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真是要反思我自己。
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解读一部电影,越来越盲目的自大。
就像那个盲目自大的商人。
觉得自己看过了太多电影,开始觉得剧情总逃不过那些种种的路数,叙事电影的跌宕起伏,悬疑电影的曲折反转,艺术电影的精美如画,等等……我开始欺骗我自己,蒙蔽自己的眼睛去审视所有的事物。
我该反思。
谈谈电影吧,看到几个人进了地下密室,就开始盲猜结局。“哈,这tm不是又开始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套路吗?还逐个给镜头。又是一个垃圾的剧本,牛逼的导演吗?”真tm打脸。
距离结局50分钟,我觉得,得了,就看看怎么叙事吧。
距离结局20分钟,我觉得,卧槽!这真是一部优秀的悬疑作品。
距离结局10分钟,我觉得,卧槽!这真是一部优秀的人性解读。
看到结局,我觉得,卧槽!我就是个憨p。
所以文学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是为了什么?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的?
人们常说,电影和文学都是艺术。我看来他们更像兄弟一样,只是文学生在前面。伴随着《火车进站》以后电影出生了。从此艺术多了一种形式,而文学也因为有了这个弟弟多了一种表达的方式。
我们时常会去欣赏这些,我们阅读,我们观看。开始在里面寻找自己,开始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能创造这些。然而当“与生俱来”这道门槛摆在眼前时,堵死了多少在这条路上努力又没有闪光的人。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会因为周围的小称赞误以为自己天赋异禀,然而看到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愧不如。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我依然有面对的勇气。而不是选择悬梁一梦,重开下局。
自我有对文学与电影有一定认知以来,我觉得它们就像雨水一样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当然,水是资源,只要是资源注定会成为资本用于收割韭菜的利刃。
所以有了剧中的资本家。我们都会批评这样的丑恶嘴脸,电影也予以了惩罚。可现实里,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有千千万万个商人,也有千千万万的作家。但,这样的情节会有一天真实发生吗?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前不久关注了一下某文事件,唉,真不敢问。
其实我们都不过是电影里那句:“现在一份工作就可以糊口了?”所描述的人。我们也很难因为热爱艺术抵制金钱的诱惑。所以我们乐意看到有人这么做了,而且做的非常漂亮。这就像是有人在帮我们做梦的感觉。
不过,又有什么意义呢。奥古斯丁说的那样“梦里的食物和醒来时的食物虽然相似,但却不使睡者吃饱,因为他正睡着”。
我该反思自己。
天呐,我不仅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还是个一个虚伪的人。我竟然因为有人不为钱财只为艺术这种真正的道德主义的存在而喜闻乐见。
我应该认真的再看一遍《忏悔录》。我爱我自己,我也恨我自己。
总之,生活还要继续。
反思过去,珍惜时间。
加油!我给我自己灌鸡汤。
10个人,密闭的空间,有一个是内鬼。看到这些,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相似的电影。
可惜人物并不突出,密闭空间与10个人都算打酱油式的带过,现在相信就是导演没能将人物描述清楚,而不是靠这样的一个联想剧情来打个幌子。
结局也不难猜,从中间大致能猜出原因了。反转并不多,也没能给人一种“噢”一般的原来如此的惊天逆转。
