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要不是中间男主的老同学说丹尼之前抢过37次银行,我绝对会以为这货是第一次作案,手下都知道戴个面具防止被认出来,作为老大就是不戴,就是玩。如果说不戴面具是为了体现他作为行家里手的自信,那我还勉强能接受,但是他作为一个有37次经验的老手,在抢劫FBI的巨款时居然连个plan B都没有,接应车辆熄了火就束手无策,最后还是那个傻叉警察帮他们修好的,最离谱的是他们进银行还知道走地下车库,出银行就直接走大门,这么玩警察不抓你抓谁啊?既然反派都这么蠢了,作为警匪片弱势群体的警察就更不用想,堂堂洛圣都警察局长竟然因为一条狗让自己手下放弃对劫匪的围困,这段真的给我人都看傻了,这是编剧想讽刺美国官员滥用职权?还有影片最后倪哥给丹尼来的那一枪,我真的只能说国产片都不会这么拍,你卖拷贝搁着恶心谁呢,真的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片了。不过有一说一,这片节奏其实还可以,有点生死时速的感觉,毁就毁在这弱智剧情上了,最后总结是没看的就不要看了,否则你看完后会感觉自己就是花了两个小时吃了一坨💩,恶心却不知道该骂谁。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大概很多人看完《亡命救护车》,都不太满意。在豆瓣端端正正的6.0开分底下,不乏对于「狂轰滥炸」的「晕头转向」「筋疲力尽」式抱怨。
但不太满意里,多少又藏了些带有撕裂性的不甘。非常突出的现实是,今年难得引进的好莱坞大片里头,能达到这个质量的竟然已经屈指可数——我们就看《新蝙蝠侠》以下,有多少勉力扒着6分档的爆米花电影。
这分段意味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在当下,天平早已往后者倾斜。哪怕是曾经招惹不少轻蔑的无脑爽片,也会在凋敝、断裂的影院生态里,折射出一些挽尊的余辉。
不过,既然电影被这般定义,那背后的相关导演,大多难免被预设到「只能如此」的框架里,譬如早被戏谑为「卖拷贝」的迈克尔·贝。
「变形金刚」系列越火爆,他的名声越透支,这十年,除了淹没在工业流水中的《危机13小时》尚且有些声誉,恐怕其他作品连拥趸都难以护驾。
《亡命救护车》也是在这链条上的一个标准产物,我们单从梗概就能判断。威尔为了筹措患癌妻子的手术费,在求助兄弟丹尼时卷入了银行抢劫案中,然而事情并不顺利,他们不得不挟持一辆救护车逃生,没想到车上还有一名被他们枪伤的垂危警察扎克与急救专家卡姆。
很显然,警匪冲突,公路追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动作戏背景与场景。在一个可以预想结局的故事里,它有充斥刺激的版式供人娱乐,哪怕这里的刺激,类似于游乐场惊险但安全的项目体验。
既然故事框架与取悦方向决定了电影的高度,我也无意于为迈克尔·贝与《亡命救护车》找补,但是,这电影头一回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快乐。换句话说,对这部电影满意的人里,至少要算迈克尔·贝一个。
我们都知道,迈克尔·贝是对得上「爆炸贝」这称号的。面对只有80分钟的「寒碜」原版,他兴致勃勃地增加大量警匪角色,动用无人机、直升机打造各种FPV(第一人称主视角)画面,实现了财大气粗的感官提升。
在这场盛大游戏里,他可以继续快乐地组合自己喜爱的爆破、追车、美女、英雄主义,甚至连带致敬自己早期的《绝地战警》《勇闯夺命岛》。还是得说,他确实有在延长、丰富动作场景,予以观众所谓更超值的票价,那么对于中规中矩的同类电影而言,《亡命救护车》起码不输。
窠臼很难飞出,但为了赋予一点深度,他在增加纵深、填充片长时,拿掉了两兄弟的血缘关系,以非裔加入白人家庭的羁绊和分歧,以及畸形父权埋下的精神创伤,点到即止地挤出了一些悲剧性。
而哪怕是脏话狂飙的R级电影,对暴力、血腥的爆米花水平呈现,都体现出他精准的控制,不会什么都没有,也不会让大众过于不适。
迈克尔·贝也得端水,他必然要打许多安全牌,才能让资方提供游戏资本。这安全牌固然是模式化生产的范本,哪怕涉及到堪称疯狂的抢劫案、追车戏,只要在逼近合家欢的商业片范畴内,就必须符合观众的价值期待。于是,谁生谁死的悬念是可以舍弃的,反正悬疑无法也无意遮挡动作的光彩。
谁死呢?恶徒是必然要死的,正义弘扬不了,就缺乏解气的出口。比起结局的了然,劫匪一伙逃离银行时的生死一线也很值得一谈。新版武装了一支抢劫的专业团队,但光是第一役,就只剩两名生还者。
