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得浅薄,有冒犯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精准直白的过分并残忍,承受能力低的朋友,深入中国典型社会的女孩就不要往下看了。真的,没开玩笑。
我感觉是反面教材,除了冻卵那位和直播那位。
第1位:Hello Kitty那位是个现实主义表演家,自我中心,精致利己。其实她父亲说的已经一语中的了:你挑剔别人之前,要拿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第2位:敲钵那位,抽象直觉型的社交花蝴蝶,逐渐遁入空门。这类型还能感到受伤是我不太能想到的,说明应该还留了点善良底色,她烦恼的样子抽烟的样子对我来说反而是唯一吸引我的地方。我观察她们那类型通常是忙碌于周围人事,一秒钟也不抽离出来的,哪怕她们最大的困惑也跟局内有关,这个姑娘我看得到有局外的东西,我看得到她不是没有思考的。人际场游刃有余,可以处理及其细腻长久的错综复杂的社交关系,本质重利益算计,但单纯的朋友第一眼绝对看不出来,你会以为她好说话好接近,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知人冷暖,真的以你感受为感受,以你需求为需求,那怎么可能嘛。最终还是为自己。你看完了整场玩偶表演,发现有线在操纵,你说是玩偶厉害,还是看戏拍手的你厉害,还是幕后操纵那人比较厉害呢?
第3位:北京工作那姑娘,我感觉她的意志是极端分裂的。她用象牙塔的对话方式提世俗的要求,又在拎着赤裸世俗的男人面前表演她心有象牙塔,这个人太撕裂了。我只能看到贪,不是指物质。而是,她既需要象牙塔带给她的白莲花的形象,不屑与世俗为伍,维护她那种“我跟别人不一样”的自恋;又不敢拒绝世俗的好处,甚至掷地有声地辩驳纯粹的功利,如此大比重追求物质的价值观没错。哪一个她都舍不得扔,鱼和熊掌她要兼得,太贪心了。也许她明白如果纯搞世俗,她是绝对搞不过那些真的玩转、自由游走在感官意欲的女人:今天买了包就是老公哥哥,明天钱包一空你他妈谁呀。她其实知道自己玩不了这种游戏。于是, 在见识了灯红酒绿以后,作为一个不能降低身段的内向的现实主义卷王,她决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有样学样,她内化了世俗女人的标准:选一个物质基础好的有什么错,我想过好一点有什么错。但是,她可能有点天真,她说她要把金融、会计、法律那些都捡起来,且不说跨度这么大学术能不能精的问题,她好像真的认为执行这种替代性可复制性如此之高的“手艺”,动动嘴皮说要掌握几门谋生的技术的行为,可以给她提供一些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能让她和别人区别开来,能让她不一样。那恐怕只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希望的假象我想,戳破也许很痛苦,但结痂你就健康了。
后三个恐怕是广泛分布在我国女性中的,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脱离要围着男人转的核心思想。
活着的意义就是围着男人转,不能太久没有爱情,要不就是没有安全感查手机不尊重隐私,靠入侵他人边界获取自身安全,让男的表面围着她转,核心还是围着男人转,男的说啥就是啥,反正就是不给你搞平等搞独立。
这三位身上,我看不到女性的力量和自信。都不如搞直播的那个朋友,处理事情的能力一流,对小孩也负责,不钝感,不只能照顾到小孩的生存,小孩的心理也是有求必应。还能赚钱,情商也高,真是全能选手。
直播朋友给我一种什么感觉,她直播的时候是用谢娜、沈梦辰的人格,拿捏氛围,在台上疯疯癫癫,有点像丑角,上蹿下跳逗笑别人。但是关了镜头,你能看到她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是非常有意识非常有掌控权的,她知道直播的受众是哪些,你做些什么能留住她们,她知道自己每天都像在做连续的慷慨激昂的演讲。
这就是我夸她的地方,苦难不见得是不好的。她不像谢娜,好像除了聒噪就真的没有另一面和更深的东西了。也不像沈梦辰,这姑娘更精明也更周到,但是可能因为收入高,也老干出一些莫名其妙把鼻子整毁了的事,而且至今我没明白她跟海涛哪里配,太硬凑了这一对也……