但是故事总体并没有太多的bug,前部分挺无聊的,尤其是过去,未来与现在的时间线交叉,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后面娓娓道来后也不难理解。
最后升华了出版商为了赚钱使劲法子去增加销量可能并不是作者想要的。要是作为剧情片,这样的升华还挺好的,作为悬疑片嘛,好像升不升华倒也无关紧要了。
总体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值得无聊时来打发时间。
翻译疑云这部影片要是只拍上半部堪称少有的密室悬疑佳片,令人惋惜导演编剧能力不足野心却不小,下半部越拍越烂活生生的拍成了一部烂片。
上半部题材十分新颖,来自世界各地性格迥异的九名翻译家,被带到了一座完全封闭的别墅翻译一部畅销小说。为了保证小说内容不被泄露,贪婪的出版社老板无所不用其极,没收手机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持枪安保24小时监控。按照套路设定观众也能猜出来后续发展,小说一定会被泄露出去,老板开始抓内鬼。与世隔绝的场景就是经典密室谋杀案名场面,只不过这次不是杀人而是泄密。老板和九名翻译疑神疑鬼怀疑同伴,揪出每个人隐藏的小秘密展现出人性的另一面。
这么拍下去本片将会是一部成功的悬疑影片,此时导演和编剧自认为才华出众不想按部就班的拍,必须拍出花样才能彰显出才华。影片进行到一半风格突变,先是最为重要的封闭空间被莫名其妙的打开,男主角回忆破坏了封闭的悬疑和紧张感,是影片败笔的开始。九名译者的故事也戛然而止,女主角前半部的神秘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搞笑。影片最大的悬疑是如何在封闭空间中与外界接触,编剧难以自圆其说只能依靠着侮辱观众来收尾,原来早在进去密室前小说原稿就被泄露了,一段紧张刺激的与地铁竞速拍出了谍战片的感觉。此时影片风格惨杂的内容就多了,既要追忆别墅里发生的故事,又要讲述怎么偷原稿,神秘的作者又时隐时现,被导演遗忘的九名译者故事还要讲,贪婪的老板有多邪恶,总之这一切都要在有限的影片下半部讲清楚。有限的时间内想把这么多线索讲明白了,难度可想而知,等待观众的也只剩下越来越烂情节。编剧导演江郎才尽只能不断生硬强反转一次次的观众智商,导演突然想起了被扔在别墅的九名译者故事,莫名其妙的出现一名译者讲完自己的故事自杀强行推动影片进入高潮。作弊天团中的一员受不了良心刺激,马上要崩溃了打乱了所有人的阵脚,影片急匆匆的进入到高潮中,一阵混乱中贪婪的老板误伤了女主角,其实到了影片结尾女主角的存在除了花瓶作用看不出一点价值。影片又一次强硬反转侮辱观众,主角开了天眼被压榨侮辱的老实巴交的女员工在关键时刻也要秀一把反转反水成功,不止一次反转后面就是不断反转把观众转晕为止。反转开始神秘的原作者出现了,再一次反转观众也猜到这个老人家肯定不是作者,也肯定被老板害死了。此时又一次反转作弊天团费劲巴拉根本没偷到原稿,因为天团首领就是原作者。终于到了惩恶扬善的时候了,又一次强硬反转,老板本来报警作弊团勒索,结果脑子进水在监狱自己承认了杀人,天团首领全程开挂的让观众恶心。
影片上半部和下半部明显不是一部影片,上半部值得一看,下半部就是导演和编剧不断反转侮辱观众,男主角不断开挂强行结局。导演和编剧花样作死,把一部佳片活生生的拍出了大烂片。
书店老板问幼年男主东方快车谋杀案凶手是谁。男主回答是列车全员。而书店老板却说不对。当时觉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全员共同作案。看完这部电影发现其实是埋的一个伏笔。男主的作案手法就是让出版社老板觉得是合伙作案,事实上却是有一个人操控了大家,他才是幕后凶手。不过我还是觉得东方快车是大家合伙杀人的。
影片中有一幕,男主角被反派开枪射中心脏瘫倒地上,后来缓慢苏醒过来,原来在他胸口藏着一本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流年》,挡住了子弹救了他一命。恐怕只有在法国电影里才能看到如此巧妙结合文学主题与惊悚悬疑气氛的浪漫化情景,这无疑证明了法国人确实很擅长拍摄犯罪悬疑题材。这部新片《翻译疑云》的构思大胆巧妙,大部分情节发生在地下室的密闭空间,让人误以为是密室杀人悬疑类型片,但看完之后却发现那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情节。悬疑题材的成功关键肯定要依赖滴水不漏的剧本,而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取胜之处在于不可靠叙述者的视角,令剧情在后半段接连出现两个意外的反转。这种叙事方式像在阅读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有一种出其不意的文学化意味。
