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是一个什么地方? 那里有,一个纯洁到不敢触碰的姑娘。 第一次,去的时候,遇见她,心里会很欢喜,她很体贴,小孩子气。 第二次,去那里,只是为了见她。再一次,遇见她,还是很小心,但是,忍受不住。得知她,已做了艺妓,并且有了未婚夫,心里很失落。在得知原因后,我只能说,“你很伟大”。 第三次,去那里,因为我答应过她,虽然失约了,但是,这次过去想了结这段,不会有结局的感情。 不想再对,驹子和她的感情纠葛,驹子和岛村的感情纠葛,做深入的分析说明,那样没有意义,也会被它搅扰。 这就是,人心的两种体现? 一种是,幻想却有理由不想拥有,会成为束缚。 一种是,幻想却有理由想要它被拥有,会成为一种解脱。 岛村,这样的人,就是大多数?只是想满足自己,却不尽责任。 叶子,这样的人,或许很少见,但说不上,有奉献精神。
驹子,这样的女孩,“纯洁到不敢触碰”,她的结局很悲哀,为了爱,她可以放弃所有,但这样的爱,确实对于人是一种“想要却不想拥有”的束缚。
雪国,是一个世界,在这里,可以简单的做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爱情。
雪国,是一个港湾,在这里,有很多东西,你可以买到,并且可以从容离开。
雪国,它有多少真实,有多少梦幻?
这个版本拍得很不错,川端亲自编剧。
于岛村而言,总是这么一副别离与弃绝的姿态,所有的遇合都被预先铺垫苍凉的底色,即有微弱光与热,那也是被无尽寒冷所欺压的暂时例外。空寂里总是一个人上归途,正如来时一样孑然。
东京在天边外,但驹子双足深陷雪国没膝大雪中。所以她只能被动等待,一次次被攫取被吸血被从里外穷尽后,被最终放下、抛弃。
电影比小说细节充实太多,但一个致命缺陷在于,电影说得太多,尤其画蛇添足地添加了一个乐观的结尾,似乎在说,勇敢点到东京去,幸福也不是不可能,这种鸡汤有点倒胃口。而且把一切还原为对驹子肉身的争夺战 ,叶子在驹子离开去东京前,恶毒地诅咒般宣誓“我在这里等你回来”,我简直要担心这种独占性毒液流溢的预言,会是一个隐匿的百合传奇不甘地咆哮着浮出地表。
这样,就将小说原初人境俱夺的空寂,降格为人境俱不夺,因无明因着相因贪执而俱不能夺。可惜了固有的大境界。
俗气的温暖与禁色的暗示,彻底破坏了寂灭的氛围。难以理解川端为何要如此设定,难道是要和自身深埋的死根性作战?
又或者,斩绝一切相执的金刚王宝剑,过于机峻过于锋利而不近人情,众生尤其女性需要众多无根的幻象来自欺取暖。因而,雪国冰天寒地里,“一年灯火要人归”的邀约与召唤, 满足了女性角色与女性观众对“家”这一实体/假有的不死欲求(驹子和叶子无一例外都“顽执”),因而这种妥协也可看作川端的悲悯,同情/理解之循环下布施迷幻药,同时也在暗示着对女性无法上升到男性精神高度的隐秘鄙夷。
典型的日片节奏,剧情起起伏伏,就像是岸惠子的三味线,戚戚怨怨的小调,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很多的取景和场面,很见功力:灯光映照下的雪地小道,孩子们在驱鸟节中的歌唱和夜幕下的火把游戏,以及神来的岸惠子三味线独奏一曲。
岸惠子的表演无懈可击,三味线的功力也很了得,能看出来是自己亲手所弹,与只摆手型的表演完全不同。
如果跳出原著,就在岸惠子雪地追击火车处结尾,感觉能够更有冲击力一些。
因为叶子本来就是虚写,何必在最后20分钟写成如此,真是破坏了叶子的人设。
说起影片的“监督”,当然在日片里是导演的意思。
可是,估计加东大介才是东宝公司的影片监督。
这个逗比的胖子,《浮云》里有他,《女人步上楼梯时》有他,《宫本武藏》有他,《小早川家之秋》《秋刀鱼之味》里都有他,《雪国》里还有他,真是流水的主角,铁打的胖子。
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电影也一样。
岸惠子与渣男岛村共浴的镜头角度,与1955年的《浮云》中高峰秀子和森雅之的一场完全一致;而岸惠子雪地追击叶子担架的一场,又被成濑借来做1964年《情迷意乱》的结尾。
而不同的是,成濑的电影收尾戛然而止,毫不拖沓,这大约就是大师的功力所在。
影片开头就被岸惠子的颜震惊到了,好美好有气质。学过芭蕾舞的女演员,身条太好了。纤细的线条,细长挺拔的鼻子,这些都是我没有的,因而在看影片的时候,对她留下深刻印象与深表羡慕(我知道这很肤浅但真实)
男主的颜也好喜欢,又认识了一位有大叔魅力的男演员,池部良。接下来的日子里还要去看把他的其他电影作品给看了
我很少看那个年代的电影,之前看过一部,叫什么名字给忘了。印象深刻的就是电影里的那座房子,内容好像就是房子里的家庭主妇与先生的一位下属有私情,最终没有在一起。 雪国,漫天遍野的大雪,那是身处南方的我无法想象的一种生活环境。太冷了,想想都觉得冷透了。在寒冷冰凉的环境里,心里的那一丝丝暖意是多么难得的呀!更何况是能让人痴狂的爱情,让人忘却寒冷,只记得要去时时牵挂那心上人,想起时,暖意便不自觉地布满全身
