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人》
故事是一个女博士参与了一个为期三周和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理想机器人恋爱的实验,并在实验结束后给出问卷调查,这些调查都决定着机器人未来能否在社会有自己的合法身份。
故事主题探讨了机器人的社会作用,以及一些对机器人未来的忧虑。实验的最后女博士最后给了反对意见,认为机器人会无节制的满足人的需求,让人变得和社会其他人更难相处,突然意识到现在离婚率那么高,不正是因为大家都过于自我,不愿意在关系中做出牺牲吗。如果有一个更好的选择,聪明,理性,能够满足你任何需求的机器人存在,满足你生理心理需求,因你的喜好连身定制的人,那我也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要为亲密关系再付出努力,比如结尾那个男实验者。对于在亲密关系里只希望对方满足自己需求这点来说,机器人恋人完全足够了。
人能不能和机器谈恋爱,生物计算也是一种计算,和机器人电子计算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一个是羰基一个是硅基,要说工作恋爱,机器人很多方法甚至做得更好,女主认为他没有情感,生物进化学得观点是情感的目的是为了生物更好的繁衍生存,同时情感又是冲动非理性的,不过是一些荷尔蒙,让人快乐的催产素,多巴胺,或许未来给机器人加入了定制好的荷尔蒙激素后,人也会疯狂的爱上机器人。
结局时机器人似乎已经产生了人类情感,没有回到工厂等被销毁,而是去了女主说的那个照片里的草坪等女主。这段还挺浪漫的,走了三天到了照片的草坪那,坐着等女主来,女主说:如果我不来呢?机器人说:那就等到你来。重点还是机器人不需要工作,可以全职谈恋爱,光是愿意坐着静静的听你聊你的成长感悟和童年,不自以为的点评这点来说,已经赢过很多眼里女人只有胸和腿满足生理欲望的大部分直男了。
我们到底想从机器人身上得到什么?弗洛姆爱情的四要素,了解、尊重、承诺、照顾。首先了解,完全的了解你,同时可以不断学习和自我优化,对你的反馈做出调整;尊重,完全听命于你,喝醉了哄你乖乖睡觉而不是让你放纵,不搞外遇,尊重女性,就像台词“我是你的人”;照顾,不仅能照顾你的生活,情感,做好早餐,主动为你提供情感价值,还能帮助你事业找到突破口,什么叫做旺妻体质?最后承诺,量身定制为主人服务,但是咱也不知道机器人会不会突然背叛人类,女主不愿意接受机器人的理由是机器人没有情感,爱应该是交互式的,而不是主体对客体,然而如果完美恋人机器人有一天真的产生了意识后,恐怕那时我们才该真正开始害怕机器人的时候。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相信,只有女导演才真的知道女观众想要看什么。男女主的盛世美颜就不用多说了,这个科幻故事本身的现实和预言意义也足够丰满。至于人类与AI的关系、人类的孤独、信仰、科技文明与人类社会进化的终局,这些沉重宏大的母题,电影似乎是蜻蜓点水地一一掠过,却涟漪自在,引人遐思。
女主Alma的人设背景很有现实意义了,她就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想要掌控自己人生并且对世界应该是什么样有自己看法和判断的当代独立女性(跑个题小声说,希望国内影视界学习借鉴一下如何表现当代独立女性):15岁开始不再相信上帝,假如飞机即将坠毁也不愿祈祷(当然不该祈祷,那么短暂宝贵的时刻好好想想有哪些身后事需要交代不是更有价值么);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苦心钻研楔形文字的隐喻和诗歌意义,却被随时掌握海量信息的AI轻松告知相似的研究成果已于3个月之前发表……飞速浏览过别人发表的论著仅仅几十秒后,Alma当即决定放弃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研究,一时情绪失控是必然的,但也很快镇定下来,主动向团队解释安抚。这样坚定独立、理性果决、睿智通透的Alma,男人于她,也许只是一时消遣,那些玫瑰花浴、浪漫brunch以及“如高山上的湖水的眼睛”一类的溢美之词不过是糊弄小女孩的把戏,Alma当然瞧不上(我猜Alma是没听过齐豫的《一面湖水》啦,这比喻在我看来相当高级呢);至于爱情,我想她心底还是渴望的,毕竟连夜晚出来觅食的蝼蚁,都是成群结队的。在上帝的剧本里,地球上也许没有哪个物种应该孤独终老。
孤独,这伴随人类一生的命题,可能唯一的解药就是信仰了。也许,只是也许,在神性光辉的沐浴下,人类面对孤独的脆弱无助因得寄寓而可消解。可是Alma没有信仰,或许她唯一的信仰只是自己,所以孤独终老于她,几乎是必然注定的结局了,尤其她还无条件地拒绝一切形式浮夸可疑的相亲求偶行为。她觉得自己不需要。
200多年前的简奥斯汀在其孤独短暂的一生中,为所有女性创造了达西先生;在不知多远的未来(希望不会太远),人类文明终于有可能将其具象化,为每一个Lizzy和Alma送去她们的Darcy和Tom。终于,在遥不可及的神性与脆弱多变的人性之间,有血肉有温度的AI为Alma提供了可能的人生解决方案:这个置身林间鹿群澄澈一如赤子的男人(全片我最爱的镜头),讲着一口迷死人的英式德语(可惜不懂德语get不到这种意趣),从诗词歌赋到暖床家务,做着永远正确的选择;以及最重要的,永远忠诚可靠地陪伴呵护Alma,真正意义上的永远。Too beautiful to be true?