事实上,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跟文学密切相关。话题围绕着作者、出版商和翻译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大做文章。在影片里,出版商永远是自私逐利和心狠手辣的,他不懂得文学创作对于作者的意义,在他眼中写书只是赚钱的工具;作者全心专注于文学创作,漠视金钱,但现实中却要依靠出版商才能获得名利;而作为作者真实思想的传达者,译者无疑是最受压迫和剥削的底层群体,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译者大有人在,剧中那个来自希腊的老翻译家就是例子。而无辜的则要数一死一重伤的两名女性译者,她们卷入这场无妄之灾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有暗中支持翻译者,并为这个弱势群体发声的意味,不得不让观众在体验精心设计的悬念与反转之余,留下一些现实思考的时刻。
这个电影作为推理电影逻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自洽的 给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看都没有问题会是一部爽剧 然后作为翻译文学方向暗线 里面对译者这个很难被看到的、但是对文学世界创建而言必不可缺的角色 展现给了观众 让大家看到了容易忽略的群体 所以实在是不知道为什么才7.2。
去看了一下影评给2-3星的人的评价,几乎都在纠结为什么这个作者要恨出版商,认为不够事出有因。其实我觉得他一开始也不会想着这么复杂,但是出版商杀了老人,他才想整一出戏好让他亲口承认杀人坐牢。他起初讨厌这个出版商并不足够让他去谋篇布局搞这些,可能就是有点讨厌,所以不想让他独家出版了,这也很正常,作为作者选择心怡的出版商很正常,也没有违反规矩(签约的不是独家)但是坏就坏在——没想到出版商为了拿到原稿居然迫害爷爷,如此可怖,所以他才想搞这一出好戏复仇,我觉得逻辑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有人又觉得有些人物是没有意义的,比如那个看起来很无所谓时不时发出嘲笑的老头译者,大家觉得他对主线没有帮助。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所谓的不相关的人物,一是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不然大家凑一块全是与本案相关的也不太合理,有点夸张;二多方面呈现不一样的译者心态、展现“翻译”世界,他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译者的待遇与作者不一样,他看的开了,但是自杀的女人没有看开,这两个看起来无关的人物也表现了作者、译者之间无形的壁垒,留给观众去思考、去更多关注译者。
译者群体庞大而渺小,我是学翻译的,所以很多时候可以感同身受。在学翻译之前,我很少去关注一本书的译者是谁,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或许会发现翻译版本不同而去选择更好的译本,但很少像关注作者一样关注译者。有些世界是在我学习了相关专业之后才打开的。文学的世界很精彩,如果说作者是创造者、译者便是传播者,缺一不可(出版商也很重要)。
当柯瑞兰寇遇到了法语流利的“毕志飞”……虽然这个险恶心灵·梦碎出版业的故事试图以文学和翻译为影片升品,怎奈本身的套路程式感还是太过明显,明显到翻译组成员之一的爱德华多诺列加曾在若干年前出演过另一部形式雷同却更具品质和影响力的电影——职场无间道。老实说,这种“群疑自闭悬念戏”除非找到特别犀利别致的题材切入,否则一旦陷入程式让观众似曾相识之后,欧洲大陆的完成度还真的远远比不了英国人。因为英伦特产之冷黑幽默性格总能保证过程本身的生动有趣,总能将老相识讲出了新滋味!
