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前面有多牛逼就不提了 即使在2020 仍然充满让人震惊的符号与隐喻
我想说说太过平淡的结尾 结尾如果当观众以为是男主从噩梦中惊醒 正若有所思时 屏幕中突然露出了他身上的一条电线 那剧情就变成机器人从梦中惊醒 可能是在抽着烟时回味自己被所谓的造物主创造 对话 打工 乃至最后将其悄无声息地替代 这一过程会让他感到恐惧与迷茫
将造物主取而代之 这就有点普罗米修斯的意味了 他会更深层地思考自己的存在是什么 不断地从梦中惊醒 直到幡然醒悟的一天
说情节,真的是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但是——
这是80年代的作品哦,构图,配乐,立意都好酷哦
而且和解构爱情狂前后脚看,感觉非常不一样。
中国国情的脑洞和讽刺告诉我们,真的不要太贪心了!
最近情绪不稳定,其实也来自于贪心,一方面要自己调整呼吸接受事实,一方面有忐忑的侥幸心理……一切来自于贪心而已。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错位》,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政治的野心也没表现出来,对科技的反思也没说出来,披着科技的框架,啥都没玩出来
孟山
暗色霓虹流转鬼魅大胆,体制黑洞之强吸力如机器人也无法阻挡
dama.W
国内少见的后现代艺术装置主导,但是开头的进入方式选择是不是能更好啊,和后面叙事展开有点割裂。后面有一些方向选择明显可以更好,比如“我”和“制造的我”之间关系还可以往深处挖,制造多一点投射和反应。
Andrea
超前的概念,有力的批判,完美的构图。
一桶猫
非常先锋的软科幻 大胆的布景、打光、配色以及超现实的设定不仅呈现一种诡异感 更从多处细节上讽刺官僚体制 这不比两个多小时的流浪地球更值得看
Sanders03
后现代先锋的实验元素中牵扯对现实“文山会海”的控诉,伴随着朴素的软科幻观念,对未来概念性的大胆设想。本土化对开会的压力引申到科幻观念,大量和《2001太空漫游》《闪灵》如出一辙的场景设计,师承库布里克的色调让简短的文本爆发出可怖的梦魇,与德国表现主义相辅相成的恐怖谷效应和静物特写炉火纯青的运用,淡化对白的推进,用复杂的构图构造抽象的束缚,如同《大都会》般楼体间的压迫,从意象和具象映出“说归说,开归开”的无奈。对“智能人”这一简单意象的无限想象,个体意识和人机对立的朴素探讨,虽在剧作上相对简陋,但仍展示了中国科幻那一抹强大的野心和潜力。
消亡之人
极简的场景、建筑、服装设计使得本片具有了足够的未来感。然而实在难称优秀或独特。 剧情简单到了幼稚的地步,可能小学生科幻作文就能写出来这样一个机器人替身故事。 对官僚主义、智能人权或者其他应该反映想反映的一切东西都不过是浅尝辄止罢了。 年代是原因但不该是借口,哪怕是我的舅舅这样一部非科幻的故事片,也在场景设计上远胜本片。 其实依然惊叹于本片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带给我的新奇感。但又因为再次感受到我国电影工业的长期大幅落后而难过。科幻、冒险、恐怖、悬疑等主流商业片类型好似从来都没有发展起来过,如果商业片都少了这么多支柱,工业何谈发展呢?
快乐王子
足够有意思。科幻的外壳下是政治讽刺的底子,开会本身没有意义,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还是有那么多会要开,因为开会从来都不是要讨论些什么,而是展示权力,仅仅如此就足够让他们痴迷,所以赵局长深恶痛绝的开会也未尝不是他自己铸就的。剧情简单到像小学生科幻作文,但这一部主要还是好在视听的设计,高饱和的红与纯白撞色、规律运动的物件、立体几何的呈现、模糊音乐和音效界限的电子乐...这些元素使得电影极具现代性,也足够有趣。其中有一个梦境赵局长在荒原了跋涉,最后遇到了欣赏迪斯科的古人,这时这种错位感才被拉满,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国际流行文化的强烈割裂和错位,讽刺也不再仅仅对准了官僚,而是一种对文化本身的质疑和戏谑,感觉更妙了~ps.还很喜欢多扇玻璃门的设计,荒谬的同时滋生了恐惧
三色堇紫
黄建新导演长片首作,讨论人性弱点和人工智能的软科幻。鲜艳的色彩运用,魔幻的梦境宇宙,蕴含着暴力倾向的人体雕塑,拥有着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自我意识的矛盾和斗争,一个无线重复的闭环,满满的讽刺意味,荒诞而怪异,所有的可怖经历到了最后原来只是一场噩梦,可笑至极。
伊菲吉妮娅
或许是大陆影史软科幻的绝响了,表现主义与惊悚政治寓言,人工智能的危机意识,梦境段落太牛逼了,红蓝光运用也是先锋骚气的不行。
FranzCamus
这个可是属于中国的第一代新浪潮电影啊 充满了科技感与光怪陆离感 氛围也十分压迫 台词犀利泼辣 难以想象这是一部80年代的作品。可惜此时的黄建新早已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黄建新了。
#FIFF27#第4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无疑将中国科幻片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这是一部几乎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水准的硬科幻,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观众都为之赞叹。
《流浪地球》的上映,也让2019年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然而自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以来,科幻电影已经发展了将近120年的时间。
在这120年里,有许多优秀的科幻片诞生,但是,却从未听闻中国曾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
难道在2019年之前,大陆真的没有科幻片吗?