我其实很理解Alma最终那份拒绝AI的评估报告的用心:一方面,这样一个女人的格局,终归是心系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一味沉醉个人温柔乡。其实在我看来倒没必要紧张,人类是地球上最优秀的物种吗?即便不否定,我也很怀疑。既然如此,优胜劣汰的进化之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另外Alma认定在她和Tom的相处过程中,是她的自我意识塑造了Tom,AI不过是人类意识的投射,说到底Alma是在和自己相处,她还是孤独的。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起码现阶段谁也不敢下结论说AI最终能进化到什么程度。而且至少这样的孤独很甜蜜啊,看看那些拿宠物当孩子养的人吧,你能说他们从宠物身上获得的幸福是假的吗?真假都在一念间吧。
写到最后,实在忍不住花痴一下Maren Eggert,这是什么人间仙女啊?20年前的《死亡实验》简直惊为天人;如今老是老了,风骨气质俱在。可惜作品太少,我能找到的就更少,还有好多是晦涩难解的艺术电影,真希望仙女能多下凡接些我们凡人喜闻乐见的电影,就像这部,其实也并不肤浅或流俗。当然,Maren再次证明,艺术家的天赋大概率与其作品多寡成反比。
This isn't working. It's all wrong, I can't do this. i pulled the covers up for you even though you can't get cold, I tiptoed out of the room even though you don't sleep,I try to make you a perfect boiled egg,Even though you could care less if it's hard or soft boiled. You don't even have to eat. I am acting in a play, but there is no audience, all the seats are empty. I am not even asking for you, I am all alone, I'm only acting for myself. Even right now, I am only talking to myself, it's not a dialogue. I'm turning into a lunatic and not kiss. a grinning idiot and this has to stopq
这样充满幻想的电影由德国人拍出来也充满理性,一如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天气,总是冷峻的,影片里的机器人已经改造到及其理想化的程度,但机器人与人的爱情根本就不理想化,关系上的不平等,记忆的不平等,习性的完全不同,情感的隔阂,以及人与机器的根本区别,这些不仅涉及伦理问题,还涉及人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原有的一切秩序都会被打破,所有人类几千年存续的文明和公序良俗也会重新被定义,不仅仅是爱情,由爱情所牵涉到的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因为机器人陷入困境。如果幸福是一种程序,那么人们追求它做什么,哲人,宗教,还为什么沉思?幸福从来不是唾手可得,幻影也会被打破,越沉溺越会破碎。
很感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整部电影并没有呈现人与机器人在一起有多么美好,而是铺陈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女主角深知他是机器人,理性思维让她对完美的机器人男友心生不安全感,但随着进一步的接触,她发现自己爱上了机器人,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她因为爱上了机器人,所以把机器人当人看,可是机器人根本就不是人!但她如果要爱上机器人,就必须把他当人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人员想方设法要把机器人定制的和常人无异,这个悖论无法解决,所以机器人即使和人类似,人类与机器人幸福生活也是个悖论。
很爱这个电影里的女主,她一直都很理性,并没有因为爱情假象而选择沉沦,即使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机器人,她也会反思自己一系列行为就是演一场自导自演的戏剧,机器人连观众都不是。如果说把追求幸福的人叫做追光者,那么爱上一个机器人就是追人工合成的阳光,多么冰冷。她的评估报告就是导演想传达的吧,人如果能依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机器人伴侣,那么人与机器人之间就是依附关系,机器人为人而生,为人而亡,甚至根本没有出生和死亡这种概念,二者本身就不平等。再有,机器人所理解的爱情就是一堆算法,理解的感情也是一堆算法的叠加,不会有共情能力,更别说什么安慰和提供情绪价值了,就算发展到那一步,我相信机器人既然没有过去,那么跟人类的情感交流也是对牛弹琴。
我对人与机器人结合的态度就像女主的态度一样,但是谁又知道我会不会爱上那么完美的定制男友呢?
