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有一句话叫做,当你想到一个点子的时候,至少有三个人已经想到过了。
很多人阅片量一多,就变得很会猜剧情,电影进行到一半就知道结尾,随便一个伏笔就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毕竟票房经验已经让电影人总结出了观众爱看的剧情。
于是乎,很多电影都有着相似的剧情。
换句话说,都是套路!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就是来拆台好莱坞的——
看完这部纪录片的你,以后看电影时,将会在第一时间看穿套路!
别人为剧情捶胸顿足时,你只会微微一笑,早就料到。
这样干货满满的纪录片,必须值得一个五星推荐。
首先被吐槽的,是各种爱情电影中邂逅的部分。
男女主角的相遇必须不能普通,一定要很特别很有趣,很多相遇的桥段都很离谱,现实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如果在现实中发生,不一定发展出爱情,但大概率会收获白眼和几句“问候”。
《诺丁山》
爱情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往往都是开局不顺,要么刚认识就互相讨厌,要么已经跟别人订婚。
《泰坦尼克号》
必须要经历一番挣扎,这样才不会无趣。
很多爱情电影中,男主角的求爱方式可能是死缠烂打,甚至直接骚扰。
《毕业生》
有些情节本质就是跟踪狂。
比如《暮光之城》男主角从窗户爬进女主的卧室,说:我喜欢看你睡觉。
咱们只能祈祷这种事不要发生在现实中吧。
通常在男性跟踪女性时,电影会烘托出浪漫性感的氛围。
如果反过来是女性缠着或者跟踪男性角色,那么女人就会变成泼妇和精神病。
《致命诱惑》
好莱坞爱情电影里最俗套的城市之一:巴黎。
如果一部电影在巴黎拍摄,那么导演一定会想方设法拍到有巴黎铁塔的镜头。
除了地标,道具也全是套路,下面介绍几个经典道具。
装着法棍的购物袋——
为主角增加了一丝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必要时,购物袋还能用来挡脸或者藏枪,不亏是好莱坞道具爆款。
苹果——
演戏的时候吃东西能表现一种自大的感觉,而啃苹果既嚣张霸道又健康养生。
在电影中啃苹果是一种俗套,主要想表达的是:“哥就是这么桀骜不驯。”
《斯巴达300勇士》
《星际迷航》
《好人寥寥》
一杯饮料——
主要作用是帮角色表现出惊讶,喜剧片里几乎都有喷水的场面。
虽然这在现实中很少发生,但喷水意在烘托轻松氛围,并且告诉观众,角色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黑色手铐》
《回到未来》
好莱坞最喜欢塑造主角类型:特立独行的警察。
一句话概括:有正规编制的混混。
这些人往往是正义的化身,擅长以暴制暴,重点是一定要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性格刚烈,且不听上司的话。
《致命武器》
《比佛利山超级警探》
而且这类警察的个人生活,通常是一塌糊涂。
可能是酒鬼或不称职的父亲,只关心工作,与家人关系紧张。
但最终都能获得家人谅解,拥有感人的“大团圆”结局。
《午夜惊情》
《终极尖兵》
这类电影里一定会出现的套路:
被迫上交手枪和警徽,但依然能杀人。
《洛城机密》
《我,机器人》
还有一类非常流行的主角是:能杀人的壮汉。
这类电影主角都是孤胆英雄,表现个人能战胜体制,“以一敌百”是可能的。
1980年,突然开始流行健美肌肉男。
最有名的是阿诺施瓦辛格,还有史泰龙。
他们横空出世,长得完全不像生活中的普通男人。
《魔鬼司令》
《第一滴血》
80年代,动作电影里的硬汉英雄,基本都是天下无敌的存在。
像《虎胆龙威》里的布鲁斯·威利斯第一部里还算是个正常人,后面越来越夸张
拍到第五部时,他已经可以干掉外星人了。
这类角色往往非常强壮,且沉默寡言,为了酷,必须惜字如金。
往往只在一个时刻说话:刚杀了人,或者杀人之前。
当然英雄也不能一直举着枪扫射,必要时还要肉搏。
最经典的肉搏戏,就是在火车上互殴。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火车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互殴环境之一。
毕竟第一幕正式出现在电影(默片)里的肉搏战,就发生在火车上。
关于打斗戏,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俗套设计,就是进攻的人会像排队一样轮流上,主角一拳又一拳仿佛永远打不完。
这种俗套的影响可能来自电子游戏或者香港功夫片,其中的代表人物莫过于成龙。
