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影片,记忆中的童年,虽然背景是城市的大杂院,而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乡村,但同代人的回忆,还是有气息相通的亲切。
完全是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去,被有计谋的小孩不断蒙蔽的父亲,举着鞋底将孩子按在床上揍屁股的父亲,多少年来好像一直那个年纪,一直身穿灰旧衣服,一直在大院的墙根处纳鞋底的几个老妇女(这个称谓很不逊,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去她们确是如此不讨人喜欢的一群),永远和孩子世界隔膜的嘴脸,骂人的腔调,几辈子都谈不完的邻里街坊的闲话,眼睛里看得见的永远是她的几只鸡和手里纳的布鞋。她们是这样一个背景,在任何的童年回忆中。
没有多少故事性,整个影片都是在抒情,酝酿那种怀旧的味道。故事无非是,围绕着记忆中的小眼镜,他从一本难得的百科全书上,看到可以自己都手组装一个收音机,于是故事的跌宕都在收集收音机各个零件的过程中。孩子的世界是如此雀跃,所以时代的物质贫乏,并不构成灰暗的阴影,他们通过克服一个一个得难关——在那个年龄来看无法克服的难关,最终成功听到收音机里发出播音员的声音,于是小眼镜疯了,所有的孩子都疯了,他们从各个巷道里冲出来,像潮水一样向小眼镜家所在的方向冲去。孩子们像一群雀跃的马,挥舞着手臂,疯狂地喊:“成功了!成功了!”如果在以前看这一幕,或许感觉夸张,但现在目睹自己小孩儿时常疯狂如斯,才肯相信那种童年的澎湃,虽然不曾亲历,但的确是真实的——从墙根令人恶感的老太太们嘴里,知道那天是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究竟是哪一年的事?
其间有一个镜头,是两个大院的孩子“武斗”:
“群斗还是独斗?”
“先独斗,再群斗!”
嘴里纷纷喊着那个年代时髦的革命口号,改头换面,所有的孩子都扳起一条腿,互相碰撞,谁被撞倒,就等于壮烈牺牲。
要不是这个镜头,30年前街巷里时兴的游戏,我是再也想不起来的,可是一下子全被这个镜头唤醒,里面隐藏着多少前世今生。
最看好的演员,是故事叙述者“柱子”的妹妹,小小女孩,对哥哥,对父亲,抱怨和欢喜,竟然像她自己心里生出来,情不由己的流露,真是天才的演员。小小世界里的委屈这么逼真,那时我自己的童年世界——亲切,是作品和观众之间最好的媒介。
与她相比,叙述者柱子,主角小眼镜,几个惊鸿一瞥的大人,虽然也不错,但还是有不同的缺憾和距离。
一开始还以为取自多年前《小说月报》上一篇小说,也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回忆,一个人一直在造一个收音机,最后被雷电轰死,所以一直等待小眼镜的灭亡,看到最后才知道不是。
首先是孩子们,当然还有其他群演们,演技真的很好,真实而不做作,演技上线的表演直的好多流量明星学习吧。再次那个时代的故事,比起我们应该还是早一些,不过很多也有我童年的影子,70年代末了出生,生活虽然好了很多,不过娱乐生活同样匮乏,对知识有着一样的渴望。最后应该说说所有人的童年吧,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为了一件事一起冲突一起努力一起开心一起难过,应该是无论什么时代出生的孩子都会体会到的吧。
孩子们说的方言普通话感觉比较别扭,个人感觉方言可能效果会更好。山西话其实还是挺好听的,晋南和陕西中南、河南同属中原官话,语调相差不大。晋北属于北方语言体系更接近普通话。但是影片半普不普着实有点尴尬。
电影中孩子们的玩耍,交流很能够引起我共鸣,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玩的热火朝天,有时突然两个人因为某件事闹矛盾但过后又随机和好如初,影片中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把握很准确,看到影片中那时的我们,想到又哭又笑的童年随着我们的联系变少,友谊变淡渐渐流逝。
可能现在的小孩都是独来独往比较多?我的童年也是在大院中,院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六七个小朋友一起玩就感觉到特别热闹,特别开心。时代在进步,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为现在几乎只能在家一个人玩的孩子感到惋惜。
小眼睛最后“我成功啦”的喜悦不亚于阿基米德的“尤里卡”,那种喜悦,那种兴奋可能只有努力朝着自己愿望奋斗终于收获的人才会有共鸣吧!
