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当鬼片看,因为喜欢看恐怖片。今天突然想重温下香港老片子,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其实讲的是两个痴男怨女的故事--是滴,我认为June只是两人相识的契机,真正在谈感情的是Peter和小琴。一直觉得Eason是个很不错的演员,可惜后来基本不演戏了,专攻唱歌了。
看完最后一幕配上那首歌特别感伤,难道是在怀念我逝去的青春,哈哈哈!今天看片头发现是许鞍华导演还蛮惊讶,因为印象里许导是文艺片专业户,咋还导演过鬼片。看完就知道还是文艺片。
另外,一直还挺喜欢李灿森,演技不错。可是每次都是这种贱贱的角色,感觉他被外表拖累了,一直没有那个运气红起来,现在好像都没见到他的踪影了。
还有那个出租车桥段,真的太搞笑,三个人都太可爱!
整体影片的剧情是挺不错的,到最后谜底揭晓彻底主要人物关系线闭环时会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整部影片中坑太多,许鞍华导演又对鬼片把握力度不够,导致虽然剧中演员演戏全都在线,但实在是各种坑太多没办法填,譬如把房间涂成红色这段简直让人一头雾水。
许多剧本在看的时候是一种感觉,等到拍成画面时有是另一种感觉,许多小说或故事里在看文字时人会自动忽略掉许多细节,而当把这些文字真正画面化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里面有这么多bug和漏洞,想要填补这些漏洞或让观众忘却这些bug,就看导演的能力了。毫无疑问许鞍华导演在描写人性上有其独到之处,拍摄文艺类剧情片是其专长,但要拍鬼片实在是差了太多。
严格意义上来看,许鞍华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作者导演,这很可能是香港电影创作环境制约所致,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投资者只注重票房,投在类型片上的制作经费远超出在其他艺术电影上。尽管八十年代初期新浪潮电影风起云涌,这批导演为香港电影带来不少清新脱俗的面貌,但是不少作品依然具有强烈的商业片色彩,徐克的《蝶变》,王家卫的《旺角卡门》,许鞍华的《疯劫》莫不如是。往往是导演们拍出票房成功的作品后,得到机会拍摄影评人所推崇的“作者电影”。
这或许可以解释许鞍华作品类型芜杂的原因,似乎也能理解她为何在踏入千禧年代的第一部作品选择了灵异惊悚题材。在此之前,她接连几部获奖的作品太过严肃沉重(《半生缘》和《千言万语》)而在票房上不见喜色。没想到的是,相隔二十年后再次执导鬼片,她竟然重拾当年《撞到正》的新浪潮风格。当年看这部《幽灵人间》的时候刚上大学不久,一心专注于惊悚恐怖情节大感失望,故事情节早已忘却不少,只记得掉脑袋的黄秋生和自缢的黄霑。现在看过《撞到正》后再重温这部当年失败之作,才发现有不少极为有趣的现象。
80年代初许鞍华的《撞到正》堪称喜剧鬼片的开山之作,而这部《幽灵人间》同样延续这个港片传统类型,这次以爱情线索为主线更有“人”的味道,极力招揽当时的年轻观众进场。《撞到正》由传统粤剧戏班里流传已久的撞鬼传说作为叙事主体,将粤剧表演与撞鬼情节有趣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惊悚喜剧的神髓。而拍摄于2001年的这部鬼片,同样以一个不俗的创意——都市传说切入叙事,以发生在60年代西环马路上的离奇断头车祸拉开序幕。
除此之外,导演更不遗余力地翻炒《撞到正》时用过的手法:长洲岛、各类鬼上身,以及模糊不清的人鬼界限,而最后这一点也有不少突破,“鬼”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粤剧戏班和长洲岛上,而是如影随形地跟踪着角色走遍九龙和港岛。前后几场男主角被鬼上身后刷红油漆的情节带出扰乱视线的悬疑效果,而两只恶鬼争夺躯壳的一幕兼具惊悚与喜剧效果,惠英红在这一场的人格分裂表演堪称影后水准。
