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没看,先看了宣传片,既然以“射箭”为主题,为什么不考究下那时中国的传统射箭方法呢???
首先,清朝与民国时代,中国普遍使用大拉锯的清弓与姿势,即弓弦要拉到耳朵后10厘米处,而电影中只拉到了脸颊,这是典型的西方射法;第二,中国传统弓射法需要用拇指勾弦,也需要戴扳指,那个时代应该戴驼鹿角制作的筒形扳指,这点没有看到,而且有人还用西方的三个指头徒手拉弦, 射过箭的人都知道徒手拉弦手就废了;第三,推弓手需要“知簇”,即箭头要与手碰到,而电影中的箭却因为弓没有拉满而长长的伸在外面。
另外需要表扬一下,弓箭的道具虽然还是不够还原,但已经比其他影视剧接近历史了,而演员的表演却糟蹋了道具。
射箭为主题的电影可以《骆驼客》里表演的相对好一些,但是里面用的是小架射法。
<图片2>
通过《倭寇》和《箭士》,徐老师很好地塑造了自己的风格:梗概式、跳跃化的叙事,极简的对白,间离效果的木偶式人物,不使用煽动性的镜头(少大广角、少特写、少长镜头),似乎有意不迎合已有的影像风格。这些在《师父》中也有所体现,但已经显得流畅且自然得多,最起码像一部有模有样的电影了,不知道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种“放弃自我”的妥协还是一种“学有所成”的进步。
可是,徐老师的电影语言实在太粗鄙了,不仅没能表现出自己小说中那些精彩之处,反而造成了很多误会。就像相声演员给自己设计了很多包袱,但都抖错了方法,让听相声的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叙事和对白的极简处理都没有问题,但这样做需要很高明的手段,乱减只会把本身非常零散且逻辑不通的情节弄得更加漏洞百出。台词的极简需要机锋,本片似乎处处是警句,句句是哲理,但却不精彩,缺乏新意,省掉的部分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有时更是雷得人一个愣一个愣,有故弄玄虚之嫌。剧情上的漏洞似乎有些用台词补了(射四支箭,要成四方形,深浅一致,才能服人,等等),有些则要扮酷扮深沉故意不说,但由于镜头语言交代不清,全部交由观众自行脑补,这就造成了很多不解与误会。而最终将这些疑惑诉之小说,才发现原来最初的设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由于看过《倭寇》和《师父》,对于他人物塑造的“囧”其实在看《箭士》之前就有预期,但没想到这么囧。原本好几个角色有很强的发展空间,内心几经转变,但片中似乎都在有意弱化内心戏的表现,将一个原本应该丰富的内心世界全然不顾。小说中的男主角是挺活泛的一个人儿,电影里却硬要让他装酷,做各种不像人的事儿:张嘴就是警句、睡觉睡床下、穿教士服下乡。就拿“帮洋妞杀人报仇”来说:1. 原著就是刺客,所以不杀人的话,相当于重新写一个剧本,和原著没关系了。2. 他的身份是主持公道,自然不能去帮某一方杀人复仇。怎么会接受高个子女的请求呢。3. 他和匡一民聊天后,为什么又不杀了(感情受挫?),回家,没找到姐姐,然后又回来去水果店干嘛?只能观众脑补他的思维活动和动机。瞎猜他行为背后的目的。省略部分情节不要紧,可惜又拍不出来那些细枝末节处的深层表现,同时又砍掉了小说中生动有趣的东西,结果弄得主角不仅不像人反而更不酷了。
电影很好地保持了小说中那种一惊一乍的节奏,可整体又零碎又缓慢,努力地耐着心去看却全然失望提不起兴致。加上镜头运动非常老土,完全没有什么新意,却要做出一种反传统的调性,让这段观影过程很多时候简直如坐针毡。
镜头拍得太实,完全扼杀了原本自己营造的想象空间。动作设计不精彩就算了,摄影还那么实打实地拍,完全暴露了各种缺陷。以混血女人为首的配角和人肉靶子们表演实在太烂。他们的打戏缺乏调度,一群人围着不是攻击而是乱躲,一人被打倒另一人赶紧上去接着挨揍。而主要角色间的比武,或某些重点、关键动作时,可能是为了表现速度快和出其不意,往往一闪就到了大家摆出结尾pose的镜头。这也在几部电影中形成了他的“风格”。
另外,打戏缺乏即兴的动作,动作精彩不精彩的,反正一看都是摆拍,大家互相喂招,低手的招数总是用老,从来不虚晃,也不会中途变招。高手总是动作快一些,甚至能提前预判。
