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功夫熊猫》时,父亲老鸭给儿子熊猫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你的血管里流着的是面条汤。”父亲是个以卖面条为生的手艺人,他以此劝说儿子不要好高骛远,去学什么武术,而是老老实实子承父业,谋得一口饱饭吃。
《功夫熊猫》虽说是一个关于中国的动画片,实则只是用中国元素包装起来的好莱坞影片,其核心的理念并非来自于中国,而是西方观念的中国化而已。就如鸭子父亲的这句话,里面只有认命与悲愤,并无多少职业的荣誉感。他让熊猫仔跟着他学卖面条,也只是权宜之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推车引浆非我愿,跻身官场争上游。中国人对于职业是有着非常鲜明的等级的,如是迫不得已,决不会让自己的子孙血管里流着“面条汤”的。
对于职业,我们是有着贵贱之分的。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只是不得意之时聊以谋生之用,那是龙困浅池,一旦时机合适,自会一飞冲天。买个面条做点小生意,更是算不得正经的职业,虽然让自己及家人衣食无忧,不过,却绝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仍然继承自己的衣钵,还得让他们努力读书,去寻个好前程。最少,也得干件更体面的职业。因此,在中国子承父业,一家老店开个百年数百年的甚少,那也会被人笑话的。几代人就会卖个炊饼,只能是像武大郎这样的人才会做的。
不过在欧美,甚至我们的近邻日本,工匠的地位似乎比我们要崇高一些。欧洲大型建筑,都会留下石匠的名字;做衣服的打铁的,都能做成家族生意,代代相传并以此为荣。在日本,虽然工匠的地位没有武士高,但卖米的剖鱼者,亦可以行家自居,也能很自豪地传给儿女,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往往一家做糕饼者,都能轻易地将自己的历史往上追个几百年。至于说寿司,更是属于国技,其荣耀更是非凡人能比。
由美国人拍摄的这部《寿司之神》,就描写了一个日本的小寿司店。寿司店虽小,却不简单,被评为米其林三星,影片中的一位美食作者,甚至称其为日本最好吃的寿司店。而这家小店的开创者及经营者,是一个年已八十五岁的老人,他从九岁被父母赶出来讨生活,做寿司已经七十年了。现在仍在那个小店里忙碌着,寿司做了一辈子,现在不让他做寿司都不行了。他的店位于东京最繁华之地,店很小,只有十个座位。收费却不低,每位客人的价格从三万日元起跳,仍是食客盈门,要想吃,最少也得提前一个月预订。
这家店何以声名如此大,如此贵价还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捧场?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用心二字。做寿司所需要的海鲜,皆是由店主亲自去日本著名的鱼市筑地去选购,且宁缺勿滥,只要最好的。直到店主小野二郎走不动了,才将此事务交给了已经从事寿司多年的大儿子。该店虽然名气很大,想来工资待遇也应该高,但招学徒却很难,很多学徒受不苦即辞职而去,最短的只呆了一天。而能留下当学徒的,也得经过艰苦的磨炼,学徒十年还只能让你去煎鸡蛋,至于捏寿司,想都别想。更多的学徒还只能一天数小时地用手拍八爪鱼,这种单调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八爪鱼更加柔软口感更好。至于店主的大儿子,也跟着父亲学艺二十多年了,在父亲面前也只是恭敬学着的份儿。同时,他们还时刻观察着用餐者的情况,对食物适时做出调整。如此这般,寿司想不好吃都难。
当然,电影里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父子三人对于寿司的热爱。如果说功夫熊猫的父亲希望儿子血管里流动的是面条汤的话,那么这个家族血管里流动的都是寿司。这是一个寿司之家,父亲小野二郎白手起家创下了牌子,然后又将两个儿子拉入了这个行业,甚至都没有让他们上大学。从学徒做起,从最简单的事干起。镜头中数次展现大儿子祯一烤紫菜的情景,祯一虽贵为继承人,也得做这种简单而又单调的活。二郎将大儿子留在身边,让他未来继承自己的这家店,他每天坚持到店,向儿子言传身教做寿司之道,坚持传统,不让儿子有半点逾越。而对二儿子,他则宽容得多。他在另外地方也开了一家寿司店,让二儿子独自经营,这家店就如主店的翻版,但却允许二儿子自由地创新,同时价格也订得更为平民化。父子三人一辈子都从事做寿司之业,对于这份职业充满了热爱,也有着热诚。他们也未有其他之想,只是想着将寿司做到尽善尽美。
小野二郎说,我的寿司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用心认真地做。功夫熊猫里的鸭子爸爸也说,其实我的面条就是一碗普通的面,没有什么祖传秘方。是啊,只有用心,只要对自己职业充满着荣誉感,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如果你的血管里流着的都是寿司都是面条汤,何愁寿司不美味,何尝面条汤不鲜甜呢?