而事实上,早在1938年,中国就有了一部具有科幻性质的影片:《60年后上海滩》,它诞生于民国时期,那时是中国电影的启蒙阶段。
它讲述了两个人因为某种契机(冷冻技术)穿越到了60年后的上海,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天气控制室,于是他们便可以地摆弄天气,一会刮风一会下雨。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两个人通过视频通话技术和自己的儿子通话,这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在如今已经变为可能。
很明显,《六十年后上海滩》已经有了科幻电影的性质,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起步并不晚。
然而在此之后,因为战争频繁,中国科幻电影却始终没有迎来较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才有了小幅度的发展,但这时期科幻电影的政治表现远大于文化表现。
直到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科幻意味的大陆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才诞生,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
在80年代,许多国外的科幻片被引进,加上经济的迅猛发展,培育了电影的一片沃土,中国科幻电影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一段小高潮。
但当时间迈入21世纪后,中国的科幻电影彻底崩塌,可以说在《流浪地球》之前21世纪的中国从来没有拍摄过一部为了科幻而科幻的电影。
于是中国科幻电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中国在此之前真的没有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幻电影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那时的人们正处于思想解放阶段,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
初生的第五代导演在那个时候大展身手,革旧立新。
上映于那个时代的《黑炮事件》、《顽主》、《孩子王》等电影,为中国电影打开了超现实主义的大门,在国内外扬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老电影爱好者把那个时期称为中国电影“短暂的春天”。
奇幻的构思和对现实社会充分的思索的构想,那个时期的电影制作者用自己的作品,给当时的观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中国诞生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电影:《错位》。
二、
作为一部在豆瓣仅有4000人不到看过的电影,《错位》可以说是很冷门了。
看到80年代,就已经丢失一批观众;
再看演职员表,更是一群籍籍无名的导演和演员,再丢失一批观众;
再看到中国大陆、科幻等字眼,又少掉一片观众。
就是这部几乎要被埋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电影,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事实上,本片的导演黄建新可能对于一些新兴观众十分陌生,作为第五代导演,他的名声也不如许多人一般耳熟能详。
其实在21世纪,他拍摄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制片人、编剧)、《建国大业》......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主流导演,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却有:《黑炮事件》、《脸靠脸背对背》等后现代主义作品,个中变化让人匪夷所思。
回到正题,《错位》在当时的电影界并没有引起什么波动,获得的奖也不如黄建新另一部电影《黑炮事件》的多。
直到最近几年这部电影又被重新翻出来,才有人感叹这部电影的nb。
它不同于《流浪地球》、《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等硬科幻电影,它是属于像《彗星来的那一夜》那样靠情节取胜的软科幻。
软科幻没有华丽的特效,因此它更需要演员扎实的功底以及出乎人意料的剧情,在这两点上《错位》确实达到一种在中国科幻界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它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三、
故事取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赵书信(以下简称老赵)是一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在这一领域,他十分成功,甚至常常会去接外国的订单。
除了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局长。
这个在旁人看来耀眼的职位,老赵却对此并不开心,甚至有些厌烦。
因为身为一个局长,他整天需要开无尽的会议,更让他烦闷不堪的是,许多的会议还是重复且没有意义的。
这让老赵近乎崩溃。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创造一个机器人去代替自己开会。这样他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他请人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一副人皮,将它套在自己设计的机器人上,再输入一些文件、代码,一个新的“老赵”就诞生了。
机器人设计的很成功,它具备有老赵大部分的神情姿态,很快地就掌握了人世间的大多数规则。
代替老赵开的会甚至要比老赵还要出彩,这为老赵节省了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可正如一般的套路一样,老赵也发现了机器人身上有许多让人感到烦恼的地方。
比如说,机器人学会了抽烟喝酒,而它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装酷。
老赵为此说教了机器人几句也便没有再管他,但老赵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开端。
在此之后,机器人做的事情越来越出格。
有一次再与老赵的对话中无意间提起,自己希望能真正拥有人类的意识,到时,就能将智能人联合起来。
老赵对此却并不在意,只是单纯地认为这只是机器人想多了。
但机器人变本加厉,他开始在老赵睡着的情况下代替老赵上班,私藏中央下来的文件,更有甚者,还间接气走的老赵的女朋友。
在一个梦里,在穿过一群僵化的人和一片白茫茫的大漠后,老赵看到了正在看电视的一位穿着古装的老人(可能是老子)。
老人察觉到老赵,关掉了电视,转身对老赵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福。”
老赵若有所思,终于意识到,再这么下去,自己可能就会完全被机器人所支配。
与此同时,机器人也意识到,只有将真正的老赵消灭掉,才能让自己存活于这个世上。
老赵不会放任机器人这么做,因为这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于是,老赵决定按下按钮,毁灭机器人。
可当按下按钮后,什么都没发生,老赵只发现自己躺在床上,看着周围没有变,机器人也没有被造出来。
之前发生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梦。
四、
这剧情老套吗?