最精彩的武戏在于承惠老师跟徒弟比武最后耍的那通棍,实打实的功夫,好看,所以也不需要用花哨的镜头表现,功夫本身就够好看了。但不好看的地方,用这种贫瘠的镜头拍出来就很尴尬。
再说女角们,旗袍没有拍出风情,只觉得“好瘦好厉害”。《师父》就要好太多。片中的混血女二冬对应《师父》中的蒋雯丽,月牙红对应宋佳。回想一下蒋雯丽干净利落的表演,二冬的表演简直是她的负分项。宋佳那腰扭得,二冬和月牙红所有的旗袍段落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导演,想拍性感的时候能拍性感出来吗,想拍紧张能拍出紧张来吗,想拍深刻能引人思考吗?如果不能,还是好好地去当顾问吧,把自己的好点子交给会拍电影的导演,用合适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不要自我糟蹋了。
据说徐老师曾说过:“中国武侠片的本源不是武功,而是神话,它是中国民众自创的好游戏。”从他的电影和小说中也看得出徐老师深受民间传奇故事的影响,把很多情节设定得很神,将一些明显看起来很假但很有戏剧性的东西融入故事,就跟“燕子李三”、“大刀王五”一样在当时消息闭塞的年代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同时又很有意思。这种“神话游戏”原本没有问题,而且有的时候真的很好玩,可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用反逻辑的方式,弄出一篇漏洞百出又讲得蹩脚的神话,就跟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一个水平了。
好吧,作为一个弓箭爱好者,就不指出里面关于弓箭的错误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被枪手深深的骗了,才看了这部所谓的电影,这也能叫电影?浪费了多少钱,拍出来这样一部不中不西,不洋不土,不知所云的东西来。里面好像讲的是中国话,可惜就是不想让人懂。
一星给里面的演员。优点,里面2位女子长得还行身材还行,演技由于导演的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但起码没有明显失误。
武术呢动作也还可以。
主演和配角都没有很大问题。
要说缺点其实就一个,8流的编剧,9流的导演。
难得各位影评人有心,大家竟然有空详细分析了一堆屁的组成成份,以及为什么屁是由这些成份组成的。也算是科学精神吧。
所谓的导演明显想学古龙之风,小李飞刀有木有?三少爷的剑有木有?都木有学到,连皮毛都没有学到。
画虎不成,连犬都不像。。。画虎不成,类乎蛇也。
可惜心中有古龙,手中却整出一大窟窿。
西洋管风琴的乐曲配上中国功夫,不酸不甜不辣不咸。开始让人错觉,以为里面有古龙之风,谁知道整个一个大窟窿。开始看到是杨贵妃的影子出来了,谁知道出自一个韩国整容室,而且主体整容失败。
所谓的“导演”同志,一边打着手枪,一边暗自叫爽。
好比一个没拿过菜刀的厨子,拎着一个景德镇的仿元青花磁碗,冒充古董。里面装了一盆子意大利面条,面上浇了一层蕃茄酱做臊子,配菜是没洗过的一整根原味山东大葱。最后,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的,里面没有放盐。
老不宜少不宜,文艺青年更不宜。
中不宜西不宜,只宜导演打手枪。
不过还是有价值的,看影评,毕竟比电影有价值,起码能逗得一乐。
你浪费我90分钟,我不在意多浪费一点,让大家省点时间,大家少浪费时间。
请微信扫描 公众号 心源学说,视频节目/文章/影评视频评论
今天上映《箭士柳白猿》,电影院人不多,看完站起来,左右都在说:“看不懂啊”“最后什么意思”,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隐隐就很担心,要是这样会不会票房很差?虽然明知道这么一部电影一定不会大卖,可还是希望不要变成票房毒药,搞得以后就没有徐浩峰的电影可看了。
因为徐浩峰的电影,是如此独特的东西。在这个观众的每个笑点和G点都被精心研究、流水线生产电影的年代,他的电影,是那么与众不同,给人的回味,又是那么绵长。回家以后,我拉拉杂杂写了一些感想。(后来才知道,这是他2012年的电影,他在这部电影之后还写了《一代宗师》《道士下山》剧本,导演了《师父》。即使这部《箭士柳白猿》上座率低也没关系的了!我多虑了!)
