了一丝期待,这种期待源于对小江老师的信任。其实我喜欢小江老师的时间不长,才两三年,始于《有种你爱我》的左小欣。但是小江老师是那种可以无条件去相信她挑选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不会让人失望的演员!不管是外表彪悍,内心柔弱的左小欣,亦是痴情哀怨、敢爱敢恨的慕容秋荻,还是外柔内刚的“大佬”女人可柔……她真的是演什么是什么!
后来也慢慢地了解到越来越多《七十七天》的消息,得知该影片的导演兼男主赵汉唐,也是一枚户外极限运动的发烧友,他曾登顶过N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连续多年独自驾车游历青藏高原、塔卡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腹地等。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他真的带领团队深入可可西里、阿尔金、昆仑山、藏北、柴达木等五大无人区实景拍摄,拍摄地海拔平均超过5000米,最高达到了6700米,这也是中国电影人首次探秘五大无人区。期间还遭遇资金短缺,不得不撤出藏区,停止拍摄。等筹够资金,再进藏区进行拍摄的状况。就这样,整个拍摄团队最终历时三年,三进三出羌塘才完成影片的拍摄。而小江老师在这部影片中,为了节约制作经费,更是零片酬出演!
看到这些消息时,我甚感欣慰,之前所有的担忧也消失不见。因为拍摄这部电影的人也是一群“疯子”,他们身上有杨柳松当初走进羌塘的决心和干劲,也有当今时代人们身上缺失的匠心精神! 有些人,无病呻吟;有些人,为死而生;而有些人,只是单纯想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而已。导演赵汉唐就是这样一个人,谈起拍摄《七十七天》的缘由,他说“活了半辈子,就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儿。”所以他拍了一部只表达不迎合的电影。小江老师也是这样一个人,零片酬出演此片,只为做更纯粹的事,呈现更纯粹的表达。
而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果然不负众望。当真正看到影片中男主被藏牦牛追赶、被洪流卷挟、从龙卷风下逃出生天的场景时,我无不被深深地震撼,也深感自己之前想象力的有限。影片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活生生的画面,远比我之前脑海里想象的画面震撼的多。此外,声音设计也非常独特,荒原里的风声、水流声、狼嚎、牦牛奔跑的声音,人的呼吸声伴随着男主的身影不断出现。羌塘无人区虽然不适合居住,但是大自然的美不容忽视。影片很好地纳入了这些魅力非凡的自然风景,每一个镜头都美的让人心碎,每一帧都是一张绝美的壁纸。尤其是中间海天一色的画面。可以说这部影片的画面满足了所有我对羌塘的所有想象,观看这部影片也绝对是一种视听享受,甚至有种“朝圣”般的意义 。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在电影院才能感受得到。
对于大家都在担心这部电影由于题材新颖,排片率很低,我想说的是,即便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但单纯用数据去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是很愚蠢的做法。 记得一位学新闻的朋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艺术和美从来都是,鉴于现实和想象之间,将抽象的感受具化的介质。一个接收者可以欣赏,可以感动,也可以排斥,可以厌恶。但是,用世俗、用数据去比较艺术的表达,一定是对艺术、对美,以及它们的创造者,最大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浅薄的世界观,最坦白的暴露。真正的艺术家,最在意的永远是自己的作品。有的人生来就不该属于纷争,他们也不曾在乎无谓的争斗。”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美!】
但我始终相信,这部充满了电影人真挚感情和浓浓诚意的匠心之作,一定不会被埋没!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仍可以静下心去做一些自己心底真正想做的事的这群人,一定值得被肯定!
如果你热爱生活,如果你对大自然心驰神往,如果你期待心灵的涤荡,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作品《七十七天》!
我们约定,你会来么 一起赴约会 壮美山河,扎西德勒
探险精神从来都值得敬佩,但是处理得这么矫情,只能是文艺中年喝高了。
除了自然景色,其他一切人为的都很差劲,故事差,表演差,台词差。这个片子就是一种极端的中年文艺男人释放自我的意淫。浪费了很好的题材和机会。
看得出拍得很努力,也付出了很多。但叙事还是有点笨拙,也缺乏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关键还是我对这些展现都市青年到藏区花样作死的片子一直就没什么耐心。
冲着李屏宾的摄影而来。为了避免拍成纪录片,拍成两条线,可以理解,景色唯美震撼,但刻意的抒情和鸡汤还是有人觉得矫情和遗憾。
2017.11.03 GTS 风光无限好,只是太凶险
有的人在30岁就死了,还有的人在30岁得了失心疯
就为了西藏打四星!江的笑声有些出戏,她看到珠穆朗玛峰那天清晨激动悲愤交加喜极而抽泣那段倒很真实,因为风大空气稀薄且冷。羌塘风光无限好,只是太凶险!狼野牦牛藏棕熊龙卷风融雪性洪水…户外探险,量力而行。杨《北方的天空》,说杨是户外界的乔布斯。感谢老爸老妈还有柠檬的成全。171105
那几只狼是花了大价钱,所以不得不用到最后是吧……
画面非常美,25块钱花的值。
老实说,导演浪费了一个好题材,从头顺序到尾,中间插叙坐轮椅的江一燕怎么羡慕男主可以穿越羌塘,但是你会发现这两部分切换甚至没有区别,所以跳戏有点厉害。而且没重点😊
完成度还挺高,高原风光大赞。纯纪实的拍一匹户外孤狼? 没女人没小狼搭理的,野人一样,最后纯靠运气挣扎到被救,唉 ~
很美的景色,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能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梦想和自由,勇敢、拼命地去追寻是他们最想做的。
摄影赞,故事弱,演员差
真•流水账,带着文青特有的高高在上、藐视一切的腐朽的酸臭味,结尾还突变成了神棍片。我觉得导演压根儿就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想拍啥,项目就匆匆上马了。也许拍成纪录片更合适,或者说真正对户外极地探险感兴趣的话,干脆就去读杨柳松的原著吧。
(剧情)不够(视听语言)来凑。题材与拍摄难度很自然的就拉了好感:但这么一来反而觉得是在看国家地理了。江一燕一如既往的漂亮又有气质,但是她的故事多少有点画蛇添足;如若是赵汉唐独自在无人区“战狼”、斗恶劣天气的故事会更加贴近求生向的《127小时》或是《丛林》。总之能拍出来,是一件好事。
本以为就是风光片,但却出乎意料的好。风景壮阔那是必须的,但导演节奏把握特别好,几个点的处理都特别抓人。配乐特别出色,可磅礴,可清冷……配乐为影片加分不少!结尾很多人讨论,到底穿越成功了吗?结局重要吗?敬,自由
剧情台词都很弱,唯一看点就是李屏宾的摄影了。
1.片名应该叫《战狼》。2.男主徒步70多天,经历了沙尘暴、龙卷风、洪水之后衣服还那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同意导演说的,旅行、探险、穿越……并不为什么寻找生命意义的心灵鸡汤,只为想做这件事情啊。所以电影都不必拍。
景色很美,江一燕很美,只是只是理解不了,怎么穿越了羌塘就证明你有自由你有勇气你有理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