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场沃伦·比蒂在科恩的歌声中,骑马穿过雨中的丛林,带我们进入了一座泥泞中的小镇。来到这里开矿、讨生活的人们,往来于这里的赌场、酒吧和烟馆,获得可怜的一点活着的乐趣。在阿尔特曼的电影里,人物都不像是演员扮演的,他们像是在这片原木搭建起来的小镇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了,当影片行将结束之前,我们好像认识了他们所有人,虽然他们身上并没有具体的故事线。 这是一个卑微的世界,人们除了努力活下去之外,没有什么光荣和梦想。过去的传奇只不过是个误会的笑话,希冀的未来随时会被强权夺走。麦凯比在这样虚荣又不安的生活中,想要从米勒夫人那里得到一些甜蜜或温存,但是对方却只想着要一种交易。他一个人的时候自怨自艾地说“我也是个有诗意的人啊”,但是这个世界本身却不为诗意买帐。 电影结束后,我深受感动,赛人则说了一声,“真好!”我们从客厅的沙发上,移到餐桌前又聊了一会儿西部片,从西部片说到剑戟片,却也没有再对这部电影说什么。《花村》是情绪极为内敛的电影,裹着精美而厚实的虚无和忧伤(就像麦凯比厚实的毛皮大衣)。遇到这样的电影,有时我会独自在一个角落里站一会儿,才能缓过劲来。 最后一个段落拍得太好。大雪下得没完没了,覆盖了小镇和山林。想要霸占这里矿产的大公司派来的三个杀手,想要干掉自作聪明漫天要价的麦凯比先生。这时镇上的所有人都跑去烧着的教堂救火,没人理会这个开妓院的赌徒的死活。麦凯比杀死了敌人,自己也坐倒在雪地里,再也没有起来。真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结尾,你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自认为有诗意、也向往着远方的男人,逐渐被大雪埋葬。 但是,还没有完——阿尔特曼将镜头切到了米勒夫人那里。她躺在华人烟馆里吸着鸦片。作为中国观众会留意到木墙外面写着“仙境”两个中文字。她的人生就像一场终究破灭、却又泛着金黄色的梦。然后镜头不断推向米勒夫人的瞳孔,麻木、空虚的瞳孔不断被放大,色彩斑斓,宛如一颗陌生星球的表面。
一直不太想象得出一部完美的电影是什么模样。个人觉得事物完美是一种假象。所以当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说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我思考它是如何完美的。一个小意外,电影前半个小时没有字幕,我的英语不够好,几乎是盲看。而现在当我想写点东西,却是对前半个小时更为印象深刻。当麦凯比在雨中骑着马走过森林,伴随着伦纳德科恩的歌曲,真是太美了。你会知道他将要开拓什么。但我没想到是一家妓院。刚开始,真是糟糕,一个妓女还用刀扎嫖客。当然米勒夫人闻风而来,妓院成为了小镇上最棒的地方。米勒夫人很能吃,当她吃完,也很能说。而麦凯比喝生鸡蛋。要是没记错,他在电影里喝了三次生鸡蛋。每次喝完都是一个转折。最后一次死亡。电影最后在大雪中麦凯比对付三个杀手的追杀。麦凯比凭借地势和他一直自傲的聪明解决了三人。然而他也受伤了。在厚厚的雪中缓慢爬行,想去找米勒夫人吗?他一个人孤独的在雪中死去,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如同雕塑。米勒夫人像是失去了灵魂一般,在鸦片馆抽着鸦片。孤独之外的另一群人,在为扑灭教堂的火而欢呼,而传教士已经捐躯。
一部很悲伤的电影。什么也没得到,什么也得不到。
豆瓣的片名是《花村》,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忽略掉麦凯比和米勒夫人的关系。他们是合作者,情人。但两个人在这样的“花村”,似乎无法真诚的去诉说爱意。
