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像我一向偏爱电影,长篇剧情类的。那些电视剧,纪录片,歌舞片,短片都不太对我的胃口,虽然也有很为Discovery着迷的时候,看了关于讲述身边细菌的一集就神经兮兮地洗床单洗被子;看了虚拟动物战场里抹香鲸与大乌贼的交锋也激动万分,但我清楚这些都是昙花一现,持久不了。
可也有例外,虽不至于突如其来,但也是不小的惊喜。就是那个电影节,就是那部《嘎纳六十周年纪念短片》,就是那全球三十五个天才导演,就是那关于电影院的三分钟,把我对短片的淡漠态度完全改变,原来短片也可以如此撩人。
其实之前看过类似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看完无甚感觉,唯一记得陈凯歌那段所谓《百花深处》里的冯远征演绎的疯子,翘着兰花指相当到位。这次嘎纳大叔明显缩小了命题范围,时间也从十分钟缩短到了三分钟,并且很清楚地告诉你只能是电影院。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三十五个三分钟,几乎分分精彩;接下来的话听着可能有些矫情,咱难得矫情一回大家也就讲究忍受一下吧。——大师就是大师,影像一出现,任何话语都是多余,闭上嘴观看就是最好地致敬。
先说说几个亚洲导演的表现。北野武、候孝贤、蔡明亮、王家卫、陈凯歌、张艺谋,六个人里最怀旧的是候孝贤,开场的一个电影院外的长镜头简直与《最好的时光》如出一辙,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海报,小吃摊,头上系着蝴蝶结的少女,张震和舒淇彷佛直接从《青春梦》里跨了进来,身边带着两个孩子,舒淇肚里还怀着一个,进电影院前给小孩买玉米。镜头始终远远地观望着,耐心地等待着他们进场。进场后影像变成黑白,影院空无一人,背景老歌变得很轻,接着破旧的屏幕上出现了老电影的黑白影像,候孝贤对旧日的怀念,难得流露地这样直接。
最幽默的是北野武,彷佛《菊次郎的夏天》般的开头,夏天晴空万里的乡间午后,一个庄稼汉走进镇上的小电影院看《坏孩子的天空》,影院只有他一个人和一只狗,北野武本人扮演的电影放映员在一次次胶卷出问题中断放映后,干脆让放映间着了火,最后修好却直接跳到了电影结尾,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男孩问前面骑车那位“我们结束了吗?”骑车那位放肆地说“笨蛋,我们才刚刚开始!”字幕升起,久石让的音乐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庄稼汉莫名地望着屏幕,走出影院发现自行车不见踪影,只好步行回去。
最暧昧的当然是王家卫,这兄弟除了暧昧还有什么?不过这次他还幽默了自己一把,看到结束才知道不过是范植玮的一个白日梦而已。
最保守是我们的张大师和陈大师,前者还是其一贯热爱的农村题材,乡里来了个放电影的,一帮农村娃围而观之,不知道的还以为又是张大师一次为希望工程拍摄的短片;后者无非是个《和你在一起》的三分钟版,一帮小孩偷进电影院放电影,无趣至极。
最感人的是蔡明亮,没错,就是感人。蔡明亮这个电影里的极简主义者,老歌的忠实粉丝,超级怀旧狂人,直到他的第七部长片才出现爱情的极端主义者,竟然用这短短的三分钟赚足了我的眼泪。眼泪从影片左下角出现的“是梦”的标题开始,蔡明亮自己充当旁白悠悠地说着,他的声音出人意料地低,又很饱满,讲到他外婆时甚至有点哏咽,他讲了他梦里的父亲,母亲,外婆,家人聚在一起分榴莲,外婆坐在影院里吃一串梨。李康生远远地蹲着,专注地分榴莲。那个《青少年哪吒》里的小康也老了,他吃完榴莲很惬意地抽出一支烟点上,但仍旧沉默不语。
再来说说外国导演,有些法国导演不太熟悉,那些认识的里面印象深刻的首推波兰斯基的三分钟。一如既往的色情加悬疑,一上来就是色情电影的片段,男人手里女人香艳的胸部占满屏幕,一对夫妻在观看,后面远远坐着一个男人不间断地发出自慰般地呻吟,妻子不堪忍受怂恿丈夫去找影院管理员,管理员进来向那个男人查票才发觉原来是疼痛的呻吟,他从楼上的座位摔了下来。
