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平平无奇还真是平平无奇,没有一点点的激情在里面,看似味同嚼蜡。但有的时候,平平无奇不过是外在的一层伪装,真正的背后可能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旗帜性结果。就如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一样,从内容上来看,该片平平无奇,甚至于很多一般性质的纪录片基本都能吊打它,然而本质来看,《北方的纳努克》即使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它也是在影史上有自己的地位的,因为它是第一部纪录片。就这个名号,吹一辈子都不过分。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性质。
《爵士歌王》说的是一个出生于犹太教家庭的孩子,他的理想是当一个爵士歌手,而自己的父亲却期待他成为教堂的领唱。当理想与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碰撞之后,新旧两个理念的butogn 使得这对父子一生都不对付。成年后的他如愿成为了百老汇最亮的星,然而自己的父亲依旧是无法接受儿子的现实身份。弥留之际,他期待儿子回归领唱,放弃爵士歌手的道路。此时此刻,儿子面临了两难的选择,是选择自己的理想,还是为弥留之际的父亲做一次成全。本片的故事核心就围绕着一点展开来。
这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也是在1927年众多平平无奇的故事中的一个,然而提起《爵士歌王》,几乎所有的电影人都明白这部由华纳出品的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如何。这就是本片的价值所在。
《爵士歌王》之所以被电影人所铭记,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属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此前的很多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在只有画面呈现的荧幕上,电影的声音的出现给了所有电影人一种开拓性质的可能。这种可能就如同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开拓性的使用了蒙太奇手法一样,不过对比开来,《爵士歌王》所使用的声音技术使得电影从此变得更加完美。
要了解《爵士歌王》的诞生的意义,我们需要对于电影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回顾。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而在这之前的电影主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呢?主要做的是记录诗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欣赏二十世纪早期的作品的时候,无一例外会发现,荧幕上不断地出现大篇幅的台词,就如同黑板上的板书一样,这还是因为电影自诞生之日起,所承担的媒介属性。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它所担当的属性是记录,这一点就跟文字作为一种媒介所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在记录过程中,电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后话。然而在一开始的过程中,早期的电影不过是将书上的文字进行影印投射到大荧幕上。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是去看大篇幅的文字而已。作为一种记录性质的媒介,电影在早期的发展是缓慢的,因为没有一种形式可以让电影跳出原有的框架,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的框架。因此,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才有了跨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电影从简单的记录文字跃升到纪录影像,这是一个飞跃,从此后的电影多了展现形式,也让观众多了更多的观看可能。
而《爵士歌王》的作用虽然达不到卢米埃尔兄弟那样的划时代性,然而也能称得上是开创性。声音从演员嘴里说出来传递到观众的耳朵中,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朴素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代表着音画同步的时代到来,观众们无需用欣赏默片的标准去衡量一部作品,而此后的电影开始迈进现代电影新时代,之前的那些大篇幅的解说性质的文字也无需在出现了。因为演员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台词大声说出来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时至今日,我们再去看《爵士歌王》这部影片的时候,依旧是会感慨于本片的简陋,然而在二十世纪前页,碍于电影技术的困囿,电影的展现形式非常的单调,因为所拥有的技术手法很有限,电影本身只能在原有的影像上下功夫,演员的动作非常夸张的原因在于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情以及动作来感知电影本身地立意核心。