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了一二部,一股浓浓的抄袭阿加莎东方列车谋杀案的味道。看到第一部后半截我就猜到囡囡死前遭到过性侵且是小卖铺老板干的,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死了,说明只有他一个人有罪致死。当时看东方列车时候差不多看到一半也就猜到都是凶手,因为当你找不出单个风险的时候就是系统性风险……不同在于东方列车最后其实还算是个好的结局,而中国版的最后结局可能不同。帮凶应该在乘务人员中还有。。。等18号再看看结局吧。
吴健――学校教导主任(当年为了学校的名誉,给写尸检报告的刘惜之一定的好处,使之报告上面并没有写在死之前24小时被性侵过的事实。)
秋红阿姨――校医务室助理(实际上并不是校医务室的助理,而是囡囡生母。后来因为在戒毒所遇到周新雪,并且从周新雪那里得知老赵同时性侵她们二人。加上看记者梁夏写的新闻,并不是自己孩子死的真正原因。所以,策划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其中,还有一个帮手,就是周新雪。)
老赵――校门口小卖部老板(性侵囡囡和周新雪的人)
刘惜之――遇害人囡囡尸体检验法医
梁夏――当年报道囡囡事件的记者
韩斌――当年殴打囡囡的同学(因为看到了老赵性侵囡囡,所以也想对囡囡有同样的想法,最后才想起周新雪和囡囡背影还有马尾辫很像。以及最后如果不是自己也有和老赵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对囡囡怎么这么的,但当时囡囡反抗了。)
王照――当年殴打囡囡的同学
周新雪――囡囡当年最好的朋友(是周新雪自己想摆脱老赵的纠缠,再一次活动中得知老赵喜欢马尾辫,以为找一个也是马尾辫的就可以代替自己。所以周新雪带囡囡去了老赵那里。后来周新雪在戒毒所遇到了真正对自己好的人,秋红阿姨(当时他是戒毒所的工作人员)。)
囡囡真正的死因就是麻醉药过敏,并没有其他隐情。
老赵的死也只是周新雪利用了秋红阿姨往她们每个人吃的里面加的麻醉药(吐真剂),想找出囡囡死因的真正死亡原因,在这过程中有利用了王照随身带着大豆酒(大豆蛋白可以引发老赵休克),但因为麻醉了所以自己也就不知道自己休克了,所以就挂了。
1.万万没想到前面的吉他暗示原来预示着主题曲(不知道算不算主题曲,插入曲总应该是吧),这首曲子不管应不应那个阳光倾泻的景色,都!很!尴!尬!口型对不上我不强求,但是这一段真的有必要吗,就为了说明案子水落石出,光明回归?
2.还是我第一部就吐槽的问题,单线过于单调了,后期就变成一次讲一个人的故事了,好端端地一个人坐那我就在想:请说出你的故事。这次终于轮到周新雪了,都不用推理凶手了,凶手一定是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所幸演的不那么尴尬,单单表情多变上让故事没那么乏味。
猜的酒中了。再吐槽一下那个藏录音笔的沙发口子,一靠下去就会发现了啊。感觉藏得地方不那么对劲。还有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吐槽永远在背景里的乘务员小姐,超级淡定,全程听着真相,还犯困呢?
