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这个故事,也许要先跳出中国人的身份,不能带入太多爱国的心情,否则会忍不住想要去批判这三个香蕉人姑娘...
反正我一开始是有点这样的心情...
但随着影片的推进,我慢慢开始尝试去理解她们的处境。
三个华裔弃婴,被带到白人社区抚养长大。
从她们的谈吐和行为举止来看,百分百是白人的灵魂,可是她们却又刚好长了一张黄种人的皮,而且还不是美貌到能抹除种族差异的那种皮。
设想一下,这得是怎样的境遇。
明明大家同吃同住,在同样的国家、同样的信仰之下长大,却因为长了一张外来的脸,就被认为一定是异族。澄澈的爱国心,虔诚的信仰,统统被一张自己都不甚了解的脸蛋所抵消...
于是她们抱着寻根的心情回到中国,却发现,自己在这个国家也是异族。
她们根本不了解这里的一切,也听不懂同胞的语言。就像把一个白人按进了华裔的躯体,这种意识与肉体的错位,三个青春期的少女又如何能够抵抗...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没有经历过这种错位,我也揣测不清她们的自我认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只是透过她们的表情察觉到,她们很迷茫。迷茫的站在白人社区里,迷茫的站在中国大地上。
影片结尾,三人并未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回到了美国,三姐妹成为彼此最亲的家人。
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几经周折,竟能在异国遇见与自己有共同经历的血亲。三人将成为世界上唯一能真正理解彼此的人。她们既不能算是彻底的中国人,也不能算是彻底的美国人。她们只能成为,她们三个人。
这似乎是寻到根了,又似乎是没有。
很难描述这种感觉。从一个地方的孤独转向另一个地方的孤独,最后回归到内心的孤独。欢欣雀跃的寻了一路根,终于明白自己原来是无根之树,无脚之鸟,无家之人。
影片开头提到,中国有15万这样的孩子。
15万人份的孤独,横跨太平洋。
我曾可能是她们,我的妹妹也是。
我们家三姐妹。每当跟周围的人提及这一点的时候,大家都神色微变,欲言又止。
我知道他们想说什么,生这么多,是想要个男孩吧?
是的。
爸妈承认这一点,只是更多的时候会将话头引到外公外婆和奶奶那边,说是她们的意思。
我也是这么跟别人解释的,我愿意相信,或者更准确的是,宁愿相信这个说法。
伴随着小妹出生的,是超生罚款。而伴随她长大的,是“当初想过把你送人的”“早知道生下来就把你送人了”之类的玩笑,稀松平常地说出来,虽然未必是玩笑。
而我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一对双胞胎姐姐了,只是最后遗憾夭折了。
妈妈讲说,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你了。
的确。
其实我并不常跟爸妈聊这些,大家似乎也都潜意识里避开这些不谈。我甚至想不起来两个双胞胎姐姐具体是生了什么病。小妹出生的时候我在场,已经上小学开始记事了,我一定也问过她们为什么要再生一个孩子,毕竟当时我在遥远的老家已经有了一个未曾见面的二妹了,我也不记得回复了。
但我记得一些瞬间,妈妈会停顿一下,低垂着眼睛,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愧疚地解释,“还是舍不得嘛”。
此刻会想起另一些模糊的记忆,是已经联系好了送人只是最终后悔了的版本。
所以我在片子里那些父母的神情中会看到些许我爸妈的影子。
一位父亲起身离开走进堂屋的时候,手伸进了裤袋,熟悉的掏烟的动作。
一位母亲在卫生间用毛巾洗脸,我妈哭了之后也会这样。
我能够感受到那种歉疚、悲伤和无奈——应该很少有人会真正忍心放弃自己的孩子的吧。
大家会把孩子放在繁华的街道,放到福利院门口,放到政府大楼门口,希望能尽快被人发现。她们会给孩子裹上厚衣服防止冻着。甚至可能就藏在附近的某个角落,偷偷观察着。有一位父亲还在孩子的衣服里塞了三百块钱,也算是一种托付吧,希望养父母能照顾好她。
我对独生子女政策了解得并不多,前几年才知道原来并不是严格的一孩,而是有一孩半,二孩之类的过渡状态。虽然在电影、书籍和社会新闻里会有一些片段的感触,也会对失独家庭、节育环等相关的话题有一些思考,但个体命运受宏观政策掌控和影响的叙事,我自知是做不到的。我能讲述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其中有一点令我很感动的是,这很大程度上一个女性的故事。
女性生育了女性,然后遗弃,被女性照顾抚养,然后又被另外的女性领养,帮助她们见面的也是女性。而屏幕前的我,看着她们坐在一起,相拥而泣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连接。
三个女孩之间有着血缘上的亲近,连接三个女孩和刘好的,是相似的境遇,连接阿姨和养母的,是相似的母爱,还有更广泛的姐妹情谊sisterhood.
