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看「女王的教室」時是一個都不認識,不過現在回頭重看時,卻看到了很多熟面孔,夏帆、志田未來、原沙知絵、半海一晃這些後來我都算認識的人,再看一次覺得這部日劇還是很好看的,也或許是我之前並沒有認真地從頭看到尾,很多小細節都忽略了,加上這麼多已經認識的演員,擺在一起出眼感覺格外親切
以前我很討厭子役小演員,大概是從小看台灣戲劇長大的影響,當時都覺得這些孩子演得好假喔~所以以前每次看到男女主角幼年時期的戲劇,都希望趕快把這個地方演完直接看長大,這樣的影響一直持續著,直到看「女王的教室」時還是這樣覺得;為什麼不演高中生,要演小學生呢?不過這樣先入為主的討厭,還是沒影響我看這一部「女王的教室」。直到現在重新再看了一遍,才這樣覺得;裡面的24個孩子表現得好極了,真的很好,換了個心情來看,整個感覺完全不同了。
不能不這樣稱讚;這一部「女王的教室」在教育類戲劇中是很獨特的,題材與訴求、核心思想與價值都很別樹一幟,即使不提這些劇情方面的編排,整個班級的任何一個人物也都安排得很好,雖然在故事中還是有主要的幾位學生挑故事的大樑,但是其餘的同學戲份雖少也都沒閑著,一個表情一句台詞都能很輕易地看出他們的代表性格,感覺得出編劇遊川和彥花了很多心思在營造一個班級的感覺,試圖要讓觀眾認為這真的是一個班級,而不是幾個人帶頭的一個小團體,而難得的是在這樣的鋪排之下,不會讓觀眾有主客易位、混淆不清的錯亂感,主要故事還是那幾個角色來推動,而其他人也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適時地等待表現,雖稱不上是場面宏大、面面俱到,但是絕對可圈可點。
我就是在這一部日劇認識了天海並且喜歡上她!其實;當初看到第二集時,我就覺得這個滿口現實理論的真矢老師;可能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模樣,當然不是我未卜先知,只是在她對真鍋由介說的話中感覺到的。那些像是嘲諷、冷笑的像針一樣的話語,聽在當事人的耳中一定非常的難受,可以說是直擊由介的心裏,挖出了他不想讓人看見的傷口。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這不太像是單純地說難聽的話?總像有著關懷的心意。
從最初第二集到五六這兩集,我其實大概心中有了個底,真矢應該不是真的魔鬼。我總覺得;是的,救助溺水、急救傷勢,本來就是老師該做的,你可以說她怕被指責瀆職,這也是沒有錯的,這是職責也是責任,但是在這幾個片段中,我總是有種這樣的感覺;這個老師是在演戲、是在裝的,她像是極力隱藏自己的本意,用冷酷的言語、嚴肅的外表製造這樣的假象,但還是可以尋跡得到她的關懷,只在那偶爾出現的情緒波動中隱匿不住。
我是這樣開始喜歡天海的,我很訝異一個演員能做到這樣的表現,應該說是開了眼界,演員演者,演的是另外一個人也,而天海扮演的這個角色,是本人還要再隱藏、還要再去扮演自己塑造出來的形象,而更難得的是;她演的不單只是魔鬼老師真矢,而是用魔鬼外衣把自己包裝起來的真矢,如果光演魔鬼,只是冷酷,沒血沒淚的形象,那就不是完全的真矢,只是被真矢裝扮出的一個外在形象,真正的真矢,要外在、絕大部分地表現出這樣的冰冷無情,但不能忘了隨時不小心散逸無法完全掩藏的那種溫柔關切
很奇妙的是;我不是由劇情而聯想到這樣的安排,而是就天海在幾個片段的表現而感覺出來的,所以我一直這樣說;「天海祐希不愧是我心目中的女王」,因為每次看她的表現總讓人讚嘆,天海給我的感覺不是演什麼像什麼,而是演了什麼角色,就覺得天海就是那個角色!
