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分别分析由朴赞旭导演的亲切的金子这部电影中存在的符号学与精神分析。这是一部关于复仇的影片,其中牵涉了原罪的概念。正如电影的海报,将复仇杀人者金子做成了无原罪的圣母的形象,体现了生命的一种矛盾。
金子的梦境
可以用梦的解析来解释,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金子的梦正代表了她愿望的满足。
狗,本身的形象给人摇尾乞怜的印象,这条狗长着白老师的头,狗的身子,被绑在一个架子上,显然是代表着白老师在金子心中的印象,如同一条狗,是一种替代(displacement)。而狗的叫声也很像白老师后来被绑在凳子上被金子用枪抵着头时发出的叫声,
而事情发生的场景,在一片白色的雪地中,雪白表示纯洁,正如影片中几次提到的吃豆腐以及后面地道的白色的蛋糕,象征的没有罪恶。后来白老师的血溅了一地,其实是代指了,如果杀死白,金子自己的纯洁也被玷污。
而悬崖的场景,是一种焦虑的表现,金子犯的罪是被迫产生的,悬崖是这种绝境的体验。要在悬崖边杀死白,是金子给自己找的借口,她是被逼到了绝境才要杀死他的。环境中的雷声也是一种惩罚的代表,就像白是遭到了上天的惩罚,金子穿着类似于制服的黑色衣服(也是她后来穿的)有一种权威和冷酷的象征。金子认为自己是以一种执行者的身份杀死他。
片中的符号
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处较明显的符号。
红色的眼影。金子从出狱后一直涂着红色的眼影,直到后来白老师被杀死,她才洗掉了那眼影。红色表示血、仇恨、欲望,是金子自我提醒复仇的重要标记。另一方面,涂上了红色眼影的金子,此时是将自己变成了复仇者的形象,正如某些部落在自己的脸上画上颜色,认为可以在战斗时变成英勇的战士。同时也表现出金子内心并不想让自己沦为一个杀人者,而想将红色眼影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分开。
枪和法句经。法轮经藏着韩国女间谍给金子的手枪图纸,法句经本身是关于如何自我解脱的学说。而金子所作的复仇计划,也是一种希望自我解脱的行为。将法句经与手枪联系起来,其实是暗喻了杀戮才可以自我解脱。金子后来在枪上镶嵌上了他特别订制的银的头像,那个头像看起来像是某种女神的头像,金子说任何事情都要做得漂亮。这更加表现了金子内心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死亡的执行者的潜意识。而女神的另一个隐喻可以被看作原罪的象征,部分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原罪的存在将人类和上帝隔绝,使人类终生受苦,不得解脱。
教室。白老师最后被受害儿童的家长们杀死在金子准备的废弃学校里,这个场景显然有着某种寓意。家人坐在学生的桌子上,金子穿着之前提到的黑色制服以权威的身分站在讲台前,形成一种类似上课听书的格局。于是,家人理所当然地对金子的煽动照单全收,竟然连「拿赎金去买游艇」这种低级谎言也没让人怀疑。教室本来是一种纯洁的象征,而家人们却纷纷议论到底是将罪人处决,还是报警,警探的担保促使他们表露了人性的原始凶残。最后一人一刀解决了罪人,而且过程病态地「理性」,甚至考虑到如何处理大量鲜血,他门做人也非常「实际」,杀人分钱,人性的邪恶面更见赤裸。这再一次体现了原罪的概念,正如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我在影片里想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复仇是正当的吗?’,另一个是‘复仇能让复仇者满足吗?’我个人的结论当然是复仇并非必要,但是人类总有很多像复仇一样的欲望,虽然是没有意义的,但总能让你投入其中,不能自拔。我想讨论人的这种偏执性。”
本片中还有很多别的符号,例如小男孩的玻璃球象征金子罪恶感的来源。金子在监狱里病床上的被单与旁边的女人的被单一白一黑,上面都是心也象征了金子那种看似无罪的形象等等。
金子最后的幻觉。
杀死白教授后,金子在洗手间里洗去了红色的眼影,然后看到了被杀害的宏穆蹲在洗手间里抽烟。这显然是金子的幻觉所致,幻觉是由一个人的潜意识产生的。其中宏穆19岁的样子,其实是金子想象出来的,是多种角色叠加而成的意象因此与金子19岁的年轻情人十分相似,她认为19岁的男孩应该是那样子的抽着烟的。而她本来欣喜的要开口对宏穆说她已经将包老师杀死的好消息,宏穆却忽然变成了19岁的模样,将金子以金子绑白老师的方式绑了起来,然后用怜悯并带有失望的眼神看着她离开了。证明在复仇过后,她并没有真正的「赎罪」,面对她潜意识中的宏穆时,还是一个罪人,没有得到原谅,没有得到精神的解放。她永远都会活在间接害死那个孩子的阴影当中。
