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鲍勃粥
场刊嘉宾:@Her Majesty、@franzcopy、@Joeyside、@姜鸽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carter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鲍勃粥,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萨拉邦德》,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给了×。年迈的伯格曼仍然执着于述说私人记忆,只不过他既没有办法吸引别人来听他讲,也没有事先询问别人愿不愿意听他讲。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给1星。满心期待伯格曼的封箱大作是个什么顶级奢华的观影体验,结果上来先被古典音乐吵死,后被父女近乎乱伦似的关系恶心死,最后被导演自我陶醉式的高潮熏死。我看真的就算了吧。(给1星是感觉比《座头市》要好点,我真的太讨厌《座头市》了,而且要给伯格曼面子,对不对?)
场刊嘉宾 姜鸽
2,伯格曼没看过几部对他也不怎么了解。这部片get不到又或许没看懂吧,就有种文字电影的感觉。
场刊嘉宾 Joeyside
2,我的评价是伯格曼越拍越差。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萨拉邦德》我不忍心给低分,看到乌曼和约瑟夫森年迈的面庞和氤氲的双眼我真的很感慨,其实还是因为我很喜欢《婚姻生活》罢了。其实萨拉邦德又让我想起来了,其实伯格曼还是很值得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可惜了。
(怎么没人喜欢)那这部老年伯格曼与中年伯格曼相比,差在了哪里?它如何很伯格曼,又如何不伯格曼。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伯格曼是舞台剧戏剧出身的,他中年的时候其实很外放很肆意,把舞台和文本和镜头结合的很好,然后到了中老年开始执着于舞台,老年后更执着于文本了。
主持人 鲍勃粥
那么《萨拉邦德》的舞台感体现在何处,没看过很多伯格曼的朋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核心是不变的,都是私人记忆生成宏大课题。只不过中年作品会用一点儿影像表现手段,老年作品不怎么用了。(但是并没有极简到实验作品,这是晚年伯格曼的不彻底性)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感觉那对父女的情节很舞台剧,从场景的布置和镜头选择,再到这两个主人公的肢体方面,尤其是那个女儿回家脱衣服脱袜子,真的就是舞台剧本剧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我的感觉是伯格曼壮年时还能有力去讨论一些宏大的问题,比如宗教与人,内心苦楚与道德。
主持人 鲍勃粥
不像老年戈达尔(误)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戈达尔部部都很实验,伯格曼除了《假面》部部都不彻底。
主持人 鲍勃粥
《假面》我个人认为去头去尾其实蛮类型的,不过先暂且不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伯格曼壮年的时候文本创造力输出力很旺盛。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感觉导演老了都喜欢在电影里映照自己,可是伯格曼的映照真的呕。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老而弥坚的导演很少吧,连性功能都要退化,何况是导演才能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老东木slay,我感觉老东木直到现在他的精子都还有活力可以生孩子。
那么关于父母-儿女在这部中的身份的转换,迭代,大家有何看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对剧情没有任何看法,他的私人记忆和我有什么关系(不是)
场刊嘉宾 franzcopy
不知道,我觉得那对父女那段又多余又恶心,不如看两个老夫妻一直回味了。
场刊嘉宾 姜鸽
两代验证父权彻底没落。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其实伯格曼的电影里我还是觉得母性大过天,《在小丑面前》里也是小丑的乳房,作为男主角想象的空间。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感觉整部电影安娜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她全程只有一张细思极恐的照片,那个照片好适合出现在恐怖片里啊(不是)。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萨拉邦德》和《婚姻生活》一脉相承,都是女人的隐忍,无限包容男人,这让我觉得恶心,三十年后还要去安慰一个老小孩,女主角觉得男主角还需要她,圣母和巨婴的故事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就是)伯格曼结五次婚的原因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伯格曼电影里的女演员很出彩,因为她们被赋予了很强烈的神性。
