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国产电影类型里,代沟最大的。
不是战争片,不是年代戏,更不是什么经典演绎,而是——
伟人传记。
早一些的《雷锋》、《聂耳》,近一点的《邓稼先》、《钱学森》。
单一个片名摆在那,你都不敢打低星。
于是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类片子成了许多90乃至80后——
问了都说好,但私下里躲不及的神坛贡品。
这无关信仰,无关觉悟,只是没有切身经历的我们,实在不敢挑战自己的睡眠神经。
不过,片子看多了,总能发生点儿意外,比如今天这部——
《片警宝音》
宝音是个片警,生于一个乌拉特牧民的普通家庭。
因为长期从事基层工作,他的生活日常就是:
帮孤寡老人取取低保,
为辖区的外来人口登登记,
给修车老哥不知从哪捡来的破石头,送到城里鉴定鉴定。
但宝音这个片警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
所在位置是内蒙高原的戈壁滩,负责区域1672平方公里。
要说在这里建一座小县城,都绰绰有余。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那个骑着小破摩托,穿着99式警服,平时连喝个水都有异域风情的社区民警,就是宝音。
因为群众基础特别好,乡亲们还亲切的称他为——
中国辖区内片儿最大的警。
前阵子,宝音被公安部评为一级英模,电视台专门派人采访,他却避之不及。
一方面是觉着自己没干成啥大事,一方面是电台的人跑来蹭吃蹭喝,所里经费紧张,不如回家吃饭,精神也放松。
后来实在躲不开了,记者问他:“这里这么贫瘠,你是怎么坚持十几年的?”
宝音害羞的笑了笑:“我们这有草场,有戈壁,有阴山岩画,有古长城,还有牛羊马骆驼,我觉着挺好的。”
的确,片中的景别和构图,虽然大都遵循了黄金分割的基本法则(如有误请指正),但给我感觉,随手一拍就是一处奇景。
仔细一查,杀姐才发现,导演杨瑾本就是摄影出身,掌镜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志同志》。
更牛X的是影片真正的摄影柳岛克己。
他是北野武的御用摄影,掌镜过《极恶非道》和《奏鸣曲》这样的黑帮片,扭头过来拍拍内蒙美景,也算挺魔性。
影片里,宝音遇上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帮隔壁旗来的小姑娘寻亲,可是亲生父亲不愿相认。
一件是辖区发生命案,宝音根据登记照片查找真凶。
按理说,这两件事都能往悬疑或者犯罪的类型上靠靠,刺激一下观众的感官。
但《片警宝音》却偏不,全程下来几乎都是生活化的调色和风格。
认亲的过程整体挺寡淡,因为生父不认,宝音就带着姑娘去找了姑姑,在亲戚盖章确认后,老爷子只好接受,最后却突然猛男落泪。
命案的部分全程不紧张,宝音对死者的情感,只是轻描淡写,中间还穿插了孤寡老人的离世。
但经历了这些,宝音却哭了,因为在他这,工作能调动的情绪,从不比生活低。
换句话说,片警的职责早已融入了宝音的生命。
那么,这位普通民警为啥就这么高尚,这么热爱鸟不拉屎的大戈壁?
