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看的懂不?
这里有几个问题:1.这部片里到底有多少鬼?首先就是片头在车尾箱里爬出来的女鬼,然后就是游泳池里的小女孩,后来医院里的老太太,接着在剧场出现的剧场老鬼,最后出场才是那个杀人恶魔变得厉鬼,当然结束时船上的郑也是鬼啦!
2.杀人狂附身的顺序。一开始他附身在郭护士身上,后来到那个上吊鬼,到他的朋友鱼缸鬼(这里肯定是上吊鬼打过电话给鱼缸鬼附身的从后面的情节可以推知),再到黄衣鬼,再到学校里的两个女孩,再到小雯,再到那六个自杀的女孩,再到女警察,再到余的老婆,最后到余文乐。杀人狂这么做就是因为他生前仇恨年轻的小女孩,所以他死后也要报复,为了满足他生前没有完成的变态计划。他最后附身余是为了报复,杀郑是为了除掉能够杀死他的人,郑的存在对他产生莫大的威胁。
3.关于结尾的真相。那一套余编给他上司听的就不说了,真相其实是这样的,女警察后来去了余的家里附上了余老婆的身,而余回家后发现了女警察就杀了她,这时他的老婆又在后面抱着他从而鬼移到了余的身上,余的老婆变成了一个没有魂魄的植物人。接着余就去杀掉了轮椅男和郑,回家以后余在和老婆ML以后用烟头烫她完全是一个变态的报复行为,余老婆的眼泪则证明她对发生的事虽然还有仅存的一点知觉但已经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屈辱的现实。最后郑的老婆坐船伤心离开时,有段打劫的手机彩铃就是郑的手机却没有接,而郑已经化作鬼魂坐在他老婆的后面。
最后来说一下结尾时余讲的那个故事,其实那个灰熊就是被鬼附了身的余,既不是人也不是鬼,就好比既不是白熊也不是黑熊。
2 ) 既黑又白的第一诫 麦荣浩
本篇文字的第一诫---- 由唐永健执导的香港电影<第一诫>不是一部鬼片.
网上有好些评论文字, 说电影<第一诫>故事逻辑不通, 鬼故事桥段未见独特未够恐怖等等.此类文字的出现, 是因为不少人把<第一诫>当成鬼片.
* * *
何谓第一诫? 第一诫是明文规定必须遵守的前设规条.
正如所有法律条文都用法定文字和文字之特定语言逻辑写成, 然而对法律文字的诠释方法, 可以是无限的.是以才有形形式式在法律条文上做文章的官司纠纷.
* * *
电影中, 香港警队杂务科第一诫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
电影中, 我们知道, 这第一诫的表面文字解释, 是警队严格要求大家遵守的自欺欺人方式.
* * *
电影中”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这第一诫条, 究竟要告诉观众什么内在讯息?
对于电影的内质思考, 导演透过电影语言试图多番提示.
导演用一个军装警员尾追一个便装男人作为电影开头, 并以旁白问观众:” 画面中正在追逐的两个人, 到底谁是警察? 其实, 他们两个都是警察, 不过一个是军装警察, 一个是便衣警察.”
另一次, 杂务科的职员忽然从轮椅上站起来, 问满脸惊愕的余文乐: “你以为我坐轮椅就是跛子么?不要太相信表面啊.”
一种简单的猜测, 导演一再强调杂务科第一诫, 其实是要告诉观众, 就算片中的后半部份如何卖力地表现恶鬼与捉鬼者的斗智斗力, 也千万不要相信这是一部鬼片.
* * *
在我们人生当中, 每走进不同领域不同圈子不同的人际关系, 都有各种既定的第一诫.
第一诫绝对是表象, 关键是我们如何在第一诫之下应变,存活.
* * *
世上最吊诡的, 莫过于很多事情既是假的, 也是真的.
是以, 当有些人告诉我一切安好繁荣安定, 另一些人告诉人告诉我危机四伏一触即发, 我全部都相信.
信者未必得救, 但至少一切都已有心理准备.
* * *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妻子将要离开丈夫一段日子, 临别前向丈夫赠言第一诫: “你要记着, 无论任何情况, 你妻子这一生只爱你一个.”
妻子离开后三个月, 隔邻的好友告诉做他, 说看见她妻子在外面勾引男人背夫偷汉, 甚至跟多名男子淫乱.
第二天, 妻子回来, 两夫妻再次如常生活.