一,美和悲剧
就像小津安二郎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日本式的美”,金基德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韩国式的美”,徐浩峰肯定也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中国式的美”。(这纯属我个人感觉,估计别的导演也思考过,不过他们对待这些东西的态度更多是对待道具,比较功利而无感情。)徐浩峰的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是精心的。他写过自己对那些独特形象的珍爱:
“一个导演,最宝贵的便是发现独特的形象。我也有这种体会,每从生活里有所发现,便觉得是将来的秘密武器,绝不会说出去,而看到别的导演先一步把这个形象拍了,顿觉天昏地暗。”
徐浩峰喜欢把背景放在民国早期,然而对于一部武打片来说,这是非常尴尬的时代,因为已经有枪了。首先是,有了枪,就不能神化武功——《东方不败》那种一针钉死一个人的内功,就不能有;其次,更重要的是,有枪的时代,习武就变得没有实际价值,而只有审美价值,而一个坚持武林“规矩”的人,就变得尴尬,与世界、与自己的理想,都格格不入。当然,坚守是一种美。悲剧的美,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坚守也是一种悲剧性的滑稽,就像唐吉可德大战风车,就像民间科学家声称自己发现引力波。
然而民国早期所有的,不仅仅是枪。这还是一个因各种剧变,而非常驳杂、奇特、包罗万象的时代,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容得下,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塞得进去。徐浩峰对这个时代背景的利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习武者在大时代之下的人生,有一个大的感伤的底子;另一方面,则是时代赋予的灵活和有趣。比如《师父》里面有个失败的老头子,他把武馆一关,就带着在红房子里跳舞的白俄美女,跑到巴西种咖啡去了!这是一个你可以给他任意结局而不显得太突兀的年代。电影里有和尚,有道士,有短打,有长衫,有穿旗袍的婀娜女子,也有穿西装和长靴的帅女人。五花八门,煞是好看。(现在这个时代就单调得多了,说起来扫兴。)
二,妄想狂的世界
我家S,他比我更喜欢徐浩峰的电影,他说,徐浩峰是个妄想狂!哈哈哈。——你可以想想,他造的那个世界,位于民国的大千世界的一个折角处,里面有些奇怪的武林规则,有些逻辑很奇怪、又很坚持自我设定的男男女女……你就会觉得他是多么地爱妄想,而且任性。
他懂得习武的那些规矩章法,但是自己还臆造了些。比如箭士柳白猿,这是一个武行之中,为人主持公道者的名字。一代代用箭主持这个公道的人,都叫柳白猿。他站在门外连射四箭,镇住争执的双方。
徐浩峰所造的世界都似乎有章有法,又让人觉得不知所以。他笔下和电影里的武者们,执着于自己的修炼,而并不在乎国家大义民族存亡,也不太在乎金钱和性。他们在乎的点你很难get到!《师父》里面的耿良辰,宁死不肯离开天津,理由是,天津是好地方,死也不能离开。《箭士柳白猿》里,老头子匡一民回顾一生,梦想都破灭了,人生失败了,自己唯一擅长的,就是武术。到了这里,我们以为他真的要退出江湖啦,结果他要求和柳白猿再打一架!
要进入徐浩峰的电影世界,首先得放下架子,进入他的奇怪设定。那感觉真像脱了衣服,进到一个雾气氤氲的水池子里去一样。深吸一口气,脱吧!
三,濒死体验,宋洋,女性
以前读过徐浩峰的好几本书,实在是一言难尽。好看吗?徐浩峰的语言之好,常常可用惊艳来形容;研究的东西之广、之深,也可以给人一种“学到好多东西”的营养感;他的评论,往往一语中的,令人击节赞叹;然而他的小说看到后面几十页,总是看不下去,小说里人物是疯的,我也看疯了。“意识流武侠小说”派唯一代表人物啊,这是!
