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豆瓣电影日历推送了这部电影,很应景。是枝裕和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中,捕捉细节,娓娓道来,很温暖。
在两个父亲之间的交谈中,自视过高的良多,说自己有难以取代的工作要去做,然后被打脸了。
良多确实不是个称职的父亲,但他也是第一次做父亲啊,随着两个家庭的亲密,以及想取得另一个孩子的信任,开始学会做一个其他人都无法胜任的父亲角色。
庆多偷偷用相机给良多拍了很多照片,良多发现后深刻感受到父子二人之间难以忽视的羁绊。作为一个优秀而严格的父亲,他开始改变态度,和孩子谈心,真诚道歉,给予温暖。山坡上的这次对话,父子之间解除了隔阂。
雄大见到庆多时,问了一句“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后来结尾庆多又转问良多“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太暖了!
维持原样,两个家庭来往密切,亲厚起来,也蛮好的。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很舒服的,看似徐缓的节奏却基本没有多余的废话,潜移默化的情绪变化都通过淡淡的镜头语言。其实将人物心态变化做足其实是会影响观众对社会性的思考的,比起声嘶力竭般控诉以及过度煽情效果是更加深入的。而且影片最终力求传达的是关于父子间微妙关系,从这方面来说,他的重点是表述得很清晰的。
虽然相对以往作品这次涉及到更为倾向社会性的问题,但他还是很轻描淡写的带过,各种既往我们观影模式中的情绪点也被反常规的无害化了,包括施害者、两个都相对幸福的家庭、两个相对没有性格缺陷孩子的设置等等,一切显得有点过于“美化”。这可能是一种固步自封,但亦可能是作者一向将社会家庭化的表达基础。其实是枝裕和还可以做得更好,期待他找到一种适用于自己却可以有所拓展的格局观,当然了,他要一辈子拍一种电影也是没问题的。
这部2013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的影片,除了令斯皮尔伯格和妮可·基德曼等影人都感动不已,其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人物情感细腻的变迁,总是让人不时想念,在不知觉中重温了数次。
初看英文译名《Like Father Like Son》,以为是讲述一个人的角色,既是孩子的父亲,又是父亲的孩子。看完影片后,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讲述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和儿子之间,双方互为父子的微妙关系。
意思是父亲虽然提供物质上的条件,抚养孩子,但是有些事情,也却要从孩子身上领悟。他的儿子,有时也是他的“父亲”。
而孩子虽然被父亲抚养,但是他也可以给父亲上一堂亲情真谛的课。他的父亲,有时也是他的“儿子”。
两个人的角色,不是以年龄和辈份确立。
电影主旨关于亲情的牵绊,不是血缘而是时间累积的情感。即便血缘会让父子从外表上相像,但真正让父子相连的是内在情感,是举手投足间与父亲的相仿。而情感来自于时间的累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你陪伴他的时间,你与他相处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和你越像。
电影通篇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下,演绎了一对现在都市标准家庭的父子关系,在意外的得知相互间其实没有血缘关系后,发生的变故。这样的剧情主线与该变奏曲中,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和对应,探索演绎的各种可能性,如出一辙。也许导演特意选择了这样的古典音乐,寓意着亲情的主旋律,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是千变万化的。
在电影的前十分钟里,你会发现这个典型的现代都市家庭,也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场景。
父亲野野宫良多在一流的建筑公司工作,母亲全职料理家务,六岁的独子庆多正迈入重点小学读书。一家三口住在高级公寓,孩子会上补习班,学习钢琴,每晚的父子合奏,让母亲都倍感欣慰。在这十分钟里,你看到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而伴随这样生活的代价是父亲从来没有周末,只有一些必须参加的亲子项目,才会勉强请假,例如孩子的入学亲子面试和孩子出生医院的召回。
原本看似美好的一家三口生活,就此改变,触动最大必然是这个家的主导者,父亲。他的成功人士,严厉又不失慈爱的父亲角色,面临了另一个家庭的对比。
而对方家庭正是社会中与他完全相反的镜像。父亲是个开电器行的技工,母亲在便利店打工,一家人生活在街边的门脸房里。孩子们每天就是在后院和街边玩耍。如果按孩子十八岁会离开父母身边上大学来计算,上小学以后,父母与孩子的相伴时间已经过去了最宝贵的三分之一,而与不同父母的成长经历,让相互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不再相像。
