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
更新:HD中字
导演:达格·卡利
主演:Kjartan Bjargmundsson,Pétur Einarsson,Sveinn Geirsso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3
简介: 他是天才抑或白痴?患有白血病的十七岁少年诺尔自觉比谁都聪明,不甘于平凡渺小屈从大多数人的规律;冬天的冰岛有如一座白色监狱,冰封的河川雪藏著他的青春热情,更增他内心的孤寂感。他梦想和心仪的女孩双双逃离此地,冲出牢笼,但是命运好像有心和他作对,拼命横冲直撞,换来的却是灰心失望,最后更落得一切失控,而只有付出惨烈的..详细 >
短短一部片子里有丰富的风格渲染和高潮,满满极地浪漫主义啊!!诡秘的光头/泼了一身的猪血(画面真是太艺术了!)/砸钢琴/雪崩前人们寂静的表情/地下室入口自动展开的地毯/毫无生机的爱情/挖不下去的冰山墓地/政府标准对于极地而言就是放屁/万花筒里的热带正吞噬基地生命!这就是一个环保片!
没有大悲大喜,平凡的力量
闷,又是一部需要耐心并认真看完的片子。少年的苦楚谁人知?但那迷人的雪乡风景如梦似幻,真是令人如醉如痴!
这是人生的不幸吧,恍惚致幻般的色调和绝美的音乐,又一部理想主义者崩塌电影啊。。。因为屏幕内太寒冷导致最后看的窝心看的胃寒,尤其电影最后那幕
电影原名直译过来是白化病的诺伊。《飞越雪乡情》这个名字实在是太俗套了,《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是非常贴合诺伊想要带那个姑娘远走高飞的意义。叛逆的意识可能源自于自我内心深处的自卑。当经历一切的挣脱却依旧是不可得的结果时,灾难袭来,将一切化作空洞的悲伤。结尾从静止画面变为涌动的真实海浪,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幻想。
我喜欢这个调调:粗野的,冰冷的,灰白的,孩子气的~~“你看一个男孩他在生命中感到无比沉重,已经散失了生命的动力,但是与一个女孩不期而遇,突然感觉到呼吸通畅,又可以在生活中飘浮起来。但这只是一小阶段的感受,很快他又会感觉到地心引力”卡拉克丝如是说
学习也学不会,走步路都滑倒,喜欢的女生还离你而去,喝个酒都喝不烂,真垃圾,真一无是处,对社会充满绝望,热带还只存在幻想,妈的整个青春就是坨屎,厌世的人就他妈应该乖乖待在地下室,被救出来还要被迫接受现实,躺在床上吹着冷风真他妈可悲
十七岁的虚无,以及遥远得必须通过毁灭才能抵达的梦
这应该也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故事。我们总幻想我们的生活应该在远方,自己的世界像个牢笼。而远方的人们也许正在幻想着我们的世界。讲述这个过程的故事就是此类电影,而另一半讲述“逃离”成功以后,来到远方的故事,主题却可能变成了思乡。也许结论就是,我们永远做不到珍惜眼前。
欧洲的电影就是这样看似平凡平静平淡平实,却总是让人回忆回想回看回味
在废墟中,noi找到了地下室的入口,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小天地,西洋镜中的夏威夷,海水慢慢涌上来...
男主是白化病不是白血病……这俩差挺远的。片名翻得也比较扯,直译就是“白化病诺伊”,“热带岛屿”其实也就是他在幻灯视镜里看到的向往的夏威夷(当然结尾挺不错)。冰岛小镇青年生活,倒是写出了特别在地性的人际关系。
没有什么比得上一个17岁的失望。
人生是一次特别冰冷寂寞的旅行
生长在冰岛的人,一辈子都没感受过温和的海风。这里似乎常年被世界遗忘,只有冰、雪与海,剩下的就是一群孤独的人。《航向热带的岛屿的冰山》色调阴冷,光凭环境和人物的行为动作就表达出了冰岛人内心的寂寞,拿枪打冰、看苍蝇在身体上行走、在冻土上挖坟墓,它没有提及国家,仅以点概面,用最细节的画面就描绘了整个国家的寂寥。最后的结尾处理的很有意思,十七岁的少年对浪漫生活的希望全部破灭,寒意袭来,黑幕终结。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却只是原地打转。
刚开始以为只是寂寞,后面原来是更深的悲伤。听死金的少年带有白化病的特殊美感,懒洋洋的叛逆着。青春题材是最没有国界与年龄的,冰岛的皑皑白雪带人进入回忆与情感的隧道。
在常態現實下,平庸成了社會的行為守則,而逆反則因偏離主流價值取向而被視為離經叛道進而遭遇擠壓和否決,所以,現實就是一種牢籠囚禁下的困頓,俗眾的惰性鑄成堅固的藩籬,慣性的暗長漸漸消解個體的反抗,關於外面世界的幻夢支離破碎,偶或想起,已是銹蝕不堪。我們在平庸中幻想著另一種可能的平庸。
这平淡的调调真好,不多不少的安静和刚刚好的决绝。前之没有青春;后之只有祭奠。有关于凝视的故事。音乐响起,仿佛时间停止。一遍遍的听,一次次的停止……PS:"Aim for a Smile"
无处蓝。荒乱有力的青春在这样的地方真是要生生憋出病来,逃离也不过是另一次灾难的开始。结实的黑色幽默,所有人都死了,所谓的自由也就是好好活着吧。热带岛屿是永远无法抵达的理想国,迎接一场雪崩,身和心哪个死了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是看到蓝色冰山的第一眼就认定会喜欢的片。想到Sigur Ros的音乐。始终蓝绿的色调,清冷的孤寂感。实在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