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友的半周年纪念日,坐着地铁去到了法国文化中心,看了今秋第一部文艺片《女人韵事》。在两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屈指可数的几位主要角色接连登场。没有难懂的隐喻或是复杂的线索,只是用简单的剧情推进,夏布罗尔就把他想要讨论的战争、道德、性与爱等主题摆到了观众面前,而于我而言,最后涉及死刑的讨论是完全的点睛之笔。死是不是应该成为刑罚的工具?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情况下,死刑有没有可能是国家内部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我期待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社会女权家庭伦理片。一个战败国为了自己仅存的所谓尊严,用判处叛国罪的法庭去判决一个帮助女人堕胎获得一些感谢收入的女子死刑,原因是因为有伤风化,还有灭绝了这个国家了希望。为什么叛国罪不判,而要将这个所谓的风化案当成典型来判决,这就是可悲的遮羞布吧!因为叛国罪他们不敢判,只能欺负一些追求幸福的弱者,让内心有所满足,伪善的面目一目了然。
女主是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女子,就算丈夫被德军抓走,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她还是没有忘记享受生活,在操持家务,带好小孩的同时,不忘娱乐。一天她发现邻居坐在放着芥末的澡盆里想要堕胎,于是她用了自己的方法帮助邻居,让邻居成功堕胎,邻居为了感谢她,将家里的留声机送给了女主。女主很喜欢留声机,终日听着留声机歌唱。但是不久,她最要好的女闺蜜因为是犹太人被德国人抓走,她很是伤心。但还是竭尽全力帮助女友的家里人。她一直帮助不想生孩子的女子堕胎,慢慢地有了名气,不少人来找她,让她的生活变得宽裕起来。不久,丈夫竟然也回来了,但是因为才找到的工作就被解雇了,在家郁郁寡欢。女主帮他介绍的工作,他又嫌太危险。女主还把房间白天租给女子工作,收入费用,生活越来越宽裕。丈夫终于没有工作,靠着老婆生活,在家里也没有地位,两个人终日争执,相互感情也不好。这时,女主结识了经常来她家找租她房间女子的男子。两个人一拍即合,好在一起。但是丈夫却感觉到受到了奇耻大辱。他写信给教会政府,说自己妻子给人堕胎,还将房间租给妓女,这让教会政府很恼怒。就把女主抓了起来,还判了死刑。
可悲的丈夫,没有能力赢回妻子,却用将妻子置于死地的方法对待妻子,男人的卑劣让人不齿。当然女主也太过招摇了,做事如果低调一点,也许也不致于引火烧身。女主的儿子很会演戏,我见犹怜,可惜在那个荒诞的年月,他眼中的很多都很不正常,难以理解。法国人非常浪漫,写的信虽然质朴,也很有诗意。女人们眼中的生孩子真是充满着绝望和无奈,可悲的岁月。
玛丽确实不守妇道,趁丈夫加班将情夫带回家中寻欢作乐。但她的事例奇特之处在于,她被一群手握私权公权的男人以国家重法判处死刑。罪名冠冕堂皇,出自战时民族大义,无涉真正私德缘由。最为吊诡之处在于此罪行今时今日已然荒唐,实为私自替人堕胎解决女人孕事。玛丽一如德伯家的苔丝,身受时代捉弄付出生命代价。不识字的她爱唱歌爱跳舞,爱孩子爱帅哥,虽非天真未凿,但也活得浑沌未开。她本能强,不太守规矩,有点唯利是图没心没肺,谈不上有灵魂,道德水准也未见得低于或高于当时平均水平,就是一个自然人。但国家就能侵入这样一个弱者的生活,切入她的生命。女人孕事事关国基。年轻的律师和他的朋友看透这一点,上位者将被占领时的无能和扭曲转嫁平民,用清除所谓道德腐化来挽回一点战败的面子,清楚他们审判的其实是自身的怯懦。玛丽就是那只替罪羊。
落幕后儿子当时的许愿居然成为一句谶语,刽子手是蒙面的,无人知其是谁。孩子的灵魂话语权来自于母亲,而母亲的话语权被抓在她丈夫的手里,那男人的道德其来自何?国家公器吗?玛丽死于“他们都是男人”。可叹的是,今日女性的身体自由仍然广受争议,国家之手,还是一次次伸向最弱者的私权,将其收归国有。有义务而无权利。历史的背后,谁又是真正的刽子手?