电影至此触及了复仇故事的永恒主题——仇恨不会因某人死去而消亡,纵使金子在落幕前一头塞进纯洁白净的蛋糕中,复仇的罪咎感并没有因此结束。
以小成本、小制作横扫天下的香港电视剧,最大的特色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一张空桌子,几个酒杯就可以说,“真丰盛啊,今天真高兴!”又或者什么歪瓜劣枣都号称美女,例如最近看到的《帝女花》里号称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田妃娘娘,看得人心头火起,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亲切的金子》的预告里这样说:人们惊诧于她的美貌、她的年轻…大长今李英爱MM谁没见过的,可以出去自裁了,这么广泛的娱乐事件都不晓得,明显脱节与社会了么,上墙根立正站好背下八荣八耻,自己深刻检查一下。年轻么,谁不知道她今年40了?美么,也就是那个样子了,气质好于长相,于是做好一切看港片的思想准备,姑且欣赏一下。
结果,片子拍得很好。长今涂了鲜红的眼影,超美艳。
女儿被挟持,于是只好替主犯白老师顶缸,警察又查不出真相,于是金子无辜入狱,听起来很耳熟吧。最初入狱,被同狱的犯人欺负,因为绝望整日的哭泣,越来越耳熟了吧。而后,一个整日带着本圣经,一个每日祈祷,因为救赎之道就在其中。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将主角换成女人,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出现,于是,有一个韩国怪人朴赞旭,拍出了这样的片子。
那个女人在监狱里每日祈祷,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她的脸会发光,她顶着天使和巫婆双重的名号,可以花三年时间每天往一个人的饭里滴消毒水,也可以捐一个肾给雌雄大盗里的那个雌的。她深知身陷绝境无法自拔的痛苦,于是,她帮助每一个身陷绝境无法自拔的,无论真心或者假意,那是她自我救赎的过程,因为她曾经也是那场邪恶绑架的从犯,因为她要赎自己的罪所以无法在女儿的身边看着她成长。
十三年以后,这个女人获释,她换上红色的高跟鞋,涂上惊艳的鲜红眼影,接受一个十九岁的小男生哆哆嗦嗦的爱情,如果那个被绑架的小男孩没有死掉,也有十九岁;去受害者的家里切指谢罪,得不到谅解,就会一根一根的切下去;她像个忍者一样从社保机关偷出她女儿的领养资料,预支了半年的工资飘洋过海去看她,用蹩脚的英文,坐在小女孩的养父母面前认真的念:我知道她对你们的重要,我只想来看她一眼;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计划这场救赎的完美高潮,如同她的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一样,用带有华丽银饰的手枪,指向那个主犯的额头,然后扣动扳机,一切结束…于是,那张在监狱里细细密密编织起来的复仇的网,开始慢慢的收拢,直到她终于有一天可以用带有华丽银饰的手枪指向主犯的额头,听见他带着哭腔,哆哆嗦嗦的求饶,才发现这场救赎远没有结束,因为金子顶罪,使得这个恶棍可以继续绑架并杀害其他小孩。杀掉他,不再是金子一个人的救赎,而成为更多人的救赎之道。于是金子找到当年帮她正确完成犯罪过程重演的警探,找到被害小孩的家人,用主犯的血,安抚了所有人心中的仇恨和痛苦,真正完成了救赎。
影评大都觉得影片拍的黑色,因为最后每个人都选择的非正常的手段杀掉白老师,包括警察,所以大叹人性最深处的冰冷血腥。这样一人一刀的创意并非导演首创,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就有范本。而每一个痛下杀手的人,并没有真正杀死白老师,只是让他更痛苦,或者,只是让自己的灵魂解脱。他们都念叨着,不能杀死他,因为后面还有要报仇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真正结束一个人生命的勇气,因为这一场复仇之后,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人生要走,这是仇恨中的理智,也是因为时间淡漠了仇恨。只有那些一直生活在仇恨和黑暗里的人才会不顾一切,于是最后出手的富家老太太,没有穿上特备的雨衣,用自己孙子的美工剪刀,扎进了白老师头骨与脊椎的空隙里。因为这个人,她失去了孙子,儿媳自杀,儿子出国不再回来,因为这个人的贪婪,她在一瞬间失去了老来所有可以依靠的幸福,一个人生活的冰冷和孤寂没有人会知道,黑暗中积累起来的仇恨于是爆发的毫无顾忌,毅然决然。这根本就是人性,哪里黑暗?所有的事情都顺理成章、符合逻辑,哪里扭曲?
