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评论电影,但这部电影看完后很让人深思,男主身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忍辱负重,在学校要忍受高年级学生们的欺压,在家受继父的毒打,他为了能顺利毕业,选择了忍,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母亲让他好好学习,真的算是痛改前非,最后拿出了优异的成绩给他的母亲,对于朋友,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室友也是学校唯一的朋友不受学生会的欺负,甘愿让他们用烟头烫自己的身体,毕业以后也还跟室友保持联系。对于感情也是很真诚,最后为了拿到写有那女生的地址的信封,甘愿去得罪校长,最后电影的结尾更是达到了升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擒贼先擒王,男主有几次好机会都浪费了,其实偷偷泼粪老大后主动找打还不躲闪,已经让那个老大对他有忌惮了,他应该一鼓作气趁老大独自溜马的时候去找老大,而不是等到最后都快被退学了才去。。。。
方法有3种
1、和谈,老大溜马的时候找到他,和老大谈我以后不找你麻烦你也别找我和室友麻烦,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老大因为心中知道这是个硬茬,应该也会算了,大家相互退一步给个面子就行了,老大应该会接受。
2、来狠的,还是溜马的时候,就像最后剧情那样吓破老大的胆,然后再和他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接下来,我在学校我不会给你难看,你也好自为之。这个方法是从心底摧毁老大的霸气。
3、来绝的,在那次全校对决中,他打趴下二个跟班的人后,老大其实已经慌了,而且群众已经开始站在他一边了,他不应该只是指一下就走的,而应该一鼓作气在所有人面前把老大也打趴下,老大在所有人面前败了,没脸了,然后男主顺理成章自己当老大!当时就直接夺权!
一所完全封闭的贵族学校里,学生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成为不公平的恶势力。这时,富有正义感的平民草根,不慎入内,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势必与旧势力形成水火不容局面,结果将如何发展?
首先想到的倒是两个日本东东:《流星花园》和《人间失格》。
如果是《流星花园》,平民草根自然是泼辣女性,最终因其反抗精神博得贵族恶霸青睐,从此花好月圆,浪漫有加,最终踩着昔日受欺凌同学的鲜血和呕吐物,步上幸福殿堂。恶霸也从一开始欺凌弱小,奇迹般转形成了豪侠仗义。
如果是《人间失格》,则残酷血腥,正义感的草根孤家寡人,虽有美少年恶霸倾心暗恋,却也无力阻止主人公在恶势力重重包围中被欺凌致死。而随着草根死亡美少年崩溃,上层集团也土崩瓦解。
所以,基本上,不速之客的下场要么招安,要么消失,没滋没味的结果。即使打破了昔日不平等的制度,也是两败俱伤。
这样一来,《邪恶》中简单而积极的胜利,几乎让我要为之叫好了。
这部根据自传小说改编的电影,从一开始便赋予主人公反抗不公的性格和体格。和其他故事中主人公被无意卷入和恶势力作对的漩涡不同,艾瑞克一开始就主动保持自己尊严而不惜破坏学生会定下的不公平制度。他对学生会的态度是:接受你们所有的惩罚,但是不接受侮辱。
所以,即使是给老生们擦皮鞋这种事情,他也坚决不做,吃饭时不小心说了粗话也不会顺从挨打。他像一个不讲理的权威讲道理,不卑不亢。当他被恶意报复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反报复。
艾瑞克也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被开除。因此,他没有去进行决斗,宁可被叫做老鼠——不需说,决斗本身也是不公平的,二个对一个,但其实在从小受到锻炼的艾瑞克来说,这本来不在话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怎么样,瑞典的这个学生会恶势力,也仅仅是个单纯的高中生学生组织罢了。他们没有日本社会中表现的那么夸张强大和极致,没错,学生会领袖是贵族,但这贵族的权威并没有大到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仅仅够形成一个小团体罢了。
主人公传奇一样的强壮是很英雄主义的。他学习很好,只是因为长期受继父虐待而好斗残忍。所以,他实际上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学生会不小心触到了大霉头。在新学校,他仅仅给游泳队成员露了一点身手,就已经超越了所有学生。所以,到了最后面临生死存亡,艾瑞克才最终爆发,表现出一种完全美国化的英雄:我要打碎你的鼻子,然后就打碎了,我给你留着右胳膊,于是就把另一条胳膊报废了。
他为了救同伴而宁愿忍受烟头烫也十足的英雄主义。
除了体能超常,英雄的主人公还非常聪明——功课难不倒他,如果不是经常打架也不会被开除来到私立高中。同时他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终把校长控制在手心里。——从这一点来说,不知道算故事太纯洁还是瑞典太纯洁。
结尾,重新站立起来的主人公连继父也不在话下了,以暴制暴。