其次是那位丹麦兄弟拉斯.冯.特里尔的,他自己亲自上场,剧院里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戏,他旁边那位却不停地与他搭话,吹嘘自己的财产,说自己有8部车,一周7天每天开不一样的车还有一部备用,最后他问拉斯是做什么的,拉斯抄出一把斧头说“我?我是一个杀手。”“杀手?”对方显然不解,拉斯点了点头便站起来将斧头对着那位兄弟劈了下去,一连劈了数刀后坐下继续看戏。三十五部短片里看着最过瘾的就是这位丹麦兄弟的。
安哲罗普洛斯的那部异常深情,他重新构建了安东尼奥尼《夜》中的场景——马切罗光着脚坐在舞台边,不发一语,让娜•莫罗泪流满面对着他说出了安东尼奥尼《夜》中一段动人的对白。两人同样都是《夜》的主角,同样的台词,只是时空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位大师对另一位大师的一次完美致敬。看完上网试图找出让娜.莫罗的那段对白,没有找到,准备回家对着影片记下来。
文德斯是唯一将视角放到非洲的导演,不愧为人文关怀的代表。冈萨雷斯的那段倒是普通了点,讲述盲人安娜看电影她的爱人在旁边为她讲解画面上的内容,末了她走出影院两人拥抱在一起。巴西导演那段很有趣,两个巴西人在正在上映四百下的电影院前上演了一段类似东北二人转的说唱,地方色彩浓郁。Claude Lelouch那段讲述了自己父母的爱情故事,穿插了《Top Hat》里Fred Astaire唱着“Heaven I’m in heaven”与女主角跳舞的那段,第一次发觉美国歌舞片的动人之处。最后那段是某个英国导演,一对父子去影院看电影,对着一堆苞米花式的电影儿子很是不屑,最后儿子提议去看球赛,父亲立即附和,很有英式幽默的一段。
《Chacun son cinéma》,Angelopoulos, Wenders,Abbs, Gus Van Sant等35位导演,每人三分钟,拉开第七艺术帷幕的一角。空前绝后的导演阵容老吓人的。
谈谈其中几段我记得的:
-北野武《美好的假日》,一个人的影院,一辆自行车,一只狗。诡异的北野大人又亲自上阵出演频频出状况的放映员。那段胶片失火的段落是向《天堂影院》致敬吗?
电影里的影院放着《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孩子说;“你不觉得我们已经结束了吗?”“你这个笨蛋,我们还没开始呢。” 看完电影的男人默默回家。一尘不染的天空,绝美的夕阳,一条大路通往远方。很美好。
-Jane Campion 《The Ladybug》,这位新西兰的女导演,一直对女性电影情有独钟。她的片子执着于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她们的困顿与挣扎,描述她们在自己的世界越走越深,却与世界沟通障碍。这样的人物有《The Piano》里的艾达,也有这部短片里的ladybug。
虫子女士不断地独舞,对世界的攻击视而不见,丰盈而孤独地生活,很倔强。背景的老电影里两个人缓缓地对话,说着女人,男人的话题。灯光下,虫子女士终于被打到了,倒在地上。“我知道只有一种办法,能认清楚自己是谁”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的《Sputnik》,Sputnik是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场景设定在Sputnik Valimo铸造厂。放工后的工人们去看电影,看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Lumière兄弟的《工厂大门》。背景里唱到“发展的力量会摧毁以往的势力,武器就是摇滚,摇滚。如果你抗议,屠夫会梦见,瘫痪病人的骨灰被放进校桶和大桶,摇滚 摇滚逼近, 罢工 引诱 虐待,来吧, 我会给你看这儿”。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这个超长名字的短片来自于Davide Cronenberg。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上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的故事。
一个自杀的犹太人在镜头前不断摆弄着手枪,换各种自杀的姿势。直播里一男一女若无其事地谈论。仿佛无论是电影的消亡,还是个体生命的毁灭都对他们毫不影响。人们漠不关心。Cronenberg的镜头冷酷,充满反讽,让人不适。我把屏幕推得远远得看,心脏有点受不了。
