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处处充斥着矛盾
1. 看似无话不说的朋友但不相信彼此
杏和芳的友谊,是一个村而且年龄相仿,共同长大所建立的。两个人一起读诗、一起讨论未来的画面,是青春的一隅。按理说即使不牢不可摧的话,也应该持有一定的信任。但是,芳在打水时听到村里几个人的只言片语,就完全丧失了对杏和明光的信任,不给任何解释的机会。杏临死之前去找芳的时候,依旧没给杏一个安慰的眼神或者抱抱,而完全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
2. 村子里的冷漠、无知和热心
嚼舌根说看见三个人抱在一起、妇女在接受谈话时扯到自己隔壁村的女儿因为生双胞胎要被罚800元,以为女生第一次一定会落红,想要送礼给调查员来免刑事处罚,村长在村民家蹭饭等等,在知道要杀人后,在一旁添油加醋怂恿人去做。但是,村长又会交代孤家寡人的奶奶有事去找他;在知道狗娃平娃要杀平光后,婶子给酒他们拖时间去传信。最后不可思议的是,平光竟然是在全村的注视下被杀的。
3. 平娃狗娃在和强国饮酒时的自谦和之后对妹妹的非打即骂,以及提着刀杀人形成强烈反差。究竟是穷逼的还是无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大脑充血,对着一个教书的先生,在课堂上给学生带孩子,家庭中帮奶奶弟弟干活的先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故事中每个人都是鲜活的立体的,短短100分钟,用着倒叙插叙把故事讲得完整而且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全程基本没有配乐,但也不觉得缺啥。
惭愧,如果不去国外论坛,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优秀国产电影。好电影不可错过,好电影不可辜负。人生百八十载,所以必须远离烂片,方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用心拍摄电影的人。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的现实批判意义。尤其是结合《盲山》一起看,更令人深思。愚昧的人,用语言无法拯救。 这部片值得出蓝光,等识货的老外吧!
如何让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变成中国现实主义电影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1年创作了《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小说取材于1951年的一个真实事件。
和《百年孤独》不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更注重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部分。
小说围绕着男权、父系、贞洁等词汇,讲述一个荒诞的悲剧故事。
马尔克斯通过一个凶杀事件,对权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反映了拉丁美洲存在过的陋习。
1992年,李少红根据这部小说,拍摄了《血色清晨》,导演借由一桩谋杀案,展现了包办婚姻、重男轻女以及男尊女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不管是文本《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还是影像《血色清晨》,都以“女性”为母题。
放在今天的环境中来看《血色清晨》,它的意义远不止“女性电影”四个字。
大龄产妇、全职母亲、二胎妈妈等跟生育有关的标签依然牢牢的贴在女性的额头上。
即便是在现在这个看似文明的社会中,女性的身份以及女性受到的压力和不公平待遇依然没有被解决。
当然,争取权利和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抛开电影的现实意义,我想谈的是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
最近《上海堡垒》频频上热搜,关于这部电影,观众嘘声一片,票房自然扑街。
《上海堡垒》改编自江南的同名小说《上海堡垒》,上映之后,很多观众都表示,这部科幻片看的人这尴尬。
这种尴尬一方面是文本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影像的原因。
从电影本身来说,后者的原因显然更重要。
从文本到影像的难度在哪里?
文本表现的内容并不具体,由文字构建起来的世界需要读者发挥主动能动性来进行想象和填充。
影像则是将抽象的文本进行了具体的表达,既要尽可能的呈现出原著的意蕴,也要带着创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兼顾观众的体验。
对于很多观众和电影人来说,从小说到电影都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
然而,在目前这种IP改编电影、影视作品盛行的年代中,很少有创作者会去思考文本和影像之间的关系。
而是对文本进行粗糙的理解,将内容交给流量小生,然后进行大规模的营销宣传。
遗憾的是,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高,整个市场对好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IP、流量并不能成为万金油。
从马尔克斯到李少红的难度在哪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严肃文学的黄金时代,以严肃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也很多,比如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红高粱》、改编自《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改编自珂兰《深谷回声》的《黄土地》。
这些作品不仅让给文本赋予了更多的力量,也增加了影像的深度和广度。
李少红选择马尔克斯的这部《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作为改编对象,难度在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接。
惊喜的是,尽管是来自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却完全可以溶于中国的现实社会之中。
李少红并没有完全剥离笼罩在《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身上的那层魔幻外壳,而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中国独有的现实主义基调。
比如,愚昧的村庄、爱看热闹的群众、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有一些充满讽刺意味的小细节。
细节的设计让《血色清晨》完全脱离了《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所带来的限制,实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完美对接。
和一些网络文学不同,马尔克斯属于严肃文学。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阅读严肃文学是一种流行文化,而现在,碎片化的文学产品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严肃文学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主流沦为小众,而这也是很多电影人担心的问题。
从“谋杀案”到“血色清晨”的难度在哪里?
