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霾的天空,荒芜的田野,漆黑的教堂门外堆满了浑身黑紫的尸体。教士们已经来不及给这些虔诚的天主教徒做最后的祷告了,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焚烧尸体的篝火,自愿前来协助教堂处理尸体的人也越来越少,因为接触尸体三五天后他们也很快死亡了。没有人知道这场夺去整个中世纪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是如何到来的,当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仍然坚持认为这是“上帝之鞭”在惩罚人类的罪恶,而这一切的罪恶源头就是隐藏在普通民众当中不信奉上帝存在的巫术之士,其中尤以魔鬼的情人---女巫最为邪恶。只有将这些女巫铲除,包括用最极端的方式处死才可以平息上帝的愤怒。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迅速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哪怕是最小的村庄也未能幸免。后据历史学家考证这场运动前后持续了将近500年时间。
作家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三体》中是这样说的:“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这一次的力量叫做黑死病。
影片《黑死病》就是以鼠疫肆虐的中世纪欧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教士参加了一次由主教授权的猎巫行动后,最终成为坚定的猎巫者的故事。《恐怖游轮》的成功,使导演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成为拍摄惊悚片的新星。在本片中,除恐怖惊悚元素外,导演还试图加入那个时代关于信仰的思考,关于理性与狂热的思辨。由此可见本片并不是一部类似《女巫季节》式的宗教题材电影,超自然因素只是存在于剧中角色头脑中用以支撑他们信仰的工具而已。影片最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观众自己思索找出答案:在对抗灾难中,人类究竟应该信仰什么?少数人的理性在遇到多数人的狂热时应该怎么办?
现代医学对这场旷日持久的瘟疫大爆发已经给出了科学解释,原因太专业也没必要在这里讨论。但结论很有意思:1当时天主教会迫害有科学思想的专业人士,致使欧洲缺医少药。2欧洲人当时生活不讲卫生人畜混居。3当时许多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助手而必须杀掉,使猫在欧洲几乎绝迹,作为疫病载体的老鼠由于食物链上缺少了天敌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当年轻的教士走进没有被疫病污染的村庄时,看到那里的人们衣着干净精神饱满,他们用草药治疗创伤并要求进入村庄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澡,村庄周围的湿地实际上阻碍了老鼠的入侵,所以这里没有人染病。但这支由骑士和牧师组成的猎巫队伍中没有人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鼠疫是上帝派来惩罚人类的,这里没有疫病就没有上帝,而没有上帝的地方就一定有魔鬼。干净和繁荣只是假象,魔鬼一定就藏在这群人中间。于是仅有的少数人的理性与狂热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就这样爆发了。
翻开人类历史,由于信仰冲突导致的战争比比皆是,理性与狂热的纷争几乎写满了人类文明史。本片中年轻的教士由于心上人染病而求助上帝无果本已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但在一群狂热教徒的感染下,最终相信了曾经拯救自己和爱人生命的美丽而真实的女士就是邪恶之源女巫。他自己没有能力辨清真相,仅存的理性很快被狂热的信仰取代,而没有理性的信仰注定会陷入疯狂。影片在教士癫狂而迷茫的眼神中结束了,但诬陷和杀害“女巫”的事件并没有结束。类似的事件在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面貌一次次的重演着,想一想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中国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以及现如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教派和地区冲突。当理性被狂热信仰吞噬后结果必然是走向疯狂,而这种疯狂对人类文明摧毁性的伤害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如何阻止这种疯狂的产生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课题:是坚持理性的科学精神还是坚持狂热的宗教信仰,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没什么用也不吸引人的情节,但最后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可以感受到,是有几个层次的。