我老听到别人喜欢这么评价人:这个人成熟得让人心痛。这种话听多了以后我也就不心痛了,我反而意识到一个40岁的女人如果还看起来停留在13岁少女的心智,真的可能不萌,不可爱,也不少女感……真的不见得是什么好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和我第一次听说金刚芭比的感受一模一样,过分违和,丧失美感的杂交,胃里东西止不住地上涌。比如许晴,我明白她心里也许如明镜,比谁都明白,但是她展现出来的那个外在,那种讨好强权、讨好男性、永远小女孩的姿态,转头又能看见一些她对女性的刻薄和无法相处。她好像就是为那种,对女性有着过分理想的、不现实的假想和期待的男人量身定做的某种产品,我个人总结这类男人不是恋童就是恋尸。我没看出来她身上有什么成熟的性感的魅力,我只看到她打着天真浪漫童真美好的旗号展示出来的,压抑过后的无攻击性和无害性。真的,可能是我的问题,我欣赏不了。
另外,我还期待能看到故事线之类的东西呢,感觉有点单调,好像就是单纯地反映社会问题?是不是我对纪录片理解有误啊,主要它在电影院放,我就会有点对电影的期待……
苦难不见得是不好的,可能痛苦,但电闪雷鸣过后,如果你有幸活下来,你会比没见识过暴雨的人更不容易抱怨,更愿意珍惜,也更愿意拥抱彩虹🌈一些,太阳对你来说,会看起来更熠熠生辉一些。可能那种东西就是意义。
这个炼,真不知道是修炼的炼,还是炼狱的炼。
各位豆瓣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纪录电影《“炼”爱》的导演董雪莹,很高兴能通过豆瓣跟大家沟通交流。
今天是3月18日,在经历了上影节、北影节和大大小小近百场点映后,《“炼”爱》终于在国内院线跟大家见面了。
在映前的点映和首映礼上,现场观众的反应远超我的预期。一次次的笑声和掌声,让我确信我拍了一部可以走进公众视野、能让普通大众喜欢的纪录片。但我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残酷,疫情之下,接近一半的电影院暂时关闭,《“炼”爱》的首日排片只有可怜的1%,我只得感慨纪录片在院线市场的弱势,但同时也无比感谢所有为这部片子呼喊的亲朋好友和所有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片子的可爱的观众朋友们。 不管这部电影最终票房如何,我都愿意跟大家分享陪这部电影走过的这3年多中的一些点点滴滴。
这部影片的缘起,是我自己匪夷所思的相亲经历。这个经历让我思考,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城市单身女性,作为这个庞大群体的一员,我相信大家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情感困惑和问题。所以,我举起了摄影机,决定以一部电影的方式,来记录这一无法也不应回避的社会现象,也记录一些女性的情感变化。
我很清楚拍女性题材,不管拍成什么样,一定会众说纷纭。展映过程中,我就听到了正反两面的不同声音——
有人说,
没想到纪录片能这么好看!
作为男性我有了更多反思,看到了当代都市单身女性的挣扎和坚强。
不强加作者观点冷静的去展现多元婚恋观。
作为父辈,看完更了解孩子们这一代为什么找不到对象了。
也有人说,
主演活该单身!
导演畸形婚恋观!
为什么还这么幼稚的去相信童话?
其实看到这些评论,我是开心的。让本片激起大家的讨论和沟通,本身就是片子的初衷之一,不过在此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有关“女性主义”。
我不赞同男女对立,也希望这部影片给男女之间提供一个对话的机会。我看重的是女性为什么变得独立,而不只是标榜“我要话语权,我要独立。”
我想传达的是“女性主义”“我是女生,我很强大,但我内心仍然有柔软的地方,仍然珍藏着童话。”就像片中的寓言“我像龙一样强大,但我内心也住着一只兔子”,这则寓言故事就是《“炼”爱》的精神内核。
其次,有关我的婚恋观。
我本人渴望一生一世的爱情和婚姻,我也一直在追求长久真挚的爱情,但《“炼”爱》里没有植入我个人的爱情观,我也没有做婚恋观的价值定义者。影片中有人向往爱情,有人看重事业,有人坚信从一而终,但要抛开片子问我自己,我依然认为相信爱情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在当今多元婚恋观中的一种坚守,一种理想主义!
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30多岁,经历过情感和生活的锤炼之后的女人,我认为被现实教训之后随波逐流、圆滑世故,看似老成、实则麻木,把所有的事都放在横轴竖轴上归于算法,是一种妥协和苟且。与其如此,我情愿做一个幼稚的人,去勇敢地相信童话。
再次,这部电影是脱单宝典嘛?