真正黑色的是电影里充斥着的幽默感。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都稀奇古怪,充满了镜头感和幽默感。教堂的牧师逼问金子为什么不来教堂祈祷,金子忍无可忍从包里掏出一本佛经,告诉他:“我改信佛教了。”那本佛经会在她包里的原因是,那是监狱里的北朝鲜女特务送给她的手枪图纸。买一条小狗,带着女儿去郊游,只是为了试验手枪的射程,顺便安排谋杀现场。我时不时会有冲出门外大笑三声的行为,因为太多的冷笑话,会累计到令人捧腹的程度。也会冷冷的笑,看到带领金子一心向善的牧师,刺探金子的情况卖给金子的仇人白老师。
女人终归是有仇必报的动物。肖申克在自觉救赎完成之后,就不会再去管那个杀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会如何,只是告发了贪污的典狱长,帮助他的朋友找到新生。而金子的救赎无论如何都要以某个人的鲜血来完成,幸运的是,这个人会讲英语,于是金子举着枪完成了和她女儿的第一次沟通为什么她的母亲没有办法参与她的成长。万幸的是,虽然不知道这一对相隔遥远的母女最后能否生活在一起,最起码,在她真正可以清清白白做人的时候,她得到了女儿的支持和理解。她擦掉代表仇恨的红色眼影之后,可以做一个普通的母亲。
这就是女人的若干张脸,冷艳的,忧愁的,哀怨的,凶狠的…这个女人在监狱里学会了狠和坚决,于是她可以保护她的女儿,任何时候非常理智,脸色都不变。这个女人在监狱里也学会了同情,她帮助每一个人,然后得到每一个人的帮助,完成她的救赎。她一样有风情,每一个看到她的人都会被她的美丽感动,从帮佣的十九岁小男生,到蛋糕店的老板。她一样有灵性,任何的食材都会被她化腐朽为神奇,作出甜蜜幸福的味道(这个简直是一定的,看见她的脸人人都会想起长今,长今怎么能够不会做饭??)。一个理智,坚决,可以抓住任何男人的胃,且恶狠狠的美丽女人,那就是上帝创造的极品了,只可惜这个极品,已经有了她自己的女儿,于是她的生命里,不会再有其他人的位置。
各位男人不妨先叹息一下,然后告诉自己,没事别惹女人…蠢的,不在此列。
作為復仇三部曲的壓軸之作,《親切的金子》回歸到復仇的最根本命題:宗教。這在《原罪犯》中避而不談的主題,在《親切的金子》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金子:如果我可以審判,甚至行刑……
要處理宗教與復仇的關係,很容易會跌入善惡二元,或是原罪與救贖的俗套。當然《親切的金子》沒有離開這些復仇的主題因子,但一出手,已經相當與眾不同。金子一方面站在聖母的位置:她總是親切的,在充滿罪孽的監獄裡閃著金光;但另一方面她是一個復仇者,她絕不寬恕!所以這個「親切的金子」一方面帶著微笑、一方面卻內藏殺機:既是聖母,又是巫婆。更重要的是,金子充滿著魅惑:她是善良的──受到她的恩惠的人總會幫助她實行復仇大計;她是美麗的──紅色眼影、紅色的高跟鞋,一種非人性的直觀的美麗,直憾心扉,無從抗拒;她是親切的──因此她的槍會聽到心跳和近距離看到汗珠的滴下。金子的多重性引申至宗教的層面,已經顛覆,甚至推翻了宗教的淨化功能:金子一開場便把牧師的豆腐掉在地上,後來牧師收了別人的錢……
不單如此,導演把金子的角色推向更加徹底的角落。她的復仇大計成功了,她可以審判,甚至行刑:她用槍射向白先生的腳,白先生再不能逃跑,上了刑場──顯示了金子有設置刑場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金子站在宗教的位置?在電影末段,金子利用錄像帶把真相帶到眾人的面前:她總知道所有的真相,而且不理會在場的探員(法律和理性規範失去了約束力)。在整個復仇的處境中,金子處於一個最高的位置:她可以煽動眾受害者行刑,把行刑合法/合理化,行刑的時候,她只露出雙眼,冷眼旁觀。
行刑的門聲
行刑一段,無疑是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金子的親切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整個審判和行刑的標準──她成為了道德價值的最高指揮,沒有人懷疑她的審判能力,只有服從。要注意的是,這段審判要處理的不再是惡有惡報、以眼還眼等膚淺的倫理命題,而是復仇作為填補一個世界的缺口的同時,反過來把缺口更清晰地呈現出來。