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首先必须学会用手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这种训练很辛苦,日本就是这样。你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你要学会用刀和料理鱼。十年之后,他们才会让你煎蛋。
“我练习煎蛋很久了,以为自己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断搞砸。他们一直说‘不行,不够好’。”十年的基础训练完毕,一名学徒终于够格煎蛋,却发现自己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师傅们的标准。他又花了4个月,经历200多个失败品后做出了第一个合格的成品;当小野二郎说“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终于承认这名学徒为“职人”时,他高兴得哭了。“我想挥拳庆祝,但我很努力的不动声色。”
十年了,你连鸡蛋都煎不好。这是浪费时间,挥霍生命么?推动不了社会发展,不能为GDP做多大贡献,甚至跟一般国民的幸福感也无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座位,最低消费三万日圆起价——显然不是普通群众可以承受的。
事实上,却很难看出在小野二郎的店里,认真到一板一眼的日常习作,是与未来的物质回报相挂钩的。老人一直到70岁心脏病发作之前,都亲自骑自行车去市场进货;为了使章鱼口感柔软,不像其他饭店里吃起来似橡胶,需要给它们按摩至少40分钟;米饭在等同于人体温度时弹性正好,镜头扫过,一个小学徒拿把蒲扇扇风降温...当然,车子房子票子,或者顾客吃到美食后心怀感激的赞美,不能说不重要;不过这种即时短暂的感受,与生命的长远意义没什么关系。简单、较少欲望的世界不会因为平静而脆弱、不堪一击,它更像是滞厚的帷幕,把琐碎的干扰摒弃在外。
一些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有崇高的生活理想,关注国是,励志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他们的生命是向外蔓展开来;但我恐怕这单一的,对生活的理解,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施加于其本身的专制。现代社会呼啸而过的各类词汇,“主义”、“理论”,会不会压抑了生活的丰富及包容性呢?在某个思想层面上,他们看见一马平川的景象,却漏掉了每一次转弯时的远近、视点、光线的美妙变换。
所以我觉得注目于属于自己的生活细事的人更亲切可爱一些(虽然小野二郎对于食物的严肃认真使得用餐者总是非常紧张)。在梦中也要捏寿司、点子多到半夜醒过来的二郎先生;说“市场上鲔鱼最好的只有一尾,我只买那一尾”的鲔鱼店老板;看见虾子,会想“啊,这个适合二郎”的虾店老板;珍惜好米,“只有二郎说我可以卖,我才会卖给其他饭店”的米店老板....他们的呼吸成为了叙述日常事件的气流,他们的目光也只会被无处不在的细节所不可名状的吸引。生活是与按部就班的说教训谕无关,那些鸡毛蒜皮、奇思妙想又烟消云散的东西,才是被瞬间照亮的时刻。
二郎先生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没人知道巅峰在哪,甚至,不会有多少人在乎这个巅峰。对我这种只能分辨咸淡的人而言,品尝美食有点像暴殄天物,对不住厨师的精心制作。但显然,以二郎先生为代表的,是向内收敛,并不在乎外界吵闹,心安理得珍惜自己生活的人。
PS:小野二郎的店真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只有十个座位,厕所在外面,却获得了米其林三星的荣誉,意味着“就算只为用餐造访该国也值得”。
这部纪录片以及它的拍摄对象,从2011年上映至今,口碑上是坐了一轮过山车的。一开始是一面倒的好评,全网吹捧“一生只干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后来逐渐觉得这是日本人过度营销包装美化内卷,否则当十年学徒才能煮鸡蛋太扯淡了。
我也没吃过,不知道是不是,不过舆论风向转变,和观众对本片的误解、以及电影本身的文化缺失,是有很大关系的。
质疑1-为啥一辈子只做寿司就是寿司之神?