肯定不是,从决定做这部电影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想过教大家怎样去“谈”恋爱,也没这个资格。我记录的中国都市里光怪陆离的婚恋现象,我想探究的,是单身背后的社会成因,我想呈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彷徨。
现代化的进程谁也无法阻挡,我们未来会更加富足,交通更便捷,我们会更方便地结识更多的人……但是,为什么单身男女仍然感叹真爱难寻?为什么“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以打动这么多人?
物质的富足,沟通的便捷,并不意味着人世间不再有真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真正要关注的,应该是我们自身。我们是否还相信真爱,我们是否还向往真爱,我们的内心是否已经迷失?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作为纪录片导演,我的本份是记录,真实的记录。忠于生活并且客观呈现,是我的天职。对我所记录到的人物、拍摄到的故事,不做任何价值评判,这件事情,我更愿意交给观众,交给所有对它们感兴趣的人们。如果我的作品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引起深层次的思考,或者是争议,我也是乐意见之。因为自由的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就像纪伯伦所说“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的捷径。”
最后,感谢。
感谢我可爱善良的拍摄对象,你们无私的展现自己最隐私最真挚的情感和故事,这真的需要勇气;
感谢影片相关的所有公司和主创和同事朋友们;
感谢参与讨论和观影的观众朋友,谢谢大家对这个社会问题的关注。
今天影片公映,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支持独立纪录片,支持理想主义在这个多元纷杂的时代永不妥协,永不随波逐流。愿每个人理想不灭,真挚如初!
我也会在评论区跟大家互动,谢谢!
董雪莹
2022年3月18日
“爱情”
明明在父权社会下,女性被规劝的更向往爱情与婚姻,但为什么男性在恋爱时,总在说,我们的爱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因为相爱就应该彼此信任,不能因为现实而放弃爱情,变成了“你只是失去了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啊”这种琼瑶式的爱情至上论。
他们是在洗脑,让女性沉溺在名为爱情的虚假泡沫中,成为像红梅一样在感情中过分理想主义,从而更好拿捏。而他们有相信么?不,他们这些信任爱的力量的“信徒”会像红梅一样觉得自己选择的依附关系中,背叛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出轨的男人少了么,没有,他们在用一套套男权主义的话术拿捏着女性,现代社会,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使男性无法站在曾经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简单的去操纵女性,于是他们又使用了新的话术,新的名词赋予他意义,就像女性初始被赋予意义一样,他们赋予爱情意义,用简单的爱情词汇就能让一个个女性又前仆后继的投入到不求回报的感情中,他们不断地赋予它纯洁、无暇,将它和物欲对等,又将它和sex捆绑,但实际上,人类与欲望才是共生体,与爱情不是。sex是感情的调和剂,是非柏拉图式感情中不可或缺的,但在身心未准备的情况下,任何人无法逼迫你同意,哪怕为了所谓的爱情。
“当下”
为什么现下年轻人对于亲密关系没有从前渴望?大家想要产生亲密关系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无趣感和孤独感,而在各种欲望皆可满足的现实社会,形形色色的事物消耗了我们太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对人就没有了欲望,这些欲望都转接到了游戏、宠物、娱乐等出口宣泄而出,欲望有的放矢了,那亲密关系自然也不是必需品了。
亲密关系会产生不安感,而这种不安感的存在也是本性趋利避害的人们不选择亲密关系的理由之一。
(本想写影评中的男性人物,介于是纪录片,就不以个人的主观视角去过度分析个体了)
大学油画老师被抄事件
以下是老师原话
2022年2月11日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
没几天就被北京这家公司盗版,恬不知耻的发布海报,还要在3月18日全国上映,用着我的画你们良心不疼吗?大家可以对比原作和盗版,他们改了色调,画的更加粗糙简陋,明眼的一看就知道是抄我的作品吧,简直侮辱艺术。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导演,这样的豆瓣,就是这样做电影的吗?