场刊嘉宾 franzcopy
但是这个女儿很糟糕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
这种关系有多大程度上是伯格曼自己家庭关系的写照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只知道《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伯格曼童年的写照。
主持人 鲍勃粥
《萨拉邦德》在我这倒也不算五星,但是应该至少也有四星。首先我很喜欢私人化的东西,我觉得只有私人化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独特的且有价值的(至少在类似的家庭为核心的影像中),不同身份的缺失和填补(在场与不在场,譬如老年夫妇女方女儿的缺失使得她对男方的孙女关爱有加,且基于孙女母亲的缺失),情感的转移(父权从妻子去世后转向女儿),虽然稍显生硬,但这种双重性依然称得上有趣。本质上此部作品仍然在讨论一个宏大的问题(即便很多人,包括圆桌嘉宾们,不认可),既是“爱”与“权力结构”(福柯一般的)不可分割的共构(并且可以超越代际来实现)。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大部分大师都是很私人化的,但是伯格曼不一样,他触碰了一些电影伦理问题,所以观感很奇怪。
主持人 鲍勃粥
我觉得任何先入的伦理都是无效的(当然这也是我本人的观点,即一切既存的道德和伦理本身也是一种中心化的结构,不应被作为批判时的证据,艺术家的任务之一则是突破)。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不是道德伦理,是电影伦理。电影伦理就是说一个电影的创作者,有没有权力把自己过于私人的感受、故事、想法以直接言说或者呈现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换句话说,我们作为观众,凭什么要听你在我耳边说关于你自己的东西,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
电影的导演有权力让观众听他讲述自己的私人记忆吗?他怎么讲述才有权力呢?这就是电影的伦理问题。
这是我以前思考的东西,伯格曼有些电影用一些风格化的影像手段把这个问题遮盖住了,比如《假面》,但其他的一些电影就未能做到,所以那些电影观感就很奇怪。我举个例子《四个春天》就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
我对此非常不认可,罗兰巴特早在60年代就宣告作者已死,我们的解读与诠释可以绕过作者的本意(譬如我们在这里瞎比比,但没有任何人试图去看伯格曼的自己写的资料来印证我们的观点,不是吗),那么同样,作者在创造时又为什么必须考虑观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不是有没有权力的问题吧,最主要的不是你看完之后能不能感受到的问题吗?导演可以在他的电影里讲述一切啊,但是你可以不看啊,或者看完之后大骂啊,但是不妨碍他去讲啊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违反了也可以有人喜欢嘛,这是一个问题。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不能立场先行觉得导演没有这么权利,我还是觉得不是权力,是权利。
场刊嘉宾 Joeyside
《四个春天》并不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
类似的问题,回忆录作为一种体裁,或者去世后被公开的日记,是否都违反这种伦理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文学和电影不一样。
主持人 鲍勃粥
“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个无法被证实的假设,即伯格曼是否假设了观众会“感兴趣”,第二个假设是你作为观影个人可以代表“观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电影伦理这个理论是学术界公认的吗还是有一派人所持有的观点?我不知道所以问一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有一派人(这么认为)。
场刊嘉宾 姜鸽
他有钱爱咋拍咋拍。
无论是年代,还是国别,还是观影媒介,他的“观众”与我们都有很大的鸿沟,我们如何以“Outside”的角度来对其存在本身进行批判,我觉得是非常不恰当的。这个(电影伦理)我不了解,能举几个学者的例子吗?我想仔细读一下,我确实没太有听说过。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和我讨论的不是一个话题。