3.没料到的是第一部那个老套的套近乎方式:抓住手,回头,啊抱歉认错人了;居然是个伏笔,后来两个扎马尾辫的人都成为性侵受害者。
4.可以说这方面的中国电影太少了,可能都不太愿意揭露这种校园欺凌啊,儿童性侵啊,反正都避而不谈,这部片也算是一种警醒。
看完我感受到两个女孩深深的绝望了,(小孩子演技不太在线,但是周新雪那个表情到位)所以还是比较入戏的。周新雪没有徐囡囡的那股乐观,她忍受着老赵的欺辱,但是她不敢说出去不然她就会被校园欺负。这种背景下两个女孩是可悲的,所有的不公和欺负好像都是她们的原罪一样,无人诉说,那是一点一点麻木后的绝望。
周新雪也对不起徐囡囡,她有点嫉妒徐囡囡,她想摆脱老赵,所以把徐囡囡推到了火坑里。太可怕了。全员都做着伤害徐囡囡的事情,她明明是个好女孩,她应该幸福快乐的。
希望终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吧。
本来对这种网剧是不写评论的,既然机缘到了那就说一说。一分是给已故的李老师。
首先这种沉重而敏感的现实揭露题材依托于悬疑风格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你在故弄玄虚的同时,对观众情感的铺垫、推动或者积聚也就丢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家《熔炉》和《聚焦》不这么拍。
其次,悬疑不是完全靠回放被隐瞒或剪辑的镜头来牵引观众的,这是种最低级的悬疑。本片中把镜头反复回放的做法,拖沓了剧情不说,我认为也是一种对观众的不尊重。
最后,一直都是当悬疑片看的,而且看到最后情感上并没有燃起来的感觉,如果非要用道德绑架一名客观的观众,要求打高分,对不起,请撕票吧。
客观讲,《罪途》三部曲不谈其影片外的价值,单说片子本身,在我心里,只能算游走在2-3星之间。这是前提。
但在下就是乐意给它5星。
影片的问题还真的很多:从剧本是否撑得起一个“三集片”,人物反应是否合理,细节是否真实可信,破案逻辑是否严密等等。每个观众都有各自一箩筐的发现。
但在下一条也不想展开挖掘。
因为我觉得那些不是啥重点,揪着一个投资500万还拍了3集的片子列举它的BUG和种种不合理之处,有种胜之不武的感觉,没问题倒稀奇了。
前几天刚看了《我不是药神》,平心而论确实是好片子,但单看影片本身,横向比较一下同分的神作,真的值9分吗?所以这里面当然有一定的道德权重:影片触及了太多国人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多数家庭都涉及,忍耐了太久之后,观影人用高分致敬勇于拍摄这类题材的团队,很正常。
和天价药相比,青少年性侵问题的覆盖面看似要小一些,但实际上波及的真实范围,及对受害者本人、受害者亲友、受害者子女的长尾效应,绝对是一个更为细思极恐的问题。
我国迄今为止没有特别确切的青少年遭受性侵害的统计报告(事实上也不可能会有),但按照已知数据推算出来的模糊数据已然令人触目惊心。前两年看到的时候非常沉重,不由得按照那个比例回忆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同学们,却不敢真的去换算,只是意识到他们当中大概也有数位,每天带着强装的笑容和大家相处。
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事实上,幸福也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比如:何不食肉糜?
所以青少年性侵题材当然要拍,而且很高兴它拍出来了。
有一部巴基斯坦的纪录片,叫做《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讲述了在极度男权主义的社会体质下,男性打着宗教和家庭尊严的旗帜,“荣誉谋杀”掉自己女儿却不必受到法律制裁的真实故事。想象一下,亲生父亲在一天深夜将你爆头,弃尸野河,之后像个英雄一样回家去了,是一幅多么灵魂恐惧的画面。而女主SABA那样遭遇的女孩子,在巴基斯坦每年的死亡人数是:1000位。
所以其实按照国情来看,存在着一个幸福感缺失的链条。大概可以这么说,不看《素媛》,你很难想象被性侵的幼女要背负着什么东西生活下去。而当你以为这就是人间至苦的时候,看一下《河中女孩》又会发现,原来有些人连背负的权力都没有。幸与不幸的两头大概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是幸福的。但,真的有人是不幸福的,他们在隐忍着与你共存于同一世界,抗争于旁人目光的冷漠,痛苦于自身人格的缺失,受困于那个被彻底摧毁的内心世界。
不久前和几个同学闲聊,猛然得知当年班里的一个曾被全班同学排挤的胖子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死因是自杀。那一刻我忽然想了很多,既叹息又自责,因为,我也曾是霸凌方的帮凶。而在那个年纪,有些事大概出于好玩或自己也说不清的厌恶,随随便便就做了,却完全不知道也没有思考过,对方承受了什么。
本人曾有过一任女友,在交往过一段时间,彼此充分信任后,哭着对我讲述过,她曾在高中时被自己的前男友诱到家中强奸过的经历。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有一天我终于没忍住,在公共场合扑在她的膝盖上哭了很久很久,心疼得难以自制。