777. 你们说什么123,应该说甲乙丙。读过了乔伊斯,拿普鲁斯特挡子弹。
文学谋杀案。译者不只是作者的附庸,有时候作者愿意为译者付出更多。悬疑部分有阿加莎的风格,小图灵的演技和一口流利的法语真没得说,这娃是迟早要提名奥斯卡的呀~~~~~
书作者想匿名的动机是真的偏激,赚钱和文学又不是对立面。对暗号败在了普通话已走向世界这个属实有创意。p.s.汉语译者竟公然表示在自己的家乡创作自由只是个抽象概念,但自己有经验在这套规则内过审。
隐身的译者,地窖里的译者,无法创作的女性译者,被审查的译者,没有版税的译者,成为作品本身的译者,从利润低的语种开始杀译者,经济赞助人vs专业人士,译者反击!
一失足成千古恨,小心驶得万年船。“谁已脸红便已认罪,真正的清白是无需羞愧的” 谜团会在所有的简单事情之间解开。请记住世界通用的三位数常用密码:123,321,567,365,069,666,911,007,777… 其实本片厉害之处在于:翻译与创作的悬殊,作者跟营销的角力,书迷对作家的痴迷…9国翻译对剧情的精妙运用,电影故事跟书的情节完美结合,都有渲染点题。“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犯罪是一种戏剧”
开始以为是密室题材,后来以为是群盗题材,最后,原来是复仇题材……
如果不是疫情,其实蛮可以在北京今年的各种电影节上期待一下。爱、自由、热情与人道精神战胜冷漠、体制与金钱,理想主义的温情为时代招魂。本片的结局在片中就已写就,真正令本推理迷愉悦的是强势迅速的反转。(秘书就是秘书,倒是有点反常)以及本片也是编导合一呀。
哈哈哈有点文人自high
男主,说你什么好,要颜值没颜值,要身材没身材,演技不是最出彩,角色却是最讨厌的,那赶地铁的计谋十分牵强,还有如果你和甲方在监狱里面对面时,那是一堵玻璃墙隔在中间靠内线电话联系怎么办,你还怎么捂住麦克风又让对方听见?最后我最奇怪的就是,整件事的起因,人家好吃好喝好玩的供着你,就让你帮忙翻译一本书,怎么就成虐待了呢?难道比二战集中营还惨?比学生还惨?比996还惨?不是你圣母婊道德感的情绪化反应,有谁会死?
把话撂这儿了,这电影会像《十二怒汉》和《完美陌生人》等群像类型一样被翻拍。美中不足的就是反转不够多,书袋掉得太稀松,要是让我改编……怎么禁忌怎么来,反正傻子看不懂。
我们来说中文,1、2、3……砰,一个细节让整片提升一颗星,哈哈哈。
我实在不喜欢男主。
整体来说比较臃肿不够短小精悍的作品。角色过多,除了主角以外的工具人角色的寥寥可数的镜头都能看出来是编剧为了把该角色培养成假犯人而设置的,人设一点都不丰满,观众也不能自己去挖掘他们的疑点,失去了观看悬疑电影的乐趣。/偷换主线,铺垫了不少时间的主线最后缩成了佐料,而主线则又双叒叕是平淡无奇的凶手自白讲故事。
反转悬疑,每个人的秘密,人性善恶,老派推理,致敬阿婆
前中期都太過鬆散,明白想令觀眾在最後的反轉得到最大的感覺,但過度的切換時間點讓觀眾難以去消化,不過個人是挺欣賞最後的反轉。但劇情也是令人無言和奇怪。好壞參半。
中文是通用语言了,一二三,都听得懂。关于互联网版权、粉丝创作、志愿翻译、传统出版等内容,本可以再深入和尖锐一些。不到一半我已经直觉锁定“嫌疑人”,编剧可以再认真点。
那华人小哥是毕志飞演的吧?长的也太像了😂
最后悬念揭晓,感觉只需要这一场就够了啊,还搭两条命进去,何必呢。James耍起心机也是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
电影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法语口音,较难理解。关键时刻文学能保命、语言能致命,Proust的小说可以当防弹衣用...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所以不要自作聪明地用来当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