同样都是以“谋杀案”开头,从“谋杀案”到“血色清晨”的难度在哪里呢?
文本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广,而且也更私人化。
影像则不同,影像依赖于市场,创作者在进行影像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和接受度。
所以,从从“谋杀案”到“血色清晨”之间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让观众接受这种表达方式。
“谋杀”是带有悬疑性的词汇,电影一开始将讲述了一桩谋杀案,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但很快就抓住了凶手,有了结果,悬疑感就降低了。
不管是《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还是《血色清晨》并不是悬疑电影,只是借助悬疑的外壳来展现错误的价值观、女性的身份认同以及封建陋习等问题。
当观众意识到这部电影更深层的表达时,是否还可以对这部电影表现出热情。
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学和电影都是两种娱乐方式。
娱乐性才是观众阅读和观看的标准。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并不是马尔克斯最著名的作品,李少红选择改编这样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次冒险。
不过,这样的冒险是成功的,《血色清晨》撕开了文化的面具,提供了更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看电影是在看什么?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到底是在看什么呢?
看电影的确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娱乐方式,但不能仅仅是“看”。
电影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参与了我们的过去,见证着我们的现在,也预测着我们的未来。
随着文本和影像之间关系的越发密切,电影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阅读的问题。
在欣赏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仅仅只谈电影本身,意义并不大。
而是要以电影为窗口,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这才是电影的意义,也是看电影的意义。
看到一半发现是改编自《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有被震惊到,因为情节太中国了。 时代可悲—— 查案询问村民,村民却在反映自家女儿生了双胞胎只能上一个户口;
明光和红杏根本什么都没发生,但证明不了,更没人知道处女膜不是膜;
杀人宣扬得全村皆知,村民们也未当真尽力阻止,孩子递信草率也罢,可成年人们也都蜂拥而至围观杀人现场,皆是看客。 女性可怜—— 男人把女人当工具,把女人当交易(他娶她妹妹、他娶她姐姐),他们用“完完整整”来形容一个女人,用“婊子”来形容初次性生活没流血的女人。
母亲把女儿推出家去,同龄女人也把她推向男人堆里。大概她们都曾是这样被背叛、代代相传。
最可悲的是:她们自己也不知道从何解释,她们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子,所以被打被抛弃也只能哭、或者以死明志。
遗憾的是片源太糊了,糊到以为是70年代的电影(感觉故事也蛮像是70年代末发生的事),原来是90年代影片。不知道是否还有高清片源存在。我们需要女导演的女性主义作品!