离异的那位母亲会因为自己未必给了孩子曾经许诺过的生活而自责。
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的姐姐会想找到被遗弃的妹妹,为她可惜。
当然,也有连续抛弃三个孩子的母亲,刘好说that's quite... ...a lot的时候,我也跟着苦笑了一下。
后来她哭泣,她问自己会有可能得到原谅嘛。
我在最后那位父亲那里得到了答案。他看到和女儿那么相似的面庞的时候,明显是欣喜的,会站到女孩旁边问长得像我嘛,自己也下定论说眼睛是像的。他感慨,如果是就好了。最后又像是自我安慰似的,连续说了好多次,不是也没办法,没办法,眼眶湿润。最后车子离开的时候,他站在路口挥手。
我想,如果是我,我会原谅的。
我是说如果。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怎么拍都是感人的。当时被抛弃的孩子是不幸的,能从极少数中被选中抚养更是幸运的,祝福这些孩子。但现实的讲,这些孩子对生父生母、对中国没有芥蒂是不可能的。
我接受电影中所讲述的一切事实。但电影艺术作品传达的是主流价值观,或展示人性美好或揭示人性丑陋。电影传达的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任何电影不要带价值观的偏见,故意带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误导观影人,这是任何文艺作品所不能接受的。
这部电影希望传达什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是很清楚。是希望中国少遗弃孩子,还是希望国外这些被收养的孩子都能回去与生父生母相认,还是希望有类似情况的孩子都能联合起来一起抵制遗弃。希望带给中国什么,带给国外什么。如果不是很明确,那是不是有些混淆视听,有一种很隐晦别有用心的目的。如果这样,至少是华人不能接受的。
以一种非主流且小众独特的视角拍摄,我只能说这样的电影,审片要注意。背后另外一部相关电影《京城之王 King of Peking (2017)》选材也有独特,讲述20世纪90年代北京为背景的喜剧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电影放映员和他的儿子想通过开盗版片加工厂来致富的喜剧片故事。还有一部制作相关电影《红灯梦 (2010)》选择的角度也很独特。这两部电影我没有看过,只是看了下故事简介。
以上电影我不知道希望与那些观影者产生那种共鸣,是希望在国外被收养的中国人,还是包括中国和泛华人国家、还是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
如果导演能将本土更突出的问题,比如枪支泛滥造成的对人的伤害、不同人种不同理解造成的冲突、所谓的民主政治造成对别国的伤害等等问题揭示更具价值与现实意义,能引起更多的共鸣与呼声,对社会也能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
申明:我极少在豆瓣上给1星,这是第二部。
能在丢弃的前提下看到他们健康的活着,好过那些不知道生死现状的天使…… 我知道这部影片肯定会引来两方面的争议,是否原谅和政治色彩,我也很能理解,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各自爱着生长起来的地方,一旦被话题挑动,就容易抱持敌意。 然而计划生育的历史总会伴随着苦痛以及真相。首先关于重男轻女,因为那个时代经济落后,教育也很难跟上,迫切需要人来干活掏力以及传宗接代,小子便成了衡量财富和劳动力的标准,而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必然会影响生育观念,那些穷人家庭连吃饭都成问题,只想守好土地,用粮食养活自己,而不是靠头脑,这种环境下又怎会考虑如何避孕,如何努力供孩子读书上学呢。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洗白什么,生而不养本就有罪,你可以说他们错了,说他们没有良心,这都合乎情理,但深入思考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会发现只是悲剧。 再说下影片,由美国拍摄的中国弃婴,敏感自然无可避免,有没有那个意思咱不知道,想入非非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不要太在意这些,看表达的东西才是关键。如果为了抹黑,为什么会选择寻亲,为什么刘好要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为什么要拍下父母的难过自责,为什么要把孤儿院的阿姨引出来……直接一句永不回来就好了嘛。所以影片还是借这三个女孩的视角,给所有被领养的孩子一个启迪,根本上还是以爱为出发点的。 是否原谅,权力不在别人,经历过也不必一直仇恨,毕竟人生还长,未来还要继续。最后祝愿那些被领养的孩子能够笑着前行,好好爱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美国几乎93%的时间都在侵略中。
在【阿富汗】【叙利亚】等数十个国家拆散无数家庭,造成无数孤儿流离失所甚至饿死街头。
然后它们拍了一部《找寻》来攻击中国,真是莫大的讽刺。 那些失去父母的阿富汗、叙利亚等数亿孤儿的罪孽你们要如何偿还呢?