关于《花村》的摄影: 01.轨道配合变焦镜头,实现长镜头段落的镜头内剪辑。 02.镜头主动运动:推拉摇移、变焦、转换焦点、建立丰富人物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03.景别上,及调度上: 以全景展示人物和环境,使人物融入环境之中。 以近景、特写、大特写展示人物,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产生密切,焦着的联系。90年代的《双旗镇刀客》的室内分切,也是这样做的。 人物小全及中景,只在人物产生调度过程中才使用。人物调度完成,即刻进入近景,特写的人物及关系。《游戏规则》是这样做的。 04.光影: Saloon中红色渐变滤镜、tobacco、柔光滤镜及大光圈行成的浅焦效果,让画面像一幅幅古典的油画。 05.打动人心的两场: 吊桥枪战:Cowboy告别姑娘们,就卷入一场无妄之灾,就是许多人命运的寓言。 最后雪地里的枪战:这里没有英雄,没有传统西部片的主角光环。人们在雪地里同样流血,惊慌失措。人们,包括妓女们,一起去救教堂火里的火,成功后一起欢呼。宗教,或许是最后的解脱,救赎。
PS:多年前看这些片子,未解其中深意。多年后再看,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吧。
#PCC 整体叙事结构挺好,以宗教和生意开场,以宗教和生意结束。角色设定也不错,不会做生意的男主与会做生意的女主对照,男主的房子也与上帝的房子对照,还有鹰与青蛙,甚至结尾处为守护“上帝的房子”而赶走男主,这些都表现无英雄无上帝的“时代”。最喜欢的部分除了契合叙事风格的视听语言就是结束后演员表的形式,以各个“阵营”做区分,表达的已经非常明显了。
视觉上,大量出现空镜与整体风格契合度很高,碰撞变焦的戏剧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量的使用推拉焦,也是很好的把观众的视点在环境与人物间转换的好办法。还有大量的前景遮挡,压缩空间让整个谈话氛围非常暧昧。剪辑也很细腻,尤其是男女主谈生意时的正反打(女主狂吃那部分很有意思,代表着贪婪,对应真正的商人),男主与杀手的正反打,俯拍和仰拍的对照,并且利用构图把角色“强弱”塑造的非常好(不喜欢结尾的第二点,与结局冲突)。
听觉上,配乐非常不错,可以很好的帮助传递情绪,还有几次利用配乐的转场也很顺滑,更喜欢的是现场收音的处理,虽然有几段的音差很大,让听众会有种割裂感,但整体的环境音对角色塑造的帮助还是更大的,感觉也是后来纯现场的开始。
电影的结尾不是很喜欢,倒不是被火烧的教堂与被追杀的男主平行剪辑不好,其实这结尾有些像《七武士》的结尾,甚至最后理发师也离开了(逃离WASP),寓意也是非常明显的,只是利用小牛仔的死堆叠的情绪后递进到一个送人头三人组这种比较狗血的收尾非常泄气。
这部1971年的电影以“每个人的救世主”为背景。沃伦·贝蒂(WarrenBeatty)和朱莉·克里斯蒂(JulieChristie)联手为这个几乎没有文明、也没有教堂的长老会教堂小镇带来了一种文明感。赌徒约翰·麦卡布抵达长老会教堂镇后,很快得知上帝镇几乎没有上帝,因为教堂仍在建设中。然后,麦卡布指定自己为该镇的救世主,第一次向这一永恒主题致敬。他想把他特有的品质带到一个缺乏礼貌的小镇上。决定建一家妓院,很快米勒夫人也加入了他的事业,她是一个精明的具有商业头脑的女人,似乎相信她是她“雇用”的女孩的救世主。很快,随着双方业务的蓬勃发展,二人之间的感情也在萌芽。但是观众看到的男主很孤独,因为麦卡布走过的每一个荒凉的冬天场景都提醒观众,生活中唯一确定的是孤独,他很好地发挥了这个男人角色的双重性,他既想独处,也想被爱和需要。灯光过于昏暗,这很符合当时的气氛。比如隆冬时一棵光秃秃的树,给人一种越看越觉得孤独的感觉。这是一部我从未见过的西部片。因为它并不沉迷于旷日持久的枪战和暴力,与大多数西部片截然不同,它并不狂野。它不是建在美国西南部干旱的养牛场,而是建在西北部的松林中,那里经常下雨和下雪,这给了它一种非常寒冷而泥泞的感觉。节奏相对较慢,尤其是上半场,然后危险感逐渐被引入。直到电影快结束,第一枪才打响。如果你在寻找神奇的风景,不断的动作和枪战,英雄和他们的女主角,以及不可避免的幸福结局,这部电影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喜欢一部真实的故事,它展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并且没有掩盖个人和社会的缺陷,你会喜欢它的。据说该片是“七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因为这是有史以来视觉上最美的电影之一,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组成。