不过成龙在好莱坞的走红,也正是因为他打破了硬汉电影的套路,成了电影里从头到尾都在挨打的英雄。
在电影中,除了打斗还有一种激烈的“身体运动”,套路也不少,那就是床戏。
不过好莱坞电影中的性爱场面曾经一度被禁止。
导火索是因为一部电影《娃娃脸》。
电影讲的是一个抽烟喝酒、生活奢靡的年轻美貌的女人,以身体为本钱,通过睡男人的方法,最终,在纽约一家大银行平步青云、呼声唤雨的故事。
这部电影上映后,人们都在谴责好莱坞道德沦丧。
为了维护好莱坞的声誉,由共和党的领袖威廉·海斯与一个叫埃尔·劳德的神父共同起草了著名的《海斯法典》,也就是最早的电影审查标准。
它给电影下达了12条禁令,详细规定了电影不可以拍什么,性爱被列为不可拍内容。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能直接拍床戏,那就暗示,各种奇葩的隐喻走起。
例如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西北偏北》中,就用火车过隧道来隐喻床戏。
《西北偏北》
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电影公司无法再控制全部的电影院线,独立影院如雨后春笋,他们从欧洲引进了刺激的新电影,尺度都非常大。
如此一来,美国群众也见过世面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火车过隧道”这样的隐喻。
好莱坞也意识到如果想跟欧洲电影竞争,必须废除《海斯法典》。
解决办法是根据年龄制定的电影分级制度,电影分级之后,床戏场面又可以拍了。
好莱坞电影中的床戏,当然也有不少俗套设计。
首先少不了营造气氛的音乐,身材完美的男女主角,女性很少脱掉胸罩,男女二人一般会同时高潮。
当然,到了关键时刻,依然还是得靠暗示。
常见套路有男女面部特写伴随手抓床单,或者像《泰坦尼克号》蒸汽朦胧的窗户上拍上一只手。
女性角色还有一个经常被吐槽的俗套:高跟鞋动作戏。
无论是跟恐龙赛跑,还是跟杀手搏斗,女性角色总是被安排穿着高跟鞋。
然而现实中,穿高跟鞋无法跑步是常识。
《侏罗纪世界》
因为好莱坞喜欢把女人拍的美一点,所以她们无论干嘛都得穿着高跟鞋,哪怕是打架。
《蝙蝠侠归来》
穿着胸罩的床戏和穿着高跟鞋的打斗,可以并列好莱坞最让人反感的女性俗套了。
当然还有:被坏人追,明明可以跑出门,却总是跑上楼。
关于女性,好莱坞俗套中还有一类常见角色:古灵精怪的完美女孩。
她们通常都美得惊人,但性情总是异于常人。
养着奇怪的宠物,或者有着小众的兴趣爱好。
美丽的外表给男性幻想空间,而与众不同的性格,是她带来的新鲜感,以及无条件爱上他的可能性。
这类俗套大概相当于女性向的霸道总裁吧。
《情归新泽西》
“突然的惊吓”也是好莱坞电影最爱用的俗套之,惊吓的形式多种多样。
窗玻璃突然被打破是最常见的。
《月光光,心慌慌》
两个人劫后余生拥抱时,身后的防护网被什么东西撞到。
以及突然从角落跳出来的猫。
大多数恐怖片的主角家里都会养猫,主要为了从角落里突然跳出来吓人。
并且它们吓人的场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地球了。
《异形》
如果主角家里没有猫,镜子同样可以吓人一跳。
常见套路:
你以为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当你打开壁橱拿东西,合上门,赫然发现镜子里映出一个可怕的入侵者。
《小丑回魂2》
《美国狼人在伦敦》
还有一类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场面:追车戏。
车辆追逐是动作片常见的俗套,几乎每一部动作片必有追车戏,必要时还会伴随爆炸。
《布利特》
经典追车戏也有固定套路,必备要素有:
手刹的特写,以及汽车在急转弯时滑行。
鉴于观众对追车戏的热爱,甚至为追车衍生出了一个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
在这个系列电影中,追车也越来越科幻,从公路追车升级到摆脱地心引力。
讲好一个故事并没有那么难,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的点子,那么“杀父之仇”肯定没错。
这个套路可以把一切复仇故事,简单总结为:你杀了我爸。
《地狱男爵》
《狼城脂粉侠》
《蜘蛛侠》
有第六感的动物——
在好莱坞电影中,动物总是比人类早一步发现危险。
与吓唬人的猫不同,狗的出现一般是为了警告你,有什么不对劲。
从看不见的鬼到潜入家里的坏人、怪物、恐龙、ET外星人。
狗,总是第一个知道。
《吵闹鬼》
让观众紧张的方法有很多,最俗套的莫过于:
关键时刻高科技失灵。
例如《碟中碟》里,阿汤哥依赖高科技爬上摩天大楼。
