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懵了。
左右放不下,二刷之后,感觉自己抓住了什么。
读了篇不大认同的影评,洗个澡,突然读懂“米衣”这个名字,通了。
黄建新导演一贯喜欢玩隐喻,使象征,热衷政治。但是,他偏偏戏谑般地,爱给自己的孩子起个轻佻名字,什么“站直喽,别趴下”,什么“背靠背,脸对脸”,这部也一样,再加上不知怎么被冠上的“喜剧”标签,估计撵走了不少严肃电影观众。
本片十分晦涩,本评严重剧透,强烈建议观影后阅读。
一开篇就是象征。一条古城墙,砖缝里站满了郁郁葱葱的青草。城墙缓缓伸向远方,那里是一片辉煌的都市。
进入故事。一只大表,男主角旁白:“2004年5月4日,上午11点30分,一个人,确切的说,一个胖子,闯入了我的生活”。表盘是黄导喜欢的象征物,象征历史(参考《黑炮事件》),这里的时间恕我结合全片做大胆诠释——五月四日,青年节,源自一九一九年青年运动,乃中国政治道路选择发端之隐喻。闯入它生活的这个胖子叫杨红旗。
男主角,姓古,名国歌,古老大国之谓也,喻历史的、人民的中国。
杨红旗,扬红旗之谓也,马列主义之象征。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文献,中国的命运从此转折。
古国歌的命运由此转折。故事开始,古国歌受到杨红旗一再骚扰,杨红旗声称自己在一个大雨的深夜救了一位遭到强奸的女人,希望登报受到表扬。这个杨红旗有一种执着地憨劲,不懂规矩,不依不饶,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一再要求报社为他的事迹登报表彰。
报纸者,公器也。象征政治权力。杨红旗能否被行印于报纸,象征马克思主义能否获得政权。杨红旗的执着努力,象征了共产主义早期传播的艰难。
古国歌被弄的不耐烦,反而起了好奇心,要和杨红旗一起寻找证据。派出所为自己管区护短,指不上。烟酒铺的老板借给过杨红旗一件雨衣,但是提供不了实质证据。唯一的希望,就是被强奸的女人站出来为他作证。
女人叫欧阳花。她青春靓丽,有钱有品位,古国歌立刻被她吸引了。但是,她不承认强奸一事,她不愿自己的名誉因为强奸受到玷污。为此,她出人意料地两次主动和古国歌接近。第一次,请他喝咖啡;第二次,甚至勾引他上床,走的时候,还穿走了古国歌一件米色的衣裳。
古国歌对欧阳花的暧昧态度,被古国歌的同居女友,身为警察的米衣察觉了,米衣敏锐地查探着古国歌和欧阳花的关系,对欧阳花百般防备。为了查清杨红旗和欧阳花孰是孰非,米衣推动二者当面对质,自己脱下警服,换上普通女人的衣服,假扮古国歌的助手。咖啡馆里,欧阳花当面抵赖,杨红旗低三下四。结束后,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欧阳花伙同小伙伴骑自行车一路尾随杨红旗,杨红旗在小巷子里九曲十八绕,好不容易摆脱了她们。
杨红旗救了欧阳花的地点,叫“粉巷”,是夜,暴雨如注。
粉,粉碎,支离。雨夜的粉巷,乃风雨飘摇的分裂中国之隐喻。
欧阳花,欧洋化之谓也,隐喻代表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力量的国民党。
五四之后,国民党力量孱弱,正是军阀割据下被强者蹂躏的弱女子。杨红旗救欧阳花,隐喻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党获得了共产主义的支持。杨红旗救下欧阳花时,给了她一件雨衣,这雨衣是烟酒铺老板借的。这烟酒铺老板,就是苏联大哥,虽然当时付出一件雨衣,后来却从古国歌手中得到50块钱,暗指苏联后来从中国获得丰厚回报。烟酒铺老板不能为杨红旗作证,暗指苏联不能帮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权。
欧阳花两次接近古国歌,隐喻国民党逐渐壮大,几乎主政中国。
国民党不是五四后中国实际上的当权者吗?不是,在那个时代,中国内忧外患不除,国民党的地位并不稳固。谁是当时中国真正的当权者呢?看看谁住在古国歌家里就知道了。
米衣,女警,勇武,和古国歌同居。警察,实权之隐喻。勇武,强力之表现。与古同居,谓古国歌之占有者。米衣,米也、一也。米字旗,英联邦之象征;一字旗,德、法、意诸国国旗之象征。米衣者,西方列强也。
国民党要想上位,必须把帝国主义者从中国赶出去。
米衣并不太关心杨红旗与欧阳花孰是孰非,她最关心的是,古国歌是否属于自己。杨红旗不起眼,最要防备的,是欧阳花。