* * *
每个人都可以定自己的第一诫.
我的第一诫是----明天会更好.
3 ) 我看“第一诫”
——这个世界有很多种鬼,大多数都是幽灵,个个都被锁在一个伤心的地方。
很久没看香港电影了,尤其是“鬼片”。
恪守职责、意志坚强的小警察余文乐,穿长风衣、喝洋酒,听黑胶唱片跳舞的老警察郑伊健。虽然有送外卖可爱的小女孩、老警察和充气恐龙跳舞此类的调剂,但电影还是一如既往像所有鬼片一样以一个所谓的“杂务科”所要处理的种种幽冥诡异事件展开并以闪烁的画面和惊悚的音乐营造了此片的基调。
当看到片中的往生的男女老少突然站起坐起或怎么以某种方式出现,虽然还是会不自然背后一阵阵的发凉,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有各色妖魔鬼怪不断涌到你眼前的人来说,这个片开始并没有“吓到”我,很多片中的经典桥段不断地被借鉴到这部片中。
小警察看着他老婆坐在床上自己从下体掏出一个未成形的孩子,呲牙咧嘴的告诉他“是儿子”。这一幕虽然还不错,但似乎比一个我已忘记名字的欧美片做的欠些火候:那个肥壮的女人自己完成了整个分娩过程,而且一直是站着进行的,伴着她杀猪般的嚎叫,臃肿的双腿间淋漓着的脓血中孩子被丫用手拽出来了。
变成鬼的坏人,更加嚣张、变本加厉,倒更能为所欲为了,而没有制约因素,对付这种被鬼上了人身的,只能杀死他,如若不然,他会像细菌一样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而鬼上过身的人就三魂不见了七魄像没有思维的木偶一样,只剩下一个躯壳。
这样故事的构架显然是经不起我们东方传统的神鬼理论推敲的。也就有了我对这一幕幕情景的气愤:被鬼上了身的学生模样的女孩儿,看着你拿着圆规朝自己的大腿上一下一下的戳,戳的这叫一个开心,挑衅的眼神好像叛逆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自虐;头发挽头发,六个女孩儿,在带头大姐(鬼上身)的带领下,从楼顶一起坠下,摔为一堆肉泥,跳下那一刻女孩儿那不屑的轻笑,熟悉的似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随着做了鬼的连环杀手报复游戏的进行,整个电影的精彩之处到了:它上了一个女警察的身,用枪指着小警察,说出了这一系列事件的缘由:这个鬼就小警察开始打死的连环杀手,他被小警察击毙后,发现当鬼更好玩,怀着生前对少女的痛恨和对小警察的仇恨,他不断鬼上身害人,现在就是要找小警察报仇。当两人厮打,小警察用枪指住鬼上身的女警察时,穿便衣的小警察被两个二b同事死死的按住,痛苦无奈的看着鬼大摇大摆的离开,等他大声的喊出警员守则,挣脱了那两个白痴同事时,小警察似乎意识到什么了,他疯狂的跑回家里,那有他最重要的人,还是两个。当他拿着枪在家中搜索完并没有发现什么,只有被他吓坏的老婆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老警察和小警察在一个仓库等待最后的决战,两人并排坐好,朝向大门,“总之,谁进来,就打谁”。
该来的总要来,其实我们也能猜到来的人无非那几个,人来了,是老警察的前妻,小警察举起了枪,老警察拦住他:你给我三分钟时间,让我证明她没有鬼上身。不要怀疑的老警察的智商,音乐响起……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警察看到她前妻进来时的心态:完了,她被鬼上身了。亲手开枪打死她还是亲眼看着她被小警察打死?她死了,我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不如……最后一直探戈跳完,鬼从老警察前妻的身上转移到老警察的身上,小警察痛苦的开枪打死老警察,小警察升为“杂务科”的头。
小警察回到家中,镜头中她老婆的照片和枯萎的花草映衬显现,小警察和他老婆ML的镜头“交错”闪现,故事不知不觉中开始变幻:在小警察冲回家时,那个被鬼上了身的女警察已然上了她老婆的身,又从她老婆上了小警察的身,留下她老婆一个美丽的躯壳,像没有灵魂的芭比娃娃蜷缩在浴室的角落。上了身的小警察开始了杀戮,杀同事,杀老警察。
镜头切回小警察的家,小警察坐在床头吸完一只烟,回身把烟摁灭在她老婆的裸被上,美丽的芭比娃娃睁着一双木然的眼睛,一颗眼泪从脸颊滑落。老警察的老婆打着打不通的电话一个人哭泣着离开,后面坐着老警察的灵魂。
(注意我前面提到的“交错”,那些ML镜头是两个结局下不同镜像的结合。)
开始看下来会被最后的结局弄迷糊,其实导演玩了一小把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被鬼上身的女警察离开被两2b摁住的小警察后,它可以走两条路,故事也就开始了分叉:第一,像片中开始发展的一样,去仓库的是老警察的老婆,跳舞,上老警察的身,小警察开枪打死老警察,小警察和老婆幸福的生活下去。所略去的是被上了身的女警察杀他们的同事,和老小警察约定最后决战地点,再去找老警察的老婆鬼上身,这样以老警察的老婆的面目去见他们。第二,像片中后面一些散乱的片段中那样,鬼上身的女警察去了小警察的家,鬼上身小警察的老婆,他老婆鬼上身小警察,小警察去杀同事,约定决战地点,杀老警察,鬼上身的小警察蹂躏剩下躯壳的小警察的老婆,鬼继续为害人间。老警察的老婆伤心的离开。