美国的又当又里或许就是这样吧,自己罄竹难书,也要装作去指责别人。 哦对了,这封面看着好眼熟: 奥卡菲娜!
简直一模一样,统一风格了属于是。 都是在哪个犄角旮旯挑出来的?费了不少心思吧?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项产业,就是抢夺第三世界国家的孩子卖给美国人。
安吉丽娜朱莉的孩子都是买来的。 被迫失去孩子的父母以为孩子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孩子多半死在了肮脏的运输空间和囚笼一般的铁笼子里。
美国一边侵略别的国家,制造数不清的孤儿,一边将孤儿运输和贩卖,害死数不清的孤儿。 这就是美国,这就是拍了《找寻》的美国。
何其可笑。
从这部电影当中可以赤裸裸地看出美国人对于我们固有的偏见,这就是一部戴着有色眼镜对于我们的恶意抹黑。
美国人站在自己发动战争和霸权主义掠夺 来富有的基础上忘记了那时我们的落后贫穷,肆意摆拍与讽刺,整部电影散发出浓浓的“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殊不知纪录片当中很多我们问题的原因,也是基于当时我们落后和贫困造成的。有谁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走?又有谁能忍受骨肉的分离?可是出于经济的落后,悲剧就这样的发生了!!正是那一代人的悲剧、一代人的无所求的付出,才有今天一步一步的强大,在今天我们的土地上,这样的悲剧不会再发生。
而美国却喜欢把这些我们贫穷落后时的悲剧拍成别有用心的纪录片,搞得我们好像现在仍然是过去一样。我们总有富强起来的一天,也有认清一切的那一天,我们也知道美国并不是如他们自己所讲童话那样,比纪录片更残忍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美国的土地上!!!
这个题材我愿意给10星。采访李阿姨时候,她不识字,因为那时候穷,很早就辍学了。她说“现在生活好多了,还能把剩菜扔掉”心酸,跨越10几年寻根又和孤儿院那些照顾她们的人团聚,老了,看不得这些东西,祝福这仨小只,和开头那15万,虽然真实数字可能远大于这些,希望世界美好,阖家团圆。
典型的重男轻女下的事件,别硬往计划生育上扯,寻亲可以,寻完了就回吧,大可不必,不值!