父亲最终是选择血缘,重新接受一个除了相貌,与自己丝毫没有联系的孩子。还是选择六年来跟孩子的建立感情,忽略血缘的限定。对于每个父母来说都是难题,而电影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看到了亲情的边界。
这个陌生的孩子和你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你需要重新教他基本的生活方式,从拿筷子,不咬吸管,坐着上厕所开始,到只能玩三十分钟游戏,每天学英文和自己洗澡。大人们除了会轻易的要求孩子之外,其实连孩子最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了,面对亲生孩子的追问,为什么要管你们叫爸爸和妈妈,父亲也只能默默的自问,到底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电影通过孩子的交换家庭的设定,用两个不同典型的家庭对比,抛出了几个关于现在社会教育的问题。
第一:父母成长的经历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到下一代子女教育的。
片中的主角良多在童年经历了严厉的父亲和母亲的分离,最后在强硬的父权下成长为一个要强的社会人,对养母的身份也是一直很抗拒。所以他会自然的认为孩子需要独立才会变强,连孩子的第一次交换家庭留宿,都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变强的任务。
而当他遇见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时,他却没有用学历和工作赢得认同,而是彻底的败北。这个憨厚的雄大父亲一语中的:你也不用做一个和自己父亲相同的人啊。原来还有父亲认为孩子是比工作更重要的,陪孩子才是无人可替的父亲的本职,一起放风筝,洗澡,在后院晒太阳的时光也就短短这几年。
导演的父亲据说也是个在洗澡时会向孩子吐水的顽皮家伙,所以导演在这里重现了自己的童年。父亲咬吸管喝饮料孩子也会效仿,母亲喜欢眨眼睛做鬼脸,孩子会马上学会作为回应。点滴中传承的是父母的性格与态度,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社会也正是因为多样性的人和物,才更精彩。
第二:在孩子眼中生活条件是无差别的,唯一的差别是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否住在高级公寓和街边平方其实是一样的,一间独立的儿童房和硕大的浴室,比不过窄小的浴缸里有大人的陪伴,再多的新玩具,比不过爸爸给你修好最爱的那一个。相反大人们却总是纠结于极力提供高档生活环境与昂贵玩具而苦恼。
当父亲的陪伴不再奢侈,不用为了一句称赞而练习钢琴,孩子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但是正因为父亲在自己心中的重量,即便不擅长也可以为了父亲的关注而继续练习下去。
据说影片中还有一句未采用的台词,是憨厚的父亲雄大对严谨的父亲良多说,育儿的过程不是“击球”,而是“接球”。日本这个以棒球为国球的国度,不得不说棒球其中的打法与规则,十分深奥,这一点在美国电影中也很常见。父亲不是负责不停的把孩子的特殊与要求打回去,而是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和不同。
父亲良多在被公司调换到相对轻松的部门后,在人工森林中,被护林告知蝉的羽化时间通常需要15年,他的第一反应是竟然这么长,之后陷入了沉思。在与陌生的亲生孩子琉晴的相处中,他终于明白对孩子的付出,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后严父良多在点滴回忆中,感到了自己与儿子庆多之间,跨越血缘的联系,自己还是爱庆多多一些,尽管孩子不像他一样好强。
当他开始卸下自我,一路追随着儿子,试图表达自己对他的爱,从对不起违反约定来看他开始,说看到了儿子为他拍的照片,也告诉儿子自己也曾放弃钢琴,又以用弄丢了父亲节的礼物而向孩子道歉,最后强调自己六年间都是庆多的父亲,终于以变强的任务结束了,重拾了自己与孩子的联系。父子之间的角色在这里已经调转。
影片结尾回到电器行中,儿子庆多问父亲:你知道蜘蛛侠其实是蜘蛛吗?父亲笑答:第一次听说。巧妙的回应了如父如子的电影标题,孩子懂得的和可以教你的,也许比你想象的多。
这是导演是枝裕和,继《步履不停》之后,又一部细致入微的家庭素描。
片中有很多不同景别的人物定格,令人物的情感无限宣泄,深深触及镜头外的观众。
剧情旁白中有着微小的喜剧冲突。庆多的奶奶得知后,在女儿面前唠叨像良多这样的人,不是我们家这样的乡下人家可以高攀的,女儿制止说到:又不是因为被嫉妒而发生这种事的。结果导演安排的剧情,就是乡下值班护士因为自己与再婚丈夫孩子相处不如意而心生报复,六年后,当没有血缘的孩子也会挺身而出保护她时,她真正懂得了亲情的力量,选择了说出事实,向大家道歉。
影片中的几处空景很好间隔了节奏。每次的去往雄大家交换孩子的路上,一来一回,相信观众也在这个缝隙,有着和角色一样的思考。
在这段120分钟的电影历程中,身为人父的导演,希望让我们思考更多……
