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巧合在台湾大学刘光能教授在北大的讲座中看到了《乡村一日》的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乡村一日(《Une Partie de Campagne》),而导演则是非常有名的法国导演小雷诺阿,他的父亲则是非常有名的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与莫奈是好友。而这部电影,则基本上也因此有着莫泊桑和雷诺阿两个人比较强烈的色彩。
首先这个电影(短片)只有39分钟,据说是雷诺阿未完成的电影,但直到雷诺阿本人去世电影也未能继续拍完,因此现在看到的部分也就是雷诺阿所拍摄的部分,但是从观影上来看,完全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甚至给了电影更强的冲击性和打击性。
电影讲述了杜弗先生一家到乡村游玩的故事,如题目所示,在一个地方进行午餐的时候,女儿与当地的一个青年人产生了情愫并托付终生。(但由于阶级差异,杜弗一家终将返回城市,而乡村的青年还继续留在乡村)(带括号部分,为字幕交代部分,也是雷诺阿未拍摄部分),若干年后,青年再次来到二人的定情之物,发现杜弗先生的女儿竟然来到了他们的定情之地(河边),遗憾的是她的身边多了曾经一起到乡村游玩的雇佣职员。,而他们已经成为了夫妇,二人情感汹涌,可早已不是当年泛舟时的情形,似乎两人已经相隔万重山,唯独不变的是两人对于往事的珍藏与怀念。旧情复发,气吞山河。
这部电影首先改变自莫泊桑的短片小说。莫泊桑的文笔风格给这部电影增加了强烈的色彩,首先莫泊桑短篇短文的翻转性,如《项链》一样,这篇短文的结尾同样是具有着翻转意味,再加上雷诺阿之间的部分没有拍摄,导致强烈的翻转意味更浓,在两人定情之后,忽然加入字幕“几年之后”,便有了结尾的强烈对比,在我看来,这其实是莫泊桑的风格。莫泊桑的第二个风格就是对于情欲的不掩饰,在其的众多短文中一样,这个电影也是这样,包括台词的情欲性与挑逗性和人物对于情欲的欲望,莫泊桑从来不会掩饰。但是相比着最为直接的情欲表达——媾和,雷诺阿则采用了平行交替的方式略过,也算是给情欲增加了一丝朦胧。
雷诺阿的个人色彩丰富。雷诺阿本人在青年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在乡村生活过。其父亲作为有名的印象派画家,其重要的主题就是野餐和浴女,因此这部电影的很多画面其实都带有其经历的色彩。
2、配乐烘托气氛作用
要说这部电影的高潮部分很明显是两人的媾和和二人多年之后的相遇,由于中间的缺失,因此对比强烈,配乐推动电影的高潮行进的非常顺畅,也给予了非常大了帮助。电影的配乐用的额是女生哼唱,低沉动情,代替了主人公之间的语言,配上主人公的表情和故事进展,对于情节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景色描写优秀
这部电影的空镜头表现十分完美,尤其是由晴天转为下雨的转折,不仅仅是天气的变化,代表的更多是电影情节的转折,表达的是情绪的转换,因此这也是算是一个象征标志。
电影史考试上放的解析影片。非常喜欢电影的视听语言,印象派画风淋漓尽致,不愧是雷诺阿之子,就是典型的法国乡村风格,共鸣非常强烈。摇摆镜头表现性冲动和情感起伏程度的方式很先锋,又带着天生的法式不羁,堪称一绝。一日诗情画意既永恒了,女主的泪光和眼神永远留在充斥着淡淡愁绪的夏日。虽然是一部未完成品,但如果完成的话未必会这么让人印象深刻了。目前看过的法国片里最佳。
《乡间一日》根据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郊游》改编,《郊游》在现在国内编译的几个版本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中是找不到的,在1991年柳鸣九主编的《爱情(外国篇)》中收录。小说讲述迪富尔一家,包括先生、太太、女儿和未来的女婿驾驶马车从巴黎来到乡下的旅店里游玩和休息。在旅店里,两个小伙子邀请富迪尔太太和小姐去河里划船,在午后和煦的微风和难言的醉言中,两位女士和两个年轻人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两个月后,与迪富尔小姐共度时光的年轻人亨利在巴黎的店铺中认出迪富尔太太,才知道迪富尔小姐已经结婚了。到了第二年一个炎热的星期日,亨利故地重游,惊讶地发现了亨利爱特小姐一起回忆往事,感慨颇多。莫泊桑截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用旅行这样一件小事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雷诺阿曾说:“它的题材与一部长片的题材一样重要。破灭的爱情,庸庸碌碌的一生,把这个故事作为主题,可以写厚厚的一部小说。而莫泊桑只用了几页纸就把实质的东西写了出来。引起我兴趣的正是要把这样的精华搬上银幕。“