是的,天海祐希,妳不愧是我心目中的女王!
一、《女王的教室》的平凡
或許我們不需要對《女王的教室》太認真。它畢竟是一套電視劇。它在每集的開場白時,就將內容定位為「一群小學生對抗高壓的老師」,算是政治正確。而結尾曲的舞蹈則完全與內容不同,俯瞰角(劇中為了強調真矢的高壓,及與小學生的身高距離,經常以低角度的仰角拍攝),色彩鮮艷的便服舞蹈,真矢解開束上頸項的鈕扣、放散頭髮,帶領大家跳舞——舞蹈的姿態強調柔軟(而非伸展)、半圓形的動作(而非劇中的硬直繃繃)。都是紓緩劇中沉重壓力的措施。
但我還是無法對這部電視劇等閒視之。大江健三郎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中說過,在學校裡,每天都有敬拜天皇的時段,大家都習慣把天皇當成神。當二次戰敗天皇認錯,大江的信仰就崩潰了:為什麼神會犯錯?然後他就不再相信整個教育體制,因為這個體制可以如此大規模地灌輸錯誤觀念。他認真地想,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如果是要追求知識的話,並不需要到學校去。因此在日本,對教育的質疑某程度上與對國家的質疑掛鉤(我是這樣理解《模倣犯》和《禁室培慾I》的),而日本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是,極端的精英主義。
看了幾集《女王的教室》,至今最明顯的主題便精英主義,弱小而平凡的孩子如何在被滅絕的壓迫下掙扎。平凡就是低級,就是拖慢人類進步的進程;而且平凡的人充滿缺陷(自私、愚昧、變卦、冷漠),如果不變成平凡的一份子,又不去滅絕他們,就會反過來被平凡的人傷害。上一集小學生們發起對抗運動,然後被迅速瓦解,雖然是意料中事,但看著它呈現小孩子的虛偽和變卦,還是忍不住嘆息。而劇中亦尖刻地表現了成年人的無暇自顧、軟弱和愚昧。近年香港社會沉浸於鼓勵中年的文化產品,看見這麼以年輕人為目標的敘事,竟然有時空錯亂之感——它好像來自比《大逃殺》更早的年代。
如果善意的精英是會同時面對權力中心和平凡的大眾的迫害,那麼這個故事,就是善意的平凡人如何變成精英的過程——關鍵是平凡的人起來對抗。三個小學生主角裡,只有冷艷的進藤光是真正的精英,真鍋由介是代表最低層的渣滓(他同時是天使,因為他每次都主動佔據那個最低級的位置,去免除他人受罰,而自己笑著承受懲處),神田和美則是所謂的典型人物,各種動力在她身上結集起來表現衝突矛盾——她因為最是平凡,所以擁有最多可能性;她的人際黏合力,在強調隔絕的精英主義裡成為最大的武器。
對了,大江怎麼回答他設下的問題呢——他說,到學校去,是為了認識朋友。其中的曲折推論大家應該去看書。我所想補充的是,只有真正深刻地孤獨(過?)的人,才會如此鄭重地把「認識朋友」當成一個答案。血液雜流的集體與隔絕的個人之間,應該有很多迥異的通行岔道——只是較窄和不知盡頭。
小學生之間的暴力被放大——因此對人性灰心喪氣也不要緊,別忘了場景是由權力者設定、真矢的惡毒中介作用就好。我已經不滿於只對「人性」大作鞭撻了,要鞭就鞭更多的——人民的互鬥,往往都存在著外在的、隱性的中介,四人互鬥,真矢坐收漁利。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這種困獸鬥最是殘忍,但見刀見血的埋身肉搏,可能(在電視劇的語境是「必然」)反而是極端轉化的時機吧。在暴力和血肉的漩渦裡,身份與位置的懸置、擾亂、重組、遺失。如果我顯得太嗜血,是因為我不喜歡提及淚水。
根據同樣的弔詭,真矢的高壓統治到最後,不免是為了培育真正的反抗者。這是可以預想的,因此這劇是safe play。齊澤克的精神分析說,穿越幻象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強行打破符號僵局(例如迫回教徒食豬肉),某年輕學人亦不禁時時談到,下墮到極點就可能出現新的轉機;反過來說,強大的壓迫引發更強大的,爆炸性的反抗。在這種前提下,作為觀看對象的文化產品的弔詭在於,如果它把爆炸呈現出來,就可能提供了安心的結局,反而縮減了現實裡的爆炸能量。