相信福山雅治和利利·弗兰克的两位截然不同的表演,一定会让你体悟良多。两种父爱中,你又倾向哪一种?而两位母亲由尾野真千子和真木阳子饰演,母亲的角色总是可以洞悉孩子的内心。片中几名小朋友的出演更是浑然天成。大眼的二宫庆多,顽皮的黄升炫,在导演的调教下,完美的出演。
这次就先到这里啦,希望大家无论是否已为人父母,都不要错过这部精彩的影片。
~唊嗫~
2015年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中国和日本都是很传统的国家。很多时候,传宗接代大于婚姻的意义,不像欧美国家,没有爱情便不能生活在一起。夫妻本是没有血缘的两个人,最后却要相互扶持过完一生,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和父母最亲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互不了解。
电影里的良多一家生活优越,孩子受高等教育,谈吐举止高雅得体;斋木一家五口人住在破旧的电器行里,孩子玩的游戏机都是过时的,夫妻俩出门迟到每次都要找借口,买东西都会开发票好找医院报销。。。如此种种,是不是觉得选择和良多一家生活是最完美的?
不得不说怎样的家庭造就怎样的孩子,我不是说血缘而是说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良多的父亲不会和孩子一起放风筝,所以长大后的良多也自然的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应该自己来,一个人洗澡,一个人玩。庆多本是斋木的孩子,他性格内向却对任何事情观察入微,他为了让爸爸开心努力学好不喜欢的钢琴,觉得爸爸说什么都是对的,从不违背爸爸的意愿,只有一次,那是当良多把他心爱的照相机当礼物送给庆多的时候他说了“不”。我开始也不理解孩子的做法直到最后当良多无意中翻看相机发现原来里面有很多庆多给他拍的照片,有背面的,有睡着的,有光着脚丫的,良多看着看着就哭了,那个时候他知道就算没有血缘他还是爱这个孩子更多点,所以他会毫不犹豫的再把孩子换回来。当良多自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明白的,就像琉晴那么多的“为什么”而良多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样。
电影里着重讲的是庆多的家庭,斋木则作为他们的反面。也许看上去是什么都不如良多一家,但是他们团结,有耐心,互相帮助。会给孩子修玩具,可以给孩子当箭靶,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过的好不好根本不重要,父母在身边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琉晴无法融入自己亲身父母身边的原因。
斋木虽然爱钻小便宜但的确是个好父亲 ,当良多想用金钱来交换孩子的时候斋木是愤怒的。“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可以拿钱买到的”,斋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是浑身散发光芒的,还有最后当良多去找琉晴的时候斋木妻子说的话“如果你觉得照顾不了孩子我们可以两个一起带的”,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是强大的,是良多无法追赶上的。所以就算你给琉晴再好的生长环境,陪着他玩耍,一起搭帐篷,一起看星星,一起许愿,但都无法抵消孩子的愿望“我想回到我爸爸妈妈那里”。
日本的电影总是很细腻,无论风景,音乐,背景还是无声的注视。
电影里还有一段描写很细致,那是故意抱错孩子的护士准备了些钱赔偿给良多一家,良多则亲自上门归还。当良多把钱还给护士的时候是带羞辱成分的,当他还想继续说什么的时候,护士的继子开门出来狠狠的盯着良多说 “她是我妈妈”,这个时候良多是很震惊的,他用力拍了拍孩子的肩膀,黯然离去。这些都与血缘无关,但是孩子眼中是不分的,他们只知道谁是自己的亲人。
电影很棒,2个小时不光讲的是亲情,还有父子三代成长的共同点和交叉点,更有夫妻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孩子眼中的大人和大人眼中的孩子。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思想和目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理所当然想我们做的总不会错的,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是敏感又脆弱的。最后良多追回庆多时说的那番话是他作为父亲最好的表白,“任务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多数人都会为《如父如子》感动,却不会对这个类似简化了的披着“知音体”外壳的故事觉得满意。是枝裕和还有更广阔的期待空间,把家庭剧变成一片溪流与海洋,他却只是吝啬地打开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抽屉。
