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冷漠且捉摸不透的电影,我们已经对《天才瑞普利》的小说以及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耳熟能详,但雷内•克莱芒的《怒海沉尸》为故事注入的法国式的轻巧暧昧依旧让人感觉陌生。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所写的小说《天才瑞普利》出版于1955年,一开始只被视为纯粹的娱乐读物。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书中那些堕落的幻想可以被理解成为战后美国版的《基督山伯爵》,或者说,至少让战后的美国人对汤姆•瑞普利的被剥夺感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感同身受。
《怒海沉尸》是个超越了道德判断的故事。汤姆•瑞普利,一个聪明狡诈美国“食客”;菲利普•格林里弗,一个自大讨厌的花花公子,最开始这只是段充斥着胡闹显摆的不平等友谊,随后故事却急转直下变为“摆脱自我的欲望”、偷窃身份以及谋杀。但必须说明的是——我们的“反英雄”汤姆•瑞普利绝不是恶魔,不是什么让精神学家临床分析的样本,他只是偏执的想要一切都最好——不过,必须以欺骗或者毁灭他人为代价。小说结尾处更是以瑞普利的胜利点明了一条真理:你能得到所有想要的,只要你愿意杀人并且足够聪明能掩盖住罪行。
我们忍不住将《天才瑞普里》与《怒海沉尸》相比较,安东尼•明格拉煞费苦心的加入瑞普利的悲恸以及描述他对犯罪的无比渴望,而雷内•克莱芒似乎对瑞普利的动机不怎么关心,他更精密而冷静,热衷于炫耀着类型片的技法。或许以现在观众的标准看来,《怒海沉尸》太过举重若轻,优雅却难以让人感同身受。不若《天才瑞普利》那般直白展示所有的残忍、嫉妒、无法平息的欲望以及疯狂的算计。
《怒海沉尸》充分的显现了雷内•克莱芒作为一个技术派导演的细腻与精巧。影片一半是瑞普利的眼镜观察到的世界,冷静,但是阳光绚烂,手提式镜头中的意大利景色更是充满流动性。另一半则紧紧扣住希区柯克式的主题,从背后拍摄的镜头似乎在暗示瑞普利对他所做的一切毫无悔意。如果说雷内•克莱芒确实想给予这个故事及瑞普利的心理些解释,那么大量的特写镜头似乎能透露出端倪,年少的阿兰•德龙俊美的外表,掩盖在睫毛下闪烁的迷人眼神,让瑞普利更像是布列松电影中的人物,天真固执,一心想要对付世界的不公。
并不让人意外,影片忽略掉了故事中暗含的同性欲望。原著(以及明格拉版本)中迷人却又空虚的富家公子迪克变成了影片中娇惯恼人的菲利普——他简直是在找死。瑞普利-菲利普-他未婚妻玛吉的三人关系更似乎秉承了法国电影中感情的游移与不确定性,你怎么理解都成。
最后,《怒海沉尸》改变了小说的结局,当菲利普的拖船被拉上岸,而他腐烂的尸体顺着纠缠螺旋桨的绳子一起浮出水面。即使如此,汤姆•雷普利也像个胜利者般走向前来的警察。
《怒海沉尸》是对雷内•克莱芒的导演事业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部电影。克莱芒开始是以摄影师的身份进入电影界的,随后,他拍摄了一些纪录短片以及纪录片风格、宣扬“法国抵抗运动”的电影《铁路战斗队》(1946年)。他最初赢得现实主义大师的声誉是由《禁忌的游戏》(1952)以及小心谨慎改编左拉原著的《洗衣店女人的一生》(1956年)带来的。但以《怒海沉尸》为转折,克莱芒开始抛弃了纯自然主义和宣扬人文精神的影像方式,开始探索更深层的人性(或许也因此,克莱芒没少被他的新浪潮同僚们攻击)。
但有意思的是,纪录片的经验一直影响着雷内•克莱芒的创作,比如片中瑞普利杀死菲利普的段落就是以即兴的方式拍摄的,克莱芒说,他能感觉到每个演员都已经“明白了”情节,所以没必要把它们写出来,让演员顺着情绪发挥最好。结果,这场戏短促却充满了爆发力。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作品:
火车怪客(1951)希区柯克导演,这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缜密故事成为希区柯克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美国朋友(1977),维姆•文德斯导演,改编自瑞普利系列第二部《瑞普利的游戏》。
告诉他我爱他(1977),克劳德•米勒导演,改编自小说《甜蜜的恶心》
意乱情迷(1987),克劳德•夏布洛尔导演,改编自小说《猫头鹰的哭泣》。夏布洛尔将弗朗茨•朗式黑色冷酷笔法的剖析命运的扭曲,使其代表作之一。
天才瑞普利(1995)安东尼•明格拉导演。