事实上,纪录片本身没想神化这家店,无论英文还是日文它都叫《寿司之梦》,虽然据说综艺上称小野二郎是寿司之神,不过综艺这种东西不就是到处给人安这种夸张称呼吗,神保彰还号称“变拍之鬼”呢。
讲述以小野为首的一群料理师傅,每天挑选食材、捏饭团、不断钻研寿司,实现“寿司之梦”,以做出有逼格的寿司为梦想,这个总是没问题的吧?谁也没有说他们是神。何况“梦”还有一些幻灭、质疑的意味。
质疑2-每天按摩章鱼和煮饭,学徒十年才能煮鸡蛋,是不是有病啊?
纪录片导演是美国人,团队主创根本不会日语,也谈不上了解日本文化、东方文化,制作过程甚至是让翻译先把海量素材翻译成英文,然后剪辑的。不会日语、不认识汉字,对日本文化等东方文化的理解,显然有壁的。
所以这个受过系统性电影学院教育的美国导演,把小野二郎做寿司这件事,提炼成了一个非常浪漫化、故事化、读者文摘式的,心灵鸡汤。
本片其实已经拍摄到了东京市场、鱼获、生鲜提供等等画面了,但他们拍的角度,是很游客化、旅行指南式的。美国导演是这么呈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做一件事,专注地把它做到最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不是说一生只做一件事不好,甚至不是说心灵鸡汤不好,只是他们这类厨师做寿司,不是这么简单的。
有个电视剧和这部纪录片相映成趣,就是日本人以东京米其林三星餐厅为原型拍的电视剧《东京大饭店》,也是米其林三星餐厅。在做高级料理的流程上,两部作品说的都是一回事——
a.这类餐厅高度依赖主厨,出品的是顶级手工、高度原创作品,而非流水线菜品,而且,优秀主厨都是有成体系思想的。
b.定位上,这些店和一般餐厅完全不一样,它不是批量生产的,也不追求规模扩大。所以没有必要用它们和普通餐厅比较,因为普通餐厅是要流水线、走量的,定位目标不一样,完全不是一种东西。
c.为了顶级料理,主厨会非常非常严格,团队集合冥思苦想勤学苦练。所以吃顶级料理完全不是交智商税,类似在重要纪念日花一两千块钱欣赏艺术,它能给我们平时吃饭吃不到的美学体验。
d.找最好的食材供应商,因为食材选择也是一门很吃经验的学问,做的好也是需要热爱这件事,不停钻研的。
e.高强度工作,枯燥的练习,考虑到客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有钻研烹调经历的人会明白,往往处理食材的手法、火候有些许微妙的调整,吃起来就完全不同了,做好菜不是对着菜谱依样画葫芦就行的。至于这个手法、火候是怎么发现的呢?还真是从每天的实践里,“开悟”到的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觉得类似感受,凡是全身心投入项目的人都会有,哪怕每天打游戏也会有。
因此小野等人每天研究按摩章鱼的手法,是非常合理的。但这个纪录片里,把小野按摩章鱼、煮米饭,拍得像是一种玄学、猎奇,它似乎故意不去说明白这件事。
还有一点,《东京大饭店》讲的是法餐,其中的创意是复杂的。小野这个店,据说当学徒十年以后才能煮鸡蛋,这个我也没查到是什么原因,我怀疑他说的这个煮鸡蛋是煮玉子烧吧,那就是单独一道很有讲究的菜了,下图里面这个玉子烧,光看外形已经充分说明料理内功深厚了。要不水煮鸡蛋确实太夸张了吧……
最后,就是小野的店牌子够响,在这里熬出去的人出去之后肯定能自己开店(片中有一个学徒即将开店),所以给他当学徒,对于脑子不那么“活络”但是吃苦耐劳平心静气的人来说,可绝对是很不错的一份工作。这种现象在很多行业都是存在的:倘若在一个平台是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能确保出去以后的发展,吃苦乃至工资低确实都是可以忍受的——就看平台提供的其他价值,究竟有没有它们吹嘘的那么好了。
-影片对日料的文化属性没做挖掘
之前我只因为工作原因蹭着吃过一两次高级日料,下面这部分内容,我的感受也是从各种书上看来的,放在这里作为对影片结构的思考。对了,即使我不太懂高级料理,我也很确定,从东方人的视角来看,这部《寿司之神》(确切地说是《寿司之梦》)在文化探索上,是比较薄弱的。