当然这部电影还有我听过的最完美的配乐。只有伦纳德·科恩(LeonardCohen)一个人演唱的歌曲与电影的气氛完美契合,而且感觉就像电影中描绘的那个逝去时代的艺术品,至今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在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Robert Altman )很难找到合适的乐谱,直到他参加了一个聚会,当时正在播放专辑《伦纳德·科恩之歌》,他注意到专辑中的几首歌似乎与电影的整体情绪和主题相吻合。科恩曾是奥特曼上一部电影布鲁斯特·麦克劳德( 空中怪客 1970)的粉丝,所以本片就有了《陌生人之歌》、《慈悲姐妹》和《冬天的女人》这三首歌曲。
而且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其实还隐藏着一个爱情故事,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沃伦·贝蒂不以他往日性感、有趣、迷人的形象示人。大胡子后面的一张饱经沧桑的脸,花了大约一半的时间喃喃自语,表达他对朱莉·克里斯蒂(JulieChristie),一如拍摄影片的当时他与她现实中的柔情蜜意、爱恨情仇:我的内心也很诗意……你冻结了我的灵魂……你是我认识的最美的女人,我努力做的就是让你绽放笑容……这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二人如漆似胶、郎情妾意的真实写照。
在沃伦的那些女人们之中,朱莉·克里斯蒂应当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从1967年到1974年,她一直跟沃伦生活在一起, 而在沃伦和朱莉以承诺关系在一起之前,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摆脱他们各自当时的情侣,虽然在他们之后的长期罗曼史中两人也经常会保持一段单独居住的时间。大多数认识他们的人都说他们分享着彼此对事实的热情。沃伦曾告诉他的朋友们说他向朱莉求过婚,但是她因为不想要小孩而拒绝了。 1974年秋天,朱莉用电话结束了两人长期的情侣关系。沃伦和朱莉的这段感情,是他维持最久的一次,直到他遇到安妮特·贝宁。 直到1991年54岁的他在《豪情四海》遇到了小他21岁的安妮特·贝宁,至此之后,再未传出过任何绯闻。如此传奇而又风流的一生,最终却心甘情愿的被一个女人收服,这就是曾经说出 “你需要一品脱牛奶并不意味着你就得买下一整头奶牛。”的好莱坞花花公子沃伦·贝蒂 。
感人至深的社会主义影片。
反映了垄断资本家对于小人物无情的摧残,尽管男主奋力反抗,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强大的垄断资本主义,这样的个人终将会被吞噬。影片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纯洁的爱情存在,男主和女主的关系在女主看来,终将是金钱的,所以男主满怀真情却无法圆满。在结尾,男主奋力与邪恶的资本主义力量搏斗时,其他的村民在给教堂灭火,浑然不知男主的痛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与疏远,教堂起火了象征了宗教的虚伪与脆弱,因此社会主义信仰无神论。教堂的火被扑灭,残存的是残骸,而人们依然欢呼雀跃,证明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肤浅。远处的男主孤身一人死在雪地里,女主却在大麻烟馆麻痹自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空虚,只能靠毒品麻痹自己,对于男主奋斗的浑然不知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男主像八路军一样打游击战,利用偷袭干掉了两个赏金猎人,可惜寡不敌众,他仍然身受重伤。他通过装死打死了最后一个赏金猎人,可是无知的村民正在庆祝他们拯救了虚无的宗教,浑然不知男主的伤势,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以及人民良知的泯灭。片中多次出现chinaman和chink等词语,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轻蔑,更说明资本主义的无知。