说到我的最深刻的个人印象,是他写濒死体验的。“肋骨里多了一样滚烫的东西,为何刀刺入身体,不是凉的?”“郝未真晕厥前的最后一念是:‘我没有中刀。’”“死亡,是比女人更好的感觉。”(《大日坛城》)令人直觉地感到,他写生死一线间的那些体会,是在其中,而不在外。这和古龙的“迎风一刀斩”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啊。他是一个习武的人!然后他才是一个小说家,一个编剧,一个导演。
关于宋洋:御用演员宋洋,帅,长得也正派,他演过一个电视剧,演霸道总裁,气质也确实蛮霸道的。可是他还有一个南京话叫“无所diao谓”的气质,显得疏离,满不在乎,但是又不可侵犯。这是他和一般演“正人君子武术家”的演员,很不一样的地方。也许徐浩峰找这样一个灵魂演员,找了好久吧。
关于女人:徐浩峰欣赏有过往、有风情的女人,他书里的女人,以及挑的女演员,都是眼波横流、杨柳腰轻摆、大长腿。身世不明,眼睛里有杀气,一旦爱起来,就是倾倒一整个大海的那种爱。
晚上我们回家路上,还比较了一下《道士下山》里的志玲姐姐和《箭士柳白猿》里的李呈媛。李呈媛当然没有志玲姐姐那么美,却是风情得多,因为志玲姐姐有闺秀气,放不下架子。那种乱世里有情有义的婊子,李呈媛就演得很好。
四 武戏
徐浩峰电影的武打戏很精彩,就像他的“意识流武侠小说”一样,是自成一派的。不是成龙和袁和平那种香港路数,也不是电视剧里那种花拳绣腿。网上说,这部电影辅以长镜头展现真实的打斗过程,无替身,无威亚,无特技。对于懂行的人来说,看这样的武戏,是莫大的享受吧。在看完《师父》以后,我看到有篇非常懂行的影评,写廖凡在深巷中那一场恶战,是如何用到十八般兵器。《箭士柳白猿》里面的“划勒巴子”,虚虚实实,刚柔相济,非常有意思,就不剧透了。
五 什么是好电影
“电影从来不是物质现实的复现,而是心灵的复现--否则许多电影技巧便无法解释。
出了电影院,能有一个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这一个镜头能总括全片,是一切情节的标杆,直接决定着影片的档次,名为导演意象。 ”——以上引用自徐浩峰自己的文章。虽然《箭士柳白猿》挺晦涩的,但是我想,以他这样的看法,他的这部电影,基本上可以算是好电影。
徐浩峰,以一种顾影自怜,看透武术 武林的姿态火了,以至于那些捧场的评论家都要摆出一副我们内行看门道,你们看看热闹就好的架势。滴水观音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贴了个芋头的标签,那可就要毒害人了。那么今天我就作为一个晚辈,得罪一下大家,说几句实话,也是为观众,为武术圈好。
我说话直,徐浩峰就是个故弄玄虚的嘴把式,喜欢结交各路花法武术家,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自己却不愿动动手实验一下自己的臆想,也不愿翻翻书看看自己的荒谬。
从倭寇的踪迹说起,他所谓的戚家刀还有刀法,戚继光在《练兵实纪》《纪效新书》里都清楚地写明了来龙去脉,其是个中国装具风格的日本刀,刀法是在战场上缴获的爱洲移香斋门下的《阴流刀法目录》,这本刀谱的日文原档戚继光原封不动放在《辛酉刀法》里了,后来和石敬岩 刘云峰等人从日本人那学来的太刀术融合,被马氏通背门继承,现在传到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手里,叫做苗刀或双手刀,马明达先生自己也在《说剑丛稿》“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中如实记载了这段历史。有关戚家刀 辛酉刀法 抗倭战争这段历史的这几本书,在网上随便就能搜到,甚至某些书店里都能买到,而这个不学无术徐浩峰却在电影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什么刀尖开刃,用枪法,专克倭刀,戚继光本人听到了非得气的坟头冒烟。
再说这部箭士柳白猿,硬生生的通过慢言慢语慢动作,强行的把四十分钟的故事拉长到九十分钟,为了掩盖思想的空虚,只能通过故作深沉来增强神秘感,格斗动作退步到第一代香港武侠片的你来一拳我接一掌,一板一眼一拍一动,被打的人就像是卡壳了一样,出去的拳头不收回来,等着对方做出一系列动作反击。里面武师通过莫名其妙的划拉巴子决斗,他真该多看看明清正经的武书,看看什么叫“游场武艺”,看看戚继光 俞大猷 程冲斗 吴殳这些大师们是怎么比武的。本片最无稽的地方在于那句一本正经的“箭士射箭前要用脚尖对准目标”,中国传统射术集大成者高颖的《武经射学正宗》开篇就开门见山的强调了 射箭最忌脚尖对的,要丁不成,八不就,自然战力才是最稳固的下盘。在影片结尾,徐浩峰说传统射法失传,只剩工艺流传,后半句显然是给欺世盗名的杨福喜打广告,前半句则是自己挥出一个响亮的耳光抽在了自己脸上,传统射法的典籍,算上高颖的《武经射学总要》,算上清代典籍汇总 唐豪的《清代射艺丛书》,算上日本弓道收录的大量明清射书,算上英国人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谢肃方(中文名)先生整理的《射书十四卷》,传统射艺文献随便一说就有几十篇,民国 新中国著名传统射艺大师 传统射箭比赛纪录保持者佟佩云女士,去年三月才扶杖西行,影片拍摄时大师尚在世,古籍唾手可得,徐浩峰竟然敢说技艺早已失传,他的不学无术和信口雌黄,是这个水浅王八多的时代的缩影,武术早就被这些神棍武侠作家毁了,他还要在坟头上踏一万次脚让它万劫不复。
