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争的态度,恐怕只有争议区域的人群才算是近乎理性的。对于这群人而言,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就像潮水浸过身体而又退去,转而又席卷过来。”
“他们根本不会关心胜负的结果,也不想知道到底鹿死谁手。他们心里清楚,政权的更替无关乎他们的福祉以及社会地位的改变,他们依然要为新的主子做牛做马。”
——乔治·奥威尔《1984》
“战争即和平”是奥威尔在《1984》里提到的一种治国理念,乍一听似乎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但其实是一种相当高明的政策——战争是服务于政治的工具,它最大的用途是为了稳固现有社会阶级,也就是所谓的和平。从古至今,历史无一不是如此。
而这部纪录片正是通过21世纪伊始美国对外的两大战争作为切入点,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战争即和平”的概念。
本片从“911”事件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小布什总统政府对两个中东国家的不同态度,一个是基地组织领袖本拉登的家族所在地沙特,另一个是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伊拉克。
同时导演还结合文件资料、新闻发言等证据,深度挖掘布什家族和沙特家族的关系、戳破反恐战争背后的谎言,并通过采访和战争影像资料,揭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民众们的影响和伤害。
导演在试图探讨一个问题——美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政府口中所谓的“正义和自由”?还是上层阶级的利益?
如果是前者的话,911事件发生后,在所有民用和商用航空都被管制的情况下,为什么留美的本拉登家族成员可以第一时间被运送出国?这个时候,正义在哪里?
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相当的证据表明“911事件”和本拉登有关系,询问相关人证是符合司法程序的吧?导演给我们抽丝剥茧梳理了布什家族和沙特家族的商业利益关系,这或许可以更好地解释政府的这些行为。
那反恐战争的受益者是谁呢?是美国或者伊拉克的老百姓吗?当然不是,是战争中出售军火和通讯设备的商人,是战争结束后负责伊拉克重建和开采石油的商人,是向笼罩在恐惧阴影下的老百姓出售安保系统的商人......受益者都是特权阶级,属于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也是发动战争的人。
战争真正受害的是谁呢?是从未侵略过美国也未宣称要恐怖袭击美国的伊拉克老百姓!可能有人会说,在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下,伊拉克的老百姓生活本来就很悲惨,美国出兵正是为了解救他们。但20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有变得更好吗?战争只不过是在老百姓的伤口上撒盐罢了!在美国号称的精准打击下,不少平民沦为战争的牺牲品,他们应该感谢美国带来的“正义和自由”吗?
同时受到伤害的还有奔赴战场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他们大多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例如导演的出生地——密歇根州的弗林特,由于常年的低就业率导致很多当地家庭的成员(包括女性)都将当兵视为最好的生活选择,但如果他们不贫困,他们还会选择上战场吗?
导演对国会议员的街头采访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当政府号召人民为国效力、派专人在贫困地区征兵时,政府官员们却几乎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战场。
在一场战争中,上层阶级负责动动嘴皮子并从中获取巨大利润,而下层阶级则负责承担所有的痛苦,一边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不仅要承受生命风险,甚至连补贴预算都被缩减。如此一来,阶级进一步固化,战争即和平,真是太妙了!
奥威尔的《1984》本来写的是独裁国家的社会现状,没想到在“民主自由”的美国也不遑多让!无论政治和战争包裹上什么外衣,它们都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遮住的是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贪婪、自私和残酷。
片尾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当失去儿子的母亲前往白宫时,一位路过的大姐大声质疑其痛苦的真实性,并毫无同情地说道:“你应该怪的是基地组织!”,全然不理解他人的痛苦。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愚蠢和无知的人,发达国家也不过如此,这些人是阶级统治的产物,等级社会即是存续在这种愚蠢及无知的基础之上。
回到这部纪录片本身,它的剪辑逻辑非常自然流畅,各种素材的利用和穿插都恰到好处,而且在结合配乐碰撞出的鬼畜效果可谓是讽刺至极。哪怕抛开它的社会意义,仅从制作内容上来看,这也称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
但这部纪录片在发行时却遭遇了不少挫折,原制片商迪士尼公司宣布退出该片在美国的发行,并禁止下属的单位米拉麦克斯公司发行,中途索尼公司也停止该片的发行计划。最后,米拉麦克斯的公司老板自掏腰包买断《华氏911》,和狮门影业与IFC电影公司一起才得以发行这部纪录片。
这些波折缘何而起,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庆幸的是这种声音最终还是被听见了,这对“一言堂”世界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任何声音都是主观的,带有“个人偏见和政治倾向”的,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影片中选取的素材其实也都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它们都是证明导演的观点而存在的。
我们先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最起码它拥有被表达的权力。理想的社会不就是——所有声音都有发表的权力,且都可以互相尊重和理解吗?至于要不要相信这些声音,那也是个体的权力。
以上!
