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这部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血浆四溅”,刺激观众的感官。比起成名作《英雄本色》,吴导这次把电影的格局放大了,加入了好多敏感的政治元素,与越战相融交错,比《英雄本色》更丰富,有张力,有血有肉,可以说是吴宇森创作的又一部巅峰经典之作,在当时无人能及,这也是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港片了。 故事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三人离港之前,香港受到大陆文革的影响,局势动荡,乱世之下。阿B(梁朝伟)、阿辉(张学友)、阿荣(李子雄)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为了阿B顺利结婚,阿辉向黑道借钱,又被混混儿打劫、啤酒瓶爆头,他都一声不吭,硬是把钱拿回来,完成婚礼的操办。后来由于阿B、阿辉在港失手杀了人,三人被迫离港。 再次,恰逢越战,三人在越南颠沛流离,乱世漂泊,出生入死,亲历了越南战争的残酷惨烈,统治者视百姓如草芥,南越军人肆无忌惮的向无辜百姓和亲北越民主人士开枪,军人打劫金店,北越士兵以枪杀俘虏取乐,种种暴行,令人愤怒。 期间,遇到了一个香港歌星,叫甄秀清,阿B对之一见钟情,阿辉也有所心动,二人有了解救甄回港的想法,于是与当地黑道死拼,救出了甄,她却不幸中弹最终死去,二人有点遗憾没有实现她的愿望。 这是重头戏,比起《英雄本色3》,场面更加震撼,更加宏大,主要在南越,穿插了美军与北越军战斗,火力全开,出动直升机,营救美军俘虏的场景,可以媲美美国的越战大片了。 在这里,不得不说下阿荣,一心只想荣华富贵,把金钱看的比兄弟情谊都重,迷了心窍。阿辉重情重义,舍命救他,都没挽回他的决绝。背叛兄弟,甚至不惜开枪打阿辉的头,抛弃阿辉,令阿辉沦落至生不如死的境地。为了那一箱金子,阿荣不惜开枪打死无辜的百姓,一人逃走。阿B不得已一枪结束阿辉的痛苦。 也提下阿乐,(任达华饰,这或许是任达华最早出演的电影,是个配角,已崭露头角),这个职业杀手,有情有义,在北越游击队的围追堵截之下,助阿B一臂之力,返回香港。 最后,回港之后,阿B为了替阿辉报仇,与阿荣反目成仇,飙车打斗的场面也很出彩。最终,阿B以牙还牙,用阿荣伤害阿辉的方式,一枪爆头,打死了阿荣,也正应了电影英文名字“Bullet in the head”,“头颅上的子弹”。 吴宇森把兄弟之情表达得透透彻彻,看的我们热泪盈眶。这部跟英雄本色一样出色,我很喜欢。
导演吴宇森曾多次表露自己对于《喋血街头》的喜爱,它既是吴宇森个人童年记忆的影像书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悼念与续写,而张学友饰演的辉仔恰是他记忆的原 点,也是影片情感结构的张力所在,三次被爆头,三段推进,混响出头颅的哀嚎。 辉仔第一次被爆头是在阿B(梁朝伟)新婚的雨夜,借到钱的辉仔急着赶到酒馆结阿B婚宴的账,不料路上却被另一波小混混打劫,他死守着钱却被人拿瓶子爆了头,回到家稍加处理,他佯装没事人出现在阿B面前,是夜,辉仔再次被无情的父母赶出家门,阿B目睹一切追问之下知晓真 相,和辉仔一起踏上不归路。辉仔这次被爆头,使剧情产生了第一个转折点,让三兄弟不得不流 亡异乡,进入那个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悲惨世界;在情感上,辉仔第一次被爆头发生在三兄弟情义最顶峰的时候,虽然没钱又被看不起,但他们的情义令人动容,从今之后,他们的情义也在战火中一次次被销蚀。 辉仔第二次被爆头发生在草丛中,大哥细荣带着受伤的辉仔躲避着追捕,但辉仔因疼痛不断发出的呻 吟声,让他们有被发现的风险,所以细荣一次次用力摁住辉仔的嘴巴,随着追捕者不断靠近,细荣最终选择以爆头的方式结束辉仔的生命,以求保住自己的性命和那一箱日后翻身的金叶子。