另外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准确捕捉到千禧年的流行文化色彩,从美术布景到服装设计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在当年看来并没有特别感受,而在当下重温就相当明显了。室内设计、漫画书、杀马特发型、夸张的眼影和服饰,带有浓郁的港日混搭风味。而这一点也体现在演员阵容上,许鞍华独具慧眼找来当时如日中天的流行男歌手陈奕迅、在《香港制造》里一鸣惊人的新人王李灿森,以及演技日益增长的舒淇,这几位都是千禧年初期最有代表性的流行偶像,令这个强大的阵容成功拉拢到年轻观众。一人分饰两角的舒淇有几场戏像是从侯孝贤《千禧曼波》的片场穿越而来。不过,这个演员阵容里唯独欠缺像萧芳芳当年在《撞到正》里这种疯癫的喜剧演员,令影片的喜剧水准大不如前。
尽管这部明显不是作者电影,但是许鞍华依然见缝插针地夹带私货,比如开头女孩和父亲乘船偷渡来香港的一幕遥相呼应早期作品《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里的越南难民情节,尽管这个并不是影片的重点。而纠缠惠英红的女鬼,原是从大陆来港的二奶,这个港人与大陆人结婚的细节早在《天水围的夜与雾》前就已有所触及。从这两处细节足可看出导演在处理商业类型题材时,仍饱含对现实的关注,不论是政治还是民生话题,这应该算是许鞍华作品里的作者性一面。
最终,这部作品的票房算不上太成功,尽管之后又搞了一部续集,不过导演换人了,估计制片方也暗地里认为许导演不适合拍摄这个题材。这个剧本的缺陷在于太过马虎和偷懒,不少关键场景没有写透,草率交代就转到下一场,令高潮的一场(无头人的复仇动机)灵气尽失只剩下蹩脚的冷幽默。而爱情戏明显盖过了惊悚情节的分量,沦为温情脉脉的痴男怨女故事。至于那个海报上坐地铁的小凤仙似乎也成为一种噱头,完全与内容没有关系。
恐怖氛围先靠诡异配乐烘托,冷色调画面,人物刷白脸妆容,倾斜镜头广角拍摄。多次鬼上身吓唬人,再故布疑阵反转下。主线剧情归结为一起十五年前的误会,这样弄成无力感,白白折腾大半天。
原来鬼片也是香港新浪潮的一个重要分支
冤无头,债无主
港片好吓人,自己人最明白自己人怕什么
许鞍华挺冤的,这么无厘头的剧本,换个人不知道拍成什么样,类似烂鬼片太多,毕竟搞艺术的还是有不同
许鞍华相隔20年后再次指导鬼片。从都市传说切入叙事创意不俗,引领着当时的千禧年流行文化色彩,从美术布景到服装设计都令人赞叹。再度翻炒80年代初期《撞到正》的手法:长洲岛、鬼上身、模糊不清的人鬼界限,唯独欠缺萧芳芳当年那种疯癫的喜剧演绎。这个剧本太过马虎和偷懒,不少关键场景没有写透,草率交代就转下一场,令高潮揭秘的一场(无头人的复仇动机)也灵气尽失只剩下蹩脚的冷幽默。一人分饰两角的舒淇开始展现演技,阴阳眼女孩的几场戏像是从侯孝贤《千禧曼波》的片场穿越而来。
当许鞍华导演遭遇香港类型片,证明谁都有软肋,这剧本不是一般的扯淡,叙事不是一般的乱,表演不是一般的差。
偷渡来的阴阳眼北姑遇见偶然断头事件,15年后被殉情女魂上身,和断头事件男主儿子拍拖。断头男死因只是被人捡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推了出去,却怀恨在心十几年要找回自己的头,还害死了一个小男孩。殉情女的男朋友说不定就是赶着去找她却死在了半路的断头男。世事难料。黄秋生的断头男演得太棒,惠英红被上身那段也超赞,主角医生和舒淇都很在线,舒淇白话讲得很不错,纠缠她的男人有点太工具人。片子一开场就很惊悚,中间还有幽默搞笑,好几个镜头很好看,灯光氛围讲究,比现在很多院线片都好。许导的《夜与雾》也很不错,看来还蛮适合拍悬疑惊悚片。