那时侯父母会打孩子,会骂孩子,孩子们会调皮捣蛋,但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爱并没有因为这些其他的因素而受影响,反而越来越亲。
在我上初中前,母亲经常会因为我调皮犯错打我,上了初中后(离家)半月回一次家,每回回家母亲都特别特别亲热,但我那时却没好好珍惜,反而借着青春期的叛逆惹母亲生气。现在回想起来,我竟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多打我几次……小时候什么都不懂,挨揍了心里就会“记恨“母亲,但毕竟是个小孩儿啥都不懂。长大了自己出来闯,远离母亲、家乡,才越能体会母亲的爱。可能有些人不会明白,认为父母打孩子是不对的,可能我们的时代不同吧。打是亲,骂是爱,现在的我深深明白当初母亲的用意。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距离新年只有短短十多天了。
多少人和君君一样,除了有对过年团聚的期待外,也有几分对时光匆匆的感叹。
人总是这样,小时候盼着长大,长大了却又忍不住怀念童年时光。
《龙猫》
还记得那个时候,搬着小板凳,屁颠屁颠跑去村头看露天电影的日子吗?
还记得那时放学书包一扔,约上三五个小伙伴跳皮筋、捉迷藏,玩得满身大汗的日子吗?
还记得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几毛钱,蹦蹦跳跳地去买棉花糖,买冰糖葫芦的日子吗?
跳皮筋
这不只是许多80/90后的回忆,也是我们父母一辈人的儿时记忆。
今天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时光,相信看完后你也会感触深刻——
《童年的收音机》 I 2009
豆瓣:8.5
君君鉴片
《童年的收音机》
适用人群:60-90后
推荐理由:回忆杀,情怀向,怀旧风
时 长:90分钟
推荐指数:★★★★★
这是一部非常冷门、也非常难得的国产好片。
看过的人不多,但豆瓣评分却高达8.3.
虽然主角都是一群八九岁的小孩子,但它并不完全是一部儿童电影,而是一部拍给成人看的怀旧片。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斗拐、滚铁环、踢毽子、打弹弓、跳山羊......
最然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小玩意,却满满都是回忆。
(滚铁环)
(拍面包,也叫拍花子)
故事发生在60年代山西的一个小镇,围绕着小眼镜、柱子、新刚等几个小伙伴自己动手做小收音机的故事展开。
那是一个很少见到玩具的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电动小汽车。
熊孩子们天天聚众斗拐,乱哄哄的闹成一团;
(斗拐,也叫斗鸡)
女孩子们能拥有一个美丽的鸡毛毽子,就已经非常令人羡慕。
(踢毽子)
玩腻了以后,熊孩子们开始变着法地瞎折腾。
简单点的,自己学着做弹弓、做水枪、做木头枪;复杂点的,发挥二哈属性,动手拆家。
拆手电筒、拆打火机、拆计算器、拆铜丝,然后组装成逼格更高的超级玩具。
小眼镜爱看书,懂得最多,暗戳戳地联合了几个小伙伴,准备自己动手组装一台小收音机显摆显摆。
想做收音机,首先得准备材料:一根铜丝、一个小铁盒、一个吸铁石、一个小矿石。
要找齐这些东西可没那么容易。
铜丝好办,怂恿小宝子偷了家里的晾衣架,搞定!
铁盒也不难。
柱子老爸有个装鞋油的小铁盒,怂恿他爸多穿皮鞋多显摆,多刷鞋油多臭美。
没几天的功夫,小铁盒也被他们搞到了手。
吸铁石有点难办,只有小丽家才有。
这小妞鬼精灵着呢,轻易不外借,除非拿上好的鸡毛毽子作交换。
于是......
小哥俩先是盯上了村头大公鸡屁股上仅剩的几根毛:
扒光了鸡毛后,还不忘给人家鸡屁股染个色、遮遮丑;
大功告成,放下秃毛公鸡,拔腿就跑;
心疼公鸡一秒钟....
最难弄的是矿石,只有商店才有卖,但每个要卖五毛钱。
5毛钱对那个年代的熊孩子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那会一个冰棒才卖1分钱。
几个人所有钱加起来也才两毛多,怎么办?
老办法,去小商铺柜台下摸人家掉下的硬币;
还不够,几个熊孩子一狠心,卖掉了积攒了好久的“大元宝”,好不容易才凑够了钱。
材料都准备齐全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_→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的电影。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也没什么大事件。
只是一帮小孩子为了做一个玩具,经历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就是能狠狠戳中每个人心里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触动情怀。
我们也有童年,我们也有童年时期的小游戏、小玩具、小计谋和小聪明。
片中熊孩子们所作所为、一举一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也都一一经历过。
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那些年,我们乐此不疲的小游戏,你还记得多少?
(翻花绳)
(跳房子)
(打弹珠)
(跳皮筋)
(比尿尿)
(抄歌词)
(下河摸鱼)
(烤番薯)
那时候玩具很少见,想玩新鲜玩意儿就得和这些熊孩子一样,自己动手做。
比如
用纸板做风筝、用竹子做水枪、用木头和皮筋做弹弓、用破布头做娃娃
什么的,君君就全都干过
中间遇到过无数的困难:没工具、没经验,没技术,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从没想过放弃。
成功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就是光芒万丈的神,充满了成就感!