而声音技术的出现,对于演员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大幅度动作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声音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帮助演员获得更多的,更丰富的表演形式,这种进步使得电影的展现形式有了更多的可能,因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如果一部作品能对于整个行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品,那么我们无需怀疑作品本身的质量,只需要记住作品起到的历史意义就行,就像本片,你无需感慨本片的内容上的粗制滥造,但是仅仅那一项,声音的引入就足以让《爵士歌王》影史留名。
“等等,等等,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是本片的第一句台词,同时也是人类影史上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也正因为这为数不多的几句对白,《爵士歌王》足以影史留名。
……
你好,再见
《爵士歌手》所描繪的,是兩個層次的新舊一代交替。表面上它在描繪美國社會所提倡的同化,及之後所產生的矛盾,也就是主角已受美國主流的同化成為爵士歌手,父親所象徵的昔日民族傳統只能被時代淘汰,這是社會同化的代價。但作為第一套有聲電影,它所象徵的新舊電影世代交替更為明顯。當所有人都集中看Al Jolson驚為天人的同步對白時,父親悄悄地從大門進來,大門和旁邊的簾幕形成了舊日的舞台(或大螢幕),穿着「古裝」的父親走進來,禁止兒子唱爵士音樂,也就是「無聲片」對「有聲片」的控訴,然後三個人互相靜默地對望,那一刻開始電影又回到無聲片。
就像猶太拉比無法接受兒子新潮的音樂一樣,當時不少人無法接受有聲電影,認為這是扼殺了電影的藝術,因為有聲電影讓影像更寫真,也就徹底地改變了演員的演技要求、電影的視覺語言。畢竟,新世代的洪流終究把舊日的技術淘汰,舊日的事物也只有消失於沉默裏。
这部片子在美国犹太人中可谓是家喻户晓,抛开它“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名头,也因为它反映了二十世纪早期美国犹太移民群体中真实的矛盾。
片中父子的主要矛盾,并非简单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但我只想追求自己梦想”,更重要的是移民造成的自我认知上的问题。
身为Cantor的父亲(Cantor不是一般的犹太拉比,在犹太群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来到了美国,自我认知依然首先是犹太人。对他来说,宗教传统造就了犹太人,若不能遵守,等同于抹去了自己身上的文化印记。若丢弃传统,那你又是谁呢?
而出生在美国的儿子,并不认为宗教传统是犹太人唯一的定义。难道我唱爵士,改名字,我就不是我母亲的孩子,就不是犹太人了吗?儿子的想法也是世俗犹太主义(Jewish secularism)的典型观念,这一派主张用语言和共有文化代替宗教去定义犹太性(Jewishness)
父子二人矛盾不断激化,不该指责父亲固执己见,因为二人都没有对错。什么才是犹太性?这个问题自犹太人踏上美国,群体就一直在争吵,我也不认为最终会有一个决定性的答案。对美国犹太人来说,是不是犹太人,怎样才算是像犹太人一样生活,都是个人选择,没有标准答案。
影片使用的晚祷Kol Nidrei,是赎罪日Yom Kippur的第一个祷告,一般认为这个祷告仪式成型于中世纪早期。历史上犹太人为了在当地生存下去,常常要被迫改宗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由于他们背弃了与上帝定下的誓言,而犹太传统又非常重视话语的力量,这使回归犹太教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Kol Nidrei赋予了曾经改宗的犹太人第二次机会,原谅了他们曾被迫发下的违心之誓。男主角最后唱了Kol Nidre,理解了父亲的坚持和固执。他既是与父亲和解,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May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 be forgiven, including all the strangers who live in their midst, for all the people are in fault.
4+ 第一部有声片+最早歌舞片,还是保留了不少字卡及默片手法。故事意外动人流畅,表演也好,小酒馆及见娘两段保留了较为完整自然的对白及环境声,看得简直感动。几首歌写演也特别切题,Al Jolson当年红得有理。 (啊念及洪宇宙)(当年的Jazz约等于40年后的Rock?)(涂脸往Soul里走,但Synagogue里的cantor同样很美,配乐犹太小调可爱)(怎么天天父子reconcile - -)
a vocal cinema with caption: ) I just wanna say it's fine and lovely. "There are lots of jazz singers, but you have a tear in your voice."