主持人 鲍勃粥
那请你再仔细阐述下你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不一样。
场刊嘉宾 Joeyside
如果创作者一开始的创作目的是绞尽脑汁想如何让观众感兴趣而完全不倾入自己的私人情感和热力的话这和20、30年代的好莱坞和现在的流水线漫威没什么区别了。我始终认为创作应该是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
创作应该是私人的,但是一旦作品产生,导演就不具有任何掌控能力。作品论作者、观众 社会有同等解释作品的权利。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私人化和电影伦理完全是两个问题。好了,我不想说了,这个理论不是我发明的,主要电影书看了一些,我忘了是谁说的,我只是在这里表示一下,我未必百分百赞同,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场刊嘉宾 姜鸽
《迷失东京》也挺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
是的,但是她用私人的故事聊了普世的困境,从有趣的故事变成了卓越的道理,再通过影响 让卓越变成伟大。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伯格曼这部遗作是《婚姻生活》的后传,然而不管怎么看,都不仅仅是一部续写而已。很遗憾看之前没有看一下婚姻生活,真是太失策了。但是这个故事,就算不看前作也不会有丝毫不理解的地方。
伯格曼的一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对家庭、婚姻、哲学、道德等等命题的思考,可以看出来他想得很深,很多,表达出来就难免晦涩了。基本上他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而观众根据电影自行理解,这时候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了。刚刚接触伯格曼,还没有对导演的作品以及生平很熟悉,希望接下来可以慢慢了解更多。
再说萨拉邦德。全片的自我剖白,非常震撼,简直是一个老人家把心剖出来给你看。关于家庭,他甚至还隐晦地讨论了乱伦这种伦理问题,这里是我唯一不太明白的地方。
说实在的全片看下来还是有些云里雾里,感觉还是应该结合导演生平还有其他作品一起分析才对。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伯格曼的电影,明明刚接触,却一上来就看了遗作,也是考虑不周啊。
#BFI# #Liv Ullmann-Face to Face#
依然是熟悉的伯格曼,影片在剧情和内核上并不能被当作是《婚姻生活》的续集,电影除了对婚姻、爱情和生命的讨论还带有更强烈一种面对虚无主义所展现的存在主义感,同时表达的内核也更加私密。长镜头、特写镜头、直视镜头的镜头、缓缓地前推和后拉,都可以很好的帮助观众进入视角。
而影片分十小节把人物间的羁绊慢慢展现,而女主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观众),一个解救者,一个窥探他人隐秘情感的人(感受到被召唤)。开场就是一段儿女主凝视镜头的自白,后带观众进入电影世界,长镜头让人物情绪在空间中外放得更加饱满。片中多次让台词伴随着镜头缓缓前推到脸部特写,太能传递情绪了。有几场戏印象比较深,教堂戏,女主站起身往外走,阳光升起顺着侧窗打进教堂,大提琴的配乐响起,强光打在她脸上,女主转身,看到耶稣和十二门徒像,双手合十祈祷,有种说不出的神圣感。纯白空间女主独自演奏大提琴,配乐却是乐团的合奏,镜头越拉越远直至Karin消失,这像是一种即将要远离父亲(弑父)的前兆。母亲的信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我认为也是体现情感私密性的内核,后续也暴露出了乱伦的情节。而父亲与爷爷的角色则非常有《秋日鸣奏曲》中女继承母的爱无能的那种表达。
影片中有大量关于齐克果的细节,挂着的画像和Johan翻阅的那本齐克果的书,这些都挺能反应电影的一部分内核的,也是很大程度映射了影片中人物塑造和他们之间的间隙无法跨越的原因,即情感是极其私密的(现在回看《婚姻生活》也能发现电影对于齐克果的婚姻观爱情观有很大借鉴性)。
“You are smiling ironically.” “No, I’m not smiling, I’m trying not to cry.”
老伯还是那么细腻,画面很美;难道人只有到了两鬓斑白垂暮之年,才能学会淡然?
廉颇老矣...
不是我最爱的伯格曼,但关于人与人情感的刻画依然令人动容。这种情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疏远,也包含着扶持、和解、解脱,这似乎是伯格曼电影一辈子的主题,怕也是李安喜欢他的原因。看着那些演员逐渐老去,容颜不在,也特别令人感怀。
伯格曼最后的电影。漫长的爱伴随着无尽的惩罚。
Avec simplicité et puissance, Bergman nous livre un film testamentaire allant directement à l’essentiel des conditions humaines.