《郊游》里,莫泊桑谈的更多是人性欲望冲动的本能,如写少女与男子坐在船里这一段:“少女坐在舵手席上,任船儿在水面上荡谦。她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想,四肢懒懒的,全然一种身在物外的感受,似乎一股难言的醉意袭占了全身心。她满脸通红,呼吸急促。湍急的热流在她的身边淌流,更使她晕乎平,飘飘然。只见陡峭的河岸和一排排的树木迎面而来,向她低头致意。一种模模糊糊的享受欲、一阵沸腾的热血电流般穿过她那被白天热浪刺激起来的肉体。眼下的局面也令她难堪:水面上只有两个人相对而坐,四周空无一人,头上是火一般灼烧的晴空,青年人发现她长得漂亮,一双眼睛便亲吻着她的皮肤,他的欲望象太阳一样无孔不入。”雷诺阿带给观众则是更具质感的诗意散文。电影中有一段母女间的对话是小说中没有的。女儿和妈妈坐在草坪上,周围树影摇曳。女儿说:“告诉我,妈妈,你年轻的时候,也就是你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经常到乡下来吗?你会像我今天这样感觉那么奇怪吗?妈妈轻轻地把她揽入怀中,说:”是的,确实如此。“女儿接着说:”你能感受到对周围的一种温柔吗?这草,这水,这些树,一种模糊的向往。难道不是吗?它们在这里出生,成长,这让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告诉我,妈妈,你年轻的时候也有我这样的感觉吗?“妈妈一脸温柔地说:“我亲爱的女儿,到现在我仍然有这种感觉。但是现在我比以前更理智了。”显然,对母亲而言,这是调剂生活的一段艳遇。而对女儿而言,初尝生命、爱情的美妙,乡下的邂逅则注定在她年轻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最后与亨利重逢时的那一句:“我每晚都会想起你”尤为令人唏嘘。
可以因为二战,这片子没拍完,现在只是一个情节简单的半成品。
1.又见雷诺阿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景深镜头,亦颇有印象派风味,半成品也可以雅致如斯。2.旅舍中的窗户倏然洞开,清风拂面,气息迷人。3.跟随秋千摇摆的镜头,眩晕而美好;布列松客串驻足流连的神父之一。4.野合后的空镜蒙太奇:乌云滚滚,苇草萋萋,流水滔滔(水上后退主观镜头)。5.伤感结尾。(8.5/10)
1860年的夏天,我和你,男和女,你情我愿只能被污名为“诱奸”。再见时的泪水,映衬的不是当时有多爱,而是当下的骨感。只是当时已惘然。
雷诺阿的镜头真漂亮,碧水树荫下的短暂爱情。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史上最诗情画意的诱奸
莫泊桑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迫于战争原因,导致拍摄无法正常进行,但仅有的40分钟短片所展现出的故事性及情感表达已经足够完整。让·雷诺阿特立独行的景深镜头与诗意现实主义贯穿全片。那些和熙阳光瞬转暴雨的自然光景,那些经历时光更迭不复存在的短暂爱情,久久弥留心际。
评论里都说这是段擦身而过的爱情,但我赶脚肿么就是次毁了女猪脚将来的性冲动呢?从后来2人重逢中的眼神看出,女猪完全就是恼怒+懊悔的。那句“我每晚都回忆起”听着肿么都不是“我晚晚都好想念你”的意思嘛。肿么到文艺青年口中就成爱情了??还浪漫还5星了就。
自由的鸟儿在歌唱,我常常在粼粼河水上徜徉。。。
实际拍摄于1936年7月,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总下雨)导致周期变长耗光经费,剧组内也有矛盾,直接不拍了。助理导演有雅克·贝克、维斯康蒂……十年后制片人给重新整理出来,几乎算是完整故事情节。巴黎富足一家的乡下郊游,多年后成为美好而心酸的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情画意,自然外景和天气变化外化内心情感。
法国人就是浪,即便是个残片,雷诺阿和莫泊桑的组合也是抓马十足。
把摄影机搬到自然中,印象派原来对电影也曾经有影响,雷诺阿真的是雷诺阿的儿子
影片故事核心可以概括为,自然而然的露水情缘。大自然是最好的催情剂,而城里来的男人只知玩乐,不解风情,反而是乡下的男人,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在河流中,在树林中,荷尔蒙自然流露。
我相信这是让雷诺阿对于混乱不堪的现实的逃避,但这样一部集自然美好和人性解放于一体的作品最终还是被战争阻断了进程,留下未完成的遗憾。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有人天真的说“被结尾撼到了”,你是逗雷诺阿玩呢,还是逗重剪抢修的工作人员玩呢?
雷诺阿未完成的作品由人续拍。音乐是亮点。构图也好。短暂的爱情,彼此都没有忘记就够了。
1.秋千上摇摆的女孩;2.你能感受到周围有一种温柔吗?3.小鸟的歌唱是宁静的一部分;4.我每天晚上都会想起你。
「如果固体的大地习惯上同理性联系在一起,那么水,数百年来就一直被当作非理性的象征(坠入爱河)癫狂是外在于固体理性的一种液体的,流动的状态。而水也是一个无边无缘捉摸不定的空间,是广袤无垠的阴暗无须状态和一种动荡不休的混乱。」
根据莫泊桑小说改编。影片注重对大自然的描写,既有诗意,又像一幅印象派绘画,从轻喜剧过渡到绝望的意境。雷诺阿参与了编剧,并扮演了客栈店主普兰。此片奠定了雷诺阿诗意现实主义风格的特色,对乡间油画般风景的描写已成为经典的影史段落,自然主义的修饰和诗化的加工,后来不少导演纷纷借鉴。
无感。对莫泊桑那篇平庸的《郊游》加倍平庸化了的原样照搬。这叫哪门子爱情,这是性侵。不能因为后面女孩陷入了一段不能由自己做主的更加糟糕的婚姻,就来拿“我每天晚上都在想这个地方”自我欺骗或粉饰。
虽说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气韵足以呈现,在欢快与哀伤间过渡,犹如夜莺婉转吟唱的乐曲,关于爱情的遗憾也是点到为止形成情感上的自控,所有回忆都放在乡间一日的下午,树影斑驳爱意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