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亚珥拔的·索普塞特
一部匈牙利电影。讲述的故事和《杀人回忆》很相似,通过一个连环杀手案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压抑、混乱与不堪。
电影有两场戏设计的非常不错。
第一场戏是当从水里打捞出来第一具女尸,在法医的解剖室,对着一局尚不明确的尸体,检察官竟然谈论自己的晋升,然后说了一句:“这件案子应该以自杀案结案吧?”然后他的下属在他离开之后嘀咕了一句:“有脱光衣服自杀的吗?”尸体在中间,两旁站着执法人员,如果有在天之灵,受害者会被气晕过去吧?
第二场戏是检察官重审10年的案子,被冤枉的人说不是自己杀。但是检察官却说:“是你杀的,要不是因为你认罪,我们怎么可能不会抓到凶手,那两名女子怎么会被杀害?”这位执法人员的厚颜无耻与拒不悔改显露的一览无余。
剧作上,非常工整。特别是结尾的时候,本来以为案件得以查清,英雄得到荣誉,被冤枉的人得意洗脱罪名。但是随着平行蒙太奇的展示,我们知道,英雄的警官被暗杀,被冤枉者并没有被昭雪,只能在寂静无人之地呐喊。就如同管虎说过,他看到北洋水师的军舰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撞击敌舰的时候,最终半途沉入海底,那种无力才是最震撼的。我们观看整部电影,想要获取最后一丝丝的正义感时,那个窒息的社会把一切都压下去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无力,比这个更愤怒呢?
中文片名翻译得很好,窒息,符合影片中多数受害人的死因,更为重要的是重现了那个年代匈牙利人的精神状态----政治高压让人沉默,无法发声乃至透不过气。
司法草菅人命与冤案难纠自古有之,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少见,但导演明显将马特福 凶杀案与匈牙利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除了用大字幕表明凶杀案发生及进展的时间,影片还有2次通过对话和电视新闻交待历史背景。
一次是升职的检察官要挟警官德塔破坏调查:
我愿意 就可以取出你的1956年文件……如果我的消息来源正确 你做的 不止是污损国旗……你把武器放在他们手里
1956年很明显指的是匈牙利十月事件,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956年11月4日,匈牙利民众对匈牙利政府表达不满导致苏联入侵的暴力事件。最初以学生运动开始, 后演变成了骚乱, 在苏联军队两次军事干预并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进行镇压而结束。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苏联方面也付出了722人死亡的惨重代价。(引自度娘) 事件发生十余年后,当年记录的资料还能被用来要挟,苏联及其代理人在匈牙利的统治之严酷可见一斑。
另一次是电视新闻:
作为10月16日 在布拉格签署的苏-捷条约的一部分,在履行了国际主义义务后,我军回到了家乡,在离家2个月后 我们的士兵……
这应该是匈牙利军队1968年参与以苏军为主的华沙条约盟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扑灭“布拉格之春”后回国的新闻。当年被入侵的匈牙利,这次助纣为虐,跟随苏联去镇压其他挑战苏联权威的独立国家了。经此一役苏联的威权达到了顶峰,华约组织国家再次出事要到二十多年以后了。而这次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鉴于匈牙利1956年的悲剧没有组织抵抗,仅80名捷克人被杀。
了解了这2处历史就明白导演的意图:通过这起冤假错案迟迟不能平反的真实故事控诉当时苏联影响下的匈牙利政治体制和司法之黑暗,对民众自由进步思想的禁锢。我觉得导演同时还暗指黑暗高压统治对人产生了异化作用,引发了此惨剧。异化包括暴力狂,恋尸癖,以及受冤男主与妹妹的孽情等等。
都快被憋死了,只要能发泄出来,管他是什么途径呢!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看头,一部很旧的电影,唯一的亮点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无聊的时候点开的,坚持看完了,好多裸露的镜头。好多年欧洲没有出好的电影了,想不到是这样的水平!
犯罪电影这种题材已经被韩国电影拍烂了!没有什么新意了!也许他们不知道。
欧洲电影一般是走的写实的风格,爱露体。这样的电影好多国家都公映不了。注定没有票房!失败!美国那边早就不这样拍了!