现在发布的信息要在豆瓣上映,导演是,董雪莹。
采访:张劳动 | 编辑:禾
特别鸣谢:董雪莹 徐筱
“真实”、“可爱”、“超出预期”,这些词语属于一部刚刚在北影节进行首场放映的纪录片《“炼”爱》的观众短评。
图源:晓璋
这是继上影节展映之后,《“炼”爱》第二次接受观众的检验,而作为新人导演的董雪莹收获的不仅仅是掌声、笑声,还有很多观众的共鸣。
本片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都市的五位单身女性,她们面临着各自不同的感情问题,导演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小小切面,并把它们串联起来,镜头没有攻击性,耐心的观察,让你觉得拍摄对象就是你身边的朋友,是一部对现实生活关注的诚意之作。
凹凸镜DOC采访了《“炼”爱》的导演董雪莹,听她讲述了创作这部纪录片的缘起,以及影片背后想要传递的思考。《“炼”爱》最早的计划是拍摄一部在大城市中男女生活的故事,但在正式拍摄以后,她并不想做成群像,有男有女,那要表现的太多了。所以,导演希望这部纪录片聚焦女性,但她并不想标榜女性主义,不希望和其他同类型的片子一样,而是更多地讲一个社会现象,更关注单身浪潮的社会性。
在影片中,能看到导演和每一个拍摄对象互相的真诚对待,而与拍摄对象的关系也是董雪莹最看重的。影片拍摄结束后,导演依然相信爱情。
图源:豆瓣
凹凸镜DOC:从主题方面上说,我觉得说的是相亲,但又不是相亲,而是一代人的困境。您怎么看待这种困境呢?
董雪莹:这个问题太大了,相亲,包括谈恋爱没什么好聊的。谈恋爱,我觉得那是玄学。但不同时代的亲密情感的变化,为什么变成这样了,是我想探讨的。
有个社会学家对亲密关系有过一个总结:在封建时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从一而终的;后来转为浪漫爱,第一是相爱,第二是永远,就像我们父母那一辈。而到了今天,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些年,大幅度的城市化,女性独立、数字时代、社会加速等等,我们的婚恋形式也随之变得更多元化。
尤其一线城市,一切变得加速,仿佛爱情也在加速,像是快餐,很难听到那种痴情的爱情故事,每个人都用数理化公式去衡量得失,都害怕陷入爱情,我觉得特别没意思,但还蛮普遍的;其次女性的独立,也可以让自己的单身生活丰富多彩,男生更不用说了,就是结婚的理由变得弱了,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第三,年轻人越来越个性,包容就变得很难,导致分手离婚率高;有人归结于独生子女政策,确实有这个因素,但也有一个疑问是:是不是独生子女的包容性也很差呀?
第四,在城市里,优秀的女性太多啦。同圈层的女多男少,这个造成了结构性的失业;当然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束缚,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话题,一部电影不可能全部概括,也给不了答案,但尽量把问题拿出来。
凹凸镜DOC:能讲下您自己的相亲经历吗?您也在调研时参加过一些单身聚会,婚恋市场对女性年龄歧视是很露骨的吗?还是有一些遮掩?
董雪莹:我是一个骨子里挺浪漫的人,我不觉得我的另一半会是相亲相出来的。首先我比较理想主义,见完面能有进一步了解的人就少之又少。有极个别的男生,感觉还不错,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很不对,甚至有人打着谈恋爱的口号有别的目的。次数多了,也就觉得很失落。
关于女性年龄,相亲市场里有赤裸裸的歧视,不管婚恋网站,还是线下单身聚会,对大龄女生都很不友好。我真的觉得从业者的价值观落后两代,眼界太窄了,法国女人40岁时是最好的年龄,怎么在国内过了30就被歧视了呢?但欣慰的是,你看到的姐弟恋也越来越多,男生也很优秀,很多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的背景。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好的地方就是能打破一些传统,同时也冲击着其他文明,只是有些是需要我们守护的。
凹凸镜DOC:《“炼”爱》的 “炼”字,有试炼,考验锻炼的意思,是不是也有浴火重生的意思呢?
董雪莹:有浴火重生的意思,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恋爱中,还是在生活甚至职场中,都会多少受到挫折,甚至伤害。这些经历会让人不再相信我们的初心,把自己躲在自己塑形的一个坚硬的壳里,不敢再去爱,而有的人可以浴火重生,继续相信爱,相信爱情。
凹凸镜DOC:你怎么理解原生家庭对拍摄对象的影响呢?