這個世界的缺口正是災難:受害者目擊了自己的孩子死去。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重新表述這恐怖並且致命的傷痛。我們的直觀感受意識到這人生的大缺口、大深淵。而理性(如法庭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去填補這個缺口。於是宗教為代表的道德律令去介入,並且填補這個缺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個做壞事的人理應得到懲罰!懲罰的手段正是直接的復仇:親刃的快感與死亡並存。只有復仇才能填補災難的深淵。然而《親切的金子》的高明之處在於意識到:填補與暴露並生。
暴露了填補的不可能性之物是進出刑場的拉門聲。眾受害者在等候行刑的時候,當門一打開,全都表現出恐懼的神情──行刑還是受刑?在這特定的時刻,他們感到恐怖、復仇的冷意、他們猶疑……這些神情正暴露了行刑的漏洞:復仇,可以嗎?有效嗎?
生日蛋糕:幻見的天使
導演當然為這場復仇提供了答案。災難沒有因為道德律令的介入而消失。行刑之後,眾受害者彷似得到新生:他們分生日蛋糕、分甘同味了。他們幻見天使在他們的頭上飛:善總在他們的身邊默默守護他們。可是最後這群分甘同味的受害者,還是希望拿回贖款、還會問:下雪了,路會難走嗎?然後便各自回到自己既有的生活裡去。當金子抹去復仇的眼影,幻見受害的孩子,她不能說話,只能無力地看著他的消失:復仇,令她走進了人生的曠野。
復仇的眼淚
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她的小說《封鎖》裡曾有一段觸目驚心的比喻:「生命像聖經,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從英文譯國語。翠遠(小說中的女主角)讀它的時候,國語又在她的腦子裡譯成了上海話。那未免有點隔膜。」金子的女兒是金子施愛的對象。她與女兒的關係正好是宗教與人的關係:溝通的隔膜、翻譯的距離。女兒說的是英語,金子說的是韓語,她們的中介是字典。這裡揭示了語言的局限性的同時,正表現了宗教/道德律令的無力:電影最後一個鏡頭,她們「仰望」著上天掉下來的「白雪」──人總是在仰望,站在一個低的位置;而金子穿著「黑色」的衣服──世上沒有完人。她始終沒有吃那白色的食物──但她總是渴望著。金子掉下復仇的眼淚,正因她看到人世間一個不能填補的缺口,意識到生命裡深沉的絕望,同時為復仇三部曲劃上一個傷感的句號。
http://ericlwk.blogspot.com/ 基督教的超自然主义逐渐为自然主义的和世俗的观点取代,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更愉快的历史观……因此,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自然主义的领袖之一,却为种种世界在一场大灾祸中终结的景观所苦恼,他不再把这大灾祸想象成神圣的审判,而是把它想象成一场所有人,不管他们有何功德,都要在其中经受同样折磨的灾难……萨福那罗拉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恶毒攻击所得到的广泛响应,也表明在十五世纪末期,许多意大利人把他们的时代视为一个危机与腐败的时机,更言之,文艺复兴时期洋溢的乐观主义只不过是一个神话。
——题记
……李英爱主演。故事情节略去,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百度内容简介,或去下载该电影。……
许久没有一部片子可以让我愿意为它写点什么,但这部片子例外。按照脑残一代的审美观,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内容杂乱(一种后现代的特有杂乱叙事),基调阴暗压抑,但表现手法却有着一种颓废的唯美。 下面,我就谈谈后现代的颓废美学。