欧阳花对杨红旗的追击,隐喻国共合作破灭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那段九曲十八绕的逃亡,或许隐喻了长征。
欧阳花穿走属于古国歌的“米色衣服”,隐喻国民党最终逃离大陆,却占据了台湾,实行西方政治制度。
事情的转机,是杨胜利和主编的出现。
杨胜利,老革命,忠诚、听话、视名誉重于生命。主编,一位爱读古书、深谋远虑的领导。老革命的生命与领导的智慧这两股力量相结合,使杨红旗上报成为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已经由不得古国歌了。
印着杨红旗照片的报纸发行了,“照片比我本人好看”。原本不是追求荣誉,而是为了告慰父亲的杨红旗,对欧阳花露出暴力的一面,“把她干了”。
欧阳花没了工作、没了朋友,孤身走下南京的城墙。
古国歌和米衣在他们相识的地方分手了,米衣美丽的身影,在象征民主的广场和象征自由的白鸽之中远去。米衣离开了古国歌的家。
古国歌离开南京,来到北京。
古国歌的命运转折完成。政治的历史隐喻终了。
如果绕这么远,只为了曲折地重现历史,那又何必?
通过历史,我们确认了隐喻者的身份。带着这种身份,我们回到2004年,当下。
新闻记者古国歌遭遇了一场价值两难。一边,是历史的沉重,是荣誉,是奉献,是遗憾,是希冀;一边,是鲜活的个体,是美丽,是欲望,是幸福,是毁灭。
社会利益与个体幸福,如果一方必须碾压另一方,如何选择?
思考者崩溃了。
经历了一年的沉淀后,终于有一方胜出。
新闻记者在人潮中看到了那一抹“红色”。他逆向人流追赶,追赶那红色的梦。终于,他追上了,早已死去的灵魂,复活了。红旗飘扬,古老的城墙抵达了现代化的都市。
五年以后,黄导执导《建国大业》。
1.猛一看像是普通的带有点小幽默的片子,甚至带有点央视主旋律电视剧的味道,但是结尾看不懂了。上百度,找贴吧.看了评论,发现片子里面玄机极多。片子的音乐和以前看主旋律电视剧的思维惯性容易让人忽视一些情节上的和画面上的诡异之处。片子里面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极多,但又不和片子整体风格想统一。不知道上导演功力不够还是有意打擦边球? 影射政治就是深刻?所谓挖掘人性就是深刻?扯上文革就是深刻?何况毫无观点的点倒即止拿国人受过得罪说说事就是有政治意义了?就是人文关怀了?我国很多禁片我宁愿相信不是因为观点立场被禁,而是电影本身实在是太拙劣了。你随便搞点变态的让人不忍看下去的东西就是挖掘人性阴暗面了?越是假装深刻越是肤浅的行为。从一个根本就不现实的荒谬的故事里面硬去反映所谓现实中的什么什么,是从效果上说是牵强的,从作者心态上说是功利取巧的,从作品性质上说是俗气无趣的,从创作风格上说是装丫故弄玄虚的,从观看感受上说头痛受骗的。索性就拍肤浅的商业片,就肤浅了,我就要特技效果了,观众看着爽自己也不挨骂,这才是真诚的态度。让人想的头痛的片子就不是好片子,黑客帝国除外~~
2.父子对于一个表扬的这种异乎寻常的渴望和最后红旗得到表扬不成感到吃亏'不值再次把大学生强奸是不是体现了所谓的价值观的错位对人性的扭曲? 说来牵强,但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既是功力不够又是假装深刻。 还有王志文去看杨父的时候用长镜头表现那些极富那个时代特色的奖状还有那个毛泽东头像就更是一种赤裸的暗示,那个自由意志被扼杀的正常的符合人性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的时代造就了这种视表扬高于一切生活意义的价值观?(这种空洞无趣的话题没有什么意义,政治是政治,历史是历史,都不应该用文艺的方式去理解和思考,那样越搞越矫情越糊涂,以前文艺的作用是贴金和粉饰,那是被逼的。现在领导的要求没有这么极端了,可以有点自由了却出来成堆的装丫挺的,陈凯歌,余秋雨之流,这就是王朔说的中国当代文化的肤浅)还有杨父出现的镜头,一片炫目的白光,如此的突兀和不自然,是不是暗示他的思想完全脱离了现实,生存在虚妄的精神世界当中? 一片炫目的白光~~那些什么宗教的天堂啦各种乌托邦啦给人的视觉印象不就是这样嘛?匠气的象征性镜头~ 导演想作出这种深刻的具有历史眼光的姿态,可惜功力不够,弄的不伦不类让人难以领会。也许是导演在玩模棱两可的花样,那么这就是一部带有实验色彩的片子。 还有影片的逻辑问题,越看越晕,杨父到底死没死,如果说最后一段王志文在北京又碰到他们父子是一段虚写,那么最后那个短信又是怎么回事? 还有个细节,在杨父的葬礼上杨父的遗照竟然诡异地笑了,是不是暗示杨父的死和葬礼是杨父和他们全村人共同演出的一场骗局? 虽然不是好电影,但能锻炼逻辑能力,算是导演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8861/这篇关于电影的内容分析的很透彻,还有就是奇怪的粉巷。