尽管历史上有着这么多前车之鉴,后来者总能不负众望地继续重蹈覆辙,权当做记录吧!毕竟是明事理以来“经历”的第一场国家级战争,等过几十年来再看看后世的评价!
写于2022.4.22,俄乌战争的第58天,冲突不断升级,谈判仍在继续但进展缓慢。
关于事实本身让人不适的地方本身已经被摩尔表达得够多:选举舞弊、政治与商业利益勾连、不同的利益集团勾连、对不相关的伊拉克巴格达平民的打击、儿童的、少女的、士兵的身体、政客的变幻与庆祝。每个人甚至都没有在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从政客、商人、甚至是导演摩尔仿佛都有自己的计划。
单作为一个想要清楚一些的观看者,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太累了,要不断地撇开那些摩尔强力影响的情感因素,对每个镜头的有意拼接,每句自带讽刺的解说词,甚至是「独具匠心」的背景音乐,都是对我观看的一种干扰。这个「纪录片」所传达出来的愤怒、嘲讽和阴谋感也许会使某一些观看的人,对某些事情得到最终的、彻底的失望。一切都太没意思了,一切都太奸诈了,所以,是不是要hold yourself together,独善其身,别再被那些孙子骗了,或者让我们跟着摩尔呐喊,呼喊出来一个美丽新世界?
这部片子是为了什么?这种具有事实拼接的纪录片能够带来的愤怒无疑是更加真实、更加剧烈、也更加无力的,而这些强烈而无望的情绪的输出,足够让一些人对这个世界极度失望。
成年之后,你以为自己正在荒诞剧的中央,有人笃信宗教、有人笃信金钱、有人笃信自己正在奉献给国家,成年人的游戏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高级版的阴谋地狱,你置身于其间,要提醒自己离18岁已经很远了,你应该也在这个欺骗与愚弄规则中来去自如并且理解这一切。
所以,「纪录片」 真的能够承受摩尔带给他的功能吗?或者摩尔应该这样做吗?「华氏911」应该被冠以「纪录片」的名号吗?
我在观看的时候,看到「人偶化」的布什、商人、议员、普通士兵、「烈士」家属,产生了一种动漫人偶感的同时,产生了一种恐怖谷效应,可能是因为我不敢想象事实如此,可能是我在看到人偶化和现实真是的对接之后感到胆寒吧。
那个傻比演的真好。
美国李敖有话说
江奶奶也有把小梳子
1.政治阴谋,真相难寻。越是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日常”,越是不会让人去怀疑所谓的“合理性”和“真相”,于是人们昏昏然生活在谎言中,那是所有人的“真实”;2.不公平,是不可挽回的真理。
歹毒的死胖子要整死布什个B,哈哈~~~
纪录片的效果就在于震撼世人
前半段很有意思,另类解读。
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纪录片,迈克尔·摩尔的政治倾向性突出,从手法和内容上都有违传统纪录片中立客观的特质,但还是感染力十足。前半段揭露布什从当选、“黑金”丑闻到反恐的多处黑幕,后半段批判伊拉克战争。全片将幽默感与沉重感并置,通过剪辑、配乐、旁白将对比和反讽运用得炉火纯青。(8.5/10)
扑通跪倒在鬼畜的剪辑面前
议员们是不会让自己孩子上战场的
爱国中年摩尔
相比胖子其他的作品,这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片子倒是没有多么的喜欢,当然胖子一贯的水准摆在那儿是没可能差到哪儿去的。一如既往的,他带有强烈倾向性和引导性的用旁白和剪辑抨击着小布什政府,配乐依然给力到想揍他。对于一针见血的讽刺,胖子表示已经习惯了。【纪实】?算了吧,本来也不是个老实的!
那些相信所有的此类影片都是为特定政治集团服务的人注意了,中国有这样一群导演,他们看不到任何能为之服务的政治集团出现的希望,却仍然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事实,不管你如何轻视他们
时在广州
很强。对布什的表情记忆犹新。
第三世界的国家高层们看后会有什么感想呢?
我曾以为这是一部纯粹讲述“911事件”来龙去脉的纪录片,以至于9.11这天特地观影时,前面的十几分钟看得我有点搞不清楚状况。随着观影的继续,我不太敢相信所看到的一切,原来事件的背后有这么多我所不知道的纠葛?惊讶中!《华氏9/11》获戛纳金棕榈奖后北美票房大卖,布什拿了金酸莓最差男主角……!
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能够拍出华氏911呢
我就是信了,怎么着吧!
批判的不僅僅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