或许它就如现在许多平庸的机器人题材电影一样,用俗套的情节去讲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
它讲的是那个年代人们对机器人的一种畅想?
还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早已有感觉到: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尽管《错位》的情节简单,然而在我看完它后,最大的感觉便是:
诡异。
本片的开头就够超现实主义了,在红光下演讲的老赵,破碎的实验器具,一场莫名的手术,不停转动的永动机,总给人想到什么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
接下来更让人匪夷所思。
老赵离开自己办公室总要经过一道又一道重复的门,而那个奇怪的女秘书也总是催促着老赵开会。
这一切如影随形地跟着老赵。
以及在机器人在喝酒时损坏电路,导致离开宴席后,就算放在人身上明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当老赵坐在车上时,一个人转过头来笑着问了一句:“是不是你在捣什么鬼啊?”
而女秘书似乎也对老赵造了一个机器人来代替自己略有察觉。
开头和中段两个奇怪的梦,似乎都预示着《错位》在讲述的不止是人与机器人或者是科技的故事。
当老赵从整个梦境中苏醒过来,就更让我确信,这部诞生于1986年的电影,还有更深的含义。
《错位》中充斥着黑与白、红与蓝这几种对立色,它们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但无一不暗示着影片里存在着深深的矛盾。
应该专心搞科研的老赵和热爱开会的机器人,本分的局长和看起来更像老赵上级的精明女秘书,似乎都对应本片片名:错位。
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而却看起来不应该是那样的,老赵梦里的那个看着电视的老子,虽然看起十分的突兀,却又给人感觉他本应该是在那里的。
哪个才是真正的老赵。
是肉身的,
还是机械身的?
我想他们都是。
一个老赵的内心,一个是老赵的外表。
红色的灯光代表老赵希望别人看到的光鲜外表,而蓝色代表老赵内心深处对这一切厌烦的内心。
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机器人在看完一场拳击赛后,决定去挑战真正的老赵,在那场拳击赛里,正是红色打赢了蓝色。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老赵的梦里,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这整个梦境就是代表老赵在心里挣扎,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还是应该装成别人想要的模样。
于是在影片末尾的对峙中,老赵按下了自毁按钮,结束了那个披着红色外衣,从开始就想代替自己的机器人。
老赵结束了机器人的生命,而仍有许多人,还未结束掉那个一直都想代替自己的,有着靓丽外表的机器人的生命。
或许,这才是《错位》想告诉我们的。
by手捧花茶
喜欢就关注一下不远杂文铺公众号吧
以上纯属作者yy,不接受反驳!
【A-】这片真的,放在大陆电影里实在是过于“错位”的存在。充斥着压迫感的构图,游离的雾气和超现实的布景,精妙的转场剪辑,以及放纵的色彩搭配。单就美术风格来讲,简直完美师承库布里克,哪怕现在,也没几部大陆电影能在这方面向其逼近。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幼稚而又伟大。
欧洲先锋派电影语言在国产片中的完美尝试。无论冷峻的节奏、现代感十足的布景及配色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都神似库布里克的《2001》。其中有穿插表现主义的梦境象征,还有结尾两人对峙的“港片式站位”都很难相信这是曾经大陆影片水准。导演最新的作品是《建党伟业》。他本人也“错位”了吗?
