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印度确实敢拍这种政治题材的电影,抨击政府抨击体制抨击权贵,从剧情的冲突上是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刺激的。但是,在爽完之后,细细盘个逻辑就会出现很多bug。
1.第五个司机,是维迪亚的爸爸?他为什么要帮那四个人烧尸体呢?
2.当第一次暴乱发生的时候,那个暴乱学生躺在病床上看直播,直播画面是巴莉的现场报道,巴莉当时也在急诊,我还以为这是故意的一个虚假宣传。
3.当大学女教师意外身亡,学校的副校长怎么能在公众面前完全站在舆论的对立面发表他的观点,他不怕被喷死吗?这样难道不是更加会给学校增加负面影响吗?比如学校高层枉顾诽谤教师职工这种。
4.法庭辩论后,为啥真相都剖析在大众面前了,那个候选人的选举还能如此的顺理成章?
5.那个副督察在接到上级电话了之后接到接触性击杀这么隐秘的命令为啥可以若无其事得对下属继续布置这项任务。他也太信得过底下的人了吧。
6.那个做到了警察部副警监位置然后被下属坑害入狱然后出来摇身一遍成了一个律师,又是德里大学法律金牌获得者,这未免有点匪夷所思。然后他又是想要掰倒那个候选人,又想为他老婆报仇的吧,镜头又给到了他老婆遗体上的勒痕,意图是什么。我还以为他老婆也是那个候选人害死的,但是没有逻辑串联点。
7.那个副督察因为儿子差点被撞死了就突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搜集完整证据交给下属让他在法庭上指证自己,但是这个先前就给候选人出那种残忍不人道的恶毒主意的角色,甚至也遵循了上级枪杀四个无辜的人的命令,这个人格反差未免有点太大了吧。
《宿敌》是第霍·何塞·安东尼执导的犯罪题材剧情片,由普利特维拉吉·苏库玛兰、玛玛塔·莫汉达斯、Suraj Venjaramoodu主演,于2022年4月28日在印度上映。
2014年7月
真理将会胜利,真理将会胜利,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这个国家的13亿人心中,这是那些人的信仰,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祈祷,真理终将胜利。但总有一天,总有一天,他们所相信的真理会背离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辜负信任他们的人。总有一天,连最后一扇希望之门,都会在他们面前关闭。无论你如何试图隐瞒,如何努力地把它藏在黑暗中,真理最终都会胜利!
一名男子在法院被警察带走,人民唾弃,家属泣不成声。
拉玛纳加拉 2019年8月10日 凌晨0点50分
一名戴近视眼镜的男子回家路上,边骑摩托车边和同事讨论工作,一个刹车不及时,撞上了前面货车,连人带车倒地,挣扎起身,血眼模糊间似乎窥探到了不得了的事件。
《印度日报》 凌晨1点20分 头条《烧焦的死尸》
一名大学女教授萨芭被人奸杀烧毁抛尸,此新闻一出,震惊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赶到抛尸现场采访,家属看到女儿凄怆的模样,悲愤晕倒。
萨芭女士悼念会上,副校长发言:失去一个人,有其他一百个人可替代。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如果声誉受损,是无法挽回的。是的,她遭受了残忍的奸杀,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遇害那晚她一直在学校里待到十点半?萨芭教授不是学校的安置主任,也不是学生协调员,她甚至不是该系的教职员,那她为什么来这里?有人想利用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造谣。
他拿出萨芭教授谋杀案抗议报纸说道:她们的穿着就表明了意图,不是吗?当然,萨芭也是其中之一。是的,她会被人永远铭记,但不是作为榜样,而是作为警告,非常明确的警告。所以,关于萨芭一事,现在就此翻篇。