片子里也给了个解释。
宝音的妈妈养了一匹白马,她本身想等儿子结婚时,将马当做彩礼。
但因为寻亲的小姑娘帮过自己,在小姑娘结婚时,妈妈就直接把马送了过去。
英模宝音的无私,实则是继承了母亲。
《片警宝音》并没有因为拍公职人员,而给主人公扣上光环。
宝音很鸡贼,在长途汽车上叫不动人,就一把抢走他的行李;
宝音很老实,即使遇到了喜欢的对象,也不敢表明心意;
宝音很单纯,他给捡石头的人倒贴钱,后来那人拾了一盆,吓得宝音撒腿就跑;
宝音很落伍,经常出毛病的旧摩托不肯换,随身携带的破布兜里,只有一块红布和照相机;
宝音很自责,他没有足够的侦查能力,没有矫健的身手,历尽艰难找到真凶,却被当场拍晕。
宝音有点懦弱,有点无奈,摊上大事儿了照样懵逼,和类似题材里的人民英雄相去甚远。
但杀姐觉着这才够真挚,不然影片也不会直接沿用英模宝音的真名。
影片原型人物公安部一级英模宝音德力格尔
这部电影有一个前后呼应的情节,给杀姐的印象很深。
一开始,一对情侣乘汽车驶入戈壁滩,看着沿途的风景。
男的问:“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女的答:“我觉得,这些(孤零零的)树看起来有点可怜。”
结尾时,男的乘车返回,路上他看到了宝音。
那个每天要跑上百公里路的宝音,依然孤零零的跨着破摩托,一路向前。
像是内蒙大漠上的一棵树,看似低矮却坚韧无比。
乌拉特,指的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2017年,在乌拉特后旗,拍了一部电影《片警宝音》
片中的主角,宝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警察是我的职业,而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作为警察,宝音,用相机记录了片区内每一个人的面孔,有外来人口,有本土乡亲。
作为主角,摄像机,跟着宝音,拍下了导演最想告诉外面世界的,那些蒙古面孔。
所以,这部电影,拍的不是“成龙”款警察故事,而是乌拉特人的面孔2017。
骑马,玩滋水枪的孩子。
骑马,追摩托,向后座上的姑娘,表白爱情的汉子。
骑马,牵着一匹两岁的小马,去送给一位姑娘,想看看能不能给儿子宝音牵个姻缘的母亲。
千里寻父,却只有自己照片为证的姑娘。
一个人独居,突然跌倒在家去世的老人。
捡了一块石头,委托宝音去询价的工人。
面对来寻亲的女儿,突然哭泣的父亲。
带着汉族媳妇回家,向发小炫耀的朋友。
因为一只走丢了的怀孕母羊,引发争执的邻居。
婚礼上,载歌载舞的宾客。
......
电影,以一个冷知识开场,发情的骆驼易怒。
乌拉特后旗,一头发情的红驼追人咬人,把一个外地人追得跳进了一口枯井,撞掉了一颗门牙,埋下了一个关键线索。
这个关键线索,制造了片尾那个正义的剧情高潮,片警宝音,凭借这颗牙,发现线索,独自追踪,最终抓住了那个杀人犯。
但在我眼里,这个高潮,远不如,开场5分钟,宝音在野外,渴饮,小溪水的镜头。
因为,这个戏剧高潮,属于警察那个职业。
而我更喜欢看,乌拉特人,宝音的日常。
【花絮】
搭车推荐,一个北京片警故事。
宁瀛导演,1995年作品,《民警故事》(On the Beat)
1994年冬天的北京 派出所德胜门新分配来一批刚从警校毕业的实习生,王连贵由干了七年“片儿警”的杨国力带着开始上岗。杨国力将小王带到了居委会,居委会的老太太们热情得向他解释了管片儿的工作。晚上,正当杨国力值夜班,发生有人被狗咬伤的事件,而且,据说是一条黑狗疯狂地扑向路人。
【备注】
剧本顾问,芦苇。
主要对白都是蒙古语,需要看字幕。
根据“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宝音德力格尔事迹改编。
龙标:2018年500号
