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 were promised to have sunshine every day. They can ride a horse to school. They can pick oranges from trees…” However, what wait for them is being slaved and abused for years with endless debt to repay. 电影改编自英国社工玛格丽特•汉弗莱(艾米莉沃森)的自传小说《空摇篮》,揭露了英国政府自二战后的几十年间,秘密地将13万儿童送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仅仅是为了节省社会福利的成本。其中超过一半儿童被送往澳洲,然而他们从此被奴役,甚至虐待,做着各种最卑贱的工作,长达几十年,还要偿还被“抚养”的债务。 更加骇人听闻的是,这些儿童是以“孤儿”的名字被送往福利院和其他国家的,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儿童根本就不是孤儿,父母都还在英国。只是因为出生时是私生子,或者无力抚养等原因才被送走。之后很多父母再回去找回孩子时,却被告知孩子已被别人领养,其实是被送到世界的另一头做了苦力。 玛格丽特•汉弗莱在1984年偶然从一个中年女性那里得知这件堪称“20世纪英国政府最大丑闻之一”的事情。这位女性4岁时被送往澳洲,几十年后孤身回到英国寻找自己的母亲。玛格丽特帮她找到了生母,使其团聚,并开始专心致力于此。她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数次往返于英澳之间,帮助成千上万的家庭团聚,并且对抗各种政府的“有关部门”,和恐吓威胁。 影片的题材是很有力度,很有话题性的,再加上影后级别的艾米莉沃森(大爱《她比烟花寂寞》)主演,还有很有感染力的预告片,非常令人期待。但可惜的是,不得不说有点失望。有上好的原材料,却只煮出一锅清汤。 首先,其实这类政府丑闻的题材是很适合拍成纪录片的,改编成剧情片有难度,因为要有跌宕起伏和高潮。然而编导却挣扎在剧情和纪录的边缘,整部戏像是纪录的风格,剧情又不够有力。 其次,影片对人物的挖掘不够深入,编导想表现女主角两面性的挣扎:既是独立的女强人,又是一个妻子和母亲,需要照顾家庭和孩子。但对家庭条线又只是浅尝辄止,主要着墨于她无私帮助失散亲人团聚这方面,与强权和恐吓的对抗表现也很少。最关键的是,她自己内心的痛苦表现不够,再加上家庭与工作之间的挣扎不够,情感纠结不够,遇到的困难不够,导致人物角色不够丰富和饱满。但这一点又很难做到,因为她永远只是一个第三方,一个倾听者,一个旁观者,只能看别人诉说着自己儿时的劫难,却永不可能感同身受,以至于有些时候艾米莉的表演会让我觉得是面无表情,会感觉出戏。 编导也在这方面努力了,比如片中她在刚得知很多人不幸的过去之后会独自抽泣;在了解一位儿时在唱诗班的不幸遭遇后,圣诞夜时看到电视里唱诗的儿童会痛哭着把圣诞节的装饰都撤掉——这段情节是闪光点,但却是仅有的一处。总之,个人观点是这个题材和人物适合纪录,而不是适合drama,因此艾米莉的表演惊爆点很少,需要一直收,一直内敛,外放的机会太少,但是现在这类表演不受大部分评委的青睐,所以我觉得艾米莉沃森悲剧了,提名比较渺茫。虽然她很怨,《她比烟花寂寞》惊世演技惜败,但这次还不及《她比烟火寂寞》(另外一次提名的作品我还没看),再加上这次片子整体实力不济。唉,我对她今年奥斯卡影后提名持悲观态度。而且现在也确实没有一点呼声,在北美也还没上映,还没找到发行方。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今年艾米利沃森的情况有一点像去年《定罪》中的希拉里斯旺克。 配角里我觉得雨果维文非常出彩,他儿时被送到澳洲,年近半百时找到在英国的姐姐,却一直对寻找生母心有余悸,直到最后释怀愿意寻找母亲,却得知人已去世。各种情感的犹豫,挣扎,纠结,心理变化,表现的非常棒,最后得知母亲消息时眼神中燃起的希望,夹杂着忐忑的担忧母亲是否还健在,然而事与愿违,母亲在前一年辞世,那几秒钟的面部特写镜头,表情变化,悔恨的眼泪,真是太赞了。可惜他戏份很少,精彩的部分仅限于此,提名也无望。不过还是感叹除了英美以外的国家的演员真的是卧虎藏龙啊,只是很少在好莱坞混而已,奥斯卡影帝影后级别的好多。 其他技术方面比如摄影,剪辑,配乐等等,我觉得也没啥可说的,都属酱油党。 