校长的发言,让深受萨芭照顾的学生会主席歌莉带头反抗:没有人能代替萨芭女士,因为萨芭不是他们其中之一,她是我们中的一员。就像他们说的,如果能通过服装辨别我们的意图,那现在就辨别我们吧。
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彻查此事,警方不仅没有展开调查,还殴打抗议学生。歌莉被殴打得头破血流,将这黑暗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舆论发酵,大学生们纷纷支援,学生运动席卷全国。
这时警方行动了,领导人点名一名副督察萨贾彻查此事。学生们并不信任这名警察,继续反抗,这名督察不发一言,怀柔政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还在萨芭教授母亲面前承诺:我发誓,一定在30日之内捉拿凶手。
萨贾依靠专业的侦察能力,快速锁定了四名嫌疑人。四名嫌疑人都是恶名昭著的前科犯,是专门为政党处理肮脏事的打手,受人庇护。所以萨贾暗中抓取四名嫌疑人,想等到证据确凿再向上司汇报。可不幸走漏消息,领导下令立刻连夜将四人转移到其他分局。受到良心的谴责,督察让司机熄灭车灯,把车开到小巷,随后击毙了四人。
警方召开发布会声称,在现场取证中嫌疑人抢夺了警方的枪。还袭击了随行警察,督察不得不展开反击。一时间,举国欢庆,全国跳舞,副督察成了人民的英雄。
媒体跟人权委员会却有另一种声音:按条例,犯人逃跑应该射击膝盖以下部位。人权委员会决定起诉副督察。
开庭日,受害人家属、学生、以及所有知情的民众都赶来法庭支援副督察,辩护律师慷慨激昂:一个国家的尊严,就等同于它给女性的尊严。很明显这次事件,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副督察这边。
对方律师举起了反对之手,举着拐杖缓缓阐述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这四名嫌疑人还没上法庭,就被杀了?
为什么一名普通女性的案件却被搬上了头条,而且在法检报告前,媒体就撰写了“奸杀致死”的报道。
为什么证人只看到搬运烧毁尸体,却没看到作案过程,四名疑犯都不会开车,那第五名司机在哪里?
真相揭晓:女教授所在的大学里,一名女博士上吊自杀。自杀的女博士因为出身平民,导师视其为廉价劳动力,剽窃她的学术成果,还长期对其精神暴力,侮辱她的人格,坚持七年,始终无法毕业,被自己的导师活活逼死。
女教授了解到情况之后,在教职工会议上揭露了女博士导师的暴行,反映了这所学校长期的性别不平等、平民歧视,让这所学校的女学生备受迫害,自杀事件屡次出现。校长却指责自杀女学生的抗压能力差,适应不了环境。女教授还向当地警察局反映情况,却被指责多管闲事。当她最后准备向司法机关反映,却被警察通风报信,女博士的导师慌了阵脚,找到女教授准备许以前途,被她严词拒绝。当晚在回家路上,将女教授开始撞死。
观看贴士:电影很好看,反转又反转,真实又真实,可能现实会比电影更残酷。我所介绍的真相是表面上的真相,真正的真相由各位来寻找。对于此类电影,很遗憾的一点是,女演员似乎总是锦上添花,男演员总是担当大任成为救世英雄,观众习以为常,可是这是正常的吗?
政治悬疑片《宿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某省议会大选将近,党魁老大哥十分焦虑,因为近来发生的采矿事件、汽油事件、直升机诈骗事件都让他的民众支持率不断下跌。这时,警局副督察恰好接到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名女教授被人开车撞死在郊外。于是警长建议何不将此案件闹大、做成一起转移民众视线的新闻“大事件”?毕竟“民众情绪是最好的政治手段”嘛。 在老大哥的授意下,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迅速登上了《印度日报》头条,破天荒地引起了全民关注。在女教授生前的大学里,学生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抗议、要求校方给个说法。