《如父如子》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电影,相对保守和四平八稳。对是枝裕和以及众多他的影迷而言,这个片子才发挥了他不到七分不到的才华,大家都觉得他能拍出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超越《无人知晓》《步履不停》,甚至去采摘金棕榈。
是枝裕和应该能预料到以期待《步履不停》的心情期待新作的影迷,会对《如父如子》留有的一丝不满足,因为在这其间,大家已经略微失望过两次了,科幻邪典风格的《空气玩偶》,一反安静低调的是枝裕和风,讲起成年人的孤独与迷失,之后轻松有趣的“命题作文”《奇迹》,回到儿童剧、家庭剧的老路,却把大人当成底板,小孩为中心,调动观众搭乘JR九州新干线去鹿儿岛旅游的憧憬。
之所以说《如父如子》只发挥了七成不到的导演功力,就在于以《步履不停》为标本,其一,《如父如子》故事通俗老套,偏向商业化,没有新意;其二,在表达方式上,没有突破,没超越,只是按一贯的本领正常发挥,没往未知区域多走,调和新的色调,尝试另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表达。至于导演什么时候才能使出全部功力,大家才能在《步履不停》之后心满意足,大呼过瘾,还要继续期待。
没错,是枝裕和的片子总让人看得心平气和如饮清茶,被和风细雨的小细节打动,动静相宜,这一点和小津很像,《如父如子》的戏剧性比《奇迹》《步履不停》要强一些,但是这种平和纤细还藏在骨子里,到最后完全打动。导演真是拍家庭、拍孩子的高手,在他的片子里,每个大人在孩子们可以融化一切眸子里,演技全丢,机心不在。
淡而有味是导演的拿手项目,就像他善于调教儿童演员。据说孩子与动物是导演最怕的两种生物,一旦入镜很难把控调和,这十年来,孩子却是是枝裕和电影不可缺少的感人道具,导演也具有别人没有的眼光,挖掘一些非常有灵气的小演员,把他们安放在最需要的位置。但是孩子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和大人世界发生的联系还是相对封闭稳妥,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冲突。
《如父如子》大人和孩子的正面冲突有一定残酷性,以交换借宿的方式交换孩子,还借以命令、任务的方式欺骗,让孩子以一种要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让大人褒奖的心情完成这种残酷的事情。等到两个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回不去的交换,大人们在欺骗他们纯真的情感,一个是外向的,主动的挑战式,选择逃离,逃回到原来父母那里;另一个是低调的,逆来顺受,被动的适应,等到原来父母来接应时已经产生恨意。消弭残酷的是爱,也是感动观众的核心。
亲子、血缘关系、婴儿掉包、中产阶段、平民家庭、两代父子纠葛,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通俗易懂,在国内常常是《知音》杂志渲染的题材,作为电影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煽情狗血剧。
是枝裕和以一贯的克制推进情节,不徐不疾,用很多细节来表现难以割舍的亲子关系,偷拍的照片,修理玩具,买饮料,弹钢琴,父子共浴,咬瘪的吸管等这些呈现了人物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在家庭剧的核心内,《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无人知晓》,包括电视剧《回我的家》,是枝裕和并不是以故事推动人物,而是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所谓戏剧冲突很淡,故事简约得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琐碎浅淡但不流于通俗。《如父如子》最接近通俗剧,孩子掉包,滴血认亲,这些日常生活里发生几率很低的事情,充满了刻意,结尾纵然感人,却也有一定量的煽情痕迹。
如果非要找个关键词来概括是枝裕和的这些家庭剧,那么就是“重建”。《无人知晓》是母亲出走了,小孩子们重建新家,互相扶持;《步履不停》是长子、父亲去世之后,长女和次子建立起新的家庭关系,《奇迹》是两个孩子通过九州新干线来完成重建的团圆和许愿;到《如父如子》的重建,通过以习惯、依赖建立起来的爱,来抵消血缘关系不能取代的人伦关系,力量冲突最明显。
影片围绕福山雅治主演的中产阶级一家来展开叙事,出彩之处却是作为配角的利利·弗兰克一家。高调选择影视歌当红大明星福山雅治做主演,使电影充满商业趣味,也一举让《如父如子》成为迄今为止是枝裕和导演生涯里最卖座的一部电影。
如果你在福山雅治的一笑一颦之中,不变的发型,精致的衣着上,看到了“神探伽利略”式的表情,那么请别介意,这也正是卖点。
利利·弗兰克、真木阳子毫无违和感的平民化演出,比起2013年让他们分别获得褒奖的《凶恶》、《再见溪谷》,更放松享受。对“偶像派”福山雅治来说,放松有一点难,太帅,太端正。但也不能完全说福山雅治不适合是枝裕和的电影,其优雅、帅气、专注、孤高,倒是真有白领精英的味道,如果把这个角色让给阿部宽,一脸平民相略带喜感的宽叔,倒还不一定能演出这种从底层奋斗出来跻身中产阶级的成功人士自我为中心的“执”。