瑞普利的游戏(1999),莉莉安娜•卡瓦尼导演,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这版相较起来类型化很多。
对于我来说,整部电影吸引我的点在于:虽然是一部犯罪悬疑片,但导演塑造的氛围十分慵懒暧昧。像伏在耳边轻轻诉说一般的叙事风格,一片虚无的浪漫带着古典基调弥漫开来,有胶片如梦境一般的质感,让我不自觉沉浸其中。整个观影过程太愉悦了,相比《天才瑞普利》中瑞普利最后逍遥法外的结局,我更喜欢这个版本,阿兰德龙塑造的人物邪恶而美丽。同时他的美色让人道德迷失,想让他逍遥法外,但暗示真相大白的结局又将人拉回现实。告诉大家要心怀正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的恩怨情仇,也是相当之多了。
同样的原材料,经过不同导演的演绎,差别也是相当之大了。
一、影像风格
《怒海沉尸》有着典型的欧洲特色,整体色彩和拍摄风格像是古老的欧洲明信片,有着暖黄的色调,意大利慵懒而又阳光的风情。节奏也舒缓很多,有着大量的闲笔,虽然跟主线剧情也许关系不大,但是很能塑造氛围。除了杀人时的狂风骤雨,其他时候的色调都挺阳光灿烂的。
《天才瑞普利》的导演其实也是欧洲人,不过风格还是比较好莱坞,电影的整体色彩偏阴郁,是作为一部黑色的犯罪电影来拍的,节奏很明快、商业化,剧本基本上还是好莱坞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风格。
说起来倒也很难说孰优孰劣,不过我更偏爱前一种风格吧,阳光下的罪恶。
二、 故事
原版小说里,瑞普利和富二代还是有几分暧昧的,所以他与富二代的女友更多是两相厌的感情。他的杀人动机更多是一种想实现快速致富、阶级跃迁的心理,这也有几分爵士时代的背景色彩。
《怒海沉尸》里的这个调调不太明显,反而增加了他与富二代女友的感情戏。他的重要杀人动机也变成了眼馋对方女友。
《天才雷普利》增加了同性的感情戏,由爱生恨。最后一段,他爱上另一个男人,又在对方的喃喃自语中杀死他,这一剧情可算是神来之笔了,改编的还是相当有创意的。
说起来这两版剧情和原著小说都有差异,不过《天才雷普利》的改编完胜。
三、 结局
《怒海沉尸》的结局居然是雷普利被捕,这可能是因为当年的电影结局都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但是这个结局完全违背了原著小说的精神,也难怪原著作者非常讨厌这个结局。我也非常讨厌。
《天才雷普利》的结局还是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如果没有他逍遥法外,又如何有那种嘲弄和反社会精神呢。
四、 演员
雷普利是个自带邪气的人物,智商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马克达蒙一出场就自然减分了,这个呆呆又丑丑的样子,明显和我心目中的雷普利不符合。虽然他演技很好,但是这个形象完全不能忍,不帅就算了,重点是太呆。
阿兰德龙的帅气自然是不用说了,当年的欧洲第一美男确实名不虚传。他的气质跟雷普利也很相符,据说他出身寒微,经常没有戏演,不时靠吃软饭维持生计,所以他跟雷普利杀人之前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还挺接近的。
阿兰德龙完胜。
五、 女主角
《怒海沉尸》的女主还挺好看的,而且非常有法国风情,五星好评。
《天才雷普利》的女主略丑,不符合我的审美,难怪这版的雷普利没有爱上她。
六、 男配角
《怒海沉尸》的富二代还凑合,但是光芒完全被阿兰德龙掩盖了,真是个莫大的悲剧。
《天才雷普利》的富二代表现更佳,一出场就是典型的富家公子做派,光芒四射。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马克达蒙太丑,映衬出他的帅气。
《天才雷普利》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表现也很不错。
阿兰德龙长成这样,也是没想给这个星球的其他男性留任何生路。光嘴角笑起来的弧度就值得投保三千亿。和新版有个致命的差别,这版男主是直男,爱的是富少的女友,新版男主爱的是富少,又想成为他,交织在一起就变成恨和杀意了。这版最后男主居然落网了,有谱没谱,我恨政治正确性。原版小说多厉害。
完全笼罩在阿兰德龙光芒下的一部电影,或许克莱芒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片最终变成了跟随阿兰德龙的漫长逃亡
老版“天才雷普利”。细节和娱乐性都很赞,可惜缺少同性暗线让故事失去了不少神采,阿兰·德龙也许是唯一例外——太性感、性感到爆炸啊!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品美男...