校长碍于学校声誉,暗中支持一帮学生与抗议学生进行对抗,校园中时有流血暴力事件发生。校长觉得场面快控制不住了就报警,当地警察进驻学校进行局面控制,学生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转化为学生与警察之间的矛盾。 无能的地方警察在校园里只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镇压,老大哥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假装进行了一番“艰苦思考”后,亲自指派自己的“军师”警局副督察代表政府“空降”学校进行专案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副督察发现这名女教授生前曾为一名受男导师欺压的女博士发声,她的死很可能不只是一场交通意外事故那么简单。当然了,这次调查只是走一个形式,真相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老大哥已经为这个案件“准备”好了4名“替罪羊”,操作如下 :先在社会上找5个有犯罪前科的小混混,给他们点钱,再让他们在案发当晚连夜把女教授的尸体给劫走,找个偏僻的地方给烧掉。小混混们见钱眼开,干多了这种事,不介意替政府充当“演员”,反正人又不是我杀的,毁尸灭迹而已,便接下了这单活。事情正一步步按照老大哥的谋划在进行着,民众对于这个案件的关注度也按照预期计划在急剧上升,民间对于彻查并严惩凶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万一那个肇事的司机顶不住公众舆论压力自己出来自首,一切谋划可就都“前功尽弃”了。于是副督察决定自己亲自把自己已经锁定并逮捕了4名嫌疑人的消息及时“泄露”给当地媒体,于是民众们也就“及时”得知了嫌疑人已归案,表示大快人心,并希望司法机关继续对这4人进行严惩。 一方面因为这4名嫌疑人并非杀人真凶,另一方面就算依法进行处罚不可能判处民众希望的重刑死刑、从而起不到震撼人心拉选票的预期效果,在老大哥的授意下,副督察决定再次上演一番“苦肉计”:先是对公众宣布上级为了确保嫌疑人人身安全,需要将嫌疑人转移到外地公安局进行异地关押审讯,进而引起公众的紧张情绪——因为公众害怕这4名嫌疑人万一在上层找到了“保护伞”,很可能就此逍遥法外。再是由代表警察正义一方的副督察,“果断地”在转运路上对4名嫌疑人“下黑手”杀人灭口,对外就说他们企图逃跑进行袭警,自己迫不得已才开的枪。 “4名嫌疑人转运途中欲逃跑却被打死”的消息一经传出,民众大为称赞,长舒一口气觉得最后的正义底线终究还是被警察捍卫了,于是群情振奋对政府大唱赞歌。老大哥觉得这出戏演得不错,但是为了确保让自己全票当选下一任,他决定再给这出戏加上一丝悲壮,于是他指使人开卡车把副督察的8岁儿子给撞成重伤。这一事件又“迅速”被媒体和公众“及时”知晓了,老百姓在心目中顿时把副督察塑造成了一名因捍卫司法公正而惨遭黑恶势力报复的人民英雄。司法机关和政府的公信力又迅速得以提升,老大哥最终顺利得到了大量选票,名誉双收。 但是副督察自己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竟被老大哥当成了政治表演的牺牲品,越想越气,终于决定把案件真相和这一套表演的“剧本”公之于众。于是副督察想办法把这些内幕和案件真相,都转交给了曾经也被老大哥谋害过的瘸腿律师,由他在法庭之上把这些内幕进行公开。 到这里影片就已经接近尾声了,并没有对后续社会大众的反应等情节进行介绍,一切都交由观众自己来思考。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屏幕前的我们不禁反思那些看似群情激奋的公正审判,是否也可能是一种“大多数的暴政”呢?我们又是否是那群“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呢?我们所获知的“真相”又是谁想让我们看见的呢? PS:对了,唐山烧烤店的视频是谁上传的呢?