日料在Fine Dining界地位高,和它整体有一套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小龙虾和烤串好吃,Fine Dining也好吃,它们不是同一种好吃,Fine Dining就像音乐、绘画一样,有前卫/复古/融合等等风格之分。
二郎的寿司虽然不是怀石料理,不过查了一下对Fine Dining颇有研究的博主们的撰文,都提到了他家的寿司精华在于醋饭,也力图还原食材本身的味道。可参考这篇://zhuanlan.zhihu.com/p/24243476,《寿司之神,吃到三十次是什么体验》,她的描写让我感觉小野的寿司,类似视听语言上很讲究的文艺片,欣赏之前是要了解相关文化来入门的。
更不要说,日料尤其高级日料、日本文化,都受到了禅宗很深的影响;而禅宗讲求的,是开悟、修行,追求内心宁静,回归事物本性,不追求过度欲望,秉承极简美学。很多开悟都是在平凡的日常劳作中发生的,所以会有禅悟讲:“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与二郎上午拿了奖,下午就回到店里如出一辙。
《Jiro Dreams of Sushi》,一开始给大家的印象是:“每天坚持做一件事,做一辈子,就能做到极致,就能做出美味到让人‘哇’地一声叫出来的寿司,成为寿司之神。”后来这个叙事遭到质疑也是因为,人们发现:“他家的寿司就真的比平常厨师好吃那么多?敢不敢做个双盲实验?”“做一辈子寿司就说明他牛了?”“一团米饭一片鱼还能做出什么来?”“把事情做好不就得视野开阔吗?”
其实,问题出在,无论“每天做寿司就能做出最好的寿司”,“美味到让人‘哇’一声惊叫的寿司”,“最好的寿司”……这些说法,都太欲了,目的性太强了,太有逻辑也太入世了,是完全悖于禅宗思想的。假如匠人精神是“每天捏饭团,为了连捏五十年捏出世界第一的饭团”,那是有点精神疾病。
但如果我们将“匠人”理解为“修禅”呢?在专注的劳作中,寻求内心的平和,感受生命与自然,无欲无求,不惧空寂,在平凡的日常中,经由充实的劳作寻求到顿悟与清心——这种体验,一般人不必进行五十年,即使只有五天,也是值得感受的。它可以让我们发现感官、世界中,一些与社畜生活不一样的层面,不做欲望的奴隶。
再强调一遍我真不是日吹,高级料理我也不太懂,这部分放上来是作为我对纪录片风格的思考——我想,这部片火,在于它的叙事十分西化,完全是好莱坞商业作品的路数了。但如果横纵对比地、深入地讲,就会接近BBC的历史纪录片,或者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是解说形式了。
就会变成,这家名店的鱼片是怎么切的,那家名店的酱油是怎么调配的,怀石料理背后的美学体系……我个人来说,更想看这样的影片。但是,它大概也不会火了。
该片记录了小野二郎毕生追求创造完美寿司的历程,同时也采访了他的大儿子小野祯一,讲述他追随父亲脚步的重重压力。
同名纪录片的配乐让人惊艳,开篇就是一首交响乐,小提琴的跳弓技法,活泼雀跃,与一帧帧图像的切换相得益彰,似乎不看画面,也能从曲调段落中听出一些故事的端倪和节奏。
“现在的人只想要轻松的工作,然后要有很多空闲时间,还要很有钱,但他们都没想到要培养自己的技能。你在二郎寿司这样的地方工作,就是一辈子投入这一行。”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寿司纪录片,更不如说是一部职人精神的纪录片。
除了二郎这个人物有趣,纪录片导演David Gelb对素材的组织和对视觉手法的运用都相当出色,他采取了音乐节奏的起伏手法来展现二郎本身及他与周围人物、环境的关系,在有限的小空间与人物中拍出了大乾坤。
完全用匠人之心来面对一种食物,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仪式感引人入胜