在尼采后期著作《论瓦格纳》(1988)中,尼采指出,颓废已成为他哲学的核心主题。尼采在文中论述到,“没有什么比颓废问题更深切地引起我的关注。善与恶仅仅是该问题的一个变种,一旦你获得了发现颓废症状和敏锐眼光,你也就理解道德——理解了在它只为神圣的名义和价值准则之下暗藏了什么:贫困的生活,终结的意志,高度的倦怠。道德否定生活。”
在《亲切的金子》中,李英爱演绎的主题,恰恰就是一种以道德否定生活,以有信仰否定无信仰的后现代颓废。当牧师找到她,希望她可以继续信仰基督时,她拿出了一本佛经,说:我改信佛了,然而这本佛经里却藏这制造杀人工具的图纸。当另一方面,李英爱却和一个比他小14岁的男孩上床后,告诉他别让烛光熄灭。基督是禁欲的,李英爱是性开放的,她可以熟练地脱下男孩的裤子,同时又对躺在床上回味的男孩说教。
如何理解,不妨再回到尼采,为了理解尼采对于颓废充满激情的批评——实际上还有其哲学作为整体所具有的深刻辩证。健康对于病态是一种怎么样的价值,从个人体验来谈论颓废。在尼采眼里,瓦格纳是他的疾病,并非他希望对这种疾病不存在感情。
在《看哪,这本人》这一本尼采自传里,尼采进一步谈到了自身的双元本性。“我的父亲早已死了,作为我母亲却仍然活着并正在变老”被尼采描述成“同时是一个颓废和一个开端”,对于上升的颓废的迹象,尼采比他之前的所有人的都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
影片的开头,牧师希望出狱的李英爱,可以吃下洁白的豆腐以洗清自己的罪恶,只有宗教才会这么麻烦,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吃下豆腐就能洗清罪恶吗?在我看来,豆腐的唯一功能就是让淫虫上脑的考研一族在读陈先奎或任汝芬的政治教材上手淫用的。……而在影片的结尾,李英爱却将头埋在雪白的蛋糕中,雪夜的清冷和灯光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梵高的名画,街边的咖啡馆——而白雪、白蛋糕又形成类比,女儿的赤足,与李英爱的戎装又形成了视觉上的冷暖色调冲击,爱着李英爱的幼齿男孩站在远镜头处,李英爱和无助的女儿相拥占据近角,这一组长镜头,配合着温暖的圣歌,就完美地刻画了后现代的唯美与颓废。没有信仰就是最大信仰。
长镜头通常冗余,令人生厌,但这漫长一组颓废的长镜头却温暖心头。漫长的,太过漫长的依恋许多个年头已经不可能恢复,如李英爱在狱中度过的13年。不幸的是,漫长意味着衰朽与颓废的周期。在所有这一切之后,用尼采意义上的颓废看,从病态的角度看比较健康的概念和价值,从一种富裕生活的丰足与自信俯视颓废本能的隐秘运作。价值则必须重估。
对影片中的李英爱来说,和尼采一样,颓废的策略是典型的谎言,说谎者通过模仿信仰,甚至模仿宗教信仰来进行欺骗,模仿的真理亦成为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鲍德里亚语)。对生活的憎恨是的颓废可以轻巧地伪装成一种高超的生活朝圣,这种力量使虚弱有力,衰竭充盈,怯懦勇武。
但必须清醒的是,颓废是危险的,总是将自己伪装成“反物质”,当物质遭遇“反物质”,就会消亡,一如《共产党宣言》里说的那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圣洁的东西都被玷污了。”
颓废是一种悲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诞生伟大的爱,也可以孕育伟大的恨,这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态度可以照耀苍穹,如李英爱计划了13年的复仇。生活意志的丧失促成对生活的复仇态度,并通过憎恨来自我救赎。
所以说,一个人可以是有病的虚弱的,却无需是颓废的:只有一个人希翼并渴求虚弱时才是颓废者,因此,虚弱只是一个目标,作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自我欺骗,而不是自我救赎。
《老男孩》:很多人说结尾是男主被女催眠师的帮组下,经过催眠后,忘记了之前种种,和自己的女儿美道心安理得的成为了爱人,把这种乱伦的之恋从此继续下去。错!男主到最后根本没有忘记美道其实是他的亲生女儿这一事实!