《暴雪将至》——中国,《我是杀人犯》——波兰,《窒息》——匈牙利,《第三度嫌疑人》——日本。
电影一开始的镜头,犯罪嫌疑人在工厂门口等待受害人。想起来之前看的《暴雪将至》。这算是艺术上的相互学习。到后来的铁轨跟踪,野水沉尸,新旧警察之间的合作,争斗。本来以为这部电影里,也会有警察假扮成女性角色,引诱犯罪嫌疑人上钩的,然而并没有。😂
2018/08/28 添加:
电影 34分06 秒开始给一位受害者(真正罪犯的妻子,这要到后面才知道)镜头的时候。首先,是从脚开始。红色的高跟鞋,很多电影里关于此类性犯罪女性受害者,很多都是红色高跟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然后镜头往上,到整个人的整体。当时看电影的时候,感觉从身材上,像男性假扮的女性角色。于是主动带入剧情,以为是警察扮演来引诱犯罪嫌疑人的。只是,等到角色第一次因为害怕而转头看周围的时候,从角色的表情中知道,这又是一位新的受害者。当然,因为是真正罪犯的妻子。所以,导演给了一个长镜头。其中,好几次猜疑的回头。楼道关门的声音,崴了高跟鞋。观众很容易进入剧情,替这位角色悬着心。35分00秒,镜头到那个昏暗的灯光下,后面的背景音起的时候(这个背景音很轻,但是这里配的非常到位啊!类似,很多电影里这个配音用的也挺多。这个背景音在36分08秒罪犯到家的时候,也有响起来,而且非常的清楚了这个时候。因为,大家在这个时候,看到了罪犯的脸。嗯,跟现在在蹲牢的那位,长的好像。))这位受害者因为有所提防(因为导演要做铺垫,所以自带光环),侥幸躲过一劫。后面有两位路人听到呼救声,出来追罪犯。当时以为可以追上。然鹅,镜头一切。罪犯到家了。罪犯当时也没想到,自己想下手的这位女性是自己的妻子。后来警察上门,他以为是自己的事情败露了。事实是,警察来通知他,他的妻子被别人袭击了。后面,可以看到。罪犯把犯罪工具那个锤子🔨丢到了一个湖里(这个湖,也是那位年轻的警察潜水的湖。后面,还有几个镜头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年轻警察在潜水的时候,感觉到受害人在向自己表达些什么。)当时以为年轻的警察会碰巧找到上面那把锤子呢,然鹅并没有。
中午在楼道里走了一会,突然想到电影里的这几个镜头。首先,罪犯的妻子在跟警察讲述自己被袭击的时候。有提到说罪犯的呼吸很奇特,感觉很熟悉。(当然,这也是导演的伏笔啦。)这位妻子,跟罪犯有一个大概十几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应该在一起生活了挺久了。但是,她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丈夫是这样的一个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写到这里,想起之前看的一部日本电影《愚行录》。镜头起,是隔着前车门玻璃下,模糊的巴士司机。车门开,上车的乘客,车上看手表的乘客,拨头发的靠窗的女士,看着车窗外的大爷(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你大妈已经不是你从前那个大妈了?哈哈),笑靥如花的年轻女士,同时是到站下车的开开心心的一家三口,西装革履的打着哈欠的男士(上班族?论如何穿正装不那么像中介?哈哈!是的,这里想强调的是房产中介。BTW,最近租房市场也是在暴雷。要是有人租房,大家稍微注意些。还好我毕业早啊,那时候租房子都是一房东,差一些也是二房东。毕业生租房子的时候,尤其要长点心!),然后后面的两位不表(第一,没啥特色。第二,嗯!有点不好看。此处没有歧视。),然后是戴口罩的他大爷,the same time, 我们的男主(妻夫木聪)出现在了镜头里,这时候车子发动了,因为大家身体很明显的随着车子晃动了一下。后面的几位,都是群演,有说有笑的你大爷,他大妈。这些镜头,都是随着那位上车的乘客,一气呵成,是一个长镜头。(其实,我也不懂是不是一气呵成,总之电影里是这样的。导演剪辑出来的是这样的。)众生相,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同时,自己也是。这时候配的背景音(是大提琴吗?),好棒!然后镜头切换,男主看着车窗外面。外面下着雨。上车的那位乘客,这时候让男主给一位老人家让座。男主让座之后,站起来的时候故意跌倒了(这是从后面的镜头知道的)。他下车后又装着瘸着腿走了几步。车上的人的反应也是“各怀鬼胎”!(这里,想到了陈凯歌的电影《搜索》里那位老大爷让高圆圆饰演的刚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的女主让位置的镜头。)