圣地亚哥在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遇害已成了遥远的传说;而是红杏投水自尽,平娃兄弟伏法。事实上,平娃兄弟被公安机构押走的场景成为影片中另一个撕人心肺的时刻。李平娃留给他孀居的、将失去全部儿女的母亲的、最后的话是﹕“妈,买化肥的钱在炕席底下。不够你再跟人借点儿!” 而绝望的母亲已哽咽不能言。没有无耻的邪恶与嗜血的疯狂,没有歹徒与恶棍。有的只是太过普通的普通人,“普通”的善良,绝无奢望的微末希望。除却消失在事件进程之中的张强国,这是一个以牺牲四条年轻生命为代价的无端惨案。无所谓元凶,却有着太多的被害者。在影片的规定情境中没有人能从中获救。
可以清楚地看到《公民凯恩》和《罗生门》对第五代导演群体的深刻影响,至少从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和戚健的《天狗》中可窥一二。通过对不同村民的走访还原这起谋杀案的始末,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闪回的运用极其流畅。导演不动声色的批判,悲剧性的根源直指农村文化的愚昧落后,以及对于女性的压抑。
改编马尔克思《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将现实的无奈荒诞链至中国的落后愚昧问题,又某种程度上进行解构。生存法则完成审判,看客心理执行死刑。非线性叙事,第三者旁白,仪式感或生动性镜头。李少红说最后惊心的旁观者群像是片场现实存在,血红色调也是胶片搁置而成,天作矣@MOMA交流
真心是部NB的电影。戴爷的解读和胡子的八卦加起来差不多说尽了。如今被各种侦破题材的美剧规训了的观众(比如我)再去看仍有“悬念”(虽然很坑爹!)和未解之谜(这才是NB的)。叙事结构甚赞。少红老师有此片和《大明宫词》足矣。#2400
真实但刻意,表面上似乎合理化的改编,实则非常粗糙,因为环境特殊,这个本身的特殊性遮蔽了许多不足。红杏的角色从表演到编写都十分灾难,你说这部电影先进,但这个角色无比落后,因为她得要有用,这就是这部电影看上去有点偷懒的地方了,因为同样是拍山村,艺谋导演是人性的流动,而这部电影是人性只是合理。罗生门的故事有一个难度是在于极易显露导演与编剧的操控,这部电影里向村民问话一场戏,即暴露出来,这也是我觉得真实但刻意之处。电影开场的景,和我最早读的山村小学几乎一模一样,那里流传着令人恐惧的故事。
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中国特色,没想到早有这片子啊,融合的还不错吧就是情节太拖了。
3.5。年代感强,改编版权费给了吗。
杀人游戏
还挺牛逼的。又无聊地考证了下:根据广播里的农历日期、星期和新闻,可以推算出故事发生在1980年。
摄影很强。叙事非常缓慢沉静,使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意义。
8/10。且不论[心迷宫]从中汲取了多少养分,却有着神似的悬念前置、上帝视角,窥视每个人稀薄的好意和鸡贼之心,仍是第五代导演借暴民现象展现男权人治之类异端的农村题材。李少红准确把握住原著“都不相信谋杀真实性而期待由他人告状”的集体失声,结尾血案发生的调度段落镜头时而客观时而主观很出彩。
第五代吊车尾果然不同凡响。
孔琳早期演的几部片基本已经看完,没红到巩、章那个程度真是可惜。
一片儿处女膜引发的血案。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调查员的画外音增强真实感,以众人的询问构成故事。如拼图一般,渐渐拼成整个事件。结尾的围观无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是如今,都能找到相似的内容
终于看到传说中的《血色清晨》了。这是一部有着奇怪质感的电影,冷冽粗粝野气十足,精准到没有毫厘偏废,随着视点和叙事角度的切换,以为是又一个再版精装《罗生门》,它却给了你最残酷写实的环形结尾,让我以为它就发生在我的童年,村子中央唯一发生过的凶杀案,每每想起阴霾未散,不禁一身鸡皮疙瘩。
摄影极佳,声音处理超烂。
青年女导演李少红的影片《血色清晨》取材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原著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这部影片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坛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事实上,马尔科斯的故事仅仅为李少红提供了一个借口,一个别致而独特的事件依托来重现并改写80年代“文明与愚昧”的经典命题。
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也是愚昧对文明的虐杀。
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的,跟李少红后来的那些电视剧很不一样,但是在一些与李红杏有关的段落中已经能看到表现主义的影子。这像是一部社会学研究的电影,最好玩的东西就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话语:关于性的道德、关于性的表达无处不在,但是没有人会明确地说出来,因此才形成矛盾冲突和匪夷所思的结局。
竟是改编马尔克斯的小说,倒是十分的“中国特色”。此片村民一如鲁迅笔下的人性种种,令人可怖的愚昧无知,本质上就是儒家夫权社会封闭环境下强大的性保守造就的一场荒诞悲剧。结构上几处闪回倒叙的罗生门视角段落推进以增强故事渲染,倒也是导演李少红的用心处。92年的如此卓越的现实主义力作,现在就这样的题材也是拍不出来的。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