回到电影内容,驹子的各种小性子,小撒娇,情人之间的那种推推拉拉,我是无法表示欣赏的。但是我理解那么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在各种说“你走,你快走”中暗含深情的挽留。驹子她是有自己的骄傲的,她害怕让岛村看不起,觉得她卑贱。但是在真情面前,尊严可能是可以暂时被抛到一边的,先满足了欲望再说。
驹子是被老师收养的,行男是老师的儿子,喜欢驹子,叶子照顾行男。为了给行男养病,驹子去当了艺伎挣钱,认识了岛村并喜欢上了他。最终行男死了。叶子喜欢行男,为了报复驹子对行男的无情,叶子请求岛村先生带她去东京,驹子当然很气愤很怕,但是又无可奈何。在一次大火事故中,叶子毁容了,驹子也才发现原来她如此在乎叶子。最后,岛村再也没有来过雪国,驹子跟叶子两个人在雪国相依为命地活着。
这是一个什么结局?为什么最后只剩两个求爱情不得的女子相依为命了。爱情在激情退却后,还是要回到冰冷的现实中
女主角演技很好,但是我却不是很喜欢这样人设的妹子,感觉很难受。
把背景滤去之后,感觉脱离出来的是一个局促狭小的相遇,注目,稍事又注定分离的爱情,就像花样年华之类的电影。摆好那个引人爱慕的女人,挪动这个有爱的男人,靠近,等一切诚心如意,让观众心生怜爱时,执镜的也即是操刀的,硬生生断开,没有一丝怜惜。爱到底值几分,错对是非凭谁说。
本来是看小说的,翻译的实在是太隔膜了,看了60多页,晦暗不明的。决定先看看电影,大概有三个版本,这个可以看,的确不错啊!女人爱的这么深,这么痴,男人有几个能够明白呢?还好有川端康成这样观察入微,心思缜密的男人能够理解女人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呢,还能够演出的真情,把美呈现出来。
川端的东西改变成电影都没啥意思
黑白胶片使这部电影独具美感。
一直幻想能安静描画出川端笔下那惊心动魄的美:冰冷的白雪、乌云般的黑发、红唇,雪光映衬着和服腰带上的千羽鹤,雪国精灵倏忽来去,,,哎可惜,这儿的岸惠子不是19岁的雪国艺伎更像别扭惊乍的大小姐,还有配乐啊,可以从电影滤出来扔进垃圾桶吗?
3.5;岸惠子演绎得过于扭捏了,整体较冗长,但雪国的意境基本能还原,各种幽暗隐晦、不能言明的心事在三味线的幽怨声中流露。值得注意的是室内调度,以及对门窗框的运用,可窥见人物关系结构和前后变化。
川端康成亲自编剧的电影。虽是黑白电影,但那莹白的雪世界让人忘却了一切色彩。岸惠子版的驹子自有一种韵味,只是叶子的戏份偏少了。忘不了小说的结尾:“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黑白画面对于表现川端笔下神奇的光影效果很不利;对叶子的塑造也有些失衡。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唯美的经典作品。这个岛村找得好——沉默时极具知识分子的懦弱魅力,而每次露齿一笑又顿显淫荡一面……
對女人而言,徒勞茬於明知不能和他茬一起卻還幻想著什麽 對男人來說,徒勞茬於明知她喜歡自己卻對自己無能爲力 ......
一点没有看原著时的感觉
和原著传递的气质相差甚远……选角不对口,岸惠子演的驹子真的是扭捏做作!眼神简直能用妖媚来形容,哪里和原著中的纯洁与干净扯得上关系?!八千草薫来演驹子还差不多!那么干净自然的一张脸!还拍的这么冗长……以及男主的身份啥时候变成画家了?!果然还是更爱岩下志麻的版本。
作为电影或许是不错的,但和原作的风骨相去甚远。驹子这个角色非常难演,演员做了她能做到的,但叶子的选角和表演近乎全不用脑,导致两个女性角色平衡非常差,对整个故事的表现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失色太多。
没抓住川端文字的原味啊。。
节奏略慢。景色很美。但人物心理细节刻画略不足。弹三味线那段可真动人。
人物和架构跟川端康成的原著差不多,但血肉变了。原著比较空灵,像一支青烟,袅袅而升。电影成了痴男怨女的通俗剧,这大概也是丰田四郎擅长的,之前的《夫妇善哉》就是这路子。撇开原著的川端气质,此片可谓打上了丰田的标签。最让人惊喜的是三个主要演员跟原著的感觉非常吻合。
比来比去,还是丰田四郎这版最高。岩下芝麻不适合驹子这个角色,倒是岸惠子演活了……丰田四郎改编名作的能力太厉害了,从有吉佐和子的《恍惚之人》永井荷风的《纆东绮谭》到这部《雪国》,丰田对原著的拿捏非常到位传神。剩下一部织田作之助的《夫妇善哉》
虽然是川端康成亲自改编,但是感觉和书里的意境差了很多啊!感觉很多该留有遐想的地方都没有留余地。但是演员的气质好棒,弥补了一些剧情方面的遗憾。
驹子小姐真是各种扭捏啊,岛村还是挺耐看的帅哥呢。
池部良岸惠子简直是偶像剧一样的画面,但是方方面面比浮云差得太多了…除了雪国之美,不是为了喜欢的人也想冬天去一次新泻看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