这里固然有迅速回归原版兄弟故事的意思,但是强大同伙各种惨状被慢镜、特写所放大,提前强调了整体上要恪守警恶惩奸的秩序。
其实,警察、平民也会在大规模的乱枪扫射中有伤有亡,可《亡命救护车》除了呈现新手警察扎克的受伤,以便推动剧情发展,其他人物至少在镜头内,基本上是安然无恙的。
不只是在银行外头,当质量超好的救护车撞毁了无数摊档店铺,甚至撞飞了一些汽车,观众也不会看到有关人员的伤亡。整部电影落入一种近乎童话化的筛选中,除了一些躲避与尖叫提醒现状残酷,这R级片的本质还是过家家。
所以在这种保护伞下,警方老大门罗竟然死了,而且是横尸街头的那种,这一微妙的倾向就很有意思。
他在电影里,是典型的白人直男领导,即便站在正方阵营,那种不由分说、咄咄逼人的长官姿态还是令人不悦。关键是,他一意孤行地指挥狙击手开枪,这一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导致了本可避免的冲突走向升级。
放在很多电影里,这类人物最多被说成有点性格瑕疵,比如性格火爆、不够同理心和人情味等等,最终只会不了了之,顶多让他们扭扭捏捏道个歉,反个思。像是《月球陨落》,NASA那个虚伪怯懦的老油子,最后也不过是逃难前,把局长一职丢给女主罢了。
但是《亡命救护车》居然替电影内外的人出了口气,就相对罕见。而这实际上,契合了电影对各类弱势群体的庇护倾向。
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不可以死」的孩童与狗,电影里还有很多在政治正确范畴内的角色,全都毫发无损。
比如非裔和亚裔,后者难得出现三个,其中一个还说了句粤语。比如女性,包括了具有高光场面的女主角卡姆。又比如,每一位被卡姆救下的人,以及威尔的老婆这类病患。
还有一个需要着重提的,那就是同性恋,因为内地影院做了删减。FBI的克拉克在增援前,与丈夫共同接受心理咨询,离场前本来有一个亲吻镜头,而之后在车上,他也会跟门罗明确提到「丈夫」这一称谓。
不完整版电影的呈现,使得好莱坞电影本来周全的弱势群像有了残缺,而我们理应还原创作者的初衷。
可以看到,《亡命救护车》思想上是进步的,但创作上是保守的。我们当然会对这种不失温柔的照拂感到欣慰,不过格外关照又往往导向过于谨慎的臃肿感,那会牺牲电影可能抵达的质感与深度。
当紧张情绪只能被动作牵动,人物的悲剧、宿命带来的震颤就要变得清浅,所以很多电影在爆米花的前缀下,丧失了在心底留痕的功力。
那这样的电影最需要突出谁呢?一边是被击杀的致命凶徒,一边是被照顾的弱势群体,最大的英雄则是横跨并模糊了两种身份的威尔。
他诚然参与了抢劫,但是电影一再强调种种不得已,特别是他背负着患癌妻子的大额手术费,至情至性在这里提振了他的(电影)合法性。此外,他对卡姆等人舍命保护,也削减了恶行带来的败坏。最终,故事顺应了英雄的诉求,即让所有需要他的人都得到了帮扶,由此奠定了英雄身份。
这类英雄身份并不罕见,好莱坞最不缺为了家人铤而走险的大男人了。但不管怎么说,这多少提升了一点电影的表达层次。
强调这点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今年引进内地院线的好莱坞电影,一改早年白人男性担当拯救世界主力的局面,不约而同地树立相对边缘的「英雄」。
拿掉《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这类儿童向的电影,剩下的10部全年龄段美国片(包括2部动画片)当中,除了《纽约的一个雨天》,9部都是有动作、冒险属性的,这些电影的内在逻辑,需要呼唤英雄人物。
罗琳热衷于缝合「正确」,《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可谓集大成。魔法世界的精神领袖邓布利多是同性恋;魔法联盟的唯一女性竞选人最终获胜;加重戏份并且负责全片最华丽魔法场景的是非裔女性;而雅各布身为被巫师鄙薄的麻瓜,这次玩转全场。
《月球陨落》最终愿意为了大局献身的英雄,是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可的透明人KC,而他还被男主漠视过、奚落过。
《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里的妖魔鬼怪本来就是边缘群体,而在他们之间,唯一的人类乔纳森又成了边缘中的边缘,而要让世界恢复平衡,他是关键。