仅仅以好看、贴心、舒服这些来要求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可以打80分,以对一个有更多发挥余地的上升期的导演作品来要求,只能打70分。影迷期待更纯净、内敛、想象力广阔、表现力更有活力的是枝裕和,在温情、温柔,清风徐来,细雨润无声一般慢慢浸透,这些轻车熟路的招牌套路之外,换一种更自信新鲜的拍法,登顶个人创作的更高峰,展现更加敏锐细致的是枝裕和。
像一个特别温暖的拥抱
长痛不如短痛,生活就是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慢慢淡然一切。
囚禁了自己而不自知,多难过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都不知道了。
NYFF2013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光看名字鼻子就酸了……大催泪弹,后半段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声……庆多这个小孩子黑眼仁好大,简直成咒怨了,搞得我前面老是出戏=_=||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野野宫发现相机里庆多偷拍的自己熟睡时的照片竟然成了故事的转折点,所以这次佳能简直堪称影史最佳植入。
是选有钱但是冷淡傲娇的爸爸,还是选没钱但是亲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选长得帅的爸爸ˊ_>ˋ
当父亲良多想把相机送给儿子庆多,庆多却说,不要。心中微微一颤。也许他也有丝丝察觉,当我们最亲爱的人想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总要送一件最珍贵的东西,是为告别。喜欢庆多听到父亲到来,却缩回自己的床柜。以及,福山雅治真是很有魅力。
是枝的高超技巧在于,将一个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题材用一种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现出来(主线并非换子引发的戏剧冲突,而是福山雅治的情感皈依历程,这实在很东方)。杀手锏是扮演庆多的那位小男孩,如天使母鹿一样的眼睛释放出来的纯真良善的情感威力对我来说是核弹级别的。
福山雅治那个角色要是换成瑛太就齐活了..
是枝导,这次心机明显了点哦。
再过几年是枝裕和就可能变成了一位特别喜欢拍全家福的导演无他了。
【佳能,感动常在!】“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港台的翻译真不如《如父如子》这个译名来得这么有韵味。
难怪斯皮尔伯格这么快就买去版权准备翻拍呢,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莱坞式类型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创作的痕迹相较于以往变重了,凭灵感和天赋写本子的日子到头了吗?其实这种本子倒是最难拍,虽然没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给任何本子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
这是一个学会做父亲的过程。果然没有办法很理性地看待这种片子,尤其在为人父之后。血缘或是亲情,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虽是个不稀奇、略狗血的话题,却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镜与不紧不慢里带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颇用心的细节,想起来很让人感动。朝夕相处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啊。
小时候也被抱错了,不过很早就发现被换了回来,刚问我妈要是当时没发现养大了以后还会换吗,我妈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换!我说要发现我现在是抱错的也换吗,我妈继续斩钉截铁的说,换啊必须换啊!尼玛好受伤,感情在哪里啊T^T
如何踏实的讲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日本人做得到。血缘还是日久生情?金钱至上还是陪伴?严苛还是随遇而安?我一直以为你们要找到答案,直到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答案;哪有那么多纠结,你哭着醒来的那一刻喊出了最想要的,那就是你的人生。#上海电影节#
塑造人物形象用了许多小细节,(咬吸管,要发票,“比爸爸还喜欢我吗?”,护士虚焦的鞠躬……)这些细节生活中常常发生,艺术作品中经常忽略,放在文字里又显得刻意,用影像写的一篇当代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