电影的主题意义很值得褒奖,虽然有点贪心得想用一个事件把印度的社会问题给尽可能多得给塞进去,女性地位,媒体操纵舆论,制度体系崩塌,政治黑暗,阶级种姓,校园剥削,可能还有我漏掉的,虽然多,但本质上的确是互相勾连的,这种激烈的方式也真的很容易得到共鸣,印度电影在政治选题上的民主自由度和韩影有的一拼,直接且血淋淋。
优点说完了,作为电影,拍得真的不怎么滴。印度似乎很喜欢这种无数反转的剧本,就像之前的调音师,这种戏码用到点子上画龙点睛,但用烂了,除了不可避免的数不清的bug以外,我说好听了就是工匠感,说难听了就是消费智商来了,这故事拍得就是流水账,只需要刻意隐藏信息然后一个一个抖包袱反转就行了,当然也许为了迎合市场和口味而为之,那恰恰就拉低了电影的水准。
本片我个人最不能忍的就是高潮法庭戏,我承认这场法庭辩论很精彩,金句连出,很多金句我非常赞同,可以列入爆爽台词收入。但是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学生,就算不执业,这种唱戏一样的庭审也不太能忍。首先这场庭审到底在审个啥我就没懂,控辩双方到底在针对什么案子呢,如果是那四个被警方击杀的嫌疑人,死了的犯罪嫌疑人在印度是还需要刑事庭审的吗,如果是为了审开枪的警督到底算不算渎职亦或谋杀,那控辩双方的位子是不是对换了?这种纯粹为了反转拉出来唱戏的庭审戏也算是有生之年了。其次开庭后的将近十几分钟,控辩双方律师和法官就在一个法庭上辩论犯罪嫌疑人的罪需不需要法庭判决才能成立,这的确是为了电影的剧情,因为广大被利用的群众都想当然的被媒体忽悠瘸了,恶人无论怎么死都是活该嘛,可是拜托这是庭审啊,这种法学一年级基本法理考试的时候连到大题都够不上的基础中的基础,还需要法官做出一脸震惊得好像刚刚才懂的表情。我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在给印度法治系统贴金还是拆台。
以上我不觉得这是部好电影,真的太扯了。三星都给这种血淋淋揭伤疤的勇气。
吴晓波老师剖析淄博烧烤的走红为一场对自由的追逐和对善待的回馈,他谈到“人类并不需要滥情的父爱,而只渴望平等,人们对权力的认同,从来都建立在人不我欺的共同价值上”,又一场在我的意识层面的梦幻联动随机产生。当我们还在感叹《狂飙》的狂飙时,印度的电影已经直接在国家机器运作上开刀了。律师or警察,法律的实践者与执行者,他们或沦为政治的同谋,或被正义驱使成为政治的宿敌。
当权力政治以不平等的黑手笼罩乌云密布,提出问题的人会成为叛徒,指责的人会被带上手铐,一个人的离世会成为权利攀登的工具,媒体的存在是政治的喉舌,民众被煽动情绪失去理智成为乌合之众,统治与被通知的不对等权力场由此形成。“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任何人的父亲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民众最简单的追求不过是对真相的探求、对平等的期待、对权力愚弄的抗议,不过是“权不我欺”的双向奔赴。
感觉导演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但是都不够深刻,像大杂烩,但是是做的好吃的那种。印度电影总是给人物情绪的慢镜头特写,前半段的节奏总是很慢,每一次看印度电影我都惊讶于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印度人英语说得好的真的没有那么重的口音,不要刻板印象。
全世界都一样恶臭,媒体抓住流量密码,报道的都是他们让你相信的“真相”,但是在商业社会,或许这种行为也不是自愿的,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只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实呢;学校和政府基本上是一条船上的家族裙带关系,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教育系统的腐败,校长都不知道死者的名字,只在乎声誉;那么警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这又是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好在电影中的这个警察还是有良心的。
像萨芭这么好的老师确实大学里才有,大学再怎么烂,那种独属于大学的氛围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大学生是一个有着青春澎湃的思想的群体,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些重要的游行反抗都是学生带领的,比如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很激进,很容易被煽动,或许旁观者眼中他们的“正义”是幼稚的、是被洗脑的,那是他们不明白,经历过的人会懂的,因为我在上大学时,就曾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游行,具体的不能细说,总之我在片中的两次落泪都是被这些学生感染,确实很振奋人心,被学生的勇气感动。
在印度,女人都不敢站出来帮女人说话,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为了正义而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这个内政部长是惯犯,这次风波虽然结束了,但是政治的游戏依然在继续,我们都是政治的棋子,哪怕你感觉离它很远,但你早已是其中一员。
电影以印度的国歌命名,我看完之后脑海里蹦出了我们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好几个反转,真相、政治、法律、人心,谁代表正义?正义是否得到伸张?期待续集
这都不能说是像了,把那些振聋发聩的台词用中文念出来,完完全全能套用到这块土地,舆论操控,媒体转移,民众的仇恨教育愤怒引导,典中典
“一个国家的尊严就等同于它给女性的尊严。”“这则新闻连续几周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疯传,制造了热门话题,为了什么?这成为了这个13亿人口国家的唯一话题,这是刻意安排的,谁?为了什么,为了谁?三个问题,一个答案!”“这就是政治。为了赢,我会玩任何肮脏的游戏,政治家最大的武器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推翻。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当一条狗被杀死时,人们会去抗议,但当一个人被杀死时,连狗都不会有反应,这种信念从何而来?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
电影牛逼就牛逼在能将女性处境、教育腐败、政治阴谋、体制溃烂、种族歧视、煽动人心、媒体操控、正义边界、法律公信等等这一系列我们一般都不会碰的话题通过一桩女教师命案完美的串起来了。抛开上诉题材不说,电影节奏、悬疑性、人物塑造方面都属上乘。
又一部印度神片。现实主义题材,话题涵盖我们所关注的所有问题:性别歧视、学术权力滥用、操控媒体、程序正义、全民性的愤怒,格局由小及大,最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作为退学博士,仅体制谋杀这一点,就可以让我给满分。
一个字 绝!!!!