《魔法满屋》瞄准的可是哥伦比亚一家,属于迪士尼扩展地域版图、增加「非主流」人种的举措。女主米拉贝这个拯救了所有人的平凡英雄,在全员具备超能力的家族里,也是不折不扣的异类。
我们甚至可以拿《新蝙蝠侠》来举例,布鲁斯这种阴影、包袱都过重的孤儿,天生就跟黑暗捆绑在一起。人一旦不被他人理解,甚至不被自己理解,那种少数派的属性就呼之欲出了。
在巧合里,这些新片折射了好莱坞在近年思潮里的某种自觉。又或者说,唯独这些电影能够过审,也暗含了某些题材上的玄机。
可以说这类电影越来越善良,越来越包容,也可以说在全面平庸的商业片矩阵里,相关创作者对于澎湃的控诉、对于尖锐的表达,失去了往常的兴趣与冲劲。
迈克尔·贝集中体现了这种趋势,而我们在几乎没有选择的当下,就连面对被阉割的《亡命救护车》,也会陷入矛盾的惶惑。
导演是好导演,演员是好演员,电影是真垃圾。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就说点题外话。这个题外话是我看电影时产生的一个想法,就是建议美国的电影评级制度中在增加一个新的分级,叫NA-35,为什么这么叫,你听我细细道来:
目前的美国电影评级制度主要是分下面几个级别:
G级(General):就是大众都能看的,无限制影片,这类电影比较常见的是《狮子王》之类的动画片,或者是《歌舞青春》这种由童星主演的青春片。由成人主演的真人G级经典电影非常之少,少到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部用来举例说明,由此可见成人的世界确实充满了限制。
PG级(parental guidance):是指十岁以下儿童需要在父母陪同下观看,因为电影中会出现少量骂人的台词和打架的镜头。这个级别的电影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确实拍给那些应该在父母陪同下观看的小孩的,比如《功夫熊猫》《小鬼当家》。另外一类是价值观正确的主旋律电影或者人畜无害的娱乐片,比如《憨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星球大战》,这个级别我最喜欢的电影是《死亡诗社》,我觉得它最好的诠释了PG这个分级的用意。
PG-13级(parental guidance-13):官方的翻译应该是特别辅导级,是指不建议13岁以下的儿童观看。这个级别应该是包含电影数量最多的,诸如《复仇者联盟》《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指环王系列》等。
R级(restricted):限制级电影,因为电影中存在暴力,脏话以及色情场面,所以规则是17岁以下青少年需要父母陪同下观看。限制级电影的特点就是导演拍片的时候没有限制,不必担心电影拍出来对于儿童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可以自由的讲述故事或者阐述特定的观点,所以这类电影是最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比如《教父》《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好家伙》。R级与PG-13本身看起来界限分明,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电影分级是也会引起争论,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被评为R级,而《黑暗骑士》则被分级为PG-13。
NC-17(no children under 17):这个就不多说了。
现在回到的想法上来,我为什么建议增加NA-35这样一个分级
NA-35(no adult above 35):浪费生命级电影,这类电影的典型特征就是:看起来不觉得好也不觉得特别差,情节或者场面足够支撑观影者从头看到尾,但是看完电影两个小时之后,就完全忘记了电影的内容,就好像从来没有看过一样。由于超过35岁的成人本身所剩生命有限,又有太多的工作和生活琐事需要处理,所以这类电影非常不适合35岁以上人群观看。
弟弟要钱救孩子,上了哥哥抢银行的贼车。俗话说,咱们可不能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好事坏事都让你做了,有意思吗?