看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美道和男主拥抱后,男主迷茫的笑了(给人感觉好像他把以前的东西忘了),然后,镜头定格到男主,最后2秒,男主由笑变哭,并且表情十分痛苦,撕心裂肺。说明他根本没有忘记过去,他一定知道自己在和自己的女儿恋爱,但为了保护女儿的身心,他可能还得把这段恋情隐瞒并继续下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情。为什么这样设置呢,复仇3部曲基本都是描述人逃离不开那种隐隐的命运的安排。《老男孩》中那个感觉很牛逼的会催眠的女人,之前催眠都很牛逼,但是最后也无法帮助男主消除男主的乱伦的记忆。
----------我听过一些信佛的人跟我说,人做的种种事,只能转运,但改变不了命。
《愤怒的金子》,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有看懂,或者被忽略了--------影片快结束前,女主的小女儿,和她国外的养父母睡在一起时,坐了起来发现房里有股白烟。然后小女孩就跑出来跟自己的母亲金子在街道上拥抱,然后一番煽情影片结束。没有人注意到为什么会有那股白烟吗?孩子又为什么会跑出来?
注意看,孩子发现白烟并坐起来后,她对面的那个点蜡烛的梳妆台下方,有火光,一定是火光,仔细看还能看到火光还在闪动。这里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应该是失火了,并且小女孩只自己出来了,根本没有喊自己的养父母一起逃生,甚至恶意揣测一下,小女孩还有可能故意不叫醒自己的养父母让他们被烧死!!!理由1,影片前面介绍过,养父母很爱这个小女孩对她很好,而金子也让小女孩跟养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她觉得人家把自己女儿养这么大了,不容易,自己突然把女儿带走了不道德。但女儿只想跟金子在一起。所以,女儿想离开养父母和金子一起生活唯一的可能,只有养父母不在了。。。。。理由2,如果小女孩叫醒自己养父母一起逃生的话,那俩老外不可能由着自己的养女一个人光着脚到处乱跑,自己却消失了,只能解释为他们还睡在着火的房子里。
导演这样刻画的用意是想表达:小女孩和母亲金子拥抱后,金子拿出个蛋糕,希望自己的女儿live whith,像雪一样洁白的活着。可是,她不知道,由于自己年轻时交男友的随意,由于发现怀孕后错投了白老师求助,由于帮助白老师绑架了小男孩-------------(金子虽然没有杀男孩,也不想伤害他,但绑架是有参与的,可能是被胁迫的。因为前面影片提到过,有人目击金子带小男孩去洗澡,所以尽管她知道小男孩根本不是她杀,但她仍然出狱后在男孩父母面前切掉自己手指谢罪)--------------由于被白老师要挟顶包,由于坐牢不能照顾自己的女儿女儿才会被领养,由于女儿从小失去生母渴望和她一起生活。。。。。。这种种的一切,都是自己曾经的错造成的,并且一步一步错了下去(包括最后杀白老师,固然解恨,但这难道不是错吗?),她希望自己女儿能纯洁的活下去,这个愿望显然已经不能实现了。。。
《我要复仇》:有人说最后杀死老板的4人组是裴斗娜所属的组织成员,来帮她报仇的。那么之前警察明明调查过,裴斗娜在大街上发传单说是XX组织,组织其实只有她一人,这又怎么解释呢?这4个人,其实只是一个象征,他们可能也是跟裴斗娜一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蚂蚁”,也可能跟那个切腹的工人一样是被拖欠工资的工人,这些人,就是那些生活在底层遭遇不公被压迫的人。他们杀了老板最后留书:我们宣判你的死刑。这个时候,镜头画外音想起,裴斗娜临死前说:我是恐怖集团的,里面的人有你的照片,他们会杀了你。。。。导演其实是在暗示:如果韩国经济还这样萧条下去,如果当局再没有作为,如果企业家再失去良知,那么社会上真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这个“恐怖组织”,哪怕这个组织最初只有一人。