辉仔第二次被爆头促成三兄弟彻底的决裂,关于男性情义的故事就此打住,变奏为复 仇故事;在情感上,这一呛给所有人都留下极严重的心理阴影,成为他们最终选择过某种生活的动因。 辉仔第三次被爆头发生在香港,阿B带着辉仔的头骨回到香港,本想向细荣讨个说法,却被无情指责,最终二人互起杀心,阿B要为辉仔报 仇,细荣要除掉后患维持现在的风光,在搏斗之后,占上风的细荣一手拿着头骨、一手拿着呛,将呛塞进阿B手中,头骨被击中。在情节设置上,这一举动让本存有一丝幻想的阿B彻底绝望,最终杀掉细荣,而细荣对着头骨神经质般的念叨,说明他的心理已经极度疯狂;在情感上,由阿B完成这最后一呛,既有着送辉仔最后一程的味道,也有着向往事告别的意味,这一呛要是由细荣开,在剧情和情感上都达不到这个高度。 吴宇森对于细节的拿捏,在某种程度上比他的暴 力美学更有味道。
吴宇森的又一部颇具野心的颠峰之作。剧情类似英雄本色,但时代背景移至越南战争,场面更大更真实,火药更爆烈。成千上万难民迁徙逃难,装甲坦克直升机全副武装,炮火连天震耳欲聋,逼肖地还原了战争的残酷。
大场面大制作,真实背景,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人物离奇命运的虚构性。英雄本色的时代背景不那么鲜明,几乎可以理解为架空背景。构筑人物形象、命运的余地较大。背景一旦落实,人物的言行举止就要与时代气息贴合,否则就会别扭。在越南战争这样庞大的时代背景下,三兄弟混入黑帮,单枪匹马颠覆黑帮这样的设定就显得勉强,不可信。在架空背景中观众却能接受。
被越共俘虏后,张学友被逼枪杀美国人,颠狂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歌神的演技在这一段落中得到完美呈现。除此之外,在其他段落中都有点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最佳注脚。歌神的脸总是过于白嫩了一点,眼珠子总是最大限度瞪出眼眶,以致于发展成网红热图,并非偶然。
伟仔的戏能收能放,动静适宜,总是恰到好处地表演出导演的意图。被逼向自家兄弟开枪的段落,怒火中烧,欲哭无泪,笑中含泪,多种含混的表情在脸上凝结闪现,专业。没能拿奖太可惜。
相比较而言,张学友的戏总觉得有点抢。尤其是三人同时喜欢上歌女的戏份,张学友的情愫总像强行嫁接上去的。任达华与伟仔同时恋慕上歌女,是合宜的。三者同恋,显得累赘。大约《英雄本色》开了个好头,发仔无意间的抢戏反而一鸣惊人,造就了一部经典。主创对“抢戏”采取默认纵容的态度。
任达华饰演一名中法混血的职业杀手,外形俊朗,身手敏捷。也是吴宇森片中标志性的“浪子”角色。一袭白西装,稀虚的胡渣子,迷死人不偿命的微笑。任达华是胡渣子最性感的华人男星,没有之一。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他身上完美呈现。与琴师抽着雪茄聊着天,优雅地从钢琴底部摸出冰冷的手枪。突然闯进男厕所,与伟仔深情对视。观众前一秒以为二者正要基情燃烧时,下一秒拔出手枪就是射。摸出雪茄点燃,美美地抽上一口,夹在门把手上把门轰开。雪茄炸弹,创意叫绝。
还有袁洁莹……天哪,还有比这更玉女清纯的颜值吗?五官细致,眉如弯月,眼如杏仁,鼻梁长而微翘,还有那一对倔强、肉感的嘴唇。最最典型的“南人”脸型,所以她的”蓝凤凰”会那么经典,因为符合人们对苗族人的最完美想像。港星中不乏清纯玉女,但像她这样的清纯中略带媚态,媚又不显得艳俗,仅此一款。
镜头转接,蒙太奇手法当然是吴宇森的拿手好戏。印象较深的一处是越共枪毙人肉炸弹一幕。这一段场景刻画极真实,三兄弟吓得魂飞魄散,表现到位。在人肉炸弹倒下时,镜头转切一尊“圣母怜子”雕像,即表达了同情,又自然不突兀。
当然最经典的一组剪辑,当属最后梁朝伟与李子雄大决战。二者开着奔驰性命相搏,夹插三兄弟年轻时驾着自行单车互相追逐嬉戏,令人不胜唏嘘,极具讽刺意味。