影史系列(首部有声电影音画同步),题材和形式赶巧都有兴趣,Al Jolson是影片成功的要素同时又是时代狭隘与融合的表征。
目击电影史上“伟大的哑巴开口说话”的那个时刻真的让人泪流满面啊……虽然这只是个情节剧,前面不过是默片配歌曲,对白只有两段,但是在影院里看却完全不是书上写到的那么简单的一个知识点,而是用身体体验那份惊喜。影院电影不死,今年观影体验No.1。感谢@奇爱博士 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是首部声画同步的长片。在这部之前已经有一些尝试同步发音的影片,只不过没有造成这么大的风潮。影片大部分还是无声,只有乔森唱歌和少量对白是有声的。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 这句含义双关的台词也被称为是电影史上第一句有声台词。尽管只有两幕运用到了声音同步对话,观众的反响空前的热烈,甚至起立鼓掌,引用当时life杂志影评家的评论“默片时代的终结近在眼前”。电影的声音技术是维他风(vitaphone),因操作困难在1928年的好莱坞五巨头录音标准协议后,很快被胶片录音技术(sound-on-film)永久性取代
故事倒是中规中矩 具体是不是第一部talkie,牛角尖钻的没多大意思
从第一幕开始就有宗教的意识形态, Ragtime with piano,早期的Jazz。中毒太深,怎么觉得Lu有Mary Dale的神韵,有时甚至觉得Lu化化妆可以扮Louise Brooks
第一部有声电影,应该说是有声和默片的共存,Jackie和父亲正分别作为了有声电影和默片的象征。在那样一个审美和技术的混合期,意义实在非常巨大。
#FIFF#故事套路也就算了,梦想与亲情的选择也没有处理出个所以然来,随随便便就结束了。歌曲太难听了,白人还扮黑人。
第一部有声片其实是默片向有声小心翼翼地迈出的第一步:既然电影有背景音乐,为什么不能引入歌声?既然可以有歌声,为什么不能有掌声和对话?但除了仅有的两处台词之外,其他地方还是默片字幕,演员的演技也基本是默片式的,虽然电影第一次出现人声(歌声是影片的灵魂,不可或缺),但演员和导演显然没有做好全面有声的准备。就故事而言,这是一部成长电影,这种追求自我和背负家庭期待之间的纠结和撕裂,现在看也是人间真实。
高中背爵士歌王和浮华世家那会,我肯定没想过今天能在电影院看到他,人生真奇妙啊。唱完歌说话那会真惊到我了……但是拍得太一般而且剧情好没劲。说了那么多自由理想的梦话,费了那么大劲惹怒父亲,到头来也只是绕个大圈子,好莱坞啊。不过“一个爵士歌手给自己的上帝唱歌”可以马克一下。
时代滚滚而来,或是随波逐流,或是拍死在岸,今天看来或许有点鬼畜,但是这样的表达撞上有声技术横空出世,第一次对白出现刚好是爵士歌手功成名就,有点泪目了
银幕上的这类老片的放映,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看到动情处还是恍惚感慨了一下。巴赞说电影有声与无声的差别远没有电影本身风格差异大。第一部有声片其实是half&half, 声音从此变成了一个可以调用的因素,成败却不在于有声还是无声。
看了45分钟默片突然冒出几句有声对白,对当年观众的震撼可想而知。多处唱段,舒缓流畅,在百老汇舞台和病榻上的父亲间左右为难,剧情简单情感深沉。片头几个街拍镜头有纪录风格,然后以背着的双手特写开场。除了镜中幻象和亡父灵魂外,特技镜头并不多。亲人离世后我感受到记录声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创举
7.学术放映,第一部有声唱片,此前短片系列有试映。以此片为基点,带动全球2-6年间的成熟的有声片转型,默片拍摄+容易受音的有声段落,多以单一场景,固定镜头或是遮挡面部的配音方法为主。
一个移民的后代如何实现他的美国梦,不管你是什么少数族裔首先要先成为一个美国人,这种同化既是一种必须又是一种必然,结尾是非常理想化的似乎是想告诉大家在不丢掉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照样还可以实现这个美国梦,而这样的双结局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那些移民到美国创业的制片厂大佬们的内心世界。
《爵士歌手》既是有声电影的雏形,也是现代歌舞片的鼻祖。其实现在看来,本片在艺术造诣上十分平庸,但却具备了音乐歌舞类型片的很多雏形:明星;摄影机代替观众,使演员直接向摄影机、观众说唱,以更有利地争取观众的情感;采用了爵士乐为代表的“平民化”的音乐形式,由此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第一部有声电影。对白仍以默片形式出现,音乐与演唱构成有声部分。和格里菲斯的默片史诗无法同日而语。
中國電影資料館華納90週年影展的第一部影片,來自于1927年的《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王》。 1888年《朗德海花園場景》人類第一部電影誕生;1927年《爵士歌王》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1935年《浮華世界》第一部彩色電影誕生……這樣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開始的里程碑式的電影,它們存在的意義已大於一切。
第一部有声片,值得最高褒奖,难能可贵在于开头的外拍实景很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