抛开这些英雄成长的故事,从另一个方面去看,艾瑞克的母亲无法保护孩子,所以也就无法保护被长大成人的孩子痛打的丈夫。这个丈夫和她的缠绵隐约有所表现,还是很有感情的。而这样的她纵容了丈夫虐待孩子,也默许孩子报复丈夫。不,实际上她不是默许,而是根本无能为力。这个家庭是男人的,女人象个战利品一样无足轻重。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很喜欢《邪恶》这样的积极和正面,喜欢他的简单化处理,但这种简单化使整部电影变成了青春剧,失于肤浅。主人公太高大全,电影没有讲如果不是这么高大全的草根遇到同样情况将会怎样。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只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连他小小的爱情都是英雄的。
一、人生导师
能遇到一位人生导师或是精神领袖,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无疑是灵感源泉和创作的动力;对于常人,他们则是成长路上的鹅卵石,在迷雾中带来暖意指引方向。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以戈达尔为标准,划分了自己作品的类别,让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戈达尔曾经塞给他的一张纸条,上面表达了对其作品的不满。几十年后再次说起来,当年心高气傲的愤恨,已然成为了今时今日的遗憾。贝托鲁奇太想得到戈达尔的肯定,却忽略了最真诚的忠告听起来都不太顺耳。康德对于贝多芬的影响,更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感召。大学时代研读康德的论著,让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与世界观。当中年饱受耳疾折磨时,他又因康德的哲学观学会忘记不幸,埋头苦干。在耳聋后,贝多芬用笔和朋友交谈,曾写下“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康德!”肉体所能到达的限度总是一定的,艺术则是精神一次次超越凡夫肉体的最好证明。正是肉体的苦痛,使得他们的作品中渗透了洞穿生命的力量。这些都是可以编写进书籍的佳话。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遇到的“人生导师”多为良师益友,他们不见得完美,也有人性上的弱点,但是越过他的肩膀,你能看到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像多多遇到了影院放映员阿尔夫莱多,查理遇到了弗兰克•史雷德中校——多多爱上了那座天堂电影院,并在阿尔弗莱多的鼓励下继续坚持学习,回到了罗马,这才有了二十年后,身为导演的多多重归故里追忆往昔的感触;弗兰克是个双目失明沉浸于酒精和回忆中的绝望男人,但也是他支持着查理走上那条正确的人生道路。谁都希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个人站出来拨开险恶的假象,告诉自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是天堂。如同神话中的珀耳修斯,有了雅典娜的盾牌和忠告、冥神哈得斯的隐身帽、赫尔墨斯的飞鞋,他才能顺利地割下美杜莎的头颅,并成功逃跑,筑就一段传说。不过,生活毕竟不同于电影,就像阿尔弗莱多告诉多多的那样:“现实要艰难得多。”
如果,这些人,传说中的,书本上的,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你都没有遇见,该如何面对困境,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并能坚信不疑地走下去呢?
瑞典电影“恶行恶状”(Ondskan 2003)中的艾瑞克•庞帝就是这样一个靠自己的力量,挣扎于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人。当淘气、反叛、单纯的童年早已一去不返,未完成的学业让他还不能凭实力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在极具男权社会特点的家中,没人能阻止继父对他们母子的毒打,似乎上百年来大家已经对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如果说有些父亲还能将这种手段称之为“爱的教育”,那么艾瑞克的继父则纯粹是对权力的享受和暴力的发泄,饭桌上不留心掉落的餐具,都能成为一顿皮肉之苦的引子,接下来就是每日饭后继父用来消食和舒活筋骨的痛揍了。青春对于艾瑞克不只是“叛逆”两个字可以简单涵盖的,他生活在暴力与压抑中,拳头是他唯一知道的武器。继父打在他身上的力量,他再一点点打出去,这让他在正常与疯狂中取得平衡。不过,与继父在家中不可置疑的权威不同,艾瑞克并非是学校的权力中心,至多是个普通学生,对同学的殴打完全被列入了操行恶劣的行列,校长用“恶行恶状”这个词将他驱逐出了学校,并扬言没有公立学校会要他。于是,母亲变卖财务凑钱让他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给他最后一个机会,能上大学,选择自己的人生。代价是他不能再打架,必须严于律己,安稳毕业。
二、等级制度的世界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比如曾有人写道,在英国的剑桥,每到用餐时,学生都要站着等待教师入座,才能落座。这是一种礼仪,且包含着等级制度的烙印。