男主的下场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终将灭亡,社会主义的大旗会永远飘扬。
多轨录音的出现,意味着清晰界限的消失,扑一座已经被烧毁的教堂的火,也成为了可能。
2021上影节收官。并无一个传统式的西部英雄,就连开场在他人传说中塑造的威猛形象也是虚假,西部草创野蛮期的野心家终究难敌资本垄断的强力,一切败给隆隆突进的物质至上;他还残存着仅剩的“诗兴”和温情,一切湮灭在漫天大雪,如同那瞬间涨起又破碎的幻梦。
为求真实感在加拿大搭的实景,所以雪都是真的。看的时候都觉得好冷.... warren演得真好。
奥特曼的视听美学具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整体性。本片至始至终都在利用镜头与音效营造间离感,通过众多声轨的缝合、特质鲜明的光线、流动的长镜头与细腻的剪辑强调着个体与环境的冲突。譬如开头几个流畅灵活的长镜头在琐碎的拼接下模糊着麦凯比闯入的痕迹,捕捉出人物置于烟雨雾林中的惘然与错愕;紧接着进入酒吧如同抵达了一个由柔和光线构造的陌生空间,嘈嚷的声效瞬间填满整个画面,拥挤不堪的听觉配合急促的短镜头剪辑,再一次降级了麦凯比在影像中的地位,强化其与整个空间的格格不入之感;结尾的决战片段将画面在失火的教堂与冰冷浸血的风雪里交错推进,简单的蒙太奇使画面衍生出宗教式的人物悲剧性;最后一个由室外转入室内的摇移+变焦长镜头微妙地连起不同光色基调的画面,将阴冷的环境情绪延续入崩溃的内心,使炫糊的瞳孔影像折射出分明的距离感
喜欢艾伯特关于《花村》的评论“一个还相信诗意的人,来到一个没人在乎诗意的地方,只有一个人例外,但她却早已败给了诗意”,《花村》不仅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更是一首对逝去的爱与家的挽歌,它是死亡的寓言,也是悲伤的证明,麦凯比与米勒夫人,他们之间是否真有情感?还是只是构建于金钱之上的利益关系?他们都被困于痛苦的记忆,尘封的往事,无奈的现实,当麦凯比最终走向宿命时,宗教、法律与英雄主义都被他抛在了脑后,而米勒夫人却不得不再一次将自己置于这庞大宇宙中的无人知晓的角落里麻醉自己,奥尔特曼不会告诉你每个人究竟是谁,但最后你发现他们变得那么地熟悉,《花村》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如此绝望与残酷的世界,但里面却保留着点点微弱的理想的火苗,无数的心碎的片段发生在我们的温柔的抗争被摧毁的那些时刻,此时我不再愿意在寒冷中醒来
陆军野战医院上映后,十倍于350万投资的票房收入震撼好莱坞,它还获得包括导演在内的五项奥奖提名,并问鼎最佳编剧。在一个影业公司已对观众欲望失去预判自信的时代,奥特曼代表着最靠谱的选择。华纳兄弟要雇他,最大牌明星瓦伦比蒂要与他合作。奥特曼,这位终身赌徒,眼见一手好牌,岂能错过。……不过个人看来,此片矛盾之一:奥特曼要打造去魅琐碎的西部,却以两位顶级魅力明星领衔?之二:无论男主是否为低调快枪手,影片的结局都欠妥。如果不是,三杀手太菜到没有道理;如果是,他慌张失措(被神父拿走猎枪)到没有道理……其实以奥特曼的风格,西部并非适合题材。太野蛮暴力二元对立,群戏与温讽很难找到落脚点。
又湿又冷的西部片。反英雄、反罗曼史,反美国梦。片尾孤单的决斗和全村人救助着火的教堂那里,导演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也觉得这个手法很不错…但我除了get到了无生趣的丧,也并没有什么更大的波澜了。还是更喜欢中间掉价小人物对自己情意的挖掘和探索,多有趣。Cohen的OST好听。
法律、宗教、英雄、自由、正义统统被解构,悲情反英雄个体最终被掩埋于白雪皑皑的历史之中
真是又“冷”又“酷”的西部片,很不一样的主角性格设定,还真是合适沃伦比蒂那吊儿郎当的外形,结尾段落太帅气了!他那件皮草。。。
the coldest western movie I've ever seen