突然,攀爬的手套失灵了。
当然更常见的情景是:紧急时刻,车子熄火无法启动,或者手机没有信号。
我将这种套路称为“怕什么来什么”。
《碟中谍》
好莱坞电影中,很多反派比英雄有文化多了。
他们可能有高雅的音乐品位,博览群书的爱好,琴棋书画的才艺……
仿佛这样才能烘托出反派性格的复杂,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是英国人。
出于道德原因,电影的结局往往是英雄杀死坏人。
这样的结局会让观众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世界并不可怕。
大多数时候的经典死法是从高空坠落,这会让观众感到满足和恶有恶报的解气。
《虎胆龙威》
再悄咪咪告诉各位一个关于电影结局的套路:
如果主角最后沐浴着夕阳,走向远方,说明这部电影很可能还有续集……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
《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
除了以上这些,片中还介绍了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电影俗套。
无论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小白。都能从中参透不少电影的秘密。
不过话说回头,之所以成为俗套,不正是因为观众喜闻乐见么?
所谓“俗套”,最初也是好创意,只是后来用的多了而已,而这些被反复使用的俗套正是历代电影人的宝贵经验。
而真正好用的俗套,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本文作者:RAMA
2021美国记录片《好莱坞俗套大吐槽》,豆瓣评分6.7,IMDb评分6.1。
一部妙趣横生的纪录片,有些像魔术揭秘的感觉。我从头笑到尾,不是因为内容搞笑,而是会心的笑。作为纵横古今中外影史三十多年的超级电影迷,影片中展示的俗套我几乎都看过,如今让本片一语道破天机,觉得非常有趣。
遗憾的是,本片片长较短,不足一个小时,但信息量很大,马不停蹄,需要聚精会神才能看懂全部,稍不留神就会进入下一环节。从电影节奏的角度,本片在张弛有度上不够好,由于节奏过于紧凑,俗套一个接一个,好像在赶时间似的,看到后来观影情绪有些疲劳。
本片犹如电影发展史,片中讲述了好多影史的第一次,我们能了解到很多俗套情节的起源,是增长电影知识的活教材。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本片不容错过,能够丰富见识,开阔视野,特别是在今后的观影中能结合本片讲述的知识而将戏剧手法看得更为透彻。
本片建议有一定观影量的观众观看,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观影量足够,会感到本片妙趣横生,意犹未尽,因为片中引用的电影几乎都看过,所以一点就透、感同身受。如果观影量不多,图个热闹好玩也是不错的。
本片向观众汇总科普了一些好莱坞电影惯用表演桥段、表演手法,观众易忽略的表演设定等。电影刻意反套路、推陈出新值得推崇,可以给人新鲜感,但也存在把握不好度的未知风险。若在前人套路基础上利用和发展,也是一种进步。对电影入门观众而言,本片可作电影欣赏的大致了解;但于深度影评而言,则较为简略粗浅,套路总结大多脱离电影语境和实际主题。
“套路”不一定为“俗套”,“俗”亦可是“烂俗”的嘴脸,也可以是“经典”的化身,观众在观看时还是要自己多做思考,加以分辨。
关于爱情:
可爱的相遇方式The meet cute
为了让观众过瘾,体验爱情发生时刻的化学反应。
普通的场景× 尴尬不寻常的场景√
男性视角:男性跟踪女性→浪漫,女性跟踪男性→变态
结尾:互相奔赴;吻戏,大多发生在不太好的天气
关于警察:
特立独行的警察The maverick cop
手枪和警徽是身份象征。
特立独行,一心工作,不顾领导
知法犯法【ps:在当今警察滥权的议题下,此点饱受诰病】
关于死亡
死期将至的设定Dead man walking
角色往往在执行最后一次任务,谈及自己的抱负、家人......下一秒就成为悲壮炮灰。
远处观望的葬礼Funerals from far away
一个孤寂的角色远远的看着葬礼,显示神秘人物也展现葬礼全景。
对着墓碑说话Talking to tombstones
角色对着墓碑说话是展露自身脆弱的时刻。
关于电影场景暗示
巴黎唯一的地标风景The only view in paris
场景中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从某个角度展现埃菲尔铁塔,比如早晨的窗外、阳台......