1.为了某些目的背弃信仰,下场也是不会好的,且不提天道,其他人对于随意改变信仰的人也会充满戒备与厌恶;
2.不做无所谓白白的牺牲。奥力克在最后赴死的时候,也承担了死神的角色,惩罚了背叛信仰的人;
3.有的时候神迹是包装出来的。所谓的“女巫”并非真正的女巫,也并没有魔力。但她通过创造神迹来让大家信服臣服于她以至于病急乱投医改变信仰;
4.小雀斑的修道士角色,如修道院院长所言,见了广大的世界、有了丰富的经历(也许并不为人称道也并不为人向往)后,人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开始的为那些被随意抓住控为“女巫”的女子辩护,但随意猎杀“女巫”。他的初心改变了。改变他初心的是什么?也许并非与宏大的信仰相关,而是由个人私密的情感所引起。当村子里的“女巫”说出他的爱人艾薇儿事实是死于他手之时,事实比神迹更加刺激人,他由个人的情感产生了对女巫群体巨大的憎恨,开始猎杀女巫,也许也产生了对人的不信任感,非要得到“女巫”的confession,得不到就实施火刑。也许掌权后的他各种宏大的 “猎巫行动”产生自一个小小的个人私密事件;
5.被教皇特使手下最后抓住的那个村民。他很坚定。但他坚定的是什么?他为之牺牲的是什么?他也许并不真正知道,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得知村子里“女巫”神迹的真相。但这也许也并非那么重要了……
6.小雀斑扮演的奥斯曼,在God和爱人之间反复的纠结痛苦。他最后选了什么?可能是什么也没选成……或者说成了某一种傀儡与工具,可以说他失去了所有的信仰,也可以说他站在了信仰的对立面,假借信仰的名义做违背信仰的事情。
过去两千年里,三场大规模的鼠疫给世界带来了任何一场战乱或传染病都无法比拟的空前绝后的社会和经济动荡。 第一场鼠疫(542到543年间)发生在还是东罗马帝国都城的君士坦丁堡,它打破了查士丁尼一世恢复帝国统一的梦想。 第二场鼠疫肇始于1346年。 截至到1352年鼠疫消退,它让中古时代的欧洲和中东的人口在极短时间内从一亿减少到八千万。 这场被后世称作“黑死病(Black Death)”、“大灭绝(Great Dying)”或“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的浩劫给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的地球人口长期增长的进程横切了一刀,其造成的人口损失要一百五十年才得以恢复。 有学者认为这就是马尔萨斯预言中所说的大自然的调节机制;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大瘟疫不仅是人口增长的积极抑制因素,更是打破马尔萨斯僵局的一个外生因素,为欧洲社会格局沿着全新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古时代的人们对瘟疫的传染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它的成因却一无所知。 多数人仍相信它是由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中一些不干净的成分引起的。 今天,黑死病肆虐世界的六百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第二场大瘟疫是由第一场瘟疫(查士丁尼瘟疫)中残留下来的微生物滋生源引起的。 这些微生物源由西向东传播,在局部地区被保存下来,寄生在野鼠、旱獭和黑鼠等生活在中亚广大高原上的啮齿类动物身上。 感染上瘟疫的老鼠们跟随沙漠旅行商队,沿着贯穿亚洲和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从中亚里海被带到了克里米亚半岛。 在克里米亚,它们登上货船,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把瘟疫撒播到污秽肮脏、人口聚居的城市。 著名的“彩衣吹笛人(Pied Piper of Hamelin)”的传说很可能就是源自遭鼠疫重创的德国城镇。 相传1284年6月26日,德国城镇哈莫尔恩(Hameln)老鼠泛滥。 一位吹笛人来到这里并答应帮城里人驱逐这些老鼠,报酬是一千枚金币。 他用美妙的笛声将老鼠们催眠,把它们领到河边,老鼠们便排着长队乖乖地自投河中。 事后镇长却食言,只给了吹笛手五十枚金币,还嘲笑他异想天开。 吹笛手脸色一沉,再次吹起了他的魔笛,这回被催眠的不是老鼠,而是全镇的孩子们。 吹笛手把孩子们领进了山脚下的一个山洞,从此就消失了。 19世纪格林兄弟把这个传说写成了童话,还给它赋予了一层寓意:邪恶专门降临在不遵守诺言的人的身上。