有机会能亲自去尝试一下就好了~~国宝级寿司~交响做配乐真棒!让镜头和主人公本身去讲故事才更有感召力呀
仪式主义的狂欢,偏执狂的完胜。
必须提前一个月预定,最低消费2386.1413人民币元
按中国人的思维,出了名,该是赶紧开分店,自己退居幕后做老板——『终于熬出头了』。但别人不是的,上午领了大奖,晚上就回店捏寿司。这就是日本人值得尊敬,也该我们学习的地方。
职业的达人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说来说去还是“迷”这一重要因素。认真与坚持以成就自己。不过影片用了很多内容在儿子上,或者是为了以旁人的变化和感受去烘托主角吧。不过总有种帮下一代打广告的感觉
极道的意义就在于 不仅你生来拥有天赋 不仅每天都比其它人更努力些 而且能够坚持足够长的时间 甚至至死都不停止 天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比如米其林法厨的嗅觉和味觉 可能确实在二郎之上好几个层次 但所谓滴水穿石之功 长久磨砺之后 同样是可以超越五感限制的 极致的实际存在 是最能给予年轻人以希望之事
寿司大师爷爷!给您敬个礼!
SCA的校友很给力 交响配乐搭配寿司制作真让人心情澎湃 7:00 p.m. Feb.17, 2012 @SCA 112
职人的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现在的人只想要轻松的工作,然后要有很多空闲时间,还要很有钱,但他们都没想到要培养自己的技能。你在二郎寿司这样的地方工作,就是一辈子投入这一行。”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寿司纪录片,更不如说是一部职人精神的纪录片。推荐给所有尚未决定职业的人看。
人生和寿司一样,下一道可以更美味
其实涉及到他儿子时,话题略沉重,但因为配乐而有一种轻盈的透明感。关于筑地鱼市场那部分其实是被低估的戏码,结合日本的食鱼文化,简直有文献价值。另,亲历者说:http://www.quora.com/Tokyo/What-is-it-like-to-eat-at-Sukiyabashi-Jiro
好吧,当我们以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傲视群雄,并纷纷对身在水深火热中的日韩人民流下同情的泪水时候,尼哄人民绝地反击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最顶级的鱼获,成就了寿司的纯粹味觉。(八过对俺这种不热爱生食的土鳖来说,再生鲜的寿司说穿了其实就是个饭团嘛,so 继续流下同情的泪水。
或许可以挖得更深入,但真是看得人垂涎欲滴啊。一颗(汗,不知如何用词)好的寿司从选鱼 切片 烹米 手握,每道工序都成了科学啊!日本人的固执和严谨也在这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真是馋啊,必须吃一次!以前自己吃的那都是神马玩意儿啊。。。
一间干净整洁的食屋,一个精神矍铄的耄耋老头,一案赏心悦目的精巧美食;我跟你讲啊,本国若有这样的地方,吃不起我也要没事去那看看,饿了就去对面超市泡碗面。
感觉始终都是在展示,展示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但本期待会有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自己以前吃的寿司真都是垃圾食物啊...
すきやばし 次郎(銀座店) 地址:東京都中央区銀座4-2-15 塚本ビルB1楼 电话:-35353600
大和民族真是一个认真到让人害怕的民族,这种简单、极致与近乎苛刻的严谨或许就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一种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