- 埃及导演Yousset Chahine振奋人心的《47年后》,朋友说这是最有戛纳精神的短片,同感。
1954年,侯因携着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尼罗河之子》出席第七届戛纳,无人赏识,年轻的他郁郁寡欢。时间流转,1997年戛纳把50周年特别奖颁给侯因的《命运》,为了他对人性的特别关怀。他的宽容,他的勇气,还有仁慈。白发苍苍的他说;“我为此等待了47年,给年轻人一个忠告,要耐心,这值得。”全场起立致敬,掌声雷动。我想那是只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激励。
好的东西都是要用人生来交换的,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话。
-侯孝贤的《电姬馆》,电影院门口闲淡的生活镜头,影院内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他的镜头语言总让我想起他自己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还有些比较有创意的,如Lars Von Trier的《职业》,很特别,特别暴力。朋友建议作为电影院的公益片,肯定惊悚。Roman Polanski的《情色电影》很有情趣。倒是很想知道电影里的情色电影是哪部,没研究出。
《Chacun son cinéma》,可以叫“每个人自己的电影院”,也可以叫作“灯火阑珊电影开幕之际的一点感动”。 片头说,这是献给费里尼的。
如果加一句话为这部短片集总结,我会借用阿尔诺德帕拉欣的那句:“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短片《是梦》是蔡明亮戛纳六十周年献礼及纪念费里尼的“命题作业”,其作品割裂了传统的时空的关系,并且充分体现出了导演的作者特点。
梦——影像的时空展现(短片本身)
短片全篇共五个镜头,五个镜头均展现出不同的时空关系。
第一个镜头,(55s 小全景)年幼的我,中年的父亲,年迈的母亲一起在电影院吃父亲拨的榴莲。三个不同的时空的人物在梦中汇聚在电影院加上旁白“我”讲述着的身份,直接将梦的超现实感进行展现。
第二个镜头(13s 全景),作者外婆的遗像在电影椅上,随着旁白介绍“她,最喜欢看电影,每次带我去看电影总会买一串梨”自然而然的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转接到第三个镜头。
第三个镜头(57s 近景),年轻的外婆和我一起在看电影,我们座位一前一后,我抽着烟,外婆给我喂梨吃。不同时空的两人在电影院相遇。
第四个镜头(27s 特写 )父亲点烟,旁边坐着年幼的我,看电影。
第五个镜头(31s 全景),年幼的我,中年的父亲,年迈的母亲,遗像中的外婆一起看电影,不同年龄的阶段的大家在一起团聚。
这五个镜头首先割裂了传统的时空关系,让本不在同一时空的人物在同一时空再现,这一超现实的表现如题“是梦”,同时也应该有一部分致敬现代主义大师费里尼的意味。同时将这五个镜头连接在一起的元素是电影,这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母题,电影不正是割裂时空所造出的一场场幻梦?同时在五个镜头的组接上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镜头一中年老的母亲为镜头二中的遗像做出铺垫,镜头二中的对白及出现的音乐引出了镜头三和四,最后一个镜头将前四个镜头做以总结将前四个镜头内容相联系,音乐中的歌词也进行如梦似幻的描绘。此外在电影中旁白着的身份画外的“我”或年轻或年迈又是另外一个时空的展现。后四组镜头中人物面对荧幕的动作使得荧幕好似变成一张镜子,试图让观众在影片中得到自我审视。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作者性的体现)
本片短短三分钟但是导演蔡明亮本身的作者性在短片中展现无疑。