接下来,是男主在律师的陪同下,去监狱里探视在收监下的妹妹。律师提到男主妹妹的一岁左右的孩子。然后,是建议要给男主的妹妹做精神鉴定。接下来是男主的妹妹躺在监狱牢房里那张小床上,导演通过镜头展现的也许是她梦中,或者是她正在思考着的脑海中的映像。好几只手在抚摸她的身体。接下来是,男主回到自己的报社跟上司申请新的调查事件。通过他上司之后,我们大致知道这些事情之间的联系了。接下来就是男主到事发地点。一座很常见的日本式家庭住宅。上面写有屋主的名(田向,是名,还是姓?我不是很懂这个。姑且认为是名了。)到这里,电影进行了 16分钟。第一次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豆瓣上看了评分,看了一些评论。已经知道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自己看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最开始,已经被吸引。都说,一部好的电影。通常开头就足以让观众驻足欣赏。(愚见,同时也是看了别人说的一些。)16分钟,主要人物,事件,地点,交代完毕。接下来就是围绕这些进行展开。
写到这里,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重新编辑是想说些什么。大概是想说,我见过你,是不是记得你?我认识你,你是不是印象中记得我?你每天坐8号线上班,到人广换乘。你坐的那个位置,他也曾经坐过。后来你们互相认识了,彼此有了交流。然后,是相识,到深入的沟通。
这个人,你真的了解吗?身边认识许多年的好友,曾经儿时的玩伴,同一隔间了的同事。经常坐的那班公车的公车司机。经常压点上车的那位乘客。。。。。。
《愚行录》里有几组镜头,感觉上前段时间大热的韩国电影《燃烧》里,也有相似的镜头。大致上就是,女主像一个物件一样供一些富家公子哥把玩。最后,后弃之!《燃烧》里,还相对克制些。《愚行录》就非常的明显了。几个镜头非常显而易见。
加一个今天 金山词霸刚更新的壁纸:(这里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以上为 2018/08/28—2018/08/29 凌晨所新增。
多提一句,《第三度嫌疑人》中,有一段律师和犯罪嫌疑人的对话(内容大概是关于人死了之后,(灵魂?)将去往哪里)。这个镜头在昨天看的《城堡岩》中也看到。
重回社会主义阵形国家的工厂岁月。
模拟案发现场性侵经过时,女孩的表现居然很有笑果。
监狱风云。强奸犯是不是真的在全世界都被其他囚犯鄙视?
“裸着身子自杀”。想起钱云会,自己绑着石头跳水自杀。
女主比较好运,凶手因自身原因无法进入她身体,试图将她放铁轨让火车压死造成卧轨自杀,却因为苏醒而逃过一劫。
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这在全世界都存在。
凶手是个变态狂魔,悲催的是即使杀了人要奸尸也硬不起来。不死都没用。
警察们虽然为了破案不择手段,但想破案的人还是有的,而有些人为了政绩,为了缓解上头的压力,有时候就会找替罪羊。国内很多冤案都是如此。而上面的领导却很高大上地维护这种错误的发生,说是不想让老百姓对国家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好讽刺。
这个匈牙利的案子,放在如今的天CHAO一点不违和。简直就是魔幻的现实。
白银案可也是最近才破。
获刑十年,真凶被处决,可是含冤的人依然没有被昭雪。
《窒息》, 匈牙利 电影,冤狱题材,小成本制作,没有特效,场景朴素,对于底层人物罪案还原、司法执法人员调查过程的刻画浓墨重彩。虽难免有节奏上的繁冗之感,整体仍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
相比近年国内热门的《暴裂无声》(近年国产悬疑罪案电影也不少,仅以此作代表性比较而已)而言,《窒息》在人物刻画、冲突塑造、场景还原、整体构思上,都更完整,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极权法治的乱象、审判之潦草应付、个体对抗者被谋杀、罪案过程的高度还原、犯罪伦理的个体呈现等)毫不规避、掩饰,这也创造了更为严谨的事件逻辑,更为饱满的人物个性,更为真实的故事场景,更为深刻的现实价值。在《窒息》中,冤狱者、真凶者、执法者(包括官官相卫的群像和刚直调查的个体)四位一体,三线叙事,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而《暴裂无声》本该是一出悬念迭起、深度更佳(触及官商勾结、司法腐败、律师作伥、虐童惨剧)的好戏,最终却拍成了架空衙门(衙门居上帝视角)的黑帮式民间私斗(底层小民对作恶商人的复仇行为)。只能说在现行审查体制下,影片刻意避开管理机器的刻画和现实描绘,而把民间底层与中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刻画得比较流畅。结尾执法者如天使降临,惩恶扬善,光照天下,也是我朝独有特色,这使影片的现实价值和整体品质大打折扣。这或许不是制作团队或导演之过,但作品却已呈现不足。