年轻的人们哪,你们一无所有却那么欢乐。如今的你们啊,如此富有却你死我活。
——————————————————————————————
乱世人漂萍,兄弟情惨烈。吴宇森本人最中意的片子。
本片以六七暴动为背景,真实再现了暴动现场,但男主角梁朝伟仅仅是碰巧在场,他的旁观者视角表现出与这一事件的疏离,背景真的只是背景。这样的处理在之后越战民众抗议现场再次出现,其中一个镜头隐喻了某年北京的一幕。似乎除了呈现运动的暴力与非理性,导演并无深意。片中居民区即导演年少所居石硖尾
现代版刺马,翻版猎鹿人。戏里学友哥最出彩。
遇事为朋友两肋插刀和插朋友两刀的故事。阿荣太扁平了,若加点儿人情味的无可奈何会更让人痛心。故事讲得有点乱,有废笔,整体有平平之感。音乐挺好的,梁朝伟的演技撼动人心。人生得阿辉阿b这样的一朋友足矣。
22年前的港片。兄弟、女人、枪战、追车、爆炸…典型吴宇森电影。感觉吴宇森玩得真是太HIGH了。直接上越战戏,子弹炸弹群众演员跟不要钱似的往上弄。电影对战火中的越南时局与兄弟反目成仇的刻画相当深刻。三位男星演技均佳,张学友尤其出色!赞!但主人公不死定律以及狗血剧情让电影显得虚假做作,遗憾
开头很燃,然后嗅出残酷青春味,逻辑有说不通的地方,但最终悲剧色彩盖过一切。六七暴动的背景很新奇,很多人物出场之后再没交代。细荣的性格转化得太快没有说服力【我的子雄叔叔才不是那样的人哼!←有病】袁洁莹真好看,张学友真悲剧,但他俩都不及被迫亲手做掉自己两个最好朋友的时年28岁的梁朝伟。
影片不惜用了大量的情节来表现阿B、辉仔的重情重义和细荣的重利薄义,使之夸张而体现深深的差异,在机枪炮火流弹硝烟中,兄弟之间的情义与背叛同时展现出来,这就是吴宇森,爱情永远只是配料,兄弟情才是主菜。认同了张学友的演技..虽然他在后来的影片中,表演太多雷同。
这片子虽然很傻,是吴宇森最好的片子。枪战和战争场面,兄弟义气、英雄主义。张学友的演技亮了,梁朝伟的影帝气质开始显现。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小人物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为了活下去,杀人身不由己。不懂爱的男人冷血残酷贪婪背叛是早晚的。就连刚认识的任达华也有情有义出神入死,可见交友需谨慎
吴宇森出品。动作场面火爆,真实而惨烈。兄弟间恩怨情仇,比起《英雄本色》式的英雄片有着更为深刻的反思。片子的最后又穿插剪辑进年轻时三人自行车的片段,很感触。
影片英文译名“头颅上的子弹”更能贴切表现主题,而全片主角其实是张学友~~
在暴力美学之外,吴宇森试图将这个关于友情贪婪和背叛的故事溶于乱世的大背景中,但这反而使这片子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滥用的慢镜和杂乱的分镜,还有过于夸张的癫狂和散碎无序的剪辑,远远不如那些更纯粹的暴力来的快意;唯有片尾处自行车和汽车的蒙太奇很是美好而绝望。
这正是我所怀念的80年代香港电影,比任何华语大片还大片。
他们当年真是年轻。
被爆破的场景惊到,除了个别转场很生硬(也可能是放映故障)外,剪辑一流。胶片放映好过瘾。梁朝伟当年真的是帅到惊世骇俗啊,所有角度拍都完美。过了这么多年还是会被港片中的情谊和热血感动。
吴宇森最好的电影,有点史诗的味道了。
学友哥的表演拿捏得比较到位
张学友为我们奉献了影史上最疯魔的表演之一,于火光之间土崩瓦解的兄弟情义,乱世中小人物命运的沉浮。吴宇森的自传体电影,他将少年时代的动荡记忆,融入到这部电影中去,混乱的越南和香港,蚂蚁都能杀死大象。
补遗,VCD时代,港版《猎鹿人》,吴导钟爱的男性情谊最淋漓尽致的一次。
这个片子实在太惨了,也太香港了
张彻《刺马》。阿荣这个人物太脸谱化,张学友的表演太过,其实我倒很喜欢梁朝伟的表演,可惜此片之后伟仔就被王家卫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