1.演员李康生。李康生是蔡明亮电影中的御用演员,从蔡明亮的处女长篇《青少年哪吒》开始两人的关系也正如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特吕弗与其御用演员让.皮埃尔.利奥特。李康生在短片中饰演了中年的父亲身份。李康生一直以来伴随着蔡明亮的电影,他本身的成长变幻也成为了蔡明亮电影元素的一部分,
2.电影中的水和潮湿。短片中出现了两种水果,榴莲和梨(留恋?分离?),两种水果一下子就带给了潮湿,南方的映像,而潮湿,水的意象也正是蔡明亮电影中的重要元素,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青少年哪吒》中阿荣的房间被下水道涌出的废水淹没,阿荣无奈地躺在床上随后传来哥哥做爱的声音,又被电话打断了兴致,情绪如同上涌的废水一样爆发,但却又得到压抑,面对满房的废水,水的出现出现情感上的对比加深了戏剧冲突。短片中,年轻的外婆喂梨给同样年轻正在抽烟的我,水果构成了情感上的联系。
3.现代社会的崩坏。首先于台湾的著名大师侯孝贤不同,侯孝贤的电影中往往充满小镇和乡土气息,而蔡明亮的关注点则在于都市中的男男女女。蔡明亮电影中所塑造出的都市首先就是破败的,一个是场景中的破败,一个是破败的背景,许多影片的设定就在一个危机的背景之下,如《洞》里蟑螂造成传染病的爆发,《黑眼圈》中烟霾造成的灾害。而在危机之下,电影中的角色也往往是异化的,如《青少年哪吒》中的问题少年,《郊游》一开篇就·展现出李康生所扮演的“小康”是一个无用之人。短片中的电影院的布景和李康生的一种带来了一种时代和破败感。
4.电影中的“慢”。蔡明亮的电影有大量静止长镜头的使用,以及电影的节奏也异常缓慢。在这部短片中,虽然只有三分钟,但五个静止长镜头还是展现出来蔡明亮的慢。而蔡明亮这种慢也正是他的艺术主张的体现,还原生活中的本来面貌。在时间上很多镜头与实际发生的时间刻意完全一样,如在《爱情万岁》中杨贵媚六分钟哭泣的长镜头成为影片的亮点。蔡明亮电影“慢”也正是真实的体现。
5.在这部短片之中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在蔡明亮的另外一部影片《你那边几点》中时间(时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现。《你那边几点》讲述了一个在卖手表男孩对一个要去巴黎的女孩的痴念,而将表调快七个小时。
在《你那边几点》中导演还致敬了新浪潮的著名影片《四百击》可以看出新浪潮对于蔡明亮的影响之深。而新浪潮中所提出的“作者性”在蔡明亮身上得到体现,蔡明亮始终坚持拍摄自己的“闷片”一直在电影中寻求自己的自我表达。
6.蔡明亮出生于马来西亚,他的电影中有很多东南亚的元素体现,短片中青年的我似乎也是属于马来西亚裔。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蔡明亮的外来者身份可能也对蔡明亮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察提供了新的角度。
查阅材料:“电影是属于一个人的作品”蔡明亮访谈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论蔡明亮电影的长镜头表现手法》崔睿
《从跨族裔的角度审视蔡明亮的“身份”写作》崔军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什么是拼盘电影,就是几个导演各自拍一部短片,凑到一起,或者叫集锦电影。这几天集中看了几部拼盘电影,补看了一直没有看完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又看了06年戛纳的《巴黎,我爱你》,今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但说句良心话,我一点不喜欢拼盘电影,而且这种趋势是越来越不喜欢。