周末看了朴赞郁《亲切的金子》。比起中国导演的文本禁锢,韩国导演倒是把直接用镜头讲故事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毕竟电影是第七艺术,早已发展出脱离文学束缚的独立成熟的语言符号。韩国电影就如同日本科技,没有底蕴,便直接学法国、西班牙电影的形式和架子,学得腔调十足。形式有时候就是艺术本身,耍花腔的东西更容易出彩。题材另类,意识大胆,独辟蹊径,剑走偏锋,倒也杀出一条血路来了。
这道理吧,就如同倚天剑中的九阴真经,真练成不知道要耗损几十年几代人,成大事总急在一时半刻,所以黄蓉聪明,在其后附了速成的九阴白骨爪。又如同在张三丰座下当个平庸的徒孙,不如在丁春秋门下随便学个旁人没见过的一招半式,年纪轻轻便可在江湖上耀武扬威了。出名要趁早,全凭想象力。
跟全世界人民讲爱和慈悲,要得到共鸣,很难。但是讲恨、嫉妒、报仇,大家就都懂得酣畅淋漓。讲宗教,除了道教,世界著名宗教都是踏着异教徒的血泊而来。宗教信仰的隔阂比语言天堑还要大,但是一讲到反宗教,大家就都心领神会了。
原罪。
谁不渴望成为上帝,即使不渴望,也会膜拜。这世上有三种人,上帝,上帝的粉丝,冷眼旁观的人。不是权力的奴隶,就是权力者的奴隶。《亲切的金子》就是讲一个女人是怎样成为上帝的。
她美,美得出尘脱俗,美是一个女人天然的不可抗拒的权势,对男女皆有杀伤力。她聪明,可以学会任何需要学会的东西,尤其是做食物,可以利用任何她需要利用的人,用亲切天真的笑容,用同情,甚至用肾。她有一种天生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如沐春风的亲切,轻描淡写的残忍,让人本能地不敢靠得太近,却又心甘情愿地跪下来。最重要的是,金子有一颗复仇的心。对于大多数活得浑浑噩噩、生命味如嚼蜡的人来说,一个拥有极端执着的梦的人,是多么值得羡慕和膜拜。她们甚至不惜一切把自己当成这个复仇梦的一部分。
像是古龙笔下的尤物,成为女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的冷漠。不爱任何人,却让每一个人都以被她利用为荣耀,为福祉,为梦想。
金子就这样走上了神坛。
光是聚集门徒还不够,还要有审判,才能释放这权势的力量。于是,金子拉高黑色长风衣的衣领,面罩口鼻宛如阿修罗,优雅亲切地说了句,我在监狱里杀过人,苦心经营13年才抓到白老师,有人胆敢向警察报案……我不再说了。
她甚至还招揽了一个国家暴力机器——警察作为自己的护法。
最终,她在自己的法庭完成了审判,站在貌似中正公允的立场,实际上,她的权势从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蔓延至褫夺十个人的清白。
一再地出现天使这个词,其实金子想成为的,是上帝。
堕天。是不是消灭了更大的罪人,是不是引逗出了受害者的恶意,是不是把貌似公正的警察也拉到自己这边,是不是看穿了看透了世人的平庸虚伪猜忌,是不是吃下豆腐蛋糕走过这场雪,就可以重新成为天使。
堕天。所以要颠覆这天地,重置一切法度,把白雪都涂抹成黑与血色,在自己的宗教重新定义天使的颜色。她差一步就做到了,只要她信。
令万人臣服和令自己相信,哪一个更难。
罪孽深重,所以揭开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的假面,令所有的人都染罪。在金子构筑出来的黑色幻境里,真正天使般洁白纯真的女儿就像一把尖锤敲碎了防盗玻璃上的气泡,土崩瓦解。
审判了罪人,却把自己永远钉上十字架,真正的救赎不是惩罚、赎罪和原谅,是忘记,放下和释怀,是自己原谅自己。
朴赞郁的cult趣味包装在华丽浓郁的意象色彩之下,略嫌做作,没有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华丽丽得那么理所当然,自然流畅。电影有许多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充满暗讽和隐喻,可惜主线有些松散,如果剧情和情绪更凝炼一些,会更有力量。导演有一种把观众玩于鼓掌之中的优越感,然而野心庞杂,自己对于到底想说什么也没有答案,暧昧不明,难于取舍。