《女王的教室》或許是認真的,但就因本文第一段的那些紓緩壓力的措施,它仍然是平凡的,它並不是《hidden》那樣讓你O著嘴離場。我對這劇最不滿的是它實在很慢,劇情慢,還要一星期一集,我這樣的觀眾只能像幾千光年以外的行星一樣歇斯底里地生滅自戕,自剖又自剖,但下一集還未到。只是我不免是一般平凡的,想做真矢(真的想!)但最後還是那位體育miss,在他人下墮之時,從來沒法袖手投資「更大的爆炸」,出於一種將心比己。這就是我那麼迷《hidden》,還是先寫了《女王的教室》的原因。我還要說,經常在日本流行文化產品裡找到真的很有誠意的(是我太純情嗎?)訊息:像工畫堂出的「發明工坊」(I、II),育成遊戲少女主角,目標對象不見得是知識份子吧,但卻在第一集裡談及同性戀(小case)、地方經濟發展與外來資金進駐的矛盾關係;第二集是政治鬥爭,論及在對民主政治失望的情況下,為何還要理會政治。製作人員真的認真在想,怎麼把那些訊息deliver到對成人世界失望的青少年、御宅族那裡。
二、別急著感動
有些想像是有點令人嘔心的,你有沒有看見由中段開始,集集都有真矢老師抱著被同學傷害的和美的鏡頭?這才是劇裡真正的信仰——當你被平凡的同類傷害的時候,真正來保護你的,是那個對你最差的權力掌握者。這是權力者的淫穢想像:既滿足自己施虐的欲望,又被視為救主和至親。有完沒完呀還。
轉折已經來了,和美給同學每人寫了一封信,然後同學們都嘲笑著撕掉了,由介因此和人打架,混亂之中和美被摔上玻璃窗,腳腕被碎玻璃勁插,流血。咁真矢就黎抱佢去醫療室喇。然後同學們就醒悟了,先由進藤光說要留下來幫和美由介打掃,馬場同學說呢世都未收過朋友既信,然後全班團結了。「全班團結」這種場面我一向抵抗不來(《dead poet society》企上檯那幕睇幾多次都喊),但這次我一點感動都沒有。
作為平凡人的和美,最大的強項是人際關係;但戲裡令平凡的大眾醒悟的,並不是經驗和交往(表達感情的信是毫無作用的),而是血。也就是說,像和美這種平凡人,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意義,除非是作為血的祭獻,才能對同樣平凡的大眾產生影響。平凡、交往、人際、弱者的位置,至此被完全抹殺。這個希望的轉折,令我對這套劇徹底失望,可以收皮。《大逃殺》與這套戲的不同之處其一就是,在《大逃殺》裡,所有的轉變,都是由經歷與交往帶出的,因為血的祭獻在電影中已經被窮盡了、並作為背景,人性是在滅絕之後、超越血的祭獻之後,的重新發現。在絕壁上生長,當年朋友一看完就說《大逃殺》超級青春勵志,就是這個意思。而《女王的教室》,血的祭獻則是關鍵的扭轉元素。若《女王》不是日本極右主義的爪牙,那何防劏雞還神。
(岔開說句洩憤的話:我都不知為什麼,現在會講理想、善良、正面、希望的人,總是那麼明顯地顯示自己缺乏對現實與作品的閱讀能力。我絕對支持理想、善良、正面、希望,因此非常不想把它們和低智搞混了。)
《大逃殺》另一個與《女王》不同之處,是「遊戲設計者」的形象。遊戲結束後,主角們見到的北野武非常怪異,並無殺機之餘還帶點迷惘,聽女兒電話時還是個平凡父親。這不算有新意,但總算是把一個高高在上的遊戲者拉下來——沒有高下,就毀滅了那個遊戲設計者的位置,毀滅那個遊戲設計者的崇高位置,就算是毀滅了遊戲設計者。而且,重點不在於這個遊戲沒有了設計者,而是電影設計者通過重新賦予角色意料不到的個性,來毀滅了遊戲的結構,重新突顯在結構以外的人性之豐富可能。而現在看來,女王到最後都會是女王(最多親民一點),她不但是遊戲設計者,而且忠到你不好意思說他什麼。
現在有很多經歷過風風浪浪、反叛理想庸俗犬儒什麼的人,都已經成為遊戲設計者了。遊戲設計者該做什麼?恐怕還未到我這種黃毛丫頭來說。但我深竊以為,遊戲設計者的反省理應如此——梁文道〈選美〉: 只是,我們為甚麼把一個人投進這樣的處境呢?我們想證明人性的甚麼?
