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有一个矛盾点,白母是一个极力配合警方的好人,白去新疆明确骗白母说了要去情妇的四川老家长住,但是25集调查员去调查,白母说不知道白宝山去哪了,这不是矛盾吗?白母为什么要撒谎,白母人设崩塌?
总之这部片子还是值得有关单位深思的,这本是一件不该发生的大案,却因为社区民警官僚主义不给白上户口,让一个出狱后处于墙头草的人一头栽在了好的对立面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社会压力,让白选择了魔鬼,同时因为没有户口,多少次的侦办排查,都因为没有白宝山的资料而排出了他的嫌疑,社区民警的做法真是损人不利己,如同一根导火索改变了历史轨迹。如果真的牢记党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切也许都不会这么恶劣。
好在国家因为白宝山的漏洞,做出了多项改革,比如让群众办事少跑腿,路上天眼多了,住旅馆和坐汽车火车都要查实名身份证,过安检也不再是只查行李不查人身了。还有记得97年前后,全国发起运动大规模不遗漏一户地清查收缴家庭中可能存在的枪支弹药,让社会越来越安全了。
提到上世纪90年代,文艺青年可能会无比留恋。
毕竟那可是中国文艺无比璀璨的几年。
中国最伟大的电影《霸王别姬》、《活着》都诞生于那个年代;
中国摇滚乐的巅峰时期也是那个时候;
中国流行音乐的集大成者——广东乐坛的崛起,也是在90年代。
和当下令人心痛的娱乐圈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忧。
90年代在文青面前犹如盛世,但在普通百姓眼中,堪比洪水猛兽。
90年代的中国是贪污腐败最严重的几年,公款吃喝、权钱交易;
也是中国治安最差、最乱的时候。
市场上强买强卖,车站里盗窃横行、公路上悍匪强盗。
中国最知名的几位悍匪,活跃时期就是在90年代。
张子强、张君、白宝山。
这几位的“光荣”事迹也都被拍成了电视剧。
制造了香港最大绑架案的张子强,他的电视剧是《插翅难逃》;
曾经纵横八省作案的张君,有电视剧《天不藏奸》。
这两部电视剧算是童年回忆了。
有这么一部电视剧,我想小时候应该是没看过,但它的质量一点也不逊于前面两部作品,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就是根据白宝山事迹改编的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白宝山。
白宝山是90年代最猖獗的悍匪之一,他在北京、新疆两地作案十多起,打死打伤几十人,抢劫金额高达百万。
在1997年,“荣”登中国刑侦一号案。
白宝山一生有三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一件事:被重判13年
白宝山因偷窃罪被判处4年,在狱中又因狱友揭发其他抢劫案件,加判9年,共计13年。
依照现在的法律来看,的确重了点。
但我告诉你,那是1983年,你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狱中服刑的白宝山虽然表明装作若无其事、表现良好。
但内心非常仇视。
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要是判我20年,我出去就杀成年人;要是判我无期,我争取减刑出狱,那我就杀小孩。”
也许从那时起,报复社会的种子就埋在了白宝山的心里。
如果白宝山出狱能受到公平的待遇,再加上家人的帮助,浪子回头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当他出狱后,经历的第二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因为白宝山在新疆服的刑,当他出狱后,回到北京。按照惯例,只要条件符合,是可以重新给他上户口的。
可是办理户口的警察百般刁难、处处找茬,想要从中获取点好处。
这一下子把白宝山的怒火给点燃了。
从此以后,白宝山就一路走到黑,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的旁白是这样讲述的:
“白宝山在被捕之后,声称户口问题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他为之后犯罪找的借口呢?”
第三件事是白宝山一手制造的8·19边疆宾馆抢劫案。
1997年8月19日,白宝山伙同关天明(电影化名)在新疆乌鲁木齐边疆宾馆的交易市场持枪抢劫,致使7死5伤。
这一案件是白宝山一生的“巅峰”,但同时也预示着他的人生走向了倒计时。
怎样评价白宝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看剧的时候,弹幕上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他是一条好汉,有人则说,他就是一个恶魔。
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
什么是社会问题,当冲突双方都是可怜人时,就是社会问题。
举个例子,被白宝山杀死的人当然是可怜人,可白宝山本人呢?难道他就不可怜吗?
其实,这和严肃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人这样说过: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就在于,严肃文学里面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
比如《红楼梦》,大家都有责任,但好像又说不出来,谁是那个最坏的人。
评价白宝山,就像怎么评价梁山好汉一样。
有人赞扬他们的反抗精神,也有人骂他们是杀人放火的土匪。
包括一些农民起义。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在正史上都是被当做“逆臣”、“流贼”看待。
可在民间,他们都是享有盛誉的大英雄。
黄巢吃人30万,宋江依旧将他作为偶像,写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
洪秀全被清政府贬称为“长毛”,可孙中山就是听着太平天国的故事走上革命道路的。
官方政府看得是他们的忠诚度以及做的一些事情;
老百姓呢?他们崇拜的是这些人的反抗精神。
怎样评价白宝山,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支持他的人说,如果我要是遇上一些不平事,也有破罐破摔的冲动;
反对他的人说,如果他残杀的无辜群众中有你的亲人,你还会颂扬他吗?