A / 剪得实在是好。前段诸多零散的事件与动作前后相继或是同时推进,哪怕是并不相关的时间碎片也被高密度地交叠在一起。人物群像也在各个角落的面容聚焦中铺展开来。然而越到后面越回返到西部片程式中去时,剪辑选择放慢了节奏淡漠了语气,我们发现的反而是另一套图景:少年的天真无邪和虚荣好胜漠不相关,落水的尸体与男性身份的树立漠不相关;而在结尾,浩荡的救援行动与白雪覆盖下的杀戮同样漠不相关。此刻我们发现了那些热烈生长的生活肌理下彻骨的冷酷(或许另一面则是重建叙事的渴望),大概就像《七武士》的结尾那样。
罗伯特·奥特曼的反西部片经典,赌徒野心家与烟瘾老妓女的西部开拓史。1.与惯常西部片迥异,没有牛仔决斗(取而代之的是偷袭与逃跑),以往隐没于底景后的妓院成为中心,而男主亦是自大而懦弱的反英雄。2.托拉斯与杀手的联姻,软硬兼施吞噬个体创业者,美国梦的幻灭在此昭然若揭。无用的政治理想主义者(想及[双虎屠龙])与燃火教堂(+死灭的保卫者)则喻指法律与宗教的幻灭。3.影片至终笼罩在朦胧的雾气里,恍若穿破历史的回望,又浸润在阴湿冷雨与寒霜飞雪之中,刺骨似冰棱,忧愁如宿命。4.莱昂纳德·科恩的三首民谣贯穿其间,动听而忧郁,时而评说剧情(“我只是你旅途中的一站,我知道我不是你的爱人”),时而构成反讽([Sisters of mercy])。5.以在中国人开的鸦片馆抽大烟时的凝望收尾,再联想反美国梦主题,契如[美国往事]前奏。(8.5/10)
本以为就着开始的蛮荒气质,奥特曼会循规蹈矩地走西部片的路数,没想到后半程男主迅速褪下英雄外衣回归小人物,各种明哲保身算是结结实实的反西部了,其中Cohen的音乐又赋予了影片柔软的一面,结尾漫天大雪下的推镜油然生出了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感,屋内晃神的女主显得格外落寞。
最喜欢里面那些小细节,加拿大井下的价格,啤酒多少钱一瓶,那些生意经,只是西部的一个小场景,却在酒桌上,人们的谈笑间偷窥着更大的世界,只是这些人物去不到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娓娓道来,而且带着批判,“无情的剥开资本虚伪的面纱”。配乐其实可以加一分的。资料馆4k修复
资料馆4K修复。这不是西部片,这是真实的美国精神,基调是哀婉忧伤的,讲故事的好境界大概是把一段无甚奇特的经历讲的让人忍不住的挂心。没有大场面,就在一个寂静的大雪的清晨,这个男人为了自己与三个亡命徒展开了一场无人知晓的决斗,这段平行剪辑很棒。全片音乐很棒,结尾让我想起来面条。
爱你那么久,直到有一天终于倒在你的怀中,我也知道我们的故事已经走到了尽头。真是一个浪漫无依而萧瑟伤感的故事,昏黄绚烂的开始,雪白无尽的结尾,配以始终慵懒的低吟,一切爱恨终究无处躲藏。
邮购新娘,泥浆踢踏,小青楼老鸨创业艰难,捡芝麻丢西瓜,被迫对抗大矿业集团;反托拉斯反垄断纸上谈兵,烧教堂放冷枪狼狈对决,真爱皆浮云,孤身抽大烟。阴雨绵绵的写实流山区蛮荒西部片,Leonard Cohen全程原声配乐大赞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4K修复版。很不传统的西部片。雾气缭绕的摄影美到让人惊叹,修复版大银幕效果满分。剧情其实很温馨,投资妓院的男主好吹牛和赌博,却独身面对困境;妓女出身的女主当上了老鸨,却有目光长远的生意经。这俩看对眼走到了一起,关系让人莞尔。结尾想起《美国往事》。四星半。
这片子挺牛B的啊,难怪托马斯·沙茨那么喜欢。其实前半部分挺无聊的,越到后来越看出味道来。这个叫麦卡布的人到底是不是那个传说中的神枪手?或者只是热衷吹牛的他的又一次撒谎?最后的追杀和逃亡戏拍得特别紧张,麦卡布靠着放暗枪赢了。而他孤独一人地反抗与小镇中所有人忙着抢救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最崇拜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 两个小时多不停的变焦距,不是推进就是拉远, 难怪别人都说Altman loves to zoom,对此片拍摄的方法有些地方不敢苟同, 不过故事还是不错的, 喜欢吹牛的男人爱上了敢爱敢恨的妓女. 像艺术片的西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