数年后又曾交过一位好友,曾经走得很近很近,也交心,可谓死党了。偶然得知他后来追求一个女孩的方式是:把她在饭桌上灌醉,背到酒店房间迷奸。之后我就毅然决然地与其绝交了。我的婚礼上,这人还厚着脸皮不请自来了,那样一个高兴的日子里,敬酒到他那一桌时,我不顾旁人的尴尬指着他的脸只说了一句:你,好自为之。
以上每个展开来都是令人动容的故事,但,似乎扯远了。
只是想说,这些罪恶并不少见,你我都经历过。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一定会在某个重要的故事中担任角色,没人给你剧本,但不能装作没有看到。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个世界确实是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想让它美好,就要拿出利刃悬在头顶。人性,不要妄图考验。
说回来,一部电影对现实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也就是影片外的价值,太重要了。电影不是一个魔方,一个陀螺,一个木马,娱乐过就结束了。经过百年的洗礼演变,它早就变成了一张嘴,成为述说情感和现实问题的出口,并反过来影响现实。
《熔炉》直接催生了熔炉法,《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促进美国修改立法保护儿童权益,《罗塞塔》推动比利时出台了“罗塞塔计划”。这些都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很高兴我们之前拍出了《亲爱的》,讲述了失子之后的地狱生活;拍出了《记忆大师》,直面了家暴这个绝不罕见的家庭痛点;还高兴我们拍出了《暴裂无声》,讲述了国内高中底三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范冰冰虽然出事了,但《我不是潘金莲》依然是部好电影;再往前说,要是没有《蓝宇》和《霸王别姬》等作品,在十几二十年前那个时代,有多少同性取向的人会在夜静无人的时候,痛苦地质疑自己的存在?
所以吧,每当我看到有人说,自己不需要一部电影来教育自己云云,就觉得,不要这么高高在上吧。算作共勉了。
了解编剧的朋友一定知道乔治·普罗蒂的“三十六种戏剧模式”,既然万变不离其宗,也就希望能对《罪途》多些宽容:场景上是否借鉴《东方列车谋杀案》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吐槽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壳子而已。那么多位相声大师都说过《大保镖》,每一个版本你都会笑的对不对?
说回《罪途》,虽然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看在光明正大地触碰这类题材的份上,我想给出我的尊敬,于是乐于被道德绑架一次,偏要给它五星,也当是平衡一下那些无脑一星的分数吧。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它,观看它。
下一部,有没有可能是部院线?再下一部,有没有可能是部纪录片?
因为有人推荐而种草很久的一部电影。对于打算看的电影,所以我往往连简介都不看。所以一开始,我完全是把它当成单纯的悬疑电影来看,结果它却是一个“不单纯”的正能量电影。
有豆油说,这样的题材们拍出来,能让大家看到就是一种进步,值得高星鼓励。
确实,如果它做的更好,我想我也会给四星以上,可是它做的真的够好么?
如果是外国开拍,或者是更精彩的来拍:车上的人一个个死去,凶手始终藏的很深。直到最后,凶手娓娓道来,原来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效果会不会更好?
好吧,我也知道国产剧不能死太多人。理解。那分成三部是什么鬼?就死了一个人,节奏明明可以更快,三部压缩成一部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分成三部,只让我觉得腾讯的私心……借助这么一个大家很可能会有所触动,很可能会叫好的题材来满足自己的私心。
而且节奏完全是可以更紧凑的,比如最后不停地慢放,不停地强制煽情。
好的,我承认这样的题材,煽情可能更能引起大家的触动,可是这真的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最好的方法么?节奏加快一些就做不到掷地有声让让意犹未尽有所思考了么?我看不一定吧。
当然,三部电影好的方面还是有的(虽然也有很多bug大家也讨论的很多了),但,明明可以做的更好……
作为最后一集,真相和反转都有点弱。但是揭露的问题却值得深思。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ps,,导主任的扮演者李心敏老先生,在本片上映的两个半月前去世,非常惋惜,祝老先生一路走好!