哥哥千方百计把钱抢来了,还把出路想好了,逃脱了警察的追捕,你拿着钱走啊?这个时候不想你那癌症没得钱治病的孩子了?你抢银行的初心就是为了救你家孩子啊喂。黑帮说不让受伤的警察和女主走,弟弟还不愿意了,道德绑架哥哥,最后哥哥不得已杀了黑帮。这他妈都是什么操作?
哥哥因为弟弟被人质女主射中以为死了,气的要和人质女主同归于尽,弟弟起身就给哥哥一枪,直接把哥哥送走,这又是什么操作?
哦搞了半天,只有哥哥拿你当亲人,你拿哥哥当工具人使呗。
真是讨厌极了现在美国电影里刻意的政治正确,还有因为BLM去为警察的行为洗白(专门吐槽最后女主救威尔那一段,yue)
看完本片,只觉得迈克贝仿佛是把摄影机绑在过山车上拍摄的,镜头画面很是眩晕,而且剪辑异常混乱,简直像是戴着万花筒在看似的。各种俯拍,横拍交织在一起,看起来真的很累,几乎看了字幕就看不清画面,因为画面剪辑的真的太快了。不过,本片一如继往遵循导演各种爆炸美学,开篇不到半小时就各种子弹横飞,飞车追逐,霹雳爆炸到片尾,比放烟花还刺激。但有一点还不错的是,这电影的混音效果,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还能听的清楚实属不易。另外,不得不说,虽然对于爆米花电影的剧情不要期望过高,但人物的设定却异常奇葩,这里必须要吐槽一下,片尾各个角色简直是哈利路亚上身,各种圣母心泛滥,看的让人尴尬的想笑,人物动机转换太快,比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还快。特别是女主,最后居然拿着赃款救助那对母女,要不是看着颜值还不错,真的想拿起一拖把夯死她。另外,从这片也看的出,如今的好莱坞已风光不再,各大制片场每年出产的电影也每况愈下,实在找不出什么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电影。不过,只要电影还存在改变还是会有的,只是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7.2.虽然结局降智、炫技过多、文戏约为零,但依然阻挡不了我对爆炸贝始终如一的热爱。这次双男主不再是bad boys而是劫匪兄弟,吉伦哈尔一如既往地亮眼,有几段近乎癫狂了。叶海亚也不错,然而这个角色实在令人无语,莫名其妙就要全力保两个人质,最后甚至给收养自己家庭的哥哥开黑枪,动机孱弱至极且很不讨喜。艾莎冈萨雷斯意外表现也不错,人物弧光远超一般花瓶。劲爆的枪战追车贯穿始终,无人机第一人称视角跟拍和手持摄影的大量炫技式运用在加强了观赏性的同时也无疑给剪辑带来了压力,导致部分段落衔接不畅,好在爆炸贝强大的调度能力存在感依然很强,能够使本片动作戏保持在水准之上,银行枪战致敬Heat,LA全城狂飙荷尔蒙十足,同时还穿插远程狙击、机枪扫射、爆破警车、车上手术等紧张感娱乐性兼具的段落,让单一的故事线和场景得以丰富。开进医院之后的部分全面降智,当然法网恢恢的结局还是意料之中。以及本片4000万美元的成本和38天的拍摄周期做到这个效果也属实让人佩服。豆瓣评分低得有点过分了,至少不能比《神奇动物3》和《鬼影特攻》低吧。