董雪莹:其实挺大的。kitty就是典型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代表,她其实很小就被送到加拿大读中学,那时候她很独立,后来回国反而很依赖父母,她想躲开但同时内心依赖。
Maggie也是独生子女、书香门第,但跟kitty截然不同,她家的家教很严,从小是学霸,而且有偶像包袱,或者说好学生综合症。她很理性,把自己包裹得很严,但她内心其实还挺文艺的。
红梅的家庭很接地气,父母和哥哥都很直率,喜怒哀乐都不避讳镜头。
我不太好具体评价原生家庭对我们拍摄对象的影响,但我觉得人走出来之后,随着自己视野的开阔,阅历的丰富,原生家庭或者地域文化的影响会变弱。
凹凸镜DOC:虽然在《“炼”爱》里,拍摄对象的困境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我从片中感到导演对她们的理解和镜头的温暖,私下你会跟派对对象经常聊哪些话题呢?你们的关系如何?
董雪莹:聊得挺多的,但主要还是婚恋的方向多一些,她们也比较信任我。除了Maggie,其他四位拍摄对象她们告诉了我很多她们最秘密的情感故事,我很感谢她们,包括Maggie,对于一个有偶像包袱的人她能让我拍一些隐私的事。当然我也会跟其他女生聊一些我的情感生活,她们才愿意讲出自己的,跟拍摄对象的这种信任是需要建立的。
我们私下基本没有闹过矛盾,纪录片导演跟拍摄对象闹矛盾那是多傻的一件事,哈哈。更多的是感谢她们跟我一起呈现一部电影。
凹凸镜DOC:很多影视作品都在讲述这个社会现象,您觉得纪录片的优势在哪里?能否给观众一些更多的想象呢?
董雪莹:虚构类的描写大龄单身的影视作品,其实也有不错的,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我在他乡挺好的》,我就觉得对大龄单身的描写挺真实的。但这样作品比较少,更多的是《剩者为王》那种童话故事,很难让人产生共鸣。所以我们上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三场放映就证明,这类题材的纪录片更让观众有共鸣。当然想象也会有,但更多的是共鸣吧。
除此之外,《“炼”爱》作为纪录片的优势我总结了几点:
第一、《“炼”爱》虽然是女性题材,但我不标榜女性主义,更不标榜“剩”,我们更强调爱。现在女性题材价值观相对单一,过于强调女性独立和话语权,而忽视了对女性内心情感的关注,忽略了我们内心的柔软,或者说心底里珍藏的那个美好的童话。
第二、《“炼”爱》不仅仅是一个性别视角,反而更关注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时代,高科技,城市化等这些对婚恋的影响。
第三、《“炼”爱》把这个严肃的话题用很轻松,很自然的方式让观众看到,所以上影节观众有差不多20次大笑,观影期间还有观众鼓掌。现实中,尤其一线城市,大家压力已经很大了,能带给观众笑声是很欣慰的事。
第四、独立纪录片一般都关注相对边缘的群体,而《“炼”爱》是一个很接地气的题材,是一个人人都在讨论的,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今年上影节不仅很多女性观众,也有不少男性观众表示很喜欢,男生们表示看了更理解女性了,还有一些叔叔阿姨他们看完更了解我们这一代为什么找不到对象了。这就构成了男女之间、代际之间的对话,甚至说是沟通,而不是对立。
凹凸镜DOC:从2018年12月开始拍摄,什么时候觉得拍得差不多了呢?给自己定过一个时间或者节点吗?
董雪莹:有拍摄计划,也有节点,虽然纪录片的节点很难控制,因为不一定能按预期拍到你要的东西。但《“炼”爱》这个题材是正在发生并且会持续很久的社会现象,我再拍几年也不会有太多变化,单身浪潮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像欧美,尤其是日韩。但我们不想像日本,所以要有人把这事拿出来说一说。
拿人物为例,直到今年六月份,五位女生只有一位告别单身,也就是说我拍两年变化不会太大。这个不是一部拍成长的纪录片,需要一拍就是几年,这就是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拍摄素材里李桃的事件最多,Maggie也有中心事件,红梅也比较出彩,但其实中间确实有想放弃两个拍摄对象,一直拍不到故事,但后来我觉得运气还不错,拍到了小月的一次约会,拍到了kitty的姥姥姥爷。
当每个人物都拍到了跟主题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就差不多了,在粗剪的时候如果觉得有特别缺的地方,其实也可以补拍。
凹凸镜DOC:当下,男女对立问题还挺严重的。上影节时,您有观察过,男性观众的反应和女性反应一样吗?超过你的预期了么?