除了这三部之外,我知道的拼盘电影还包括《六个导演眼中的巴黎》、《四个房间》、《九一一事件簿》、《性爱禁区》以及三个导演拍的《爱神》等等,人数再少下去的话,就称不上是拼盘了。在这些拼盘电影中,我认为成就最高的无疑是02年戛纳的《十分钟年老去》,阵容是超豪华的,15个当世名导,10分钟的长度,宽限的体裁,其中的三部我非常欣赏,分别是伊利·曼佐的《一瞬间》勾画了一种回忆的情绪;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叙述了一种哲学的深刻;维姆·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渲染了一种眩晕的感觉。
到了4年后的《巴黎,我爱你》这里,时间从10分钟压缩到5分钟,18个导演。说实话,我只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爱与浪漫,而且这种感觉来得还比较表面。只是觉得有几个短片挺讨巧的,诸如5区塞纳河畔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恋;7区埃菲尔铁塔下的滑稽幽默;12区巴士底广场,偷情丈夫因为妻子身患绝症后的回心转意。其他的,恕我记忆不好,已经忘了大半。而今年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好么,35个导演,3分种的时间,看的时候简直像走马灯一样。看完了立马就忘了,脑子里顶多只剩下几个场景。3分钟,在慢节奏导演的手里,就是几个空镜头,几个情绪营造的时间,哪还来得及什么故事。
再来说我为什么不喜欢拼盘电影,我想用文学艺术里的东西来做类比。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它自己最成熟,最能代表这门艺术的发展水平的形式。放在文学里,就是小说;放在电影里,就是长片。同样都是长片,你可以像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那么短,也可以像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那么长,但这都不妨碍其作品的优秀程度,就像是在小说里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但总得有个限度。时间的,或者是篇幅的。再短了,就不成样子了。比如,10万字可以写成一部小说,这肯定没问题,就像是90分钟的电影;2万字,可以凑合成一篇说得过去的小说,就像是10分钟的电影;2000字也可以勉勉强强挤个超短篇什么的,但显然难以成为什么名作了,因为这基本上就是小散文的篇幅,就像是5分钟的电影;200字呢,差不多是一首现代诗的长度,就像是3分钟的电影。
能把小说写得极好的,散文、杂文什么的肯定也不至于太差,但你能记住列夫·托尔斯泰有哪篇散文写得超赞吗?我看够呛。他写诗也肯定写不到泰戈尔那个水平。同样的,一帮剧情长片出身大导演导的短片子,虽不至于太烂,也显然不会优秀到哪儿去,尤其还是命题作文的时候。10分钟,多少还能有点儿味道;再短,5分钟,3分钟,就只剩下看个乐子了。
看《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类片子,就像你在看一本当代著名小说家的散文集,是挺丰富的,但真正能吸引你的,只是绕着光环的作者目录,其他的,都是些二流的玩意儿。亲近某位电影大师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看他的杰作,认真的,几遍几遍的看,没别的。
PS:我发现搜索漂亮的电影海报是件特别耗时间的事情,哪位达人给推荐个这方面的网站啊,小可在此谢过。此外,如我所料,今天发现几个卖碟的摊上出现了很多杨德昌的片子,威美的简5,除了那两部杰作之外,还有《麻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以及和柯一正合拍的《光阴的故事》,西南村的黑哥鼓动了半天,但我就不买。别看他死了,但我就是对他的片子不感冒。
再此外,你还想了解拼盘电影的话,推荐你看看网易娱乐上的这篇文章:《电影的拼盘套餐:集锦片综述》。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74102.html
张艺谋的短片让我深陷回忆,罗曼的短片让我发笑、达内兄弟的短片则是让我感动....其中不乏一些短片让我印象深刻,但是更多的却是让我毫无感觉,不觉得有好的地方。
男朋友的外公也拍了一集...