两个人消费120+看了个全程呜呜喳喳的电影,其实看之前也能猜到很难看了,但是就是觉得我们需要看一场电影,需要通过看一场电影来证明我们(似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今年几个票仓城市都历经劫难,听说连南京德基的影城都倒了,不胜唏嘘。Bork说,算了,就当支持一下电影院吧。
依旧是各种炸的爆炸贝,不同的是有了无人机的加持,加入了一些更炫的镜头,但这些镜头操控感太强,太standout,对影片服务性不强。高强度持续刺激的追车和枪战让人审美疲劳,但比较喜欢的是对反派Danny的刻画,杰克·吉伦哈尔的表演以及和Will的兄弟情。Danny的疯狂中夹杂着兄弟情深,让他的人格分裂出一丝美感。最强的是片尾,重伤的黑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白人说:忘了他。一群白人黑人冷漠围观,这时只有一个有色人种说“No”,然后将黑人搀起。这种无声的讽刺真的是第一次在卖拷贝的片子里看到。
So ridiculous it's awesome. 每个洛城居民最喜欢看的新闻直播追车抓人用无人机拍了一遍放在imax屏幕上夫复何求。I'd watch this over Batman or Nolan or any new A24 movie any day. ANY FUCKING DAY.
一本正经的搞笑B级片。话说Will真的太矬了,一枪就不行了,人家警察小哥中了两枪,救护车狂飙途中无麻醉剖腹取弹,捏爆脾脏,手术过程被打晕,颠沛流离2H,醒了依然能清醒地说话摸枪,真美国大兵不如LA小警察
3.5/5 能想像麥靠北連裝都不再裝,開始正式放飛自我是什麼情形嗎?就是這部片的情形。放飛自我的動態調度、滿滿自我揶揄與吐槽、劇情弱智但段子讓全影廳笑開懷。麥靠北首次拍一部屬於LA的警匪追逐片,警匪間的拉鋸戰可說是銀行搶劫版捍衛戰警,調度成功做到每分每秒都動態鏡頭,以往平地轉彎鏡頭現在開始嘗試空中轉彎鏡頭,調度採蜂窩式的低空跟拍,不得不說,放飛自我後的麥靠北比他這幾年拍的假正經作品更具可看性,同時更能展現出一個把攝影機當機關槍在用的創作者,直男性格下的真誠展現,史上最龜速的警匪追逐戰全場笑噴,可以不要這麼幽默嗎導演😂,獻給疫情時代下醫護急救人員的主旋律作,傑克葛倫霍一如既往的怒吼叫囂,艾莎岡札雷演急救人員,賣靠北照樣能拍出梅根福克斯的味道,今年爽度最高的電影無庸置疑。
中国影迷对迈克尔贝导演的两个昵称「爆炸贝」和「卖拷贝」就已经很好地总结了这部电影的特点。追车爆炸等标志性场景,再配合迈克尔贝导演一贯的碎嘴双男主叙事风格,让这部电影一看就是标准的「卖拷贝电影」。而在电影院观影的体验,也会让目标观众心满意足,追车场面因为使用了无人机拍摄还有更多的新花样。能够在影院大银幕看这部电影,是一个愉悦的观影体验。抢银行枪战那场戏按迈克尔贝说法,是对《盗火线》的致敬,不过两个导演的两种风格还是辨识度很高的。另外,本片女主角,是 Netflix 版《三体》的女主角,看完之后我有些担心 N 版三体的故事……
大银幕Dolby版。迈克尔贝回血失败。看得让人只想把迈克尔曼Heat里的街头交火翻出来洗洗眼睛。太累了,拼命的追求速度感和那些满屏的视觉污染物,熬得观众也气喘吁吁。还借角色之口提了两嘴自己辉煌时期的前作,就开场一个近似的表达去回想一下当年The Rock是什么样的吧,怎样的高效、声画处理和配乐又是怎样… 一声叹息,无力吐槽了。