对官僚主义的批判、黄建新式科幻打光、现实和梦境的对比、机器人意识的觉醒,这部片子题材之大胆,思维之超前,三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超越它。如果当时真的按这样的路子拍下去,哪还有好莱坞科幻片什么事啊。PS:机器人意识中一定没有植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有了这三定律,又会怎样,智能人的意识觉醒或许是迟早的事情。
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片,应该实至名归吧?!
早期关于人工智能 梦境的经典科幻之作。暗含各种政治嘲讽,原来8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春天!
赵书信:“人的生命有限,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机器人:“诶,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嘛。”赵书信:“你不理解,不想干的事情我当然可以不干,可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儿我也就干不成了。 ”
带炮进京惊动整台国家机器的黑色幽默后,在这个更极致化的后现代布景中(前现代的处境),是更超前的身份的焦虑,这恐怕只有80年代的保驾护航提供的优越空间才会造就如此“大跃进”似的构想。因为几乎从来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这样指明共产主义的意思就是科幻。『有在前的,将要在後。』这是说给黄建新的
做个机器人每天帮开会,果然很中国式科幻……本片可看作是《黑炮事件》的延续篇,刘子枫主演的角色还是叫赵书信,色彩方面对红色和白色的实验性使用依然很先锋
微醺之中看黄建新《错位》(1986),几乎和《黑炮事件》同等先锋能量再次深感很多导演从80、90年代以来,一开始很会拍电影,不迎合别人,到00年代不会拍电影,开始试着迎合与改变,最后不会拍电影,坠入到重复和失语的窠臼,一片悲凉,这些人是宁瀛、黄建新、王小帅、张元……是什么变了,要写悼词么?
被女秘书的女王气质迷倒
可以说是没什么科幻精神的科幻片了,更多是社会讽刺寓言或小品,所以用不着拿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基础科幻法则去追究它。对开会的讽刺可真强,现在可不敢这么拍了。当代艺术的那种时代美感在这个片子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构图、色彩、空间感都看得出精心的设计,尤其是走廊上层层的门非常有意思,太喜欢了,非常大胆。节奏一般,叙事不抓人,台词有点尬,不过放那个时代还成。同样是分身梗,成为对社会的极好讽刺,特效很棒,虽然大部分两人同框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分隔物,但是做得也算是从视觉上无缝衔接了,这种电影魔术式的东西放现在看都非常有趣。
如果当年能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中国电影能厉害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可惜,中国电影人却选了一条更容易获奖的道路。
黄建新同志如今真是错位了
不是太认同一部分影迷吹捧八九十年代所谓开放的论调,的确这个时期的一部分电影光怪陆离,显得别具一格,但是总是怀念旧时代其实也显得很迂腐。黄建新自然是春秋笔法的高手,总是暗藏褒贬,这部电影利用一个脑洞将人与机器之间的错位和文山会海的官僚主义两个命题交叉探讨,在编剧层面还是挺考究的,视听展现方面也体现出不少独特的想象力,只是很多地方似乎过于赤裸裸,也过于追求一种形式感,反而显得不那么深刻了。而且豆瓣用户基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更喜欢讽刺时政类的题材,更容易给出较好的评价吧。但我还是要承认这类片子是有点儿意思的,只是这部错位后面的发展其实几乎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太多的惊喜吧。
80年代神片,可惜XX转折断档了。很好奇黄建新从揶挪体制到后来的伟业系列是怎样的心路,为了不开会造个机器人,那时几部印象比较深的国产科幻这部算技术很好的了,比黑炮糙些但更先锋和独特,看片尾演职员的特效摄影应该有很多幕后故事期待回顾展讲讲吧,有几段镜头很牛,刘子枫分饰两角显实力。资料馆。
八十年代的妇联大会上女干部能吞云吐雾 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中男艺人不能当众吸烟 别锤 没有半点女性不能抽烟的意思 对比阐述一下事实 真印证了片里说的 “你们人类真怪,给自己立了很多条文,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三十年前的软科幻,欧气十足(字面意义上的),简直怀疑黄建新本人就造了个开会机器人,然后现在已经被该机器人杀了埋了取而代之了
拍出《错位/黑炮/背靠背》是黄建新的“知”。去拍《建国/建党伟业》是黄建新的“行”。黄建新不但没有错位,而且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希望黄建新早日当上广电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2019192 天山。人性到底有多复杂呢?做局长的他是官僚体制内的身不由己者,而在与智能人的关系中他即化身独裁者。
《流浪地球》出现的前30年中国没有任何一部科幻片超过了这部《错位》。然而《流浪地球》只赢在了特效以和中国观众30年来没有看到过好的国产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