女学者为爱上机器人陷入伦理痛苦,而男学者欣然接受年轻貌美的女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看到没有?朋友们,学着点。
道德压力那么大干嘛,晚上当他是按摩棒,白天当他是小狗狗,问题不就解决了?人可以爱自己的狗吧,反正又不会怀孕,有啥伦理痛苦?
导演在女学者含痛分手后,在街上碰到人类普遍劣质男性,对比前面英俊贴心有礼貌的机器人,导演,我懂你意思。
既然男人女人已无法再爱上彼此,那就不要勉强,大家都去找机器人,满足情感需求,好好工作,想要孩子就选择优质精细胞,很快,母系社会就回来了,多么美好。
要不怎么说共产主义思想发源于德国呢。
男人想要孩子怎么办?自己生呗。
看了一些最近他接受采访的视频,在此记录一下
1,从小学就开始学德语,因为有亲戚在德国,经常去德国度假,也一直非常喜欢德语
2,13年前,曾拍过一个片子,演一个会说德语的英国人,他觉得可能是德国人还记得这部片子,所以找到他,目前 网上有他当时用德语接受采访的视频
3,收到了是一个德语的剧本,他自己查字典看完剧本,对自己的德语还能用表示欣喜,对剧本也非常感兴趣,与导演通话时,导演表示,只要他能流利的说德语台词,就可以拿 到角色,并且表示,在人物的创造上他有很大的自由度,在符合会说德语的英国演员的导演的选角名单里,只有五个人,其中还有两个人时间不适合,所以他非常幸运的得到了这个角色,
4,在片场,与工作人员都说德语,这个片子在柏林拍了八周,其间德语进步了不少,因为主角的人设,主角一开始的德语台词在德国人听来都很怪,因为没有人这么说话的,这种微妙感可能不懂德语的人听不出来 。
5,拍摄的时间,德国正在抗疫,大家都很紧张,好在政府允许拍摄,不过经常也要检测什么的,片场人不少,并且大多是女性。
6,他最初就很喜欢这个剧本,觉得片子有些讽刺,搞笑和形体喜剧的成份,很有发挥的余地。
前半的惊喜之后一直期待后程出现更有力的爆点,但最终还是这样不上不下就结束,真是可惜。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自始至终全是你 让我投入太彻底 故事如果注定悲剧 何苦给我美丽 演出相聚和别离
女主特别特别让人感到relatable,尤其能理解Alma从house warming回家对Tom说的那段,14岁的时候我决定即便飞机就要坠落了也不要祈祷,你不会理解。第二天早上一边为他煮一个”perfect boiled egg”一边流下一滴泪,是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最后两人在丹麦重逢反而有些过于美式爆米花,好在片尾将将停在Alma说“但每次我睁开眼,他哪里都不在”,假若再多一分皆大欢喜就叫人失望了
虚幻怎么了?你和你老公结婚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对方,这不也是虚幻?有人跟手办结婚算不算虚幻?人活一辈子,能让自己开心就已经很不容易。而且为啥非要跟人类相处?比起和人类在一起好多人宁肯跟猫狗。不过最后女科学家还是口嫌体直,真的,这男主你不要全球妹子排队抢着要。
躺在垃圾箱那一幕令人心碎呐,紧接着女主想冲下楼但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再返回阳台,那种心慌和无奈表现太好了。主题多还老且每方面都没太讲明白,从历史到未来,人类注定是孤独而需要挑战的
这么帅又这么体贴的定制男友哪里可以领到?是ai又怎样,满足情感和生理需求还能省去一切麻烦,简直不要太快乐!!