与邻国接壤的戈壁上,片警的日常工作平凡琐碎。 救一个躲避发情的骆驼跳进枯井的人,劝说独居的老人搬去旗里的养老院,说服妻子意外死亡的男人重新生活,帮远来的姑娘寻找生父,替修摩托的小伙儿卖不值钱的石头…… 唯一算得上项目的工作,是核对片区所有人的身份证信息,并拍下证件照用于户籍统计。 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片警宝音独自一人骑着摩托,在茫茫戈壁上,拿着自制的人口分布图,寻找每个人群聚集的地点。下雨如同过节的地方,水井就是坐标。井边有村落,有屠宰场,有矿井,有寺庙。每到一个地方,宝音就展开一片红布,为新增人员拍一张照片,回到所里再与系统内备案的身份信息核实。
宝音是个什么样的片警?电影里有一个情节,一家的母羊跑到另一家又生下两只小羊,为了三只羊的归属争执不下的两家人,怎么解决?宝音的方法很简单,母羊带着一只小羊归原来的主人,另一只小羊留下。并不是方法有多好,只是大家都相信宝音没有偏私。 除了工作宝音的生活里,最大的烦恼是妈妈始终操心他娶不上媳妇,最大的快乐是从外面归来的好友布仁娶了漂亮的汉族媳妇过得很好,最大的愿望在家门口为妈妈打一口井,最大的恐惧是生病的身体。
宝音的工作生活就像一部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却在按部就班中突起波澜。布仁外出工作,他的妻子李红和家里卖羊的钱一起消失。第二天接到消息的宝音在羊圈外找到了李红的尸体。
布仁哥哥家始终没有登记过的羊倌,缺了一颗牙的旷工,被发情骆驼追到跳井的人,合成一个身影——伪造身份的外地人,杀害李红的最大嫌疑犯。宝音进入戈壁,追赶逃往边境的犯人。
善良的人在普通的岗位上,殚精竭虑,既可爱又感人。
作为一名警察,我为自己于生活的浮躁而感到羞愧;作为一个蒙族,我为自己对母语的生疏而感到羞耻。在迢迢千里之外,在莽莽戈壁之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世代维系着、仰赖着偏远的荒芜,不断捍卫着、守护着祖国的疆土,凛冽的寒风在每一副高挺的颧骨上镌刻出岁月沧桑的年轮,灼热的骄阳在每一寸粗糙的皮肤上描摹出亘古不变的颜色。在每一对O字型双腿的脚下,在每一双三角形眼眸的深处,似乎仍保留着、传承着从那遥不可及的远古弥留下来的旷达和坚毅,它们就像蒙古长调一样悠远,就像蒙古呼麦一样阳刚,它们融合在自然音节的抑扬顿挫里,融在化不开冲不散的血液汗水中。而那些为高耸入云的水泥森林遮蔽得眼花缭乱的人,和那些早已遭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逼催得急功近利的心,又怎肯闭上双眼思考自己何而为人为人几何,又怎愿停下脚步怅望人生从何而来又向何方。正因如此,公权力遭到质疑;正因如此,蒙文化日渐式微。
无论这个电影的内容有多少真实,又几多杜撰,但每当回想老额吉牵着那匹马驹走在黄沙肆虐的风里,我不禁感叹,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但正是多少这样生活于底层无奈而又淳朴的蒙古人和这样的中国人擎起了民族和国家的脊梁,正是有多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普通公职人员和劳动人民为这个泱泱大国的繁荣和复兴奉献自己的一生。金钱和政治的确是为富人和政客们所把持的,但请允许平凡的人拥有他自己的故事,即便这样的故事有些许寒酸,但它却也真实。在公安系统里如果到不了副科级,那么是无法从两杠一自然晋升到两杠二的,电影很真实,宝音德力格尔至今仍然是一个三级警督,而这样的事情在旗县市一级是多么司空见惯的,鞠躬尽瘁一生还是个科员、股长,他们的人生就定格在了三督。所以,如果以后你见到年过半百仍然戴着两毛一警衔确呆在一线的老警,请多一些尊重,十几二十年不晋升的感觉不好受;所以,如果你以后见到一股奶茶味汉族话说不明白的老乡,请多一些敬佩,正是这些人传承着千百年来几近消亡的畜牧文化。虽然国泰民安岁月静好,但仍有人踽踽彳亍负重前行!