欧阳花为什么对自己被强奸(还是未遂)一事这么抵触,为什么她会在深夜出现在粉巷,为什么下大雨杨红旗也会出现在那,为什么那地方叫粉巷。
答案:因为欧阳花作为一个大学生却在背地里卖春赚钱,粉巷,顾名思义,有颜色的...而片警是不会说自己的辖区治安有问题,更不会说这有所谓的红灯区,所以欧阳花才会对自己出现在粉巷如此的讳莫如深。而杨红旗呢,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年近40,无老婆,没正式工作,可他知道2月14是情人节,所以他才给父亲做了晚饭,又冒着大雨来到粉巷,实际他是想买春的,可是却遇到影片故事最初的纠结......但后来导演可能也觉得这样太阴暗,这方面给的提示并不多,最后也并没圆场,也可能关于这一段被剪掉了,可能担心审批不下来吧。
题记:
面对百年中国电影,当代电影人应该有愧,作为叙事电影,一个故事都编不好,那是编导的无能。
――――卡夫卡·陆KavkaLu
现在的电影不是去古代编造武侠的奇迹就是到穷乡僻壤景色猎奇,而中国社会最应该关注的当代城市的题材缺失了,像80年代的《逆光》、《大桥下面》,90年代的《有话好好说》、《站直喽,别趴下》这样记录城市变迁的电影消失了。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和前冯小刚(监制)风格的扭合,黄导是一直关注城市里普通人的生存,此片也不例外,讲述了民工杨红旗在情人节的夜里救了被强暴的女大学生欧阳花,为了完成重病父亲的心愿到报社恳求表扬,报社记者古国歌出于好奇去调查事情真相,他找到了欧阳花对方却矢口否认,那么,到底谁在撒谎?
片中欧阳花责难记者报道雨夜强奸是不顾她的个人隐私,导演忽视了个人个人的社会责任,作为公民欧阳花有责任向公安机关告知真相,因为,强奸犯不除终究是社会的祸害,导演是在探讨道德底线的问题,然他的侧重点只是注意了欧阳花的感受,他甚至安排了一场城楼上的欧阳花对于古记者的质问戏,城墙和城楼在这里无非是社会道德禁忌的象征,对于个人命运同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个人命运是无法离开公民责任这一命题的。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细节的集合,只要有一个细节不合理,整部电影就立不起来,这部被冠以黑色幽默的电影没有黑色也不幽默,许多细节显得生硬、苍白,在开头,范伟的傻脸被我和米家山《顽主》里找3T公司嚷嚷你要为我作主的那位重叠了,电影不是小品,冯小刚已经思改的毛病却留给了黄建新,而且那段关于什么幸福的告白有抄袭赖声川《千禧年,我们说相声》的嫌疑。古中国到学校也显得傻帽,作为记者他不会不知道找人的最好途径是什么,游泳馆的场景说穿了只是为了秀一下陈好娇人的身材罢了。其实,只要想想为什么杨红旗作为一个民工如何知道那个女大学生的名字就可以基本断定事情的真伪,导演是在表述国民精神里不信任感和疏离,然而既然欧阳花要隐瞒真相她会在那个雨夜告诉民工杨红旗所有的真相吗?强奸在这个国家是不光彩的事情,面对强奸大多数人往往默默吞下苦果,选择沉默,因为这是躲避别人异样目光的最好方法,欧阳花从常理说怎么会告诉她的同学,电影里的这个事件变成了自己咋呼出来的事件显然有悖生活常理。不仅如此,她还和同学一起编造谎话哄骗古记者,还为了展示南京古城的小巷风貌而安排了一场莫名其妙的追逐戏,这样的设计只是为了导演一厢情愿的剧情安排和审美满足感。对于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欧阳花给向杨红旗说真实姓名和学校造成的,这条主线的牵强减弱了电影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导演不是没有想法而是在种种原因下他把故事演义过度,网上对于他的猛力抨击还是有道理的,不过,他们也忽视了黄建新是一个解构主义的导演,他喜欢以符号来针对时弊然而这些都被快餐时代不喜欢思考的观众忽视了。