艾瑞克就读的私立学校坐落于远离斯德哥尔摩的郊区,环境优雅、静谧。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会觉得这里的学生文质彬彬,相互间相处融洽。学生会会长奥图史翰热情的介绍,给初来乍到的艾瑞克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到了晚餐,全体学生集聚在一起,艾瑞克才接触到学校真实的一面:吃饭时,学生都是不分年级混坐的,真正用来划分他们的是严格的阶级关系。贵族是最高等的学生,其他的都按家庭富有程度来分类,至于没钱的那些人,根本上不起这里。老师一般不插手管理学生吃饭时的纪律,都是由一位桌长和一位副桌长管理,惩罚可能是用任何一种餐具狠敲头,或者是一次罚站,又或是被取消周末假期来打扫学校。平时管理学生秩序的,是学生会会长史翰和他的几个副手。不仅学生中的等级森严,连历史老师都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如何根据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高低贵贱。这么一来,当知道学校禁止学生和餐厅服务员交谈,似乎也就不会那么惊讶。私底下,学生之间喜欢讨论的,不是时事趣闻,而是其他同学家长甚至包括老师的政治倾向。
不少学生,尤其是新生,对学校这种由一小撮人享有至高权威的做法很是愤懑。但也做不了任何反抗,只能乖乖受罚。家庭社会地位是生下来就受之于父母的,通过普通的努力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咬紧牙根,熬过新生期,也许过两年,他们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对于新生受到的惩罚幸灾乐祸。
学校门前的斗场是唯一一个新生可以对高年级生还手的地方,不过被叫到那里的人通常只有被多个人围殴的下场,没有公平可言。而最令人齿冷的是围观的学生全部都欢呼雀跃,振臂为打人者助威。在这个小圈子内外,他们处于不同的位置,也变换着身份与心态。当他们被打时,总是充满愤怒,希望快点结束这一切;当他们围观时,则都参与了打人的角色,希望他们下手再重一些,血再流多一些。他们从心底畏惧权威,却又很享受权威带来的征服的快感。包括学生会会长,都是由受人欺凌的新生长成的。他们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站在那个耀武扬威的位置,把一切怒火都发泄到别人身上。说起来,这是一种让人不齿的报复心态,小人的做法,与中国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背道而驰。但是在学校营造的独特环境中,这俨然成为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校方鼓励他们这样做。这样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深切体会权威与等级的力量,因为到了社会上不过是另外一个更大的等级圈子。你得不断往上爬,才能免于总被人踩在脚下。
以艾瑞克的个性,注定与学校的环境格格不入。虽然他已经尽快了解校规,遵守规定,却还是一次次触犯了学生圈子的权威中心——以学生会会长奥图史翰为首的学生会。一般人只是看到史翰就害怕了,偏偏艾瑞克不把他放在眼里,坚持不道歉、不服从的态度,更是不理会他们无理的要求。他不羁的性格和年轻气盛,让自己和学生会之间走入了一个难以预料的危险较量。艾瑞克的无所畏惧让史翰等人深感威胁,躲在权威背后的他们脱掉身份的遮羞布,也不过是几个没胆量的毛头小子。当身份不能威慑住一个人,那么史翰就要想尽办法让艾瑞克学会畏惧。于是,他叫他胆小的“老鼠”,加重禁假的长度,让他做徒劳的活计,凌晨进入卧室偷袭他。艾瑞克则一直是不予理会,能做的事情就做,但也决不因此而服软,任他们作威作福,反而趁机巧妙地予以反击。
两者间矛盾的交织的第一次顶峰,是艾瑞克成功地第一次反击了史翰后,在饭桌上还不肯放过地嘲笑他。他的肆无忌惮严重威胁了史翰的权威,也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这种时候,暴力就成了巩固权威最直接的手段——史翰在全体同学面前对艾瑞克大打出手,艾瑞克背着手任他挥动拳头,鲜血横飞。所有学生都停下来,静静观看,无人喝彩。在他们熟知的规则中,暴力是存在于斗场中的一个娱兴节目,越多痛苦才越精彩。当这种暴力堂而皇之地走上了饭桌,就在无形中打破了一种规则,也打碎了他们隔岸观火的心态。雨点般的拳头仿佛打在了每个人脸上,让他们惊觉自己不过都是在这样的暴力下求生存的人。斗场不是给他们求公平的地方,只是权威炫耀自己力量的舞台。一切暴力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不分时间、地点。最后,结束这一切的是餐厅服务员玛莉亚的一声大吼。她来自芬兰,那里容不下这样仰仗权势欺凌弱小的人。不过,一切还没完,事件的高潮是校长的出面。他从餐厅的转角走出来,看着打红了眼的史翰和几乎神志不清的艾瑞克,脸上是平静的神色,似乎对这种场面并不陌生,只是简短地吩咐:“够了吧。”如此就为意外的暴力流血事件划上了完满的句号,没人再需要想起来,也没有必要讨论。校长的态度传达了一种信息:关起门来,怎么打人都行,但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应该收敛些,毕竟我们是讲究礼仪的学校。这与艾瑞克继父打人的做法在本质十分类似。他每次殴打艾瑞克都要走进卧室,关起门。仿佛一旦关起门,这就成了一件不容外人插手的私事。尽管如此,礼仪还是要讲究的,绅士的样子还是要作出来的,但在个人王国里,他们依旧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在那个世界,礼仪与道德无关。
