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生气了,我觉得这完全是一部黑化解放军的电影。我能看懂导演的意图,但是我看不懂导演的操作,影视作品在表达其主体的时候有主有次我理解,但是我觉得不能为了表达而表达,不能为了凸显解放军的奉献精神而故意设置不符合常理的情景。我不知道现在的导演和编剧怎么了,怎么会认为不牺牲就不能体现奉献。
简单的讲,一只小分队接受任务出发,刚出门通讯就断了,53公里的距离对讲机联系不上,军用对讲机都是拼多多九块九包邮的么?通讯部队是没睡醒么?不管是通讯的问题还是对讲机损坏,这种情况简直就是一个部队耻辱。夸张一点,53公里找个嗓门大点喊一嗓子都能听见了,整个剧都在呼叫。我不知道08年部队有没有直升机,就算空军没派吧,勉强说的过去,还能省点油。拿着一张省级地图能看见小路什么鬼?看见河的时候惊讶表情说明看图的时候就没发现有河啊!
我们的宣传走进了误区,习惯自我设置障碍以达到感情升华,制造牺牲以触发泪点。我觉得这都不对,很多得到观众认可的好的影视作品故事情节都是平平淡淡的,是真的感情流露。我觉得体现军民雨水情不见得非得制造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在高速上被困几十个小时,饥寒交迫时看见远远而来的军旗,收到解放军战士递过来的冒着热气的盒饭。炊事兵忙碌的做饭,军民团结掀起侧翻的轿车,交通恢复时车辆通过时自发鸣笛致意,一件件小事逐步推进感情的升华不也行么,你他娘的设置那么多BUG把连长写死干什么!
生怕标签不够,增加女军医的片段,这样军旅、灾难、爱情、剧情都凑上了。
为解放军2星~
你还可以再烂点
为了让观众感动刻意制造感动。
国产灾难片诚意之作!
主旋律电影还说算是不错!
哈哈 好假啊 但颜值一般 最后有点感动 哈哈
这冰雪,堪比后天
就着CCTV6不知不觉给看了。虽然生长在南方,但因为地势原因家乡冬天一直都是15度以上,对于大冰雪的记忆仅存在于电视画面中在大雪纷飞的白色世界里记者痛苦的脸上
连长接到任务带上一士官一士兵去救心脏病危困在路上的老太太,冒着暴雪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抬着担架,居然还牺牲了连长。请问:病危的老太太在担架上大雪中颠簸折腾几个小时,居然还活着?在灾民都在用手机的情况下解放军执行任务居然是用对讲机,还特么是坏的?这么单一的救援行动如此笨拙与不得力,完全
08年南方冰雪灾害是无法抹去的回忆,本南方人见过最大的雪就是那一年,因为那年下大雪我妈趁着中午出去给我买了一双带绒的套靴,下午上学的时候天下小小的冰雹落在街边搞焊接店门口的钢材上。记得那一年很多电缆断了,是伤痛的一年。这部电影在送阿婆上山之前的节奏都还行,我非常沉浸式的难过😔虽然当年与我相关没什么事故,但我可能一直都无法忘记08年冰雪灾害,所以我很容易共情。上山之后就有些逻辑不对和硬煽情。阿婆不能颠,但军车上山真的很颠。牺牲的情节有些硬煽情,可以换一个更好的逻辑。当年很难过很辛苦,但这个片子soso。
吴超好帅啊····
今天无意间翻到的小电影,那年的记忆已经模糊,唯一记得的是坐火车晚点了两三个小时,听说就是火车来的地方下大雪…电影平凡普通,却在周连长牺牲那刻感动莫名,再等等部队派的人就到了…唉!班长退伍也可惜了…军人从不考虑值不值得!会第一时间想着国家和人民。
说来也挺有意思,好像有位同学也在这组里面,主旋律电影也要与时俱进了,改变自己形态,贴合一些商业元素,有可能还是能骗点观众进电影院的,这种电影拍成这样也算不错了,起码没有一位的说教歌功颂德,还把一些社会关注点注入进来,其实我还挺喜欢吴超的!
为了让观众感动刻意制造感动,摄影太烂配音太烂,故事太烂,中国主旋律已经要逆天了。主旋律到让人恶心就不好了。
这根本没必要拍成电影的···
将三个“问题军人”具体在同一个行动中 他们通过这次的磨练迅速成长 吴超塑造的军官形象依然让观众热血 对待感情不苟表达 也让人看到这位“最美军人”的美好形象 或许当主旋律真正“自然”过度到没有“痕迹”的时候 那么它们所表达的价值观才会被观众全盘接受 这需要过程与时间 更需要本片电影作为先驱
好不容易看了部主旋律,碰上的是这么烂的剧本。完全没看出官兵对抗暴风雪的过程和细节。大部分镜头放到救助老太太身上,不觉得太单薄,太没有说服力了吗?
给低分的估计根本没有部队的经历,根本不了解军人。
一般
真是不会拍电影,乱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