三分钟依旧上演着感动。★★★
很多人在做小事之前,都想做大事情。
戛纳组委会在2007年5月20日放映,包括了35位著名导演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3分钟短片。很多熟悉的导演参与,中国的就有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张艺谋和陈凯歌。正片没有收入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的短片,波兰斯基的《情色电影》那段是个亮点,感觉是由一个笑话改编的
早在07年,戛纳就知道大腕儿扎堆=热门卖座了,这部戛纳60周年献礼片“坎城大业”云集了35位知名导演,每人交了三分钟的命题作文。看的时候给每部短片都做了笔记,少了票房或者影评人的压力,导演们更像是玩票一样,嬉笑调侃,抒发感情,言论自由。也许质量参差不齐,但看完你会更加热爱电影
半命题作文。拉斯·冯·提尔《职业》终于黑色幽默了一把、安哲罗普洛斯《三分钟》老掉的让娜莫罗的独白、北野武《美好的假日》重见少年安藤政信、王家卫《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依然暧昧、《距戛纳8944公里》好拉丁好欢乐、《是梦》……这个,发自肺腑的喜欢蔡明亮的请举手?
又随意翻看了这部片子 有个想法 柯南伯格的那个犹太人自杀的短片 最后如果让他把枪口突然掉头 对着镜头猛开一枪 也许比这样不了了之更好
有几个真是非常有感觉!故事能在三分钟里讲好,绝非易事。王家卫那个真是特点好明显啊……呵呵
张艺谋和陈凯歌那俩最假模假式。
能在一部电影里一口气领略33位导演的才华,真是饕餮盛宴啊!每位导演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张艺谋、王家卫等一眼就能看出来!30位导演讲述他们要讲的与(看)电影有关的故事。展现不同国家、年代的电影。个人最喜欢北野武、拉斯·冯·提尔、波兰斯基、奥古斯特和侯孝贤的短片。
在看这最后一片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每见一个角色抽烟,自己也就来上一根,2个小时下来一共是8根,其中还包括一根对应角色的雪茄。这里面没有算上《笨拙》里靠墙的一个路人,《是梦》里2根烟接得太紧我也合并了,《晴朗的一天》里扔在地上的7个烟蒂,噢,饶了我吧!我觉得电影业完全可以向烟草业抽成
有些人真是黔驢技窮,有些人真是老而彌堅 (fond of: Jane Campion, Atom Egoyan, Olivier Assayas, Lars von Trier, Roman Polanski, David Cronenberg, Walter Salles, Ken Loach)......那麽我們干嘛不去踢球?!太快活了!
挺不错。我也爱看电影,不过我老是觉得电影的作用被夸大了。
巴西导演整了个相声上来!!!! 闷到一种境界了
有几个还不错,但有些则是明显在生硬的凹形式,比如陈凯歌那部盲人小孩看电影并且从幼年跳到2007年how times fly的烂梗;侯孝贤那部刚放出来我就猜到大概是他吧然后舒淇出来我就肯定是他了,我好牛逼啊;短篇集看到现在还是《巴黎我爱你》最好;再说一遍阿尔托好美!!!!
33位导演的作品,张艺谋、陈凯歌双双垫底。总体来说,作为拼盘电影,并不成功。
2011年的平安夜,我在学校小礼堂看了这部电影,当年醉心于各个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时隔六年再看,我在其中找到了电影的“纯度”。
3分钟,大师手里一个长镜头的时间都不够!看的也莫名其妙~
老师说,张艺谋那段是全片最差的?……我对此保留意见。—— 献给费德里科·费里尼。… 2.北野武《美好的假日》3.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三分钟》…5.南尼·莫莱蒂《电影迷日记》6.侯孝贤《电子公主电影院》7.让-皮埃尔·达内《在黑暗中》8.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安娜》9.张艺谋《看电影》…11.简·坎皮恩《虫子女士》…13.阿基·考里斯马基《斯普特尼克铸造厂》…15.尤瑟夫·夏因《47年后》16.蔡明亮《是梦》17.拉斯·冯·提尔《职业》(我也曾写过类似的故事)……20.格斯·范·桑特《初吻》21.罗曼·波兰斯基《情色电影》…23.大卫·柯南伯格《直播…自杀》24.王家卫《我走过…》25.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我的罗密欧在哪》26.比利·奥古斯特《最后一幕约会》27.伊利亚·苏雷曼《笨…》28.维姆·文德斯《战后的和平》29.陈凯歌《朱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