三、操行零分
电影从头至尾都冷峻压抑,随着故事的高潮迭起、峰回路转,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导演用艾瑞克和史翰的较量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深深触动每个人的,是艾瑞克自身的一种挣扎。他该如何做?才能在不出手打架,不被开除的前提下,还能保护自己,保护尊严,保护自己的朋友和爱人。他试过对抗,也试过妥协,也用过妙计让他们有苦说不出,他甚至顶住压力赢得了游泳比赛。可惜他做的努力都无法在操行评分上体现出来,操行分数始终挂在及格线的边缘。换了学校,循规蹈矩,依旧被视为品行恶劣,操行不佳。
操行本来是评价一个学生品行的标尺。但品行优劣却又很难有具体的文字标准,毕竟人的复杂性远不能用几个分数来评定。这所学校却将操行与个人对于学长的服从程度直接挂钩,倒也算符合了学校一贯从家世等背景评价一个人的作风。就像艾瑞克的好朋友皮耶•唐吉,他是全校最聪明的学生,人也敦厚谦逊,却遭到同学的嘲讽,甚至被历史老师当作劣等种族的典型。
关于学校对于学生操行评价的做法,不少导演通过镜头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法国导演让•维果显然提倡爱护孩子淘气玩乐的天性,不要过多地限制和批评,阻碍他们的创造力和正常的成长。在其作品“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 1933)中,生活在小学寄宿学校的孩子们处处受到校监的控制,他总是试图让玩心正重的学生循规蹈矩,却屡屡受挫,被一群活力四射的孩子耍得团团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判他们操行零分,取消休假,用惩罚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几个孩子也不肯就此善败甘休,趁着校庆日,登上房顶占领了学校。电影从头至尾都散发着活泼、诙谐的孩子气,无限的活力,无限的创造力,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借由此片,可以看出导演意欲突破传统守旧的教育制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建造一个更好的乐园。
如果说“操行零分”用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青春年少与腐朽制度的冲突,那么英国导演林赛•安德森就在“如果”(If 1968)中愤怒地抨击了学校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校长嘴上说要培养新一代的青年才俊,却仍旧沿用培养传统标准的英国绅士的教育方式。使得古板,沉闷,阿谀奉承的人占了优势,新生和弱小的学生永远受尽欺负。这里处处都讲传统,连督导员鞭笞学生都有一套特殊的方式,他们穿着整洁的西服,风度翩翩地向新生挥下鞭子,毫不留情。内心的冷酷与外表的虚伪作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查维为首的几名学生也像“操行零分”中的孩子,占领了学校,只不过他们不只是爬上屋顶,而是拿起机枪向人群扫射。最后的镜头就定格在炮火中查维愤怒的面孔上。是谁让本该欢快求知的脸上,满是仇恨?应该感恩的心却指向死亡?故事是杜撰的,电影是虚构的,一切都在“如果”这个名字的前提下成为了一出精心编写的闹剧。但是那种愤怒是真实的,指责是确凿的。事态不能等到不可挽回才痛定思痛。
在“恶行恶状”中,谁都看得出,操行优等的史翰实际上是个胆小懦弱、趋炎附势的小人。而艾瑞克虽然不爱说话,很会打架,却从不欺凌弱小,反而爱提人伸张正义。学校操行的标准恰恰与社会上对道德的标准相反。可以说,正是学校畸形的教育抹杀了艾瑞克这样重情义的人,造就了无数史翰这样势力、冷酷的人。教自然课的老师并不明白学校的内幕,他还指责艾瑞克没有保护好自己的朋友,让皮耶被迫退学。就是说,哪怕在这个学校乌烟瘴气的氛围内,也有人怀有常人应有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是他不知道此中状况。就像社会上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现象一样。所以,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错误,就不坚持少数人的正确选择。艾瑞克用沉默对抗,用暴力反击,试过各种方式坚持,在一次次失败与磨练中,他终于明白了该如何在自己毫发无伤的情况下给予对方有力的一击,明白了如何不再活在继父的阴影下。他找到了那些躲在权势背后的人,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怯懦。他从一个爱打架的男孩成为了一个懂得自制的青年,能挺胸抬头地走自己的路。那双曾经饱含愤怒的双眼终于沐浴在阳光下。
杰克•凯鲁亚克曾在书中写道:“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所谓征服世界,并非一定要站在世界的屋脊上大声呼喊,而是在这里寻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走那条不怎么平稳的道路,不会迷失。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460645/
校园规则 这是校园潜规则吗?他最后有去找那个芬兰女孩吗?