董雪莹:是很不一样,我没敢看豆瓣评论,我怕看自己电影的评论。我只能说小范围试映的时候,和我听到的反应。有的男生觉得这帮女生活该单身,有的男生觉得我更理解女性了,女生的话我听到的共鸣比较多吧。比如:红梅跟我一个姐妹一模一样,我有个姐妹跟Maggie状态很像。
超出预期,现场反应还是比较强烈的,多次笑声,还有观影中的掌声,我没有想到观众会这么喜欢。放映之前我觉得观众应该能看的下去这部纪录片,因为节奏比较快,也贴近生活,之前内部放映反馈都不错。
凹凸镜DOC: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好像在市场上并不多见,但这样有社会话题性的纪录片理应得到关注,您是怎样说服投资方进行支持的呢?
董雪莹:《“炼”爱》其实有点尴尬,首先这个题材不在独立纪录片界讨论范围,大家觉得是一个过于习以为常的题材,面太广,太接底气。商业层面,大家又觉得纪录片太小众,对纪录片有固定的思维。但我觉得也不一定是坏事。
当时我是在FIRST青年电影展的产业场,我给来洽谈的人看《“炼”爱》调研期的片花,很多人都说感兴趣,表示回北京再约着聊,但只有聚合影联开发部负责人景鹏宇真的联系了我,我被鹏宇叫过去,见了影联的掌门人讲武生老师和斯童总,我们聊的比较愉快,后来就合作了。敢投资纪录片这是很罕见的!需要魄力!
凹凸镜DOC:这部片子也入围了很多提案大会,特别是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在还未拍就给了一个奖,有没有一些纪录片提案会的心得分享呢?
董雪莹:其实也没入多少,我的片子不符合独立纪录片的口味,能入IDF是幸运。想清楚自己的主题,哪怕你当时不确定,大概率会被台下的老师问到。我人生中第一次提案,也是《入戏》的提案,就被问傻了,但《“炼”爱》提案我比较自信了,表现的也很好。但是国内的纪录片提案竞争很激烈,几率很小,还是要有plan B,不能指望提案。
凹凸镜DOC:《“炼”爱》的上映,相信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而且有很好的宣发团队,您对上映期待吗?
董雪莹:我们出品方就是院线发行公司,有过不少成功的院线发行案例。
会期待,也会紧张,毕竟是我第一部院线作品,今年11月就要上映了。我作为导演的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我也希望能有好的市场回馈和好的口碑,所以我也会尽力配合好宣发的工作。
图源:北京国际电影节
图源:董雪莹、晓璋、北京国际电影节、豆瓣
上影节看完《“炼”爱》,主创上台分享,果然不出所料,从投资人、制片人到导演都是女性。这是一部女性为女性发声的电影。
纪录片《“炼”爱》记录了几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但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单身,且都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爱情到底是什么?千百个人有千百种定义,但总的说来,恋爱是一个需要对手的行为。于是追寻爱情,最终都具像化到追寻爱人,再世俗化为追寻婚姻。
而爱情与世俗又根本势同水火。
这其实也就是《“炼”爱》中人的为难之处(也是我们很多人生活中的为难之处)——父母催逼的是结婚生子,对手要的是居家过日子,而自己向往的是爱情。
电影的样本很丰富,几个女生的故事都各自精彩。我承认作为观众,对于其中的人物也并不都喜欢。导演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客观呈现,但又都有主观体察。
几个女性仿佛又能拼凑成一个女人不同的阶段。那个农村女孩一直遇不到爱情可能就一不小心变成城里的Kitty;受过情伤,就成为月月;遇到骗婚,可能就是带着女儿的小演员;如果一直努力事业,就成为冻卵的高管……
如果说《“炼”爱》的几个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能够如此把人物讲好,就是一部纪录片最大的成功。
电影中的每一对父母也都和我们现实中的父母一样,善良、自私又矛盾。一方面,他们也知道“现在的男生不像以前了,好像已经没有人会爱一个人要死要活,已经没有男生会追求女生。”另一方面,“你一切都好,没有一个伴,始终都不圆满。”他们会去公园帮你相亲,甚至张罗人给你介绍。那些拿着小本本上门的媒人我在老家也见过,他们真的有那样一本本子,记载着所有家乡单身男女的资料。爱情你是急不来的,但是成家、生子都是和挣钱一样需要着急的事情。
《“炼”爱》虽然侧重描写几个女性生活,但是男性的出场真的都是生花的妙笔(此处请自行体会)。不经意的对比也就这样出现了:农村女孩的哥哥离婚后带着孩子,和女儿出现在电影中,主要是陪她玩耍,就已经是一个好爸爸。而那个小演员单亲妈妈抚养女儿真的太难了,女儿生病要医院家中两头跑,不能停下直播挣钱,也不能不去陪女儿。就这样,可能还是会被身边人诟病不是一个好母亲。