安东尼·明格拉的99版《天才雷普利》全面超越该原版!不过,除了马特·达蒙……
这个版本几乎比好莱坞版还要好莱坞化:流畅自如的故事,暗示真相大白的结尾,特别是雷普利那贯穿始终的性格,这使他在作案时几乎没有一丝的道德挣扎。阿兰·德龙的明星魅力确实太强大了,观众们对他的感觉不可能有同情、憎恶、恐惧,只会被他毫无忌惮地直视别人时露出的蓝眼睛深深吸引。
《怒海沉尸》就像是一部阳光下的黑色电影,拥有悦人的古典基调,同时充满迷人的惊悚魅力和弥漫的虚无,以光明之身诉说黑暗之心。阿兰·德龙饰演的穷小子丝毫不会具有任何正面价值,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罪犯,但是观众可能会一直很想他能逃脱,在整部电影中,观众这样被完全地征服。
劫命劫财劫真爱啊。阿兰老师美得太不像话了,差点原谅你。
幸亏我先看的马特的版本,阿兰实在是太夺人眼球了,我看完之后都不去想新版的剧情什么的比原版的好,只有阿兰德龙在眼前晃啊晃
法国人拍的意大利就好像自家乡下,每个礼拜天都可以随时回去逛的后花园一样,熟透熟透,不由羡慕他们自在的亲密态度;相比之下美国人镜头里就把意大利捧到天上去了,倒是反而更加像ripley眼睛里面看出来的。阿兰德龙不知怎么的有点乡村气息;一开始有罗密一个镜头呢,好惊喜。
雷内·克莱芒代表作&阿兰·德龙成名作,碧波蓝空下的完美命案+身份替换一步登天之途。炎炎夏日的意国风情,配上导演冷峻克制、干练爽利的镜头语言,冷暖调和,恰到好处。阿兰·德龙本色出演,帅气逼人自不必说,那一股子冷酷、阴狠与自恋劲儿实在让观者欲罢不能。女主演玛丽·拉福莱的清纯美貌也是看一眼就忘不掉的级别,当时还是德龙女友的罗密·施耐德客串亮相。同样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改编,本片比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有魅力得多,尽管删去同性场景,结尾也作了更改。片头两人各自假装盲人跌撞走路并与自愿上钩女子调情的戏份相当喜感。雷普利换装打扮、以菲利普身份对镜自High与亲吻自己镜中像的段落亦是对自恋之心与内在欲望的凝缩外化。雷普利两次杀人与处理尸体时都足够紧张,逛鱼市虽是闲笔,瞪眼的鱼却似洞穿一切。(8.5/10)
精致,迷人,出人意料。
马特达蒙像特工,阿兰德龙才更像骗子。除了阿兰德龙外,其余一切都不及明格拉的翻拍版本。
帅得过火
其实我一直暗暗希望他能成功,不过最后两分钟的逆转令希望落空;杀人者固然狡诈心狠,被杀者亦让人痛恨,女主之前的逆来顺受和后来的转变也证明其感情并不坚贞,还有那位无辜卷入被杀的朋友也是颐指气使,维系他们的不过都是金钱;结构紧凑,剧情抓人,cast养眼!
虽然瑞普利的天才度不如重拍版,但阿兰德龙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
通篇几乎都是德隆的个人秀,其实从德隆的生平来看他也确实适合这个角色,他应该非常的明白雷普利的感受吧,当然他没有去冒名顶替,他只是去拍电影了(冒名顶替更多的人?!)。。。PS德隆对着镜子那段自恋表演真是绝了,而且还十分直观的阐述了这个角色的分裂。。。
CC的蓝光《怒海沉尸》美得不忍看完,蓝得像宝石一样晶莹剔透的地中海,星星点点的海边小城是生活背景,阿兰.德龙雕塑般俊美沉静,一点点迷茫,即便腹黑也让人同情,他那么痴迷羊羔一样的朋友的女友,他们古铜色的肌肤触碰在一起,快要在夏天燃烧起来。1960年就有这样梦境质感的彩色胶片,奢侈极了。
色彩实在是太漂亮了。
对于此版,女作家本人整体而言比较欣赏。特别夸奖德隆饰演的雷普利“非常出色”。但同时她却批评了影片那个天网恢恢的结局,将其视作“一种对罪犯必须伏法的公共道德的可怕妥协。”伊伯特也持有相似观点,认为此结局“无法令人满意”。感觉“之所以如此收官,只因导演克莱芒缺乏海史密斯的讽刺勇气。”
阿兰·德龙倜傥魅惑之美与地中海旖旎风光之美交相辉映,但用美去消解简单粗暴的罪恶,这种尝试似乎并不成功;而最后事实败露导致的结果,甚至让人对克莱芒的意图产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