为了说满一个故事什么都往里面填
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爆发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不爆发比爆发更深刻。一咬牙,给四星!ps,不自觉联系马粥街,显然比后者强很多。AW的处女秀。第一眼觉得有点像麦扣癖但比他帅,缺点就是有点儿矮。
想到了爱沙尼亚电影《班级》,当然没有《班级》那么冷酷那么残忍啦,基本上还是通俗情节剧来的,所以批判力度也没那么狠。可能是腐女会喜欢那种电影类型……
你后爹拿皮带抽你时,你亲妈在外屋弹钢琴。甘地在很多时候是个笑话。暴力发源于兽性,只证明低等和愚蠢。而政治手腕+等级压迫存在的根源在于高等动物的邪恶兽性需要可持续地有组织有纪律地长久且缓慢地彬彬有礼地发泄下去。(挨打时墙上黑衣女人的背影特写)面对不公,请直视敌人,永远不要背过脸去
之前在数字频道好象看过这片子,印象到现在还有点,男的外型很优!
不错,但是不够深刻,对社会还抱着一丝温存的希望
崇尚暴力的人通常都是最没用的胆小鬼;看似胆小怕事的优等生,其实心里常常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和校长其实都是道貌岸然的家伙;麻木不仁且早已无是非观可言的众人是时代的牺牲品。这个时代需要绝对的变革者。
该有的压抑有了,该有的爆发也有了。还是差一口气吧,似乎虐的不够惨,又似乎合理性不够,总之差一口气!
高年级学生控制着学校 令我想起了《Another Country》老师上课用学生做样板讲人种区别的时候亮了。不喜欢男主 冲动暴力愤青自负 不就是守规矩大家都好办事嘛学生会长已经再三饶他了…这么拽拖累同伴有必要嘛 他一开始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啊………
暴力的本质是权力,权力的本质是让他人服从的能力,一言以蔽之曰“控制”。无论是校园暴力、家庭暴力,那些对他人施以暴力者,内心一定藏有对失控的恐惧。能控制自己内心,能淡然面对客观世界失控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而那些向他人挥舞拳头、掩盖恐惧的人,不是。
在启蒙时期莫名淘到的第一批好片子之列,这次重温高清,依然激动 Gustaf Skarsgård reprise
所谓的朋友不过就是一句再见,打抱不平,充当好人,不过就是安抚自己那颗正义之心,who TM care !六年级的初中生,就算再坏能坏到哪去?贵族学校常有的事儿,谁没搞过制度,欺负过低年级的学弟,这些随着年龄的成长回过头来只觉得当年真是可笑。男主角有点像某个国际名模,打的带感!
7/10。家庭聚餐讨论成绩单均以拉镜头表现父权,母亲演奏钢琴是掩盖体罚的和谐声音;准许以下犯上的拳击场、强迫劳动代表逾越国家法典的封闭体制,区分种族优劣的授课、游泳赛冠军瓦解了荣誉和身份的价值(小树林的甘地式非暴力恐吓,摘掉戒指来奚落贵族),香烟象征权力最后律师要求校长还信时也抽着烟。
某种角度可以看成是健身宣传片,毕竟壮一点终归是有好处的。
禁忌的青春 荡气回肠的电影
绝对的瑞典佳作
也不是说不好,非常干涩的片子。。。。简单到令人发指,完全不相信这是2003年的电影,风格和叙述方式完全就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信息点太少,素材运用的感染力很差,修辞方式也是小学生中心思想级别的,简而言之浪费时间。最后冲突的解决方式无力吐槽
这是我们期待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