影片整体在横向上铺的比较开,但在纵向上深度不够。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平铺直叙,起伏不大。直到最后玛格丽特来到了澳洲内陆荒漠中一个由当年被运送过来的儿童建立起来的教堂,这些儿童不仅是被当作苦力奴役,甚至被虐待(包括性虐待)。虐待他们的竟然是现在住在这座教堂里宣扬善忍教义的神父们。她与神父们在教堂的小空间里,对立的坐在邻桌,在教堂穹顶下,质问那些看到她后脸上写满惊愕和恐惧的神父,像是上帝的审判。虽然她的拷问没得到回答,但却非常的有力度,这个颠覆的设定,把对伪善的讽刺和鞭挞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影片算得上高潮的地方,也是最闪光的地方,但可惜没有更多的了。 在我期待后面更震撼的高潮和结局时,片子结束了,Is that all? 如果能再来加重一笔,我觉得会更好,但本片就这么无力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终于勃了几分钟,却还是早泄了。
我想起许多年前看过的《猎鹿人》,风华正茂的克里斯托弗·沃肯在酒吧里参加好友的单身派对,他们喝啤酒、打台球,一起大声唱《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他有太阳神一般的美貌,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罗勃特·德尼罗花巨资在老挝的一个秘密赌场找到他,那时候他的脸已经僵硬得像石膏,眼神里没有一丝甜美的闪烁,然后德尼罗就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枪打穿了自己的太阳穴,可见“创伤”果真是让人永世不得超生的东西。玛格丽特就是洞穿了这些身心百孔千疮的孩子们所困锁的世界,才一次次飘洋过海,她真地只是个平凡的妇人,与其它人稍稍不同的是,她一根筋走到底,此后二十三年来,就一直帮做伤痛的“修补者”,她并没有责指谁,她是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她是他们的“橙子与阳光”。
黑暗的历史需要用勇气和抗争来还原。Ooh baby baby,it`s a wild world. http://www.xiami.com/song/1296875
在国家支持的福利中心里,有着近13万的孩子,政府捏造了他们的父母已经亡故的谎言将他们送往异国他乡
这的女人放在天朝死不止一万次了。
没有永恒的不公,但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真相。
社工家庭很和谐啊!对英国政府很失望
电影很平静。但是让我想到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看电影时,我一直揪着心,怕Margaret会忍受不住压力轻生。我对于这段历史比电影更感兴趣,看了所有周边,UK政府的道歉新闻发布会,Margaret本人的讲话,看到有这么些人是真正在做着事情,很inspiring.
一个优秀的民族未必是发展一个多么美好的未来,而应该是一个敢于正视自己 不堪回首的曾经。英国人擅长用阴郁色彩特写来自现实的惨淡,orange&sunshine 两种美好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艾米丽沃森是英国巩俐+倪萍
社工系的孩子入学时应该看。
一个闷片,没什么亮点,女演员是她比烟花寂寞里头的妹妹,在这里也有激情戏,导演倒是挺有信念的,可这激情戏真是不知道拍的哪出。
去看吧,真心推荐的优片
平稳的叙事中蕴藏了巨大的能量,不煽情,不谄媚。冷静客观的调子。
想到了湖南邵阳
不容易
三星半。故事很好,讲的稍显平淡。
很令人震惊的拐卖人口故事,放在国内一定被和谐的那种,能被拍出来真的很可贵,不过这问题现在仍没解决完全,就像影片并无明确结局一样。
其实这类真实改编追、寻历史真相的题材,要么可以拍的很好,要么就流于俗套,而显然这部电影就是后者。拍的太淡太素而又有些拖沓,让人似乎在看一部纪录片。本来期待着无力了这么久,总该结尾来一些直击人心的高潮,只可惜稍微有那么些苗头,又早早的被扼杀了。★★★
姐要是有蛋早就疼死了
想说不管是哪里,个人和国家来比,永远是蚂蚁。
追寻真相的人总是值得敬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