看完这个电影后,一段时间里都很不舒服,最后小警察的老婆木然的眼睛和滑落的那颗眼泪,很长时间在脑中都挥之不去。也许还是不习惯此以此种方式结局的电影吧,虽然也看过很多非“大团圆”式的结局,但我还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更能接受,内心深处存在一套因果循环的善恶法则。回头想想,其实导演已经够仁慈了,不管怎么说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但同时,似乎他不想就简单给我们一个结局、一个答案。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以前有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个男人拿着一只枪走进森林,想去捉熊,他一直以为熊不是黑色就是白色,但是到了最后,那男人被一只大灰熊吃掉了……”
——在一个分不清黑与白的世界里,千万不要靠猜
4 ) 第一诫 解读
第一诫,看起来很复杂,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只是我们脑子里是混乱的,所以看起来是混乱,难理解的。
混乱的原因是因为这里面有二个面,一个是明线,一个是暗喻。 明线是我们所不知道有鬼与没鬼的冲突,暗线是我们所熟悉的知识与事实的冲突。而且明线与暗喻同时进行的,一条一条分析就简单了,先说明线。
第一诫,这个世界上没鬼,因为鬼是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而且鬼的出现会造成恐慌,扰乱大家,从大局来讲,说没鬼比说有鬼更好管理。世界上没鬼是说给别人听的,自己不要相信就行了。
小警察刚出道,不懂世事。做事非常认真,结果查出了一个大案。结果差点死了,但他运气好。正好有一个鬼跟凶手有仇,所以现形帮了他。于是他立功了,但他却坚持要说有鬼,而且坚信这个世界上是有鬼的。 他们局长肯定知道是有鬼的,但这样的文案提交上去对谁都没有好处,就只能掉他去杂务科了。
杂务科是处理鬼的事情的,见的也就多了,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杂务科第一诫,这个世界上没有鬼。意思就是虽然有鬼,但对谁都不能说有鬼,包括自己老婆。 于是余不管在哪总觉得有鬼,甚至到家里也觉得是有鬼的,造成家里的不安。
接着见识到了鬼的能量,他躲在人学生群里,你却认不出是谁,明知道就是他,他你依然不敢百分之一百确信,因为猜错了将会是非常大的失误,而且造成的后果将会自己承担,而人是很难承担这种结果的,
然后传警察身上,无知的警察同事看穿制服的女警察与便衣,按直觉肯定更相信一身制服的女警察。于是为难余,让上了警察身的鬼走了,去危害余的老婆。
余不顾一切去救老婆,结果老婆被上身,然后再通过老婆传给了余,上了余身体的鬼就去灭掉那个跟他做对的部门——杂务科。然后看到郑,又设计把郑杀了。
然后又去做口供,说郑的老婆上身,传给了郑,然后他才杀了郑的。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供词依然提到了鬼,但是上司却对这次供述表示很满意,还升了他的官。
这是明线,明线是鬼故事,说的是一个鬼报仇的故事。现在我们来说说暗喻。
因为这部电影暗喻比明线更主,可以说是以暗喻为主的电影所以看起来有看不懂的意思。
首先我们把这几个名词代进去。
第一,余文乐——代表一个没有经历的年轻人。
第二,鬼——代表邪恶的事情
第三,世界上没有鬼——代表邪不胜正的教育
第四,郑伊建——代表一些被打压的卫道士
这样,这部电影的暗喻就很好理解了。 一个年轻人刚出道,很认真的做着工作的每一件事,他有他的理想,他想做警察,当英雄。当他发现有人做了坏事,他会拼命的捍卫正义。但还没出手坏人就先动手了,坏人总比他要先知先觉,因为坏人早就知道这个时候应该要发生决斗了,所以好人永远斗不过小人。终于因为意外,斗败了小人。但上司却要他改口供,其实是希望年轻人屈服现实。年轻人还是报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从。
所以上司没办法,只能帮他归类,归在哪一类人呢,归在又臭又硬的卫道士这类里面,因为毕竟有时候还需要用到这类人的嘛。 在里面他见到了做了很久的郑伊健,