女人终因性别属性而身心承受巨大苦痛。
全片中大概只有月月那个美丽的小姨活得最潇洒,一把年纪了在美国仍被帅哥搭讪。而说到底,因为她已经完成了生育和抚养,终于可以漂亮做自己。但时间也已倏忽过去。
我们不能要求女人老了才能真正做自己。
《“炼”爱》选取的是几个人物,几段生活。精准呈现,然而不给答案。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试题,也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如果硬要追问,那就如《包法利夫人》的结尾:“这是命运的错”。
最近,身边好些女性朋友在探讨《包法利夫人》,因为包法利夫人短暂的一生也代表了女性几个重要的维度,对待爱情的,对待婚姻的,对待生活的。
我的这些女性朋友,她们也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是不管是二十多岁,还是三十多岁,聚到一起还是会聊包法利夫人,聊安娜·卡列尼娜,聊《“炼”爱》……仍旧会聊文学与爱情。
她们永远心怀憧憬,永远向往美好,永远努力生活,永远不曾妥协……她们有疑惑有遗憾有不解,也会悲伤会失望会沮丧,但她们仍旧生机勃勃闪闪发光。
她们就像爱情一样,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这种多主角交叉剪辑式的人物纪录片,也许都需要“人生七年”级别的持续捕捉才会爆发真实能量,林鑫导演近乎同题材的《单身女人》集中在单个城市去研究此话题,威力更大一些。
纪录片本身可能并无意去划分阶层代表,但单身浪潮的核心可能并不是两性的信任问题,而是对于这个日益固化体系的自然反应。因为太过恐惧因婚跌落,反倒不如自己待着安全,而试图以此跃升的机会也同时消失殆尽,还是因为上蹿下跳成本太过高昂啊。里面的单身母亲则不巧成为这个悖论的佐证。
红梅爸爸:“两个失败的人还吵吵啥啊”电影院爆发出了最大的笑声。
群像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蛮不错了,不评判是最基本的要求,将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未婚女性并置,天然就形成了观点的碰撞。抓到了几处男女争辩的妙笔,后半段还有一些顺滑的过渡,借议题或是画面完成人物的切换,看得出打捞素材下了功夫。不过看CNEX的片子从来不能期待太多,他们永远不乏议题,但追求情节化的剪辑思路、面向大众的制作诉求,似乎都在阻止电影向更深处挖掘。婚恋问题自然是无解的,可片子最后松散的收尾,进而造成情绪的悬置,更像是创作层面的捉襟见肘。
大齡女青年們的相親故事紀實,題材乍一看挺沈重,卻被拍得相當輕盈,記不清多少次笑出聲來。電影輕盈又不停止思考,說的是相親又不只是相親,更是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有人感性,有人理性,有人現實,有人理想,世界上值得開心煩惱的事情那麼多,婚姻算老幾呢?女人們,開心點,男人不值得。#SIFF2021#
最搞笑的就是放映结束后一个当猎头的大哥爹味十足的指点每个女性的未来。戏里戏外完美的契合,电影里已经有爹妈了,外边就别再当爹了。
IDF的确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啊,状况不断简直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片子放到一半才发现没有字幕,接着换了有字幕的版本。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映后了,导演直接对一个观众发飙了,那个观众只是觉得片子没有触动他罢了,也并没有言辞激烈地批评电影不够好,导演居然说在这个场合不想听到任何负面的评价,更夸张的是,后来导演竟然问那个观众哪儿的,叫什么名字,难不成还要约架?导演让那个观众离开,人家离开了又要让人家回来接着跟她怼,可以看出导演心态彻底崩了,最后竟小声说了一句傻b。客观来说,电影拍得蛮有趣,但是有一两个人物看过之后就没什么印象了,而且有些段落也过于日常化了。
对婚育率逐年递减问题的五份样本观察。其实我看到的更多是阶层问题,五个看似都是大城市里30岁左右的独立女性,但导致她们始终不恋爱、不结婚的原因却并不相同。有的是快乐富婆,有的是北京土著,有的是文艺玩咖,有的是经历过、破灭过的单身靓妈。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个山东农村出来到北京工作的姑娘,对另一半的物质、精神要求都非常高(要求男方物质条件要比自己强,片中未表现她要找同一信仰的人)纪录片选题很有社交话题度,贴合当下,但素材比较偏跟拍采访,被拍摄者配合感较强。作者意图是有的,几处镜头衔接有小设计,但最后草草收尾,看不出作者本人的态度倾向。