《片警宝音》貌似是最不像“主旋律”的“主旋律电影”。
这本是一部反映内蒙古中西部戈壁滩上最普通基层民警宝音的先进事迹的电影,却用温柔隽永的蒙古文化和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让人回味无穷。
从影片开头,你就看到,苍茫辽阔的乌拉特山脉连绵,地广人稀的内蒙古西部戈壁上,片警宝音独自一人,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孤独巡查。
画面宛若日系“治愈系”风格的清新自然,波澜不惊。没有特别多的视觉刺激和听觉效果。
电影中警察和村民也很自然地用蒙古语交流。
在影片开始的平淡得几乎没有票房。
他的日常工作平凡琐碎:
接到报警,去救一个躲避发情的骆驼跳进枯井的人。
劝说独居的老人搬去旗里的养老院。
说服妻子意外死亡的男人重新生活。
帮远来的姑娘寻找生父。
替修摩托的小伙儿卖不值钱的石头……
唯一算得上复杂项目的工作,是核对片区所有人的身份证信息,并拍下证件照用于户籍统计。
宝音就日复一日巡查,在中国最大的警务区,1672平方公里辖区的茫茫戈壁上,拿着自制的人口分布图,寻找每个人群聚集的地点。
在这个十年九旱,下雨如同过节的地方,水井就是坐标。井边有村落,有屠宰场,有矿井,有寺庙。每到一个地方,宝音就展开一片红布,为新增人员拍一张照片,回到所里再与系统内备案的身份信息核实。
主旋律电影广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动辄把人物形象塑造得高大完美,近乎成神。
其实这也是主流文化中的一种潜意识显现——在中国的主体文化语境里,一个能够庇护众人,造福一方的人,往往被人们“死后封神”,比如关云长,比如都江堰二郎神庙李冰父子。
而在蒙古语所描述的历史中,不喜欢遮丑,不喜欢神话,仅仅是平实朴素,讲一段往事。
牧民在讲述英雄史诗的时候,喜欢听着,说着,口口相传,仿佛丰年问询雨水,旱年关切五畜生息一样。
导演似乎深谙这样的文化语境,片警宝音,他没有被提升为神。
宝音他不是神,是个乌拉特牧民的儿子。脱了制服,换上蒙古袍的宝音,就是个乌拉特牧民。他处理事情的风格,也特别地“乌拉特”——遵从草原的古老传统,讲究与人为善,彼此容让。
牧民丢了怀孕的母羊,捡到羊的人家和找上门的失主没谈拢,也不争吵,也不打斗,就是倔强地面对面一站,僵持不下。宝音进门,直接抱起母羊还给失主,再把双胞胎的羔羊抱一个给失主,留一个给精心侍弄母羊的人家。双方各自默认,因为公道,更因为对宝音的尊重。
千里认亲来的姑娘,无处可去,宝音带回家交给妈妈。因为在他的理解中:姑娘没钱住店,妈妈也孤身一人。这不是基层民警的职责,却是蒙古民族的待客之道,是乌拉特儿女的古道热肠。
宝音的举手投足,是乌拉特牧民的风格:他怯懦,不敢面对自己忽如其来的心动;他执拗,爱着的土地,不容任何人评说;你说他他憨憨地笑,你评论他的故乡,他反唇相讥;他也有着底层百姓一样的“滑头”——劝不了人下车,就扛起人家行李跑;
但是宝音无愧于他的职责:牧民的看家狗和他熟悉亲热;牧民的孩子敢和他淘气;执拗着不肯搬到敬老院的老牧民,信任他给自己取钱,心疼他常年受罪的胃,千方百计给他找狼肚子补补。年轻的牧民把他当兄弟,年长的也愿意和他交心——渴望有个孩子的牧民,笨拙地给自己编造“风流韵事”希望领养认亲的孤女,他不怕宝音笑话,因为他相信这个憨厚的警察。
这片土地上,赤诚的人民有着质朴的感情:谁真心对他们好,他们就听信谁,爱戴谁,敬重和心疼谁。