一直被邪恶压迫的郑伊健第一天就告诉他,邪不压正。 就算自己不信,也要这样说,因为这是为了让大家相信而努力过好生活,不让大家绝望。如果大家知道了这个世界其实就是靠玩权术,耍手段才会获得衣锦还乡,那还有谁会努力学习,真正建设社会。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看着杂务室的轮椅男,他就明白轮椅男这种人平时看起来像是动不了,没有战斗力,但有时候也会站起来为那些卫道士办事,与邪恶做斗争的时候他发现不像以前想的那么英勇,没有光环,只是暗淡无光,甚至做了好事还要因为大家不理解而受处分,一切都要自己承担。他在与邪恶做斗争的时候,他了解了邪恶有多大的能量,能调动起每一个人来。
而且正义与邪恶交织在一起,我们跟本分不清楚,又不能靠猜。等到精疲力尽的时候,邪恶就会渗透进来。他们有时候穿着代表正义的警服,有时候是可怜的学生,直至最后渗透到家人。当你没办法防备的时候他甚至占据着自己的灵魂而不自知。
到最后出卖以前的战友,铲除异已,成为邪恶的傀儡,借着自己的身份更加留毒于世。
最后,只要跟邪恶同一条线,什么供词都会有人相信的,只是自己胜利了,亲情或爱情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自己也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
当然里面的剧情都可以把这些代入进去,这里就不一一写出来了。
里面惯穿明线,暗喻的一句话—— 在分不清黑白的世界里,千万不要靠猜。
整部电影的主旨是:
第一,我们一直在接受愚民式的教育,邪不一定不压正,就像余文乐最后被鬼占据了身体,撑管着与邪恶做斗争的杂务部门。
第二,邪恶的能量很强大,而且影响很迅速。有时候会影响到亲人和自己的生活,最后影响到自己。 然后自己成了自己所恨的人。
5 ) 正经来评一评
这个片,和新好莱坞时期的一些名片(比如邦妮和克莱德,克莱玛对克莱玛,人猿星球,魔女嘉莉)有着相同的气质:进退维谷的世界,毫无希望的爱情,小小的温情夹杂在大段大段的残酷中,冷峻的气质和深切的同情相映生辉。这样的影片所反映的绝不是恐惧和绝望,而是愤怒、悲伤,是社会建构的裂痕,是街垒上的燃烧弹。
让我们看看在恐怖片的外衣下,这个片在说些什么。
基督教的第一诫是什么?“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也就是说,“在观念上你不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都知道旧约里的上帝是如何的形象:远远没有道成肉身的仁慈,以人们的畏惧在地上进行统治。
现代社会,尤其是华人社会的上帝,就是“成见”。成见超越“科学”,超越“事实”,鬼不能被说出,并不因为它违背科学,而是因为它违背成见,它会打破人们的幻觉而释放出真相:这个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现实”得严丝合缝。这种“现实”感——世界上没有鬼、高难度的自杀不可能是自杀、人必须赚钱结婚生孩子……等等,只是不断的欺骗、掩盖、虚构、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
片中的两名警察并不想与成见作对,他们只是因为责任感,而不巧撞上了这尊莫名其妙的凶神。他们都是“想当警察的警察”,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成见的俘虏,和其他人一样不顾一切地奔跑在结婚、生子、建立家庭以寻求安全感的道路上。整个片的悲剧就发生在“诚实”,“责任感”,“幸福”,“顾全大局”这些现代社会的“传统美德”之间,它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显而易见的,不可弥合的裂痕。
而那个凶手则是处在裂痕正中的异化产物。这个昔日的“老师”,即使杀人,也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认为“是她们勾引我”。一旦因为杀人而进入了道德的被告席,无限的道德重压就迫使他遁入虚无以寻求庇护:“鬼”正是这样一个产物。这个看上去无心无肝的角色,这个得不到救赎甚至得不到其他人的注意、在这个世界上被彻底抹去的角色,从虚无中他突然看到这个看起来强大的世界原来如此的虚弱和无趣,而“做鬼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事”。
面对已经这样的世界——我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现在,我们是在盲目的轨道上逃得更深,还是去面对欺骗与虚无,用诚实的枪口去面对欺骗与虚无,这就是选择生或者死:苟且偷生地祈祷不要被虚无所杀,或者进入虚无以搏一命。杂务科,MAD。疯的到底是谁?有的人在乎这个问题,而更多人不在乎。
6 ) 杂物科之我的看法,杂物科不简单啊!!!!!