关注点没问题,但是表达都挺浅的,算是个完整的产品,在纪录片宇宙里,只能是个合格的专题片。
1.山东女生身上集中了传统和现代、村镇和都市、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所以在山东老家,她是新潮和现实物质的化身,回到北京,她又变成了保守理想的符号。2.不管这些女性对婚姻是不是还存在渴求,很开心的体验是她们没有停止自己给自己提供乐趣,自己为向上在探索。3.冻卵也好痛苦,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生育方式和过程,生育相关环节都避免不了痛苦。4.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力量还是不一样的、动人的。单身妈妈有一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会很容易联想到见过的一些女性。不存在为母则刚,她们不管看起来是菟丝花、牡丹或藤草,当生活推到某个不幸的境地,她们实际上拥有藤草一样的生命力和韧性,去撑起自己或者家庭向前走。莫名其妙想到阿莫多瓦电影里的女人。5.观影体验是非贬义的,男人一说话,观众就发笑。
11届北影节 三里屯美嘉 922 一男性一边心虚的咳嗽一边在给小姐姐洗脑说让女人对男人出轨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后排有人喊了一句“男人不行!”全场鼓掌,今日最佳~
7分不能再多,怎么说呢,期待满满,失望而归,每条线都浅浅,隔靴搔痒,表达散漫、拖拉,失焦,优点也就剩下贵在真实了——然而这是个纪录片。都不如伪纪录片风格的《珍珠》,承认焦虑但不着眼于焦虑,生活于世俗但不屈服于世俗。20220319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女人多可爱啊 被伤害过的 被宠爱着的 被质疑的 被敷衍的 都在奋斗 都在成长 都心怀梦想 憧憬着美好的爱情与未来 现在的男人看不到她们 听不懂她们 更配不上她们 对不起 男的不行 是我吼的
从零关注到超出预期,一部纪录片居然能让全场爆笑不下10次。符合当下女性语境,展开社会多方视角,5个主角都性格鲜明有记忆点,她们的情感和故事就是你我的生活和经历,女人就应该很绽放。“我自己一个人已经很有趣了,没必要再多一人” 英文片名Hard Love耐人寻味。24th SIFF第一部。
相亲角90%都是女性在征婚,可见年龄带来的婚嫁焦虑首先是女性。长辈们说现在的男孩子都不追女孩了,也没有长情了,不像以前爱的死去活来非她不娶了。有个被采访者的阿姨说在美国我都快六十岁了也有年轻小伙子上来跟我搭讪表白,中国人就是对年龄观念特别重,阶层观念也特别重,家长们东奔西走操碎心,但子女也没有心仪之人。哎,作为一个不婚不育的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对异性动过心了,我觉得生命中有太多比爱情和婚姻重要的东西,但是生在了这个国度,永远无法度过这一劫。【bilibili】
大概看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以上帝视角在看这几位女性的生活挣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也许这是大多数中国女性所经历的,我们个别解放了,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只是没被我们看到。溢满屏幕的焦虑。
样本还是集中在上层女性,底层女性的故事是难以采访是吗?遗憾。
#siff2021# 沉重的题材处理得轻盈灵动,虽然有一些让人拳头听硬的观念,但至少所有的人物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也因此是会让人共情的,即便你可能根本不赞同她们/他们的观点。而且女性导演的那种对于人物的关怀,是能从镜头里感觉到的,不至于冷冰冰。就我看来,问题可能在于,五个对象或许是有点多了,时长还是有点没撑起来,导致所有的记录都是很碎片式的情节,缺了点流畅的连贯感,但还是挺有可看性的,三星半。
很适合情侣去看,看完可以从很多方面吵很多场架
#SIFF03# 非常非常真实,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这就是当代男性女性真实写照。红梅和他哥的battle太精彩了,台词绝对写不出来的程度,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再加上红梅她爸的点睛一句,一发入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