诚如宝音自己所言,我就是乌拉特草原的儿子。他所做的一切,那么自然,似乎就是为人之子,对家庭尽责一样,他服务着1672平方公里的这片戈壁滩。
整个电影中大部分时候,这个憨厚到窝囊,沉默平凡到几乎让人忽略的警察,似乎没有什么地方让人看到他骨子里那种蒙古民族特有的彪悍勇猛。
直到最后一刻,戈壁追凶,摩托车燃油耗尽,图穷匕首见,宝音身无长物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双脚踩镫,以缰绳为唯一武器,抽打掉歹徒匕首的时候,你终于看到:这果然是草原之子——仿佛一把锻制精良的蒙古弯刀,平日里静静躺在质朴的刀鞘之中,仿佛一件农具般不起眼,拔刀相见之际,就是胜负分明之时。
宝音贫穷,成年已久,无妻无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钱给老妈妈打口井;宝音富有啊,他的背后,是广袤无垠的乌拉特草原。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编剧和导演团队下了真功夫,对于乌拉特草原的风土人情,背后深厚的蒙古民族文化做了研究。在细节中可以看到蒙古文化对于人性的滋养。是啊,蒙古文化是一个天生能够养出好男儿的文化:
他们注重仪式,生命短暂平凡,但是身后事不可怠慢。一场电影,两场丧礼:
最终如愿终老在自己土坯房里的老阿爸,是宝音和牧民们前来,举行了简单的葬礼,仍然不忘给他擦身,吟诵经文,庄严肃立,怀念他的一生。没有哭声,在火光里,一个人的一生华丽毕业,堪称完美;
嫁到草原的汉族姑娘李红被害,兄嫂为她请来萨满,安抚恐惧孤单的灵魂,希望在另一个时空的人能够走过孤独的路。以这种主流文化未必理解的方式,表达了乌拉特草原人的追悼。
蒙古民族对于世间万物都心怀柔情和敬畏。所以,他们不喜欢抱怨,不喜欢结仇,更愿意包容谅解,特别怜惜弱小孤单。
当千里认亲的姑娘被送到生父家中,羞愧自己出轨,羞愧自己没有善待另一个女子的父亲几经抵赖,最终痛哭流涕。而他无辜的妻子,此时没有追责旧情,没有痛恨眼前的孩子,当知道女孩的母亲已经离世的时候,她上去,把姑娘搂紧,给了她额头一吻——那是父母亲给孩子的认可。
而宝音的母亲,难得盛装上门,本意求亲,发现姑娘已经有了心上人,仍然慷慨地把马驹送给她。虽然心中为了儿子失落,却大大方方地祝福。这是蒙古民族的母亲——善良宽厚,隐忍容让。
所以,宝音的一举手一投足,所思所想,与其说他是一名优秀的警察,不如说,他是合格的乌拉特草原之子。
他们仿佛星辰散落夜空,仿佛羊群行走于戈壁,如此缄默无闻,不是走近,你很难区别他们彼此,只看到星空壮丽,草原丰饶,不知道的是他们在其中,如何组成了这样的美好。
当宝音认认真真问起母亲:我的名字,是不是死去的哥哥曾经用过的?母亲承认了,宝音沉静片刻,端着碗痛哭——这个设置,简直是电影中的神来之笔——如果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人为何是一个“好人”——当年夭折的是哥哥,但是世间存在的到底是谁?是用他的名字活下来的弟弟,还是他本身?每个人都渴求着被世界认可,所以,我们都在拼命努力,希望以爱来换取爱,以真心换得真心。
我们更愿意以哲学的思考来看待,宝音这一问,也是替我们每个人问了一句:
我们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我们一生的意义,又该谁来评判?