《倭踪》牛刀初试,生涩稚嫩。到了《师父》则圆熟甚多,进步显而易见。拍摄在两者之间的《箭柳》,好看程度也介于两者之间,火候恰好不生不过。但三部的问题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太“装”,一方面这是导演做人做事的态度问题,另一方面也跟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关,不“装”,不“端着”,自然就没有存在感。
三颗星,不能再少了
怪里怪气的电影,很好看,观影过程中没出戏
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15个苹果,不能再多了。” 三部徐浩峰,竟然更爱这部。
“有事吗?”“看一眼。”美
好看,镜语、影调,活动空间布设,动作分寸拿捏,都好,男人有气,女人有韵,眼神交汇有电。倭寇是草创,柳白猿是精进,师傅是野心,所以这部最好。徐浩峰的预算,倭寇Low,气不足,师傅太贵,秤不住,柳白猿刚好;卡司也是,有宋洋这种新丁入毂,于承惠这种老将压阵,足矣,无须太大。
儒侠义士,文人风骨,长枪短弓,浩峰射雕。承“倭寇”之风,柳白猿更兼内在意境,“虚”气质犹胜“冷”兵器,“冷幽默”的现代性与“长枪短炮”的传统性有机结合,奠定作者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同时也间接影响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雨夜黑衣叶问战白衣群雄)。文有郑大圣,武有徐浩峰,皆得之有幸。
人物角色一板一眼的做,电影比兵器还冷冰冰。只是觉得,中国还是需要更多这样不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
李呈媛真美!徐老师挑女演员的眼光是直男的榜样!
电影应该三年前的吧,依然写意,风格大于内容,这不是江湖不是武侠,就如男主说的“我是武行”,武行二字才是徐浩峰的武侠世界。分的话,我还是愿意给个四星的。
不如《倭寇的踪迹》惊艳,不似《师父》圆熟,但依然要为徐皓峰极具才华与个性的表达给予好评。结局“长枪”与“弓箭”的对决加分!
王家卫的武侠是伪装色情的性冷淡,徐皓峰的武侠是伪装性冷淡的色情,颜色再寡淡都拦不住导演对大洋马和大白腿的趣味,甚污我喜
徐浩峰的这片子里,连剪辑都是在练功夫。
徐老师在票房不足50万的倭寇时期就预言要连拍七部为武学正名,现在小说集子影像化的工作真的一部部排上日程了令人欣慰,或者说这简直是个奇迹,我本以为《师父》影像归因于曾与王家卫搭伙且砸钱了,但看完紧挨着倭寇拍的柳白猿我才意识到,这种改变是徐自己琢磨的,牛逼
想了想还是打了五星,后半段太出彩了。主要是表达的武侠观念太好了,一个不造作的江湖,可以让我原谅它其他扭捏(或者说不成熟)的缺陷。世界观很棒,音乐很棒,可惜了叙事很烂。好在后来「师父」很好看。看的时候觉得像聂隐娘,让人想活在镜头里的真实世界。
和混血姑娘的互动还挺挑逗的 抖M快看哭了 讲了一个理客中 武功高强 追求政治正确 缺乏判断能力 多愁善感心太软 战胜不了上脑精虫 自以为主持公道 其实什么也做不成 乱世中再厉害的个体也是无奈 不知该跟上哪支队伍 秉公正和尽人情都是痴心妄想 开一枪说他是我的 比师父好看很多
我觉得田壮壮说的很对,不管怎么样,首先真诚的去做个东西至少是值得尊重的。。。
电影便如张弓搭箭,比武那段,拳弓相抵,电光火石间,突然转向古寺一角,檐瓦间古钟回荡,张弛只在一瞬间,爽利干脆,荡气回肠。开场的荒草地,古刹间的对决,仪式感十足。台词动作充满刻意的断点,爆发得突然而彻底,收束时毫不拖泥带水,动静之间,韵律非常,今年看过的最佳。
横移武打长镜头,固定机位摆拍快切动作,电声乐器加管风琴营造仪式感……也许徐皓峰存在的价值就是开拓类型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吧……同样的题材,李小龙拍的是功夫,徐克、侯孝贤拍的是侠客,李安、胡金铨拍的是江湖,成龙、甄子丹拍的是动作,徐皓峰拍的则武行、是规矩、是逝去武林的生存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