都有道理。
再举个例子,现在人愿意为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翻案,认为他们才是千古第一。
支持他们的人说,他们功在千秋;
反对他们的人说,如果让你活在他们那个时期,你不是长城上的孤魂,就是运河下的冤鬼。
都有道理。
我们不一定要去赞扬像白宝山这样的人,但应该反思。
如果当时的片警一口答应要给白宝山上户口,又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应该把责任全都归咎给片警吗?
即使这件事情顺利过去了,那会不会有下一个“片警”或者其他人呢?
总之,白宝山的爆发是在偶然之中充满着必然。
除了电视剧带给人的思考,这部剧本身也很有意思。
真实。这恐怕是我看完这部剧的第一直观感受。
在今天的影视剧里,我警方人员自然无畏生死,前赴后继。
我百分百相信,但有没有一些害群之马呢?
这部电视剧里的警察就很有代表性,有的高瞻远瞩、争先恐后。
也有一些警察,吊儿郎当、糊里糊涂。
比如:因为紧张而忘记开摄影盖的摄像警察;开车还没走多远,车子突然没油的司机大哥;更少不了一些全凭自己臆想、不顾实际情况的推理警察......
总之,警察的优点与缺点都在这部电影里有所展示。
2000年左右应该算是国产电视剧的一个小高峰了。
那段时间,真实案件改编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插翅难逃》和《天不藏奸》,还有孙红雷主演的《征服》、当年红极一时的《罪域》,即使像《重案六组》、《红蜘蛛》这样的剧,放在今天质量也绝对吊打不少粗制劣剧。
我这个人做事,不喜欢急躁,想干什么,要先摸清情况,想好步骤,制定好方案,还有所有的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先考虑到,想好对策。还有,要想好,一些步骤,需要多少时间,没有把握的事,宁可不做。
白宝山是非常优秀的基层战术执行者,身体强壮,思维缜密,心狠手辣,沉得住气。他以一人之力,挑战整个国家的庞大公安机器,在90年代末期的中国刑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加封新中国第一悍匪。
刑侦一号案叙事平和,朴素,演员表演真实,比起现在各种虚空浮夸的电视,我很喜欢。真实,朴素,自有穿越时空存在的力量。稍有遗憾的是,本片中白宝山正气过足,简单粗暴有余而奸诈凶残阴暗不足。
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白宝山喜欢爬上屋顶,眺望远方,和他的人生追求--搞到300万一样,注定是不甘于低矮和平凡的。13年的牢狱生活,是他厚积薄发的沉淀;81杠是他的偃月刀,摩托车是他的赤兔马,地广人稀的戈壁沙漠上他纵横驰骋;却终因犯罪体量太大,龙游浅水遭虾戏,关天明是老天派下来收他的饵。
战略上,白宝山确实差了一点。如果他能在德外烟市抢到7万块钱之后,好好隐藏在北京,更多的沉淀一下,然后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手枪,再进入南方人口密集区域进行独自作案,应该不会轻易被警察抓住。犯罪踩点不容易,也是百转千回,多少次就要打响,又生生隐忍回去。边疆宾馆出事之后的侦察工作在剧中表现得也是抽丝剥茧,顺理成章。从白宝山这个名字第一次浮现出来,到在家中束手就擒,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像是乌云散去之后逐渐停了的小雨。
最后,在剧中白宝山告诉关天明;人那,不可能事事都顺;也不可能那事事都不顺。从今天起,我白宝山时来运转。
PS:我还是会常缅怀那个缺少监控,买火车票不用实名制登记的年代,粗暴一点,狂野一点,阴暗一点,人自由一点,想象的空间也更大一点。
最近沉迷刑侦纪录片,看完《刑事调查大揭秘》,又追了白宝山。原本期待不高,一个案子怎么能拖拖踏踏拍成26集的电视剧呢,想必又是冗长乏味。然而越看越佩服2000年前后中国刑侦剧的水平之高,可看性之强。很多碰都不能碰的民敢话题放在现在,剧本阶段怕是就不能过审。
这部《中国刑侦1号案》可以说是看过的镜头语言最棒的电视剧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长镜头流畅、主观镜头渲染到位、重要画面用了几个简单的特效就完全突出了感情色彩。在河北夜色里的砖窑厂、白宝山的几个剪影,光影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大景别镜头上,远处天山的美景和两个亡命徒的追杀,都是极具对比性的好画面。大量手持镜头的使用增加了纪实感。演员的表演也是纪实风格的体现。据悉大量新疆警察都是真人本色出演,不流畅的台词、不清晰的土话不仅没有引起反感反而将真实感大大提升。
全篇配乐恰到好处,前半部分九十年代金曲大荟萃,代入感极强,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无不激起对九十年代的回忆;后面几集高潮部分真真燃爆,说是某游戏挑战大boss的BGM,印象太深了。
演员演技在线,我觉得谢玉敏的演技超过了丁勇岱的白宝山,那句“你还不晓得我们四川女人啊”真是让我一个女的都听化了。谢玉敏这个人物处处流露出山里的女人渴望离开原生家庭融入大城市,用勤奋和一点姿色换取好日子的幻想,她一次“聪明”地保住了性命,却无数次愚蠢地致自己于死地。
这个片子才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艺术是对生活的再加工”。白宝山案震惊全国,案件事实不容有大的出入,导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用镜头语言、后期配乐、人物塑造等仅有的几个可塑方面,把真实案件艺术化,成为可供观众长久观赏的艺术作品,实在值得后辈学习。
记得我推荐老妈看《琅琊榜》,我说,这老皇帝演的不错……妈妈说:这不白宝山么,梅宗主怎么摊上的这个大魔头……他好像比在新疆的时候胖了@@
老妈你真的好眼力,赞!