黑死病和佛罗伦萨这座城市联系密切,这是因为佛罗伦萨在那些年里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因此黑死病有时也称“佛罗伦萨瘟疫”。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目睹了当时的情形:“鼻血是死亡的前兆;男人和女人先是在大腿内侧和腋下生出无名的肿块,有的像苹果和鸡蛋一样大……肿块从这两处地方蔓延到全身;然后出现黑色斑点,尤其是手臂和大腿上,密密麻麻;几乎所有出现症状的人三日内必死,侥幸活着的人聚集到安全的房子里,把自己关起来,小心翼翼地苟活。” 瘟疫的传染性使人们相信唯一安全的措施是与病者完全隔绝。 病者固然是传染源,但人们并不明白真正的罪魁是他们身上的微生物;知识的匮乏使当时简陋的公共卫生措施如扬汤止沸一般无效。 1374年威尼斯共和国命令所有即将靠岸的船只被拴在岸边,船员连同货物一起要在海上滞留四十天,以避免瘟疫的传入。 “四十”在意大利语里是quaranta,英语中的“隔离(quarantine)”就是由此演变来的。 不久,全欧的港口都效法威尼斯,“隔离”政策被推而广之,却无法阻挡瘟疫的大举入侵,原来老鼠们是沿着拴船的绳索上的岸。 由士兵们组成的防疫封锁线(cordon sanitaire)严格限制着人们在城里的活动路线和范围,某种程度上控制了瘟疫的传播。 然而,有成员染病的家庭常常被困在房子里不得外出,导致原本健康的家庭成员也被殃及,因此死者数目有增无减。 相比之下,更有效的措施包括焚烧死者的病衣和被褥,将死者掩埋并喷洒碱液。 可悲的是,公众对疾病的无知致使不少外乡人成了散播瘟疫的替罪羔羊,这之中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对犹太人的怪罪和大规模迫害。 黑死病还给欧洲的社会和宗教面貌带来了变革:采邑制度开始衰落,劳动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商人和工匠们的地位提高,从而促进了行会的建立;同时,罗马天主教廷在灾难降临时的束手无力使其在人心中的权威开始动摇,民众对基督教信仰开始失去信心。 十四世纪这场鼠疫的可怖情景被生动地记录在一大批艺术作品里,如尼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的《死神之凯旋》,薄伽丘的故事集《十日谈》,和加谬的小说《鼠疫》,更有二十世纪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这场黑死病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在欧洲大陆销声匿迹。 1347年到1722年之间,瘟疫在欧洲间歇性地流行过数次,这些都是在没有通过商队传播的情况下爆发的。 在英格兰岛,1361到1480年间每隔二到五年瘟疫就要肆虐一次。 1630年米兰有一半的人口陨灭在瘟疫中。 1656年和1720年,瘟疫分别消灭了热那亚人口的60%和马赛人口的30%。
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鼠疫发生在1860年代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云南。 战乱造成的人口流动使瘟疫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并搭载着先进的远洋轮船,迅速地扩散到世界各地。 这第三场鼠疫的杀伤力造成了约两亿人遇难。
全文:
http://www.douban.com/note/126238846/
2010-08-21 看过。很缓慢地讲了一个宗教相关的故事,人物形象模糊,情节单调,气氛夸张,也没有在历史、宗教和思想方面做出探索,总体是部既不娱乐也不严肃的无聊“恐怖”电影。
出色的反宗教片。
女巫讲的太好了,宗教不过就是控制人民的政治工具。最后要不是女巫复活技术有问题averill复活成神经病,那个修士绝对就从了
烧女巫什么的,最讨厌了...
令人绝望的信仰虚火。
''My dear beloved and I lived happily in sin. now my dear beloved and I love full smelly Black wounds. My dear beloved and I, were fallen in love so late. Now my dear beloved and I rot in the early grave'' 宗教为蛊惑世人而焚烧女巫 少年为爱欲信仰而屠戮无辜
就认识魔戒里的波罗莫。
还算精致
在天灾面前,一切宗教都是纸老虎!
对本片失望的人都是奔着看恐怖片或黑死病的目的来的,可导演只是借黑死病的背景讲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以及万能的造神说。
以神之名,行残忍之事。所谓魔鬼,也不过如此。
大自然要给我们智慧生命设定一个怎样的结局?抑或是我们自相残杀,自我了结?
值得一看...
蛮不错的宗教悬疑片哦
对宗教和欧洲历史的陌生,影响了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中世纪残酷写真,较之血腥暴力的场面,影片对观者信仰体系上的精神肆虐更难忍受。
好多场面好残忍 男主一脸雀斑 没了
整个片子没什么特效,一切都是那个年代的粗糙,但是并不算难看,奥斯曼在这段旅程中的转变颇让人唏嘘,想不透到底什么是信仰、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信仰,反而是跟随女巫的人说的“她美丽、真实”更能让人信服。最后一瞬间我才明白,其实每一个奥斯曼抓到的女人都不是最初的那个女巫,心里又沉又冷。
不俗
名号为何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