參見
http://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29.htmlhttp://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08.html这部已经看过很久了,最近又重温了sp,终于忍不住决定这是我最爱的日剧。
日本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走极端和偏执狂,可是我仍是几乎每集最后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也许是从小接受有关牺牲的教育回忆太过深刻,每次遇到这种有如自我献祭般的人物,总是格外受到打动。
铁丝网下的校园,一只脆弱的小白蝴蝶在幽怨的笛声中撞得粉身碎骨,脚步声冰冷的回荡在暗暗的走廊中,阿久津老师正稳稳当当的行走过来,她就像一個黑色的沉甸甸的影子,吸掉了身边所有的光线和热量。
她把头发服帖的挽成髻,通身黑色的衣裙到膝以下,全是一丝不苟的直线,走路时上半身巍若泰山,光亮的坡跟皮鞋永远踩着不偏不斜的节奏,面容凝滞没有一丝表情,眼神中仿佛隐隐冰山的寒芒。
有多少人,前几集对她恨之入骨,后几集就对她充满同等程度战栗的爱。她不公正,她践踏弱小,她世俗功利,她纵容欺骗和陷害,她轻视任何珍贵的情感,她用肮脏的手法离间本已难能的友谊……可最后却赢得了所有孩子的爱与心。
除了天海佑希,谁还能胜任阿久津这个角色呢?沉静的脸庞,不苟言笑的收敛起全部情感,穿着有如旧式女子学校教头般长裙却绝不显过时,精准可怕的像活动在校园中的机器人——在这些纷繁而死板的限定下,她居然能演活一个对学生心中充满真挚关爱的老师形象,并让人为之扼腕洒泪。
她说,活的太纯粹的人,是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的。所以她除了自己一个,谁都没有,冷冰冰的不与任何人相干。她说,我要变成一堵严厉的墙。她还说,只要心怀对学生的爱,走到最后他们终会明白。
之所以这么喜欢这部剧,是因为只要看到阿久津,就让我明白,不论多难,也要咬着牙忍着泪,努力坚持下去。
谢谢编剧遊川和彥,他有着改编gto和魔女的条件的前科,从不避忌描写丑陋而自私的下一代,因为他们不过是成人世界的延伸,不同的是他们仍保有大人已经失去的纯真一面,当这些被唤醒的时候,才是弥足珍贵的童年。
不过他更擅长的,是撰写“以心中坚持勇往直前”而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刚烈女子,她们往往将残酷世界看得格外通透,从不按常理出牌,敢爱敢恨走偏锋,对虚伪的世界发出无情的控诉和嘲笑。
女人要是决心成为恶魔,凌厉的足以冰封整个世界,他似乎充满爱意的这样认为着。
在sp的最后,他借阿久津之口说,“谁知道,有时候,女孩比男孩更加坚强呢!”