对白在电影里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的,欧阳花初遇古记者关于吃麦当劳的对话不像是名记和当代大学生的对话,其实,中国导演倘若要拍喜剧研究一下刘别谦的对白艺术,正如刘别谦的御用编剧山姆森·雷佛森所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让一切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艺术的渊泉在于生活本身,对白作为电影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银幕上为了造就喜剧效应多了许多一根筋的人物,在此片里杨红旗也算一个,我们不否认范伟是一个好的小品演员,然作为电影的现实性而言他的表演过火很是弱智,像电影里他在报社满世界找记者,这样的人在现实里早该被报社的安保拒之门外了,让他如入无人之境只是导演拍摄的需要,杨家父亲满屋子的奖状说明了老人辉煌的过去,然而道具忽略了一点,中国是酸性纸为多,奖状搁在墙上显得太新,而且作为一个对于荣誉如此看重的老人怎么会忍心支持儿子的骗局先葬了那些荣誉证书?
影片的本意是好的,它在诉求存在的真实性,它在思索转型期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和信任危机,可惜,所有有意思的话题都被导演放弃了,对于电影的娱乐属性而言,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能让人信服。
百年中国电影,我们似乎都在纪念,然而,我们这些导演却连一个故事都编不好,那是令人遗憾的。而这部电影获得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可见,当代电影佳片的稀缺。
【附录:影片资料】
《求求你表扬我》2005中国 大陆
导演:黄建新
主演:王志文、范伟、陈好、苗圃
片长:94分钟
奖项: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4.5,欣赏性1(照这样的速度黄导成为“哲学家”有可能)
2005年12月4日 星期日 下午19时03分 寒鸦精舍 寒流来临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十多年过去了,媒体的处境又发生很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再看这片是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点,但黄建新终归是“混世”不魔王了。含混的,大费周折的,一会小河的音乐,一会“操他大爷的王八羔子”的老头萎缩成既不是真理,当然也非真相的结局。至此别过后,就加速的一颓到底了。求求你表扬我,一语成谶。
听说老杨上课讲这片了 我专门拉来看看。。解构主义者黄建新狠狠玩了把符号学玩了把影射 他讲了中国、毛、历史真相、价值观、时代的对立冲突和中间者的无助 故宫一场戏非常有亮点有深意 但是这么牛B哄哄的东西 就可以原谅编剧幼稚表演可笑和摄像无能吗?
看了原小说,愈加觉得电影的结尾处理很赞!说说演员,王志文快成戏精了都,苗圃原来挺漂亮啊,范伟对一根筋小人物的演绎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绝对不似他外表那样粗糙,越品越有味道儿~~
挺不错的片子,黄建新很有拍悬疑片的潜质,但是就本片来说叙事能力不足是硬伤,悬疑味道不足
本来想截图的,没想到不小心看完了,剧情太好,五颗星不过分。
中国电影的弊端:叙事无能
看到最后一刻才算看懂了事实,我也分不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了。太隐喻了,晦涩的抵抗现实。被尊敬的是老谋阴险的人,被怀疑的才是受害者。
我也想要表扬!
太隐晦,后续不给力,深度挖掘不够——或者不敢挖掘吧。王志文、范伟、苗圃、廖凡都是好演员啊,尤其范伟同志,几场特写的戏,功力十足,真影帝!7
全片最有感觉的一句台词:我已经分不清对和错。被苗圃一句:那你分得清男女么 给顶回去了……苗圃你怎么不去死!
7.0/6.8
有人看到红,我看到了黑,细思极恐,这是一盘大棋
好简单的剧情怪文艺的。有点不够披露事实不够力度。
最后的黄氏讽刺剧,依然老辣,好像冲突很明确,“其实并没有故事”
这真是…
中国式的荣誉感,愚孝误人,更误伤受害者。
其实挺不错的片。就是结尾有点不着边际。这就是飘过心里啊?
还真有点意思,虽然是意外看到的
裸的没意义...
立意就值5星,解读参见B站up主毒舌的南瓜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