《愛在午夜希臘時》:生活。《麥迪遜之橋》:生活後。《夕陽舞曲》:後生活。
大师的最后一部电影,肯定不是最好的一部。一辈子都快过完了的时候,伯格曼还是拍了和以往感觉一样纠结的家庭伦理片。这片不像是个总结陈词或者最新感悟(相对于重出山而言),更像是一个重述。
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的灵魂?我用短短几年来看一个导演的60年,又怎么能真切地领会那沉甸甸的生活内涵。我更难想像伯格曼的同龄人在看《萨拉邦德》时的表情,当生命融入电影,我找不到合适的入口,那不是电影,是他的命,是他的遗嘱。
不可思议的最后一部。
3.8 生活最後留給我們的是沒有辦法言述的安靜,是造物裡的一片風景。安娜的不多言和行動中的愛盡是所有人心中的最柔軟處。(卡琳的表演太出戲了⋯)
三星半。伯格曼最后一部晚年的醒悟。通过外人的访入来讲三代人三个人的亲情还是通过常用的场景对话。儿子这个角色太伤感了人生巨大的失败充斥着父亲和女儿的“爱的伤害”当然伤害是互相的忘不了那震惊绝望哀伤略带乞求的眼睛特写。一个拥抱能带来什么?
伯格曼觉得自己已经成精了,拉了一把,那批人也就都成精了。
婚姻生活探讨夫妻,萨拉邦德探讨家庭。10小节双人对话几乎穷尽家庭里的一切关系形态,玛丽安困在过去,约翰困于自我,恩里克困于悲伤与愤怒,卡琳困于良心和内疚,像耶稣爱犹大一样爱着所有人的安娜,才是答案。
安娜的照片安娜的故事安娜的信安娜的话~
所有事件围绕着安娜的缺席,所有互相折磨的灵魂等待着母性的安抚。所有房门自动关闭,玛丽安被困在三代人错综复杂罪孽深重的漩涡中,从观察者成为替代者——提供母性和静默倾听的人。男人天性暴烈而脆弱,孜孜以求的“奇迹”不过是在一个沉默的容器内填满对自己的恨意,他们的爱情像是在女儿的身体里追忆母亲的乳香。他们对同类毫无怜悯,无论是否和自己一样孤独,累积的经验智慧加重了对羞愧的敏感度,因此镜子里只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焦虑,更莫说静默者从坟墓发出的预言,宣告了维持男性存在的一切谎言之终结——比起芬-亚扩大到父权、宗教等社会层面的对性别的反思,这更是完全暴露自我的让人胆战心惊的自省啊。
伯格曼让两位老搭档来出演男女主,特别是与丽芙·乌曼还有特殊的关系(與其同居六年且育有一子)的背景下,我觉得这种安排是有私心的,厄兰·约瑟夫森扮演的约翰,就是其本人晚年的映射,或者说是替代。这从开头安排丽芙·乌曼主动来看约翰,到结尾与丽芙·乌曼同床共枕旧梦重现,应该是晚年伯格曼心态的真实写照和想法。
伯格曼遗作。延续《婚姻生活》的人物讲述的全新的故事。伯格曼借约翰与他儿子的角色,在电影中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并用几近冷酷的方式宣布“自己从未爱过孩子”,也绝情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无法和解的厌恶。爱情已经不是年迈的伯格曼想要讨论的内核,亲情也许才是伯格曼人生结束前化身魔鬼煎熬他的东西。亨里克与女儿卡琳舌吻的镜头有恶心到我。卡琳演员演技太差了…
他已经七十几岁,终于能够面对自己,能够对着镜子展示并看清楚自己的恐惧与挣扎,并毫无掩饰地示弱,寻求原谅。企望被原谅,被安慰,被包容,被呵护,女性、妻子、妈妈,这时成为最恒久、仁慈、忍耐的象征。巴赫第五号大提琴无伴奏组曲Saraband
伯格曼的生日看完他最后的作品。痛苦,还是痛苦,《婚姻生活》的续集,这次辗转来回更多是家庭、父子、爱人之间的折磨与控制。我想靠近你,我一直想,可是无法和解无法救赎。父亲宛如《野草莓》里的伊萨克和《秋日奏鸣曲》的母亲的混合体,对儿子的冷漠,对世界和死亡的恐惧:“他做什么都失败,自杀都死不了。”
老而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