http://rainonroof.blogbus.com/logs/37777937.html什么样的变态会看着一心里不健全的老女人折磨一群小孩而高呼女王万岁?你们童年一定都很悲惨吧...这叫什么教育,看着老师整天一张死老公的恐怖脸还学习个毛啊,吓都吓死。全身上下一套黑,连他妈伞都是黑色的,我擦,送葬者啊你...又是体罚,又是放卧底,跟踪狂,教唆小孩背叛朋友,陷害朋友?还差点造成淹死小萝莉的事故。看到她逼得小萝莉忍不住尿在走道上那段我真想弄死这老女人!我想如果这样对你们这群乌合之众的小孩也没关系吧?一群死变态。确实国内教育水平有点傻逼,可也没必要像日本人那么不近人情吧,这会给小孩的童年留下多坏的影响。对六年级的小孩这么高要太过了吧,他们连连带责任是什么都不懂?你他妈搞那么多事干嘛,就算通过年复一年的魔鬼变态教育后,小孩最终长大出人头地了,他也不会感激你,因为这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你毁了更为重要的东西,你把他们都变成了行尸走肉。
第六集实在不想看了,我都害怕她了,走人...
注:我是为了麻麻由来的。
如果结尾没那么温情,我可以打更高分~
我想这部剧并不是给六年级的学生看的,而是给心智还处于六年级的成年巨婴看的。本人很受启发
弃,内小姑娘老见了鬼似的眼睛瞪那么大真特么烦
妳是女王。
看这要耐心看完 每个字 每个表情 都是关键 我很庆幸我看过这个剧集 内心很受波动 我想我不会忘记这样的片子
鼻涕眼泪的感动震撼
尽管深知真矢的苦心,但仍以为十二岁的孩子就应当有十二岁的模样。过早接触到生存法则,今后的人生里并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啥都不说了 每一次看都被天海女王震撼住 女王求调教
福田麻由子&志田未來
必看
她就像一道冷冽的佛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用肉身,用精神,用心血,用信念渡了一个又一个独特鲜活的生命,早已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师德,如此历经大彻大悟的理想主义教师存在吗?或许。以反治愈实现最终治愈,以反光明达成最终光明。
都跪在海婶的皮鞭下面颤抖吧!福田麻由子,你演戏的状态很多成年人都完全比不上啊。到底是怎么搞的,一个大转弯,我就和老师站到一个战线上去了。
现实照进梦想,但是坚信我们能够幸福。女王总是一语中的道出事实的残酷,然而我们都需要希望,需要kanda这样的人在身边。没想到看这部剧哭得这么狠。。。卡司大爱。 话说回来这个班的孩子果然都是M啊
福田麻由子和夏帆太灵了,按理说戏份那么少,却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真难得。另,真真没觉得志田未来的浮夸表演能叫演技,天才子役的说法水分太大,还是麻由子和夏帆比较自然。
看完你会觉得对天真的小孩子睁只眼闭只眼,教他们学会逃避顺应埋怨报复,等他们自己认清了现实就把烂摊子丢在一旁不管的传统教育实在是伪善的。教师终究为什么而存在?仅仅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明白世事险恶?多少教师在真正的教导学生“做一个人”的真理,教孩子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震撼教育。
看到最后一集,泪腺从未如此崩坏过
出身寶塚劇團,曾被譽為十年難得一見人才的天海佑希,轉戰娛樂圈後,出名的日劇多是比較女強人的中性角色,這部女王的教室也算登峰造極之作了。不過該劇除了直視日本的教育問題,小女主角和美強大的愛的力量,與阿久津執著的教學熱忱,我想就是所謂的戲劇元素吧,一種希望,無論如何,希望我們也能有一點這樣的特質……。
算是我最喜欢的日剧之一了,每集必哭……宝塚出身果然实力不凡,我娘都大赞天海漂亮非凡
相同的教育题材却独特的取角,不得不佩服霓虹人民的构思,女王和loli们的表演都很出色~
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