女人很聪明有生意头脑!因为自己有钱了而丈夫有战争创伤工作不顺,她在家庭地位中变成强势!所以嚣张到明目张胆的在家乱搞。。。
她男人毕竟是个士兵,虽然是败了,但至少是为了国家参加过拼杀见过生死的人!这样的绿帽子谁受得了??
她最后为她的嚣张付出了代价。。。
其实,那个混乱的年代,投机做一些非法生意很正常,只要低调一些,闷声发大财。而且这女人其实沟通能力还蛮强的很会交朋友来事。
她其实最应该解决的就是丈夫的问题,毕竟这个家也是她和他丈夫共同有的,她们并没离婚,他是他的合法丈夫。那你做人流室和做嫖妓屋出租肯定要和丈夫商量的,有理有据的说服丈夫加入自己的事业,就算丈夫不想参与至少让丈夫认可这个赚钱的项目不抵触,至于偷情至少要低调不要那么明目张胆呢。。。然后两人共同度过这个混乱的年代。。。至于爱不爱后面离婚或者干嘛再说。。。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但女主对她丈夫实在是太刻薄了,最后把自己作死了。。。
永远不要低估被戴绿帽子的男人!
第一次参加线下观影会 惊叹于大家看完电影 迅速整理思路 流畅表述观后感 而我每次看完电影大脑都在放空 要缓一缓 慢慢从故事中抽离 二战德胜法败 伪善的战败者对一名女性作道德审判 挽回男性掌权者的脸面 可笑至极 道德判断本就非理性 是谁下规定的又为何必须这么做 堕胎出轨收妓女当租客 罪以致死吗 女主对丈夫冷暴力我不赞同 被冷落被忽视对在意你的人是莫大的伤害 不爱可以分开 干脆利落 好聚好散 听说 饰演妓女的女孩 在酒店被毒打致死 原因是男友误会她出轨 组织观影的男生哽咽着说出这件事 眼睛红红的 有泪水从他脸上滑落 想告诉玛丽 戴黑色蕾丝手套涂红色指甲油毛领围巾搭在一侧肩膀 眼神看着镜头的你好美 我会记得你
克鲁塞那个时候很像爱德华诺顿
3.5..喜欢最后一个镜头的干脆。见到了法版霍夫曼年轻时的摸样,有点可怜的家庭妇男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之作:1男女绝对平等也算是一种性别歧视2她本该天真浪漫多情无邪,与阿莫多瓦不同法国导演看女人不单是崇拜,还有理解女性天生的悲剧美3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法国如她的丈夫,敏感虚弱,通过飞扬跋扈的特权滥杀无辜,看看战败国的历史吧,写满荒唐。4她的小儿子那么灵动!我见犹怜。
出乎意料的简洁、平和,于佩尔散发了一种纯真的光辉
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有好几段情节说教意味太浓了,导演生怕观众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似的,最后那个律师恨不得直接对着镜头说咱们法国把人民的权利都剥夺了,只剩下义务了。导演还是不够举重若轻,难怪好莱坞说导演不该进剪辑台。
社会越不自信,越拿道德说事。堕胎,说到底如剧中台词,只是女人的事。却由一群男人来审判。中性的视觉,唯一讽刺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主玛丽,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忽视的儿子想当刽子手的愿望。ps 话说,片中萝莉女儿的扮演者玛丽·特兰蒂尼昂的人生遭遇,真让人唏嘘。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在说,这个女人已经变成一个荡妇了。可我觉得不然,这只是一种被压抑许久后遵从本能的释放需要。被战争压抑的男性,被男性压抑的女性,于佩尔只是尽自己所能的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挣脱出来,男人把女人当成发泄、生育工具,而国家则把女人当成警示、遮挡工具。在夏布洛尔的电影里,同情是最不需要的。
小白脸都领家里来了难怪了。避孕套是个伟大发明。道德标准一直在变。说白了一个投降最快的国家,高层用军事法庭上的家庭案件这种处理掩饰自己的怯懦。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冲着于佩尔看的,近三十年前的她,面貌和现在相比变化不大,那种独有的掩盖不住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每部片子里都有闪现。片中的女子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正因为太自我,也不懂的收敛,最后成了道德败坏的牺牲品。女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男人们都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吧!