这片如果放平时院线上映肯定值四星,但选进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就有点让人费解了。作为又一部和机器人恋爱的片,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表达的观念也挺老调重弹,更不用说作为科幻片的世界观构建几乎完全没有了
就很喜欢,看起来很甜但是骨子里很冷的故事。人工智能是不是能替代人类伴侣是一个终极悖论,人与人互相吸引是因为人性的多样,而人工智能一旦习得了人性,就意味着泥沙俱下地拥有了人的好坏面,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符合标准的伴侣而存在。说到底,人就是孤独的动物不是吗?大表哥带着英国口音的德语太有性张力,深夜潜入博物馆那一幕简直天神下凡,请尽快研发这个型号的AI吧,孩子馋哭了
有了这么帅的一个机器人女主角还龟毛什么呀放在办公室里跑数据也行啊!德式甜宠让人看到怀疑人生。
开始以为就是个软科幻糖水片,越往后越有味道。少有地以男性作为人工智能角色(被物化对象),女权意识领先同类片太多;其次很喜欢对城市空巢中年心理状态的描绘;第三迥异于中国对人工智能的狂热与骄傲,传统科技强国德国对AI有着极强的审慎态度,QA女主表示她会反思智能手机,甚至拒绝扫地机器人;第四我们都太知道好莱坞会怎么拍了,走近疏远懊悔追回,于是就用文艺片去解构类型片,幽默的同时坚定探讨伦理议题。Tom用机械的语言拆解女主的心底伤痕,蛮能触动到我的。女主的体验报告是,人类的幸福感并不来自靠订制全部满足,恰恰是来自不满足的追求。结尾笔锋一转,又给出留白和哀伤回味:纵然完美男友就在身边,她还是怀念少女时代那个得不到的男孩。电影的价值观还是很大程度受当地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影响的。这就是22世纪富婆的快乐吧!!
这个故事无疑非常套路,但有两点,一是它说出了感情不是通过精密计算得来的,没有意外没有惊喜,你永远喜欢吃那款最畅销的原味巧克力吗?二是结尾的处理,它终于没有武断地强调AI的威胁或是再次扛起多元化的大旗,而是冷静又温柔地审视人类本身,她躺在乒乓球桌上回忆往事,理性与感性的对抗,爱情的虚妄与真实都变得隽永而哀伤。女主的设定与性格让所有的怀疑拒绝都有了合理解释,我个人非常欣赏。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主角。7分。一部基本上是陈词滥调的人类与机器人伴侣的故事,影像风格也很电视剧。不过好在观感和表演都不错,不至于惹人讨厌。影片比较出色的点包括女主角的职业——博物馆的古文字学者,因此有很多在佩蒙加博物馆拍摄相关的场景;对主题的提炼也挺不错,拒绝机器人伴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太好了,以至于让人无法满足于与人类的交往;在这一点上女主角的知识分子立场(总是怀疑,拒绝、批判性的分析以至于看上去有些做)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情节驱动力,写得相当深刻且感人,而这正是诸如美国电影很难去触及的角度。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孤独,那怕你遇到了十全十美的机器人,你也得自我忍受孤独,他带来的温暖却不能真正的去温暖你那颗孤独的心。电影里大表哥无时无刻都在散发魅力,实在太帅了,演得也很棒,即使看着毫无情感,但却又饱含情感,像大表哥这样的机器人,哪里可以领到?
艾玛道德底线真的好高,我等低俗lsp早就拉着大表哥大战三百回合了
德国爱情戏甜起来真齁,但大表哥啧啧啧,在线求报价!
感觉是在为全体女性朋友提供一个思路,单身好单身妙,找个Ai打一炮,毕竟和片中的低质量人类男性比起来,大表哥称得上完美。
非常喜欢这个设定,找一个完美适配你的机器人跟你一起生活,你愿意吗?
大表哥能用德语演戏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整个片子中规中矩,如果不是德国产可能进不了柏林。
在我看来,人到中年的职业女性还能有下午5点的闲暇时光坐在咖啡店发呆,思考灵魂的虚空,已经是完美的惬意生活了,这种惬意绝对不是收拾老公孩子以后获得的一点点自由,而是与生俱来地闲得无聊胡思乱想的状态,哲学家就是这么诞生地。光凭这一点,德国女人就领先了。
大表哥的德语真的太温柔了 听怀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