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移民
电影是欧洲现在敏感的非法移民题材,发生在德波边境,五组故事,人物有交叉。一群俄罗斯人想越境到德国,一个波兰出租车司机想给女儿买昂贵的衣服参加第一次圣餐礼,他的妻子也在想办法,她找到推销的工作,可是老板在破产边缘。另一个同事是新移民,好容易找到的工作竟然这样,一群青年在倒卖走私外烟,女孩被抓走,翻译同情其遭遇,帮助她却被她顺手牵羊。出租车司机帮助俄罗斯一对夫妇越境,为了钱而偷了人家的钱。他买了衣服却看到女儿穿着漂亮的衣服参加圣餐礼,旁边站着没有表情的妻子,落幕。没有导演的观点,只有导演的眼睛。很生活化的场景细节,真实,就象发生在周围的生活。也用很流行的手摇,看得头晕。只有不段变换眼睛角度。我不能看这些新式的拍摄。还是老塔的画面看得赏心悦目,又不是明信片式的美丽,如流动的雕塑。不过看老塔经常不自觉就睡着了,那音乐实在好。
导演叫汉斯什么的,嘿嘿,记不住。想起《喜宝》里的句子:汉斯 约翰 胡夫谨?汉斯 冯 贝克(亦舒笔下的核物理学界)说:好象德国就是这三个名字是的。呵呵。
跑题严重!在德国玩了一月,大概因为是局外人,没有感到移民的逼仄与困惑,不过大量移民的涌入,确实给政府社会文化带来好的一面,也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也不是一部电影可以涵盖的。他只是反映了这个现实吧,无奈的现实
2 ) 再次推荐
和《撞车》很像,但是没有撞车那么商业化和戏剧化
很明显同一题材一个美国风,一个欧洲风
我更喜欢遥远的光辉,纯朴自然一些
3 ) 观感
一个非法移民的故事,地点是波兰与德国交界的地方。应该就是电影台词中的法兰克福。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就自己知道的,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第一个就是电影里这个,第二个也就更用说了,位于德国中南部的金融城。柏林位于东德,很靠近柏林。是很多东欧人的移民首选地。电影中的移民是乌克兰的,应该也有波兰的。
那位演波兰出租车司机的男演员,就是基斯洛夫斯基的《三色》之《白色》篇里的男主角;那位来到法兰克福重遇旧女友设计玻璃的男青年演员,在德语电影里应该比较常见。自己记得的一个有,讲什么一伙年轻人组成一个自杀俱乐部什么的。兄长好像想撮合自己的妹妹与同学,妹妹似乎更喜欢一个做厨师的男孩。哥哥后来把厨师打死了,自己也自杀了。题目叫什么诱惑。VC上有。
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在警局里还是边关做翻译的女孩。一颗天使的善良的心。要是自己是她的男朋友的话,估计也会给那个乌克兰人两百块钱,让他自己去……然后跟女孩撒谎说那个人已经走了。“我得保护你”,的确有些自私,不过应该也是爱的见证。不过在知道你已经打定主意要把这个人藏在车上,过河到对岸的德国去。自己真的爱你的话,那自己应该陪着你一起冒险把这个人送出去。而不是像电影中的男朋友一样,坐出租车走人。如果要真是自己的话,我能坐到嘛?也不知道1个小时后的电影里的男友,还有新的变化不?
电影对白语言有德语、乌克兰语(跟俄语差不多了)、波兰语,少数英语
4 ) 很德国
03年在德国看的第一部德国电影, 极喜欢. 确实很德国, 取材政治社会问题, 理性隐忍现实的叙事. 可惜了同一年出来了Goodbye Lenin, 所以在当年柏林电影节上没能拿奖. 个人更喜欢Lichter, Goodbye Lenin轻戏剧的包装更讨巧, 讨大众的巧.
09年冬天在导演H-C.Schmid(是一帅哥)柏林Kreuzberg家中参加Party,告诉他这是我对德国电影的第一印象.
可是后来他的Sturm, Requiem, 并不是很喜欢. Sturm还在德国过内得了一个什么银奖, H-C的女友是制片.
顺便八卦一下, H-C的前女友是 Lola rennt 罗拉快跑里面那个红头发的罗拉.