也许经历过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荣誉与痛苦都只是个经历而已。影片结尾,宝音骑着终于换掉的警用摩托车飞驰在路上,他曾经偷偷爱过的女人已经归去,他最好的兄弟正在回来的路上。
日子仍旧,责任仍旧,人生仍旧。
宝音还是宝音,做过了,放下了,不再提起。他永远不去做英雄和偶像,只安分守己当他的片警。
感谢长生天。
看过《片警宝音》: 1.作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点影片,电影拍得很克制,把它看作是风光片也行,悬疑片也行,有些片段甚至有公路片的感觉,主旋律、价值观不易察觉,润物无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2.我心目中的乌拉特三部曲是《季风中的马》《蓝学校》《片警宝音》,这些小众电影贯穿了我人生的三个阶段,对我影响很深。家乡被搬上银幕,能让人重新认识身边司空见惯的人物和风景。正如电影中宝音说的:乌拉特后旗一点也不贫瘠,光牧草就有一千多种。有时想想,天上翻滚的流云,地上散落的沙砾,白云苍狗,物转星移,人在其间,渺小也正常。 3.可以看出杨瑾导演有探讨宏大命题的野心,得到与失去,我是谁,明天和意外……但是由于限制,没有铺展。主旋律之外,可以多角度解读。 4.本片一些情节和石博城有关,和羊背子有关,和段莲胜有关,和西部铜业有关,和大佛有关,和巴宝路有关,和抗旱救灾饲草料有关,和会展中心二楼有关。 5.一处穿帮:上一秒宝音骑摩托车在东升庙大街风驰电掣,下一秒就到了潮格镇。 6.值回票价。
杨瑾摄影出身,合作了几次别的独立电影摄影师他肯定不会完全满足,没想到这部直接找了北野武御用的柳岛克己,所以这部主旋律警匪片的摄影师代表作是《极恶非道》系列和《大逃杀》,非常魔性。
李红看那谁眼神……啧啧(是我无聊只是眼神太...),这片单位组织看得,还行,挺质朴的就是有点散
菩萨
这根本不是电影……
沾了点蒙太奇和性启蒙,努力包装得文艺化娱乐化,总体还是归于脸谱化的英模事迹宣传片,人民公仆绝不半路捡个媳妇,自己的错误一定要自己承担,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主旨比宝音僵硬的笑容更让人难受
主旋律要都这样拍就好看了!
主旋律影片,但丝毫没有主旋律的油腻感。影片朴实简洁,不过有的地方过于简洁影响理解,后半段追逐戏与前面风格有割裂感。映后有导演交流,导演看似懵懵的,但其实思路清晰,机智可爱咧。
人物传记,中国辖区最大的片儿警。对警察来说,做英雄容易,照顾好身边的人难。惊喜看到萨满法事。没看懂得知自己是继承死去哥哥的名字为什么会伤心痛哭?清早一人包场,稍低于预期。
接地气的故事
像一条戈壁上的小河,缓缓流淌
比较有水准的地方,是突破了英模片的框架与美学,人物的行为与动力是与环境连为一体的。
简单自然生动感人
很好,陈维涵挺漂亮德
既不杨瑾,也不曹寇,基本上只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命题作文。
可以
除去类似雷锋日记的部分内容以外,其他真不错。
如此平淡的电影,竟能带给我满满的感动,真是不可思议!大概是因为宝音,他有一颗最真最善最美的心。平凡,却又如此璀璨。寻常,却又胜如春风。
很喜欢这部电影,看到片尾字幕的演职人员表,对故事的可信度和人物的喜爱度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这类政府先进人物的片子很容易让观众带上有色眼镜。如果去掉情节上偏类型化的处理,在当地的民风民俗和男主角的性格上用力,可能会排出那种日系治愈系电影才会有的温暖。
这部片子呼应了我们对于时代的呼唤 对于英雄的呼唤 对于崇高精神的呼唤 这部作品的出现是内蒙古地区基层民警的化身 也是我们基层民警传统的延续 一次发扬 这部作品既写出了规定性 作为一名警察的宝音 他履行自己的职责 展现出了他的职业精神 片警宝音是一名人民警察 更是这广袤土地的卫士 他平凡更伟大
居然是杨瑾,白鹤和聪慧都很喜欢的,这个电影虽然人物原型的故事很动人,但是感觉没有那股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