给我看哭了,不是因为电影,而是因为印度电影竟然可以自由地发出他想发出的声音。
至少敢拍!
印度电影是真的敢拍呀。
尽管电影本身有许多瑕疵,人物塑造刻板失败,法庭上用演讲代替举证让人感到非常混乱…但是,“政治通过媒体操纵民意、公众不关心事实更注重情绪宣泄”这两个core立得很好。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主题上的选择上真是极限反转,也只有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才能诞生这种电影。这片的风格跟《万岁毕姆》很相似,前半部分就是印度人民受难图鉴,真正的主角出场很晚,而且很扁平化、神格化,仍带有一丝阿三开挂的调调在里面,虽然本片也在修补这一点,添加了一个冗长的结尾试图丰富一下主角的过往,但反而显得狗尾续貂
片中台词:1.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导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2.政治家最大的武器你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给推翻,一旦被这种疯狂所煽动,他们就不只是党内员工了,他们会成为信徒,我们要点燃他们的情感,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其他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3.…为了维持权利,为了重获权利,这四个人只是他们的工具,选择那四个人,购买那四个人,并杀死那四个人。他们哪来的自信?… 这种自信就是本国的政治,法官大人。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任何人的父亲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
民众日常被zz摆弄而不自知,教育系统是潜移默化的洗脑,一部电影多角度讽刺,法庭辩论的部分是想要起立鼓掌的程度,总的来说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五🌟(革命万岁!
堪称《杰伊·比姆》的姊妹篇,在立意上甚至比其更加深刻,最精彩的是随着剧情推进完成了立场转换和内核蜕变。一起惨案被广泛关注,逍遥法外的凶手引起众怒。看似正义的枪响终结了罪恶,顺应民意皆大欢喜。法庭上的“怒汉”对案件提出了质疑,民意是否能凌驾于法律?当真相水落石出,原来一切都是肮脏的政治游戏,众人都是被操纵的武器。“未知全貌不置可否”对如今的网络时代不过是一纸空文,舆论的浪潮足以席卷所有异议。“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道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比起质疑,宣泄情绪要轻松得多。比起思考,随波逐流要容易得多。打破偏见的勇气,好过执行正义的工具。
影片远非完美,但格局奇高。影片内容和有这种内容的影片能出现本身这件事的二重格局,说明了印度已经进入了社会意识提高社会自组织能力,社会自组织能力进一步反哺社会意识的高速良性发展渠道,国力可持续快速上升的基础已经打好。反观它的隔壁邻居还在因为老大一跑路就举国抢药骂医生、房子卖不动就资金链断裂准备“统一”,简直是痛苦中成长的现实主义vs随时都在赢的魔幻现实主义,真心是道路选择不一样。
这故事只有印度拍得出来 元素超多 女权 教育 腐败 民选政治 法治 种姓制度 选举操纵 各种问题集于一个故事 导演这么大的野心圆满完成 这种商业片让好莱坞都汗颜
我们现在看印度电影,看韩国电影都陷入了一种下意识的“相对尺度”感叹,但是从“绝对尺度”上来讲,很多片子的质量是不行的,只是因为他们触碰的议题使得我们给出高分,这其实很令人感慨。这个电影铺满了音乐,每十分钟就安排慢镜头煽情,从任何角度去看都很陈旧。人们的共情共的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印度电影都只有一个感觉:印度这个国家还有救。
一部有声音的电影,估计条目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