"今天做了个很贵的发型 可你居然没注意到" ;真实事件改编 借普通女性之眼控诉纳粹德国控制下的腐败法国维希政权 营造在当下看来不可思议的日常恐惧感;4K修复
伊莎贝尔于佩尔完全不需要“饰演”的一个角色,天然坦荡的“女权主义者”。她甚至不知道也不在乎什么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直接而天真地不妥协于“女人”的被动身份。被占领的法国,没有人去解放国家,也不允许女人解放女人。
四星半//想起伍尔夫写道“自古以来,女性在所有诗人的所有作品中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处境相左 这样悬殊的差距似乎造就了这一生理性别 也可能是社会性别与生俱来就应该带着某种凄惨兮兮的悲剧性//夏布洛尔的冷静克制正好拉开了距离 使得他的观察成为可能怀着怜悯情绪的观察者姿态 呈现出事件和境遇 判决交给男人 判断交给观众
玛丽不需要学习波伏娃或者看阿特伍德来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站在那里,她走在路上,她拿起工具,她去跳舞,她说拒绝和向前奔赴,她活着本身就是feminism的定义。
于阿姨是懵懂女误入歧途专业户
克劳德·夏布洛尔中后期代表作,伊莎贝尔·于佩尔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梦想成为歌唱家的玛丽,在维希法国时期为了生存,悄悄提供有偿帮助堕胎的服务,并收留妓女朋友,事发后又被设为典型杀一儆百。2.夏布洛尔拍得十分冷静克制,没有做什么道德评判,将一切是非曲直都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于佩尔对角色的诠释也足够立体。3.影片中的男性基本成了懦弱、无能、推卸责任与自欺欺人的化身。古往今来,以虚伪而单方面的道德之名禁锢与戕害女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放在维希法国傀儡政权时期,则更具深意,这也是女性主义的谷底时期,不能忘记。4.德军举办的“蒙眼斩鹅头”比赛也颇有寓意,还有女主丈夫所沉迷的报刊剪裁拼贴游戏。5.影片结构中的双重视角:女性主体与儿子追忆。6.多次复现的门框构图。PS:修订翻译了中字~(8.5/10)
克劳德·夏布洛尔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依旧是繁琐细节的叠加和尽力平衡的白描,不过这部导演情感上的观点清晰,让观影过程舒畅多了~整部片信息量超大,震撼点很多,话题远不止堕胎这么单一,挺值得一看的~又,于佩尔对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表现地很是立体有说服力,再对比一下冷酷祭奠,不得不赞~
法片#500.非典型夏布罗尔电影。直面二战时期被占领的历史里扭曲的法国人心态(跟[鬼子来了]之类的类似),并将女性的解放、压抑与反抗放在这个背景下,真是胆识和眼界俱佳。人物的复杂性写得很到位。有于佩尔的关系特写才这么多吧。
被占领法国,懦弱和“被阉割”的男人们要借助程序之手、假已是傀儡的国家机器之力,去斩首一个追求温饱和愉悦、渴望灿烂色彩的女人。对这种假道德的揭示,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刻画,对女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影片颇为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