发现案发现场的那俩人被你们整哪儿去了?别以为抻了三个小时我就忘了,你们这帮人贩子!
接连看完二三部,透过层层剖析,真凶浮出水面,然而并不是大家期望酣畅淋漓后的大快人心,反而是人性的悲哀。剧情如何不论,有价值的教育题材必须要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关爱妇女儿童,保护弱小,严惩恋童癖!
《罪途》系列的结局,实在有点“脱裤看”的失望,不过值得鼓励,中国网大很值得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是冷漠一个接一个的冷漠,造成了最后的悲剧,徐囡囡的死是因为手术中麻醉过敏,但是造成她死亡原因却是所有人一起造成的。电影最后何警官说“我没有权利对冷漠进行审批,我只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徐囡囡。”对于社会的冷漠,我们没法做出审判,但对于弱者请保持一份正义的心,愿社会没有性侵没有暴力
从密闭环境到嫌犯组合,甚至是最后的结案陈词,说没有借鉴阿婆的原著谁都不信。而电影的内核——法理与情理的灰色地带也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相吻合。这样老树开新花的行为本来是值得称赞的,完全没有必要非与之撇清关系。而校园凌霸、强暴幼女、教育腐败等社会弊病映射到案件中,才是最该被讨论的。
反校园欺凌、反家暴、反性侵未成年人,简直就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浓缩。
中国真的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这是一部敢于直面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电影,虽然犯罪剧情上有些瑕疵,但是就凭它敢于直面校园性侵、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我觉得它就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结局略微弱了一些。。。感觉还是前两部刺激一些。
结局设置得太刻意,加上一堆片尾字幕,把一个本来应该是“车上每个人都是幕后推手”的暗黑社会,变成大型普法现场,可惜…唯有那首女声版的我嫉妒动物受苦并死亡好过原唱
一开始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就变成了《所罗门的伪证》,阿婆的魅力是她不表达自己对于善恶与法理的评判,把一切留给读者,而凑佳苗大妈的问题则是当一切悬疑进行不下去了就以煽情了事,虽然系列确实有社会意义,但是却没有任何力量,甚至警察那句点题的台词都如同小学生作文的最后一句,可惜。
原谅我化学学得不好,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医学名词有点乱。
我没有权利对冷漠进行审判。
我想说 一开场 那2个看报纸的 人怎么都没出来 死哪去了
哇你藏个录音笔选址可以稍微走心一点吗 而且莫名其妙来一段MV真是看得好气哦 故事大纲是OK滴 最后一集拍得很烂尾 跟熔炉比简直宇宙级碰瓷 溜了溜了
最后一集完全在划水啊,三部曲太多重复镜头,剪成一部完全没问题……
剧情有点儿高开低走。真相从校园暴力到校园性侵,单单是抛开了国产剧的怪力乱神这一点 就已经算很好了。应该是真的想致敬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人性剖析 但是案件并没有在最后来一个点睛之笔,虽然有些失望,但真的已经很好了。秋红聚集所有人上列车了解十年前真相,周新雪将当年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
结局有些勉强,也不够悬疑吧。还有很多人觉得演员演技在线。。我怎么觉得只有李心敏先生在线,其他的。。都挺。。。浮夸的。。有点像舞台剧演员。
如果是作为推理题材,bug多得数不清,剧本可以给零分;但作为国产网大,导演在有限的成本之下努力得提升影片的视听风格,某些段落甚至不逊于院线电影的质感,可以给鼓励分;作为国产片,敢于探讨校园暴力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话题,尤其是在人性深度上做到了颇有野心的挖掘,值得称赞,总体三星
真相如果以这种形式宣告,那也就意味着无法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