个人觉得杂物科其实就是一个捉鬼部门,但在现代科学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又不能宣扬迷信,所以成立了杂物科掩人耳目。
一、偌大的杂物科只有三人,余文乐来之前也没说是顶替某人,意思原本只有两人。
二、余文乐和郑伊健那个上司其实是明白世界上有鬼的。我个人见解:影片开头余文乐录的那份口供,里面提到他之所以能开枪杀掉那个连环杀手,是因为汽车后备箱的那个女的坐了起来吸引了凶手的注意。
上司让余文乐改口供,而余文乐不改,于是被调到杂物科了。为什么上司这么做,因为余文乐坚持那个已经死了3个小时的女尸坐了起来。一般情况有两种:1.当时情况紧张,压力太大产生幻觉了。2:女尸真的坐了起来。而余文乐坚持第二种。于是上司也明白他是能看到鬼了。
三、在老戏院的时候,余文乐和郑伊健和一个老头谈话,而之后来的那个女地产商却问他们和谁说话。说明只有余文乐和郑伊健能看到那个老头。
综上,即杂物科里的人不是随便选的,都是能见到鬼的。
开始的设置总让我觉得是个突破电审的新路,越拍越乱码七糟
结局如此残酷。
刚开始看,以为类似"无间道"式的警匪片```可是...居然是惊悚片,把我吓个半死```
没有鬼!
Ghost + Zombie + SeVen(?!)很後現代拼湊的故事無論如何攝影剪接都很讚
看过...情节全忘了
结尾比较邪恶……
作为一部鬼片足够吓人了,看到了邪恶力量的影子。。另外结局没想到,但却有漏洞
结尾果然不平庸 虽然疑点很多 但是香港电影真是越来越精良了
看懂结尾,才知道真正的惊悚在哪里。
逻辑不通
在我看过的那么多鬼片里面,这个恐怖程度差不多可推荐拉~
其实就是怪蜀黍对90后小Loli的怨念啊……
很久没有看到能上这个档次的港片了,结局很有点,是为了给小说找点才看的,同事推荐说不错,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觉得相对于现在的港片来说好太多了!
好棒
鬼片又有新玩法。鬼上身比僵尸、吸血鬼的牙口接触以及外星生物的入侵寄生更为快捷方便,碰碰就能传染,而且破坏力强大,貌似又没啥限制,既有意识也懂伪装,白天晚上还能通吃。这出人鬼斗的戏码完全没胜算。它不似港片,反倒像日本片。镜头语言有着不同于一般港片的处理,一些细节很有意思。郑伊健的角色则是味道十足,脱去了装嫩的帅哥形象化身孤独的硬汉大叔,风衣香烟视酒如命,放着老唱片抱起充气恐龙偏偏起舞,很有感觉。影片开头很抓人,结尾残酷有力,有cult片潜质。新加坡导演唐永建为恐怖类型片又提供了一条仍有开掘潜力的新点子。
还行。原来最后的鬼是xxx,在前面我们都以为鬼会去找他老婆时,的确就是如此的,有个躲在门后拍摄的镜头,就像有人在那里看的样子。那之后的故事都是鬼自己说的。
一部很有新意的电影,我还是蛮喜欢的。当然过多的文艺范儿让这部片的节奏有点拖沓,所以中间有些些无聊。不过片子整体不错,所以给3.5星。
前半段不觉得,到后半段才发现是真正的恐怖。结局余文乐搂着老婆干,恶寒。四颗星算是鼓励,影片本身还是糙。
精彩的结局欺骗~~~~不过对于社会来说,太阴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