现实就像一个苹果,总具有两面性。不论是布满虫子,刚生虫子,或可能生虫,要享受苹果的美味(体会现实的价值),挑出虫子、避免腐烂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于是有人作了挑虫者,指出虫子的危害和腐果的不健康,甚至隐约给出杀虫子或避免生虫子的建议。另有人却当了果子的维护者,坐论虫子高蛋白有营养,或者果园情况特殊,不宜苛求等等。这也恰恰印证了现实的两面性——包括在现实之中的人的两面性。
现实主义艺术,必然要触及现实,但只是触及,甚至还要规避现实中的种种元素、现象、人物、机构,这是远远不够的,也必然不会塑造出足够立体、丰满、多样的艺术人物和扣人心弦、逻辑顺畅、创意大胆的艺术作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足够好,那就先从“不足够好”做起吧,只要努力和用心,艺术作品以及作品诞生的环境总有完善的一天,这或许是当下不少内地电影人的无奈选择和良心之举。
话说回来,暴裂无声,对比近20年难以计数的粗制滥造的国产娱乐电影,已算良心之作(个人归类7.0/10档)。至于为什么会群情涌动、给予过誉好评(8.2/10),一方面大约是万众对触及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热诚渴望,另一方面大约恰恰是因为这些年艺术作品品类和内容的贫乏。
再回归《窒息》这部影片来看,其情节和内核,相信有健全理智的国内观众,都不会觉得新鲜——底层人物意外成了无辜的强奸杀人犯,新任检察官固执调查真相,真凶逍遥法外继续犯案,最后无辜者也没有翻案脱罪,而只是一直关押到刑满释放,固执调查真相的青年检察官被蓄意撞车身亡;冤案制造者只是个别作调离处理,“法律”无声无息地保全了组织要求的“威信和尊严”。故事在冤狱者刑满释放后的压抑的嘶吼中落幕。这些故事情节,在拥有独立司法调查权、审判权和媒体监督自由的地方(如欧美、日韩地区),还是颇为猎奇和不可思议的,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恐怕真不会觉得新鲜,更不会觉得奇特。
以我们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之地,当代几十年,发生在周遭的各种奇闻异事、罪案刑事、离奇世相,要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素材真的可以信手拈来。像《窒息》影片中呈现的故事,我们身边就有鲜活事例: 内蒙古的呼格案。而且呼格案前前后后的离奇怪诞、深度广度、人性冷暖,胜过《窒息》中的呈现。只可惜,这样的故事和事件,不胜枚举却难以在电影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呼格案的各种悬疑夸张、人性冷暖、荒诞滑稽,不一一列举,感兴趣者自行查阅)。
如是这般,大家对邻邦韩国现实题材影片的热评甚至过誉,对暴裂无声等少数国内良心制作的过誉,也便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全由赖于这魔幻的现实,我们必须找一个出口,来体会“感同身受”的共鸣,来享受现实的真实、怪诞、阴暗、血腥的一面,以免在荣耀国威的、绵绵不绝的主旋律艺术作品中,高唱颂歌窒息而亡。
又是一部极其小众的匈牙利电影,故事刚硬,摄影出色,氛围渲染的不错。与杀人回忆不同,凶手很早便大白于众。奈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老警察的腐败无能,与年轻警察的理想主义交锋,反而更加令人扼腕。从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到1968年苏军布拉格撤军,即便一个萧瑟的工业小镇,也很难不被其影响。