手机电影,却也不赖。
恐怖片好在可以作为温情故事的皮囊,像《孤堡惊魂》一样当真正情感显露时,恐惧完全不值得一提;电影的故事题材(无头男和等情人不得割腕自杀的女孩都像日常的都市传说)、细节设置(前后成扣的故事、舒淇的死人妆、吴君如和张达明的爆笑客串)、父子情和爱情的双线编排、香港社会扫描式的全面呈现,还有动态美人舒淇,凝聚在这诙谐又扣人心弦的电影里,20年前的香港鬼片真的太好了
旺財,我常常說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直。有錯要承認,被打要站好。 我這個人沒什麽成就。書讀得不多,也不太懂怎么教你。 可是不過發生了什麽事,我都一定會支持你。 因為你是我兒子。 但是如果你說謊欺騙我。我就會很心痛。 喏,我知道你喜歡吃這種三角巧克力,特地買給你吃。
给个好评,喜欢这种晕晕乎乎、有点搞笑的小恐怖片,为什么淋红油,因为冤无头生前是追债佬。惠英红showtime~ // DVD版完全没看见谷祖琳(即海报上最抢眼的女鬼),是因为地铁投诉破坏形象,其实他们是想片方改海报,但海报是合成的告不了,寰亚就把地铁戏都删掉了但海报留住。舒淇当时刚拍完北京乐与路又马上要去拍千禧曼波,许鞍华觉得她气质合适但“状态很差”,但又懒得说她。感觉许鞍华拍戏一直妥协再妥协,做项目永远不求完美只求按时上线,所以质量时好时坏反反复复,她也无所谓的样子,很好值得打工人学习。
不得不说,许鞍华拍片真杂。本片差不多是和《男人四十》同时拍的,确实与别的香港恐怖片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可是黄秋生死得好无稽,整个故事更加无稽,舒淇的神出鬼没根本解释不通。
李灿森把我帅醒了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遍,昨天再看竟然只记得医生手臂上的鹰嘴纹身C,莫非我小时候就注定要狂野一辈子了?(¯﹃¯)
那个时候的(90年代左右)的鬼片都是这个调调,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东京巴比伦(或者相反)。。鬼片往往是弱者的赞歌,他们的执念只能用死来完成,最后的结果却肯定是灰飞烟灭
这片被评这样的低分真是让人无奈,或许更多的人是冲着恐怖刺激的心情去看的吧,这完全是一部有条不紊的文艺片,在香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这么从容地控制电影的,真是极少数极少数。导演运用了很多由远拉近的恐怖片惯用伎俩,但是却“意外”地无一出鬼吓人,这点我认为很不错,否则就真的很俗了,另外
比起II,至少这部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了,而且有种世情在里面,较好。
#香港电影资料馆#一点都不吓人,整体看起来是穿插着都市传说的青年恋爱奇遇。主要靠两个故仔串联起来,西环车祸无头鬼和长洲为情扼腕女鬼的故事。比较有趣的是结尾一个小高潮解答了无头鬼为什么要缠着陈奕迅,那里让人出戏到《神经侠侣》里陈奕迅的追贼戏。结尾还有一个反转把长洲的故事也和陈奕迅联系起来。全面最想要突出的感情其实是陈奕迅和家人的亲情,刻画细腻,一看就是知道这才是导演擅长的部分,但是却像是游离在主线之外的情节。
許鞍華導演的作品,即便只是一部鬼片,也因其而不僅僅是一部鬼片,影片的劇本相當細緻。同樣是表現鬼上身,陳奕迅就明顯不如惠英紅,所以後者才能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影片做得最好的是黃霑的父親線,溫情四溢。張達明客串的的士司機一場戲,全片最具喜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