那种幸福和满足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的。
这大概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吧。
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恍如昨日,记忆犹新。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高档玩具,我们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也许再过个十年八年,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小美好,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了。
那样的日子总是很快 常常忘记回家的的归途 夏夜,依偎着奶奶的蒲扇
摇啊摇
竟把一轮明月赶进梦里
醒来,我们却都已长大
影片太好看了,导演很有耐心地还原了那个遥远年代的童年。喝糖水的甜蜜滋味瞬间把我拉回童年。小演员的率性表演真实可爱。普普通通的环境,平平凡凡的演员,再现普通人家遥远的童年世界。货架上摆满货物小商店,蹲在地上打纸牌的执着,对磁铁的迷幻着迷,单腿跳着挑战撞人,妹妹哭着威胁要向爸爸告状……太多细节让70后的我会心一笑。
挺好看的。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黄颜色。这层滤镜好像在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回忆童年的电影。有一个男孩叫郑伟。他拍了很多电影电视剧。跟赵丽颖汤唯金城武等都合作过。未来可期。
全村的小孩一起奔向了眼镜,奔向了童年的收音机,那是现在再高级的音响也代替不了的声音。
无意中看到的,没想到居然这么好,总会觉得那时候的小孩可能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世界很广,现在的小孩因为什么都有,反而贝困住了
(还是希望越来越好)导演努力在还原一个过去的童年。画面故意做旧,但这种黄不黄、橙不橙的色调好违和。部分小演员演技有点不自然。小朋友衣服不论是设计风格还是新旧程度都有时和电影很不相符。回忆过去的声音,也感觉太年轻了。小朋友的眼镜居然没有镜片.....太穿越了
这也太逗了吧,收音机竟然真的装成了。特殊年代的奇特童年。
说了你也不知道,这是科学。
好做作的几个小屁孩儿
我的童年也拥有很多单纯的喜悦,而如今...
演员精彩
《童年收音机》--虽说开头的台词与苏联因素是60后的节奏,但感觉应该最符合70末与80初的童年时代,片子简单纯真但情怀满满,复刻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最近发现小演员真的不可小觑,他们的演技要秒杀片酬上亿的鹿汗姐姐一凡妹妹等鲜肉们,为什么?应该是他们够纯粹,不像当下24小时摆pos的鲜肉们,脑子里已经被欲望与金钱填满,你还能指着他们演什么?装的好有粉丝就够了……
感受上一代的童年时光,纯真而美好……
不知怎么的,凌晨3、4点在青海卫视上看到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看完竟有种高呼的冲动。(原片结尾就是欢呼)这片子应该更适合70后,甚至更适合60后,但90后同样看的很欢乐,拍的真棒!
本来觉得这片子很傻很土,完全是冲着豆瓣高分才看的,没想到真挺好看。那是父母小时候的生活,仿佛穿越到过去,切实地感受了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
单纯的快乐,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没有共鸣
虽然电影表现的年代和地点都离我比较遥远,但关于童年回忆却大体相似,一些细节令人会心一笑,不难同理共情。惊喜于导演对童年细节的记忆与呈现,一定是念念不忘才会有如此真切的表达。每一个小孩子都演得那么好,他们是童年那片领地的王,也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21世纪初左右,中国好电影还是比较多的。小演员表演自然可爱,更没有现在千篇一律的鬼台词“妈妈,我想爸爸”“妈妈,我想叔叔做我爸爸”。我只想对现在的影视乱象说,你爷爷。
阳光灿烂的日子mini
无意间在6台看到,想不到这么好看,看了开头就收不住。一颗星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斗鸡(拐)、纸包、十万个为什么、鸡毛键子承载着我们的儿时记忆。一颗星给真实还原的当年景物。旧砖房和街上的旧标语,大大的忠字和毛主席像,还有座钟上的南京长江大桥和墙上的样板戏年画,带我们回到那贫乏而快乐的童年。一颗星给运城方言和古朴的地标——那坐裂开的古塔,还有那只被拔光漂亮羽毛找不到母鸡压蛋的可怜小公鸡。2颗星给演技爆棚的小演员,一哭一笑、勾心斗角、讨价还价都是那么地真实可爱,让人忍俊不住。PS:一点小BUG,演员表里小眼镜打成小眼睛;那个年代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可能留小眼镜那样的中分长发,除非电影里的汉奸狗腿子;男式衬衫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可能有格子或者条纹,一律单色白衬衫,或者淡蓝色或者军装土黄色衬衫。不过瑕不掩瑜。
我娘看得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