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西到幼儿园问家庭情况
军人没有及时发现逃亡者而遭到整肃
主角之一无法上大学去学习物理完全是因为他爸在他五岁时逃往西德
酒店大堂的斯塔西
美国领事馆门囗的警察
毕业生宣誓爱国而校长要继续管教他们
布行职员要报警
精神分裂的秘密警察一方面忠于职守一方面又要看西德电视
人们的恶梦
影片以极具冲击感的方式展开,一边是东德的一所学校,学生唱着“我们的祖国是大草原上的青草,是农田里的稻谷,人们热爱美丽的祖国”,校长在台上领导大家向东德宣誓效忠;
另一边,是边防军人乱枪打死一个个企图越过边境的百姓。
说好的祖国是大草原上的青草呢?
如果这个国家真有那么好,人们为什么要逃走?
二八定律的彰显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20%),不重要的因子占多数(80%)
2014年德国统一后的社会调查:
75%的东德人怀念原先的社会保障体系:普通人习惯于依赖体制,习惯于按部就班,听命行事。(不重要的因子 80%)
而当时逃亡西德的大部分是医生,教授,律师 ... ... 受过高等教育,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阶层。(重要的因子 20%)
既然说到自由,这些人,骨子里是耻于媚上的,和物质相比,精神上的钳制才是更难以忍受的,他们其实是被逼走的。
在不透明,无问责的提拔制下,“ 只唯上,不维下 ”的揣合逢迎之流才有一展身手的空间,这些人制定的规则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事不能马上改变,有些事可以改变:锻炼身体,学一门外语,一门手艺,你会发现世界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也是有机会给那些准备好的人。想跑的,跑得了的,也是有胆有识,能造得出气球的那类人吧!
有勇气挑战社会的不公,更别忘了挑战下自己!
关于东德的社会主义,有更多的专业文章,评论,写的更好,不再啰嗦,也不要阶级论的上纲上线。
有的论坛感叹:有车有房,为啥还要跑?笼鸡问老鹰,一个道理!只有鸡才会问!
鹰,只有两种:跑掉了,在跑的路上。进化成鹰!
任何让人思考的事情,都很危险的。
整体比较紧张紧凑,热气球这个点子在当时条件下估计是真的可行。可惜的是,这一家人在电影中真的对逃亡有些儿戏,要不是人人都要作死一发,估计早就安全逃到了。缝补漏了,割不断绳索,两次感觉没有足量瓦斯,这种儿戏的问题应该出现在这部片子的逻辑里面么。。。。。儿子的女朋友两次写信,居然还要带女朋友走,这么大人了,他是小学生脑子么??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剧情,本片节奏可能反而更加紧凑,深度其实在描写东德的社会状态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不需要画蛇添足。否则会因为小家子气的给自己加戏造成有点愚蠢尴尬的感觉。2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估计会刚刚好。
守墙士兵连自己为什么开枪都不知道就杀了平民,而他本来就是靠平民们交税养活的,扣上大帽子,人就可以做出很多可怕的事情
某些人擅自写了几句话,只因为他们有枪和狗,这些话就成了法律,有人违法就放狗开枪,这才是终极的邪恶
愚蠢的主角向美国求救,还以为美国会来酒店里接他走。因为美国人交税养活了美国官府,官员需要百姓的选票,所以官府才对本国人负责,也只对本国人负责,你一声通知就等着天降神兵救你走,做尼玛的梦呢?自油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自己从终极邪恶手里抢来的。外部力量永远只是辅助,你自己爱吃屎没人能救得了你,打倒了东德你也会认南德西德北德做新主子
小儿子那么小就会说打死你这个叛徒,如果不离开东德,小儿子也会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残疾人,只要扣上叛徒的帽子,他可以杀任何人
出发之前,妈妈抱着小儿子在看相册。大儿子一边玩小人,一边喊着:“去死吧,叛国贼!”
想起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总被大家欺负,给他取绰号卖国贼。就因为他姓蒋。
叛国?国是什么?你连自由都不给我,还叫我爱你?
影片开头孩子们合唱的歌词,成人典礼上效忠国家的宣誓,不论妇孺逃跑者格杀勿论的军队,领事馆前白色恐怖的戒严,享受权力又想看西德片的官员,巴不得别人逃不出去的看客……
唯一温暖的是幼儿园老师的谎言。
所谓教育,就是把你变成一颗国家机器螺丝钉的洗脑。若有漏网之鱼,非把你推进手术室摘掉你的前额叶不可。
柏林墙倒了,这头的观众却泪流满面。
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
紧张刺激,悬念丛生,配乐大气不过满,节奏感几乎满分,很多情节设置胜过《逃离德黑兰》。虽然除了儿子所有正反派角色都比较脸谱化,但作为主旋律电影能把主题以令人动容的方式传递到观众心中,就非常成功了。彩色的气球,自由的号角,这股力量永远不会泯灭。
硬核 人肉翻墙,沉重又浪漫,很德国
我热爱自由,我想看到灿烂的文学和艺术,我想有一天不再搭梯子,我想有一天电影能够实行分级,我想。。。。。。。。未来的路还很长,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墙倒的一天
我给了5星,因为这么久以来,终于又看到好看的德国电影了。德国人,一场战争一堵墙给了他们多少创作的题材啊!从头到尾我心都是悬着的,最后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真的哭的不行不行。
依靠工程技术能力争取自由,非常德国了。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如果一个国家好的让人想离开,那样的一个国家值得爱吗?
奔向自由的故事总是迷人
幼儿园老师和邻居秘密警察的女儿,就是现身说法版的“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权利”。
一個政權嚴陣以待只為阻止幾個老百姓去別處生活
又紧张又刺激,又无比感同身受。一个地方对人民好不好,人民用行动来说话
北朝鲜有「北逃」,东德有「气球」。历史上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总是这么痛彻心扉。折服于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冷战时期乘热气球越境也许只有德国人才能办到。就算被一道墙隔为东西两种政治形态,但自己民族骨子里的精气神缺一点没丢,让人敬佩。
边界如果不是用来外防入侵的敌人,而是用来内阻叛逃的人民,不管其有多么美好的蓝图,也只能证明其体制的失败。一堵柏林墙两边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但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都很紧张,可观性很强,也挺让人感叹。
他们有体面的生活,但还是无法忍受禁锢与谎言。
宁愿被判叛国罪,宁愿死,也不愿意留在东德,因为自由比生命更加可贵。感谢幼儿园老师能明辨是非、分清对错,没有赶尽杀绝。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气球,讲述东西德没有统一之前,运用技术人肉翻墙的故事。关于这种墙与自黑的电影,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感触。作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有着十分紧凑流畅的节奏和气氛营造,并且手法得十分成熟老道,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与类似电影窃听风云看齐了,当然看之前最好还是把期望值调低比较容易有收获。目测豆瓣预定8分的电影。
你要自由干什么?
4.5星,奔向自由,很燃很感动,关键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