写不出那么多了,这些都是凑数字乱打的。请自动屏蔽:还是军事基地基督教深深的肌肤回复呵呵还记得记得记得叫撒类似大家都很嫩肌肤设计脑神经外科疾病的宝贝
这个真不错。。。初中时候收视率冠军···
片子是好片子,就是白宝山绝配不上一个侠字,英雄就更是鬼扯,就冲他那句杀不动成人就去杀孩子,就定性了他不过是一个残忍且有智慧行动力的人而已,战争年代如果站对了队,也许会名留青史,但本人格局不大,人格中下等,各种冤屈压迫都不是借口,狗咬你,你回头再去咬更弱小的,你也不过是狗而已,这种人值得可怜与反思,但奉成英雄敬佩就滑之大稽了。
想当年这片有多火 我们第二天上学 班里男生一见面就说看了吗看了么 然后就热烈讨论白宝山有多拉轰多酷 火到因为此片 全国黄金时段从此禁播警匪片。。。。。。
白宝山,在家孝子,在外人渣,可以怨社会,更要怨自己
原来这片子不叫《白宝山》.....小时候觉得白宝山特牛
里面那个于春阳处长,除了抢镜就是装逼,完全没有一点贡献,看着他就要吐。
伪纪实刑侦片,拍摄过程彪悍地接地气。户口引发的一连串血案。一号匪徒白宝山,冷血无情,胆大包天,枪法精准,心思缜密,反侦察强,屡次逃脱,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和母亲诀别的眼神棒极了!如实还原了90年代末社会人情风貌。几万公安干警抓不住一个悍匪,各种安检拦查形同虚设。现在天眼系统碾压。
一直觉得,白宝山应该用锉刀磨掉子弹壳的型号75-81。
这剧当时挺火啊,挺带劲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逻辑扎实的很,对当时生活事无巨细的描摹,也透漏出当时的灰色,放到现在的电视剧中简直是不敢想象的。P.S:新疆的警察甩北京的警察几十条大街
看看大家的评论,犹如又看了一遍天生杀人狂
谁能想到,当年的悍匪,在另一个时空里竟然是多疑的皇帝。
这显然是一部超五星的作品:1. 人物刻画鲜明,就连配角的动机、性格和处事方式都有提及;2. 把刑侦人员批得一文不值显然有失公正,这是刑侦人员正常的办案思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观众一样打开上帝视角。也许正是因为担心质疑才使得国内过审越来越难,批评电影无趣是否更应该批评观众无欣赏能力呢
我跟此片唯一的线下牵连,就是当年白宝山作案后将使用过的摩托车扔到了河里,后来这个摩托车被我爷爷捡到了,送到了公安局。
他演完白宝山以后就开始演警察了
特别震撼的电视剧,更重要的是丁勇岱长得和我爹太像了
真是一部神剧啊,全程看不到拍摄的痕迹,看这部剧就仿佛是自己亲眼目睹了整件事的经过,里面的物件,服装,化妆,还有歌曲太有时代感了,最可贵的是里面人物的口语,jjjjjjjjjjjj四川话,新疆话,北京话,各种地方的口语,有说话卡壳的,有说话流利的,太真实了,演员的演技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表演的痕迹,演技很给力,哪怕是个打酱油的,有的人说把警方拍的太笨了点,其实这很真实好吧,可能是大家神剧看多了,警察也是人又不是神,我们这里九几年也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两三年才把案子破,那个时代又没有实行实名制,也没有摄像头,破案难度本来就大,9几年那个时候好多罪犯,记得白银有个魔王,十几年才抓住,
谢玉敏才是这剧的最大亮点,很难想象一部如此严肃题材的刑侦剧出现这么一位简直就是二次元形象的女主,她的每一个镜头都让人着迷,呆萌,中二,自我,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是现实人物原型如此还是编剧塑造的,这写故事的人是穿越的还是日漫看多了啊。为了谢玉敏我给这剧打满分。
绝逼神剧,把我们人民警察的破案过程拍的真实程度真实到以为是在黑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