整部电影最值得称许的,是李英爱的脸,美丽、苍白、温润、冷淡的样子很性感,有一种看透世情的漠然与缓慢。总觉得她长得像林青霞,有一种颠倒众生而不自知的媚态,然则平和许多。
还未结束,便有观众离场,华丽的调性下,剥落出令人难堪的人性真相。电影刻意地表现大量对比,对人性的拷问,对宗教、法制的批判却仅仅流于表面。我的情绪只在两个女人满脸伤痕那个瞬间被击溃,不管她智商多高,心机多深,复仇的心多么强悍,不管她为了朋友多么忍辱负重,她们终究是女人,只要是女人,男人便轻易的动两下拳头就可以肆意凌虐。那一刹那,女人的脆弱和悲哀,蜷缩在所有精心包装的隐喻中,赤裸裸孤零零地真实着。
这种公认好片俺居然没感觉
欧洲的调调加上韩国人的变态,噱头大于内容。超级不喜欢这种风格。
对我来说神一般的电影,天才导演的影子随处可见。
音乐和画面感大赞。尸体埋完后金子悲伤漫溢的瞳孔与时而咧起时而滑落的嘴角的组合令人惊艳。
法律的无力感跃然于画面之上,鲜红与雪白两大主色调正是这种道德困境的比照;故事融合了复仇系列前两部中的部分创意,主要演员也是来给老朴捧场,镜头语言和声画结合依然出神入化,可片子拉得太长,后半段几乎有种勉强支撑的感觉;曾经也断断续续地看过十来集《大长今》,却第一次觉得李英爱如此之美。
很 假
差点走火入魔的朴赞郁啊,相比之下《斯托克》都算是轻度炫技了。很多故弄玄虚都不太必要,倒是最后向《东方快车谋杀案》致敬得很不错。我们一个个进去杀了他吧,就当是上厕所。
朴赞郁到底是影迷导演,片子上下部分呈现出不同的格调。上部分犀利的镜头搭上随性特别的剪辑配合李英爱的强大张力完美了复仇女神的形象,与老男孩如出一辙。下半部笔锋一转探讨起社会的种种,复仇了大半部最终收以宽恕,这是我没想到的。她的狱友和家长们的挖掘空间还很大。全片看罢,回味悠长。精彩。
很无聊一故事,竟然又差点没看懂,还不如《我要复仇》,但看在崔大叔面上给到三分。好了课补完了以后真不碰了= =
= =拍得不COOL 把片子一开始的那种很COOL的感觉延续下去就好了,但韩国人就不,就喜欢弄得悲悲切切的.后面大段大段的都太做作
基本上是一个哈内克或者冯提尔式的故事。
还记得最后一个场景,雪花飘舞,金子跟女儿的对话:‘’要过的洁白。”
看了一整晚的朴赞郁,每一部都如此强势,自己作死。
关于复仇与宗教的关系,《金子》是不完整的,更完整的表达是李沧东的《密阳》。《金子》更突出的是复仇这种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人性暗面,几个定焦横移镜头极富魅力。李英爱演得真好。
上帝真爱多管闲事,受害人还没想过,罪犯就已经被上帝救赎了。剧本依旧是慢慢的疲态尽显,被无限拉长,好在导演善于炫技,各种重口味的暴力视觉奇观和导演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可以让你无所谓这个二流的本子,你依旧会喜欢这样的复仇。突然很想知道【斯托克】的本子给别人拍会不会很烂。★★★★
以暴治暴最美好
朴赞郁复仇三部曲之三,复仇女神与东方快车式复仇。李英爱的表演震撼人心。用镜和转场还是一贯的华丽精致,前半部交错律动的非线性叙事清晰而不凌乱,后半部节奏减缓,复归主线。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如此暴力阴郁的主题倒是很搭。餐桌强上、集体复仇、杀"狗"梦境和雪中谅解很有感染力。(8.5/10)
红眼膏,雪豆腐。
这回是SM式的集体复仇,手法够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报起仇来也可以这么凶残,跟整部电影干净唯美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觉得金子看起来像一个人,后来恍然大悟,唐泽雪穗。
前半部分很利落,后面就拖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