匈牙利版《杀人回忆》。看得出导演野心不小,试图用连环凶杀案背后错综复杂的人性迷思和社会群像映射整个时代,但无论是对于案件本身的呈现,亦或是人性挖掘和案件背后的社会学思辨都有一种比较模棱两可的态度,电影中太多的细节做得都很直白草率,倒是镜头没有回避暴力和性场面,尺度挺大……
男主和凶手长得太像了……
额,我其实想给五星的,这剧本,这表演,尤其演变态的那位,这摄影,还有这写实的风格,看得我汗毛倒立。看来每个国家都有这种类似的连环杀手,不禁让我想起了很多电影。扣一星是因为两位男主长得实在太像了,咱不能选个差别大一点的么。
喜歡這類變態殺人劇情,有劇情,有看點,不過還是缺少點特色。
很有力量的故事,但是导演的整体叙事还是过于平淡和松散了。
一个高度类型化的故事,却缺乏节奏,人物的奇怪电影。结尾的金属撞击声和三个平行的视角是难得的升华一笔。
同类题材里,远不如《我是杀人犯》。
为了政治意图而制造冤假错案,这让人很窒息;因为自己的前程不敢承认错误,这也让人很窒息;最后小警察的死也让人很窒息(往往揭露黑暗体制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揭发毒奶粉的记者,罢工运动的组织者)
两个凶手长得太像了,一度没分出来。另外,真凶貌似对红发比较有兴趣,开始杀的几个人都是红?棕?发,他老婆为了取悦他特地带了红色假发穿了红色高跟鞋,差点被他当成猎物干掉,为何最后一个一次行凶的时候放弃了明显红发的男主妹妹,却杀害了一个明显是金发的女子?
真的是剧如片名,令人窒息。政治正确有时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么一个有正义感、有能力的检察官就那么被谋杀了……男主在河边的声嘶力竭,既是控诉自己的悲惨经历,也是导演为观众安排的情绪宣泄。ps,女生不要当面嘲笑男生的无能啊……
其实三星半的感觉,两个人长得实在太像还以为是兄弟俩,以及兄妹俩如此亲密几度让我以为一半为了掩盖丑闻。有点想吃麦辣鸡腿堡了
Martfü,匈牙利的白银市,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司法体系与民众心态竟然如此类似。无论是含冤者的自我负罪感,审判者的保全体制,还是行凶者的异化动机,全都往一条错误轨迹上走。甚至到了最末尾都不忘“体制错误,不能平反”。
3.5!真相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替罪羊。
入狱十年才发现无罪,早噶哈去啦?这些西方果家,真的,损色儿
他们需要证明,他们需要一个凶手
勉强及格。这片有一点很珍贵:裸女尸和解剖的直接镜头尺度在犯罪题材里也不多见,甭管用没用模型,诚意是有了。这导演的手法并不似一般匈牙利电影,压抑且浓郁的调色加舒缓的节奏更像德国片子。虽然真假罪犯的演员选的太像,好在结构很简单,全片处理的很轻,受冤的假犯人遭刑讯只在他梦里晃过几个镜头,68年时事背景造成破案压力以致于男主难得平反也只是一处电视新闻加几次办案人内部的争执来体现,这一基调倒符合男主脱罪后那声绵长的呐喊。我突然想到,是否有故意装成罪犯,待真凶出现时索要国家赔偿的人存在呢?作为故事,应该挺有意思的吧
与其说这是《杀人回忆》,我更觉得这是《狩猎》,男主从被定罪的那一刻起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被屈打成招、被狱友欺负、被人们辱骂……即便出狱也没能重获清白。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继续杀人行凶,男主却替他背锅。即便是将罪犯缉拿归案又怎样,男主的清白、青春、时间也不会回来了。当真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全程心疼可爱又可怜的被刑讯逼供的男主角!看完电影整个人都不好了,话说凶手和被冤枉者长得好像,快分不清了......
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匈牙利连环杀手片,故事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刚步入社会主义的匈牙利,整个社会其实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个女孩奸杀后政府为了业绩严刑逼供了嫌疑人使其伏法入狱,但性无能的真凶却在7年后又开始作案,越来越明目张胆,后来甚至对熟人下手。尽管影片加入了政治讽刺来调和纯粹犯罪片的单调,但影片还是略显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