一种政策你永远不能否认它在宏观上的作用,但在某些人的身上,你可以看见伤痕、看见破碎,“找寻”是她们、也是他们做出的巨大努力,她们在自我治愈,这令我很感动。|最后一幕的希望,既心碎又欣慰。
明暗婊了整整93分钟一胎政策,妈的,终于在51分钟时刘好绷不住了,说她爸爸曾因为她不是男孩儿想跟她妈妈离婚!妈的,就是重男轻女、遗弃亲生女儿,一个个全把责任赖在一胎政策,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整得自己好无辜啊!真行啊!脱身之术是让有些人玩得明明白白!怎么不说你要不重男轻女,你要去做男性结扎,还会遗弃孩子吗?!然后又说得Lily、Sadie、Chloe好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一样!Lily的妈妈虽然单身收养,但是一个大家庭,也给她做手术了,她舅舅也来参加她的父亲日主题活动了。Sadie父母虽然离婚,但她父亲也没有放手不管,她有两个圣诞节日、两个生日。Chloe虽然从小在犹太学校学习,但后来她的父母尊重她想学中文的资源,她开始学中文了!还有寻亲之旅这都是要花钱的,她们的父母也都支持了!只有三个阿姨是好人
立场搁在情感而非政策,讲述态度又特别温和,以至于差不多可以到能在中国放映(非公映)的程度吧。但也就是奥斯卡向的八股文纪录片,找到可能的好故事好角色,就开始多地同时运作。幸福却各具烦恼的彼岸,向往着此岸的前世。一切都通情达理,没有矛盾,不求圆满,也就实在欠缺冲击力。
被告知DNA不匹配,父亲面无表情,母亲一脸茫然,继而泪奔……真实又绝望
他们当年是真的被迫还是主动放弃……我不知道
三个女孩在领养前都遇到了用心照料她们的保姆,都拥有了温馨负责的领养家庭,不识字的李阿姨,把Lily带回家照顾的杨阿姨,叫Lily“面包”的老奶奶,为了照顾孩子去上医学院的福利院院长,Lily的养母…成年女性对弃养女婴的关爱,再次感受到了女性互助。
其实还略过太多背后的惨痛了,但即便稍微展示了那么一下,我也已经难过流泪得要死。那些黑魔法制定者什么时候能够被追溯清算报应。
对于加国奥运冠军是中国遗弃女孩这类议题最全面的展示。
看完了 内心复杂 可能要平复一下才能写影评 正是因为我是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 因为太理解双方的痛苦点 所以看的时候实在是太难受了 这个故事可以很粗暴地甚至政治化地被概括成美国白人对abandoned Chinese girl aka one child policy牺牲品的救赎 但是这不是true story 最后看了下导演是白人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视角也非常美国化 但是渐渐地会有更多integration 所以也像是一个西方视角试图去理解这件事 事到如今地球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感情connection 通过个人的travel和individual direct communication 就能实现 幸运地一些误会也能得到解决 祝好
有15万中国人被收养,几乎都是女孩。
起源因为Chloe是导演的侄女,是目前美国主流工业纪录片的味儿,一些细节过于做作,比如前一段是第一次联系刘好下一段视频对话就切两地机位。很重要的是,影片寻访了3位当年孤儿院的阿姨,可能牵扯出的是广东民间女性互助的隐秘历史,有人扔,就有人救,不可思议。
一個是one child policy,一個是重男輕女,再加一個貧困,你說不清到底是哪股單獨的力量能把事情推向這裏,15萬中國人被收養,幾乎都是女孩。配合如今的三胎政策,真是諷刺。
歷史的小段落到每個人身上是一輩子的苦澀。
为什么被外国人收养、健康长大的中国弃婴要“寻根”?如果不带入亚裔在美国的处境很难理解这个问题。在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居民都是白人的美国小镇,你的肤色种族和你被抛弃的历史始终缠绕在一起,你甚至因此被霸凌。这种暴力会不断push你去想“我是谁”这个对别人而言根本不用思考的问题,而作为小镇里唯一的亚裔,你甚至也无法和亲近的白人朋友诉说这种痛苦。答案唯有回到那个你被遗弃的地方才能找到。另外觉得这个片子很好的是,它不仅是关于三个弃婴的故事,还有领养者、帮助寻亲者、曾经照料者的故事,虽然有些只是几笔带过,但足以窥见她们人生里那些关于“性别”的创痛。
与one child nation形成互文,一个从中国向海外寻找,一个从海外向中国寻根。关注到孤儿院里照顾婴儿的阿姨这一角色,婴儿们有了第三个妈妈。为女性力量泣不成声。(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多煽情的音乐
全篇最心碎的时候是刘好站在天桥上对着镜头说:“You’re in the wrong gender, they don’t want you, and you know that.”
生不生,什么时候生,生几个,that's all my freedom
想想现在的“三胎”,有些事真是ridicul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