5 ) 遥远的遥远的光辉
想着有这样封面的片子一定很好看。的确很朴素的片子,几乎很纪实,帮助和被帮助的都各有心思,战争对于人民来说只是单纯的生存死亡的2元论。安静的配乐,没有结局的结局,每个人的语言都不多,刻画得却很到位,小人物的心声,气氛有点局促和紧张,音乐起到了舒缓作用。不太大的制作,没有大腕,故事说的不错,也能让人思考,真希望国内也有这样淡定低调的导演,看我们看见。
6 ) 压抑得不忍直视~
德国一直给我严肃刻板沉重压抑的氛围,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在他们电影中获得的这种印象。真实的德国究竟是否如此?我没去过不得而知,不过看完这部故事情节跟目前欧洲愈演愈烈的难民潮极度吻合的电影后,我开始渐渐理解:为何德国在接纳叙利亚难民人数位于欧洲国家前列了。这并非是众多国内网民所不屑的“圣母情结”,我认为一方面很可能是历史原因所致。二战当年德国作为侵略者令很多欧洲国家饱受战火洗礼,以及令犹太人遭遇灭顶之灾,他们所背负的耻辱注定要随时想方设法为过往的恶果赎罪补偿,而另一方面则很可能跟这部电影中普通平民的考虑一样,要么自己本身就是由难民“转正”过来的群体,要么就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金钱。导演在描述这几种人群的心态时抓得相当精准,无论是女移民官还是为女儿凑钱买裙子的父亲,无不让我动容而理解,尽管最终曙光没能照亮每一位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
多线并行发展而最终汇合的叙事技巧现在看来毫不新鲜,但在2000年代初期非常流行,这不仅考验导演功力,还考验观众的眼力和专注度。可喜的是导演Hans-Christian Schmid完成得相当不赖。三四条故事线索,多组人物轮番登场的剪辑都很清晰。其实这部片子当年在柏林电影节上应获得更有分量的大奖,可惜最终仍败给另一部同样探讨现实问题的《尘世之间》。
6.5/10 是和看《爱情是狗粮》相似的观感,但配乐太铉兵夺主
2019/05/29,德国驻沪领事馆文教处。德语英字,平行蒙太奇,五条叙述线。遥远的光辉,或是恻隐之心,或是乍现曙光,与隐痛的现实并存。Ps. 那个演差头师傅的是个老相识了,他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里演过波兰移民。
叹一声,真实中的非真。
四星半。不同人物的挣扎与绝望拼凑在一起,指向同样渺小的希望,不需要未来,只要度过此刻黑夜,看见略带曙光的清晨。每个故事都混杂着各色滋味,善良伴随着欺骗,真心便随着背叛,怀疑背靠着谎言。那些无声的沉默,为这个现实的故事镀上了一层沉思的金。
因为这部电影开始迷恋德国电影及其他。
希望到深深绝望
勉力生存的五组人,越到后边融合得越好。手持摄影,色调阴郁,配乐恰到好处,很德国的电影~
2013.04.12 当代德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印象中好久没像现在这样看不懂电影了,囧,不知是老师各种翻译,还是这个故事实在太晦涩,导致我观影时,频频出戏,然后就这样,不明白整个片子,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呜呜~~~~(>_<)~~~~呜呜。。
每个偷渡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穷苦的人都有自己心酸。
感覺導演駕馭不了多線敘事了...
那时的你好单瘦。所有的这一切奔走,都是为了生存。
各种语言参杂一会儿德文字幕一会儿英文字幕加上这庞大的人物关系故事结构……看的我真是欲哭无泪。啥时候静心了再看吧。
写实的影象勾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关于他们的绝望与希望,黑暗与光明。
冲着AD去的,结果他戏份只有一点,Devid Striesow的出现到是个惊喜~片子很稳,最喜欢那个出租司机的片断
够残酷,就是镜头晃的头晕
求生路稻草!没什么刻意的煽情 还有嘛比生活更逼人哭啊
去德领馆的路上正好听到波米说什么电影公号就是电影百合网233感谢德领馆这股清流了- -
手持摄影和人物的悲剧命运混合在一起,让整部电影既粗糙而又拥有接近生活的真实质感。另外,海报真的很好看。
要去德国的穷人和在德国的穷人。不都全是善的。最喜欢的是August和Beata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刹那,你以为每个人都可以皆大欢喜。 然而,这样的曙光,只维持了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