还是卖拷贝那一套:逆光,升格,环绕,航拍。这次又加了一些手持和莫名其妙的戏剧性角度。可以说是独步天下的视听奇观了。
在LAPD总部门口抢银行respect
我的天,看的IMAX,不停的大特写和完全手持镜头晃的我晕的七荤八素,差点把晚饭吐出来。晃了不到一小时就受不了赶紧逃出电影院。
一场筋疲力尽、痛苦不堪的观影体验,跌破了我对迈克尔·贝非“变心金刚”作品认知与忍受的下限,更可怕的是台词数次在引经据典他的成名之作和巅峰之作“绝地战警”与《勇闯夺命岛》,似乎是生怕人们不晓得他曾经也真的热血沸腾过,电影宛如一个老去的混小子为了心中还未熄灭的直男荷尔蒙之魂而又上气不接下气的宣泄了一回其痴迷的爆炸与速度,然早已力不从心,对社会问题的关怀成为稀有的一抹亮色,洛杉矶的日出日落照亮每一条街道,然人性的微光却需要在亡命之徒那足以将全城掀翻的横冲直撞中才能被些许点亮,这或许是迈克尔·贝这名无政府主义狂欢份子最后的倔强。
ACAB
除了镜头晃之外我还是想给一个高分没有期待的片子我感觉反而看到好多元素都值得思考,可能大家觉得不好看,为啥我反而觉得我宁愿看这个也不觉得新的蜘蛛侠好看?
整体带感,比起屡屡只有大场面,越看越没新意的速度与激情好看很多。不用多大的马力,救护车也能在城市里飞。
故事实在是没什么好多说的,所以尽可能在视听上调动你的感官刺激,各种无人机俯冲镜头,快切剪辑、特写穿插中近景,加上鼓点式的紧张音效,制造一种宛如过山车一样的头晕体验。但这也是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视效上极尽所能,但另一方面故事上又过于一眼望到头,甚至可以说全程“高潮”,看到最后未免有点累。文戏勉强能看,但基本也还是在we are伐木累中间打转。看完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要想日子过得去,总得身上带点“绿”。(?大雾。
迈克尔·贝新片,一部让人不适的电影。这种不适不是内容上的,而是拍摄技法上的,前段大量无人机第一视角加速推拉摇移三百六十度旋转,晃得人生理不适,中间车辆追逐戏以平均每三秒切一次镜头的速度在各种视点之间来回切换: 黑人男主,吉伦哈尔,FBI长官,FBI队长,女急救员,中枪警察,救护车主观视角,救护车远景,追逐车远景,直升机.拌以时不时的手持晃动感,这样的剪辑节奏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搭配上前面造成的眩晕感,让我睁不开眼。上一次这样的观影体验还是3D版《谍影重重5》。爆炸场面一如既往地导演风格,剧情后期兜不住底来一场大场面枪战然后草草收尾。华彩片段:立交桥下手持步枪打直升机。
无人机真是用嗨了
看了半天我居然都没分清差和匪,当匪的一直努力救人,当差的一直各种打枪,就这乱的一匹的剧本有爆炸贝的砰砰砰也没用。
近期在影院看过的最正常的电影,你能想到的卖拷贝电影里该有的东西全都有,没什么惊喜但也不会失望。摄影不错,无人机玩得真溜,视角清奇。看着银幕上的悍匪在亡命奔逃中淋漓尽致地挥洒自己的生命,真是为现在进退失据、窝窝囊囊的生活感到不值。
滥用无人机摄影的低配降智版GTA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