关于人物性格建立
食品杂货袋The grocery bag
法棍+纸袋,可增加人物的日常感和亲切感
傲慢的苹果The arrogant apple
吃东西(尤其啃苹果)可表现角色的不羁不屑不在乎
关于打斗
以一敌百One man army
硬汉英雄。打斗戏越发真实与血腥。
肉搏战The fist fight
进攻者往往逐个上前打主角,类似于电子游戏
关于性SEX
性感的性张力Sexy sex
20世纪30年代,《海斯法典》规定:影片不得将“通奸和不正当性行为具体化、合法化,或将其处理得有诱惑性”;不得表现“激情场景;过多的拥抱以及富有欲望意义的镜头都不予表现;禁止有裸体和生孩子的场面,哪怕是侧影也不可以。 (性爱场景角色至少有一只脚落地)
替代激情展现的场景:阴雨、各个角度拍摄身体......
电影分级制之后摆脱《海斯法典》控制。
关于惊吓
喷口水的手法The spit take
常出现于喜剧片,画面有趣,尽管现实中不会出现。
突然惊吓The jump scare
场景 “卢顿巴士”(Luten Bus)出自电影Cat People,表示虚惊一场的视听手法 。
家猫出现,时常寓意危险。
镜中惊吓The mirror scare
镜子,尤其是洗手间镜柜(洗手间是毫无防备之处),在关闭后突然出现一个人。
威廉尖叫The wilhelm scream
第一声“威廉尖叫”录制于1951年,出自电影Distance Drums和The Charge at Feather River,此后不断被坞内导演重复利用,如: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4》、斯皮尔伯格、昆汀《无耻混蛋》《金刚不坏》……成为一个圈内笑话。
“We need a new scream.”
关于女性角色
蓝妹妹The smurfette
名称出自《蓝精灵》,指在充满阳刚的冒险电影里,制片人为了多样化,必然设置一个女性角色,比如《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
高跟鞋动作戏High heel action
女性逃跑的时候也穿着高跟鞋,人为增加困难程度,如《侏罗纪公园》
古灵精怪完美女孩Manic pixie dream girl
Quirky却唯对男主而言是善良可爱的女孩,满足male fantasy。
关于电影手法
我们需要蒙太奇We're gonna need a montage
《战舰波将金号》为蒙太奇手法经典之作,蒙太奇能通过剪辑手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交待大量情节。
关于飞车戏
汽车追逐The car chase
汽车横冲乱撞, 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拉手刹的镜头......随着技术发展,完全脱离物理限制。
关于种族
白人救世主The white savior
白人帮助黑人设定,洗刷自己的历史罪恶感。
有魔力的黑人The magical negro
快乐神秘的黑人,往往为白人提供指引,如上帝专业户摩根弗里曼、《黑客帝国》。
关于复仇
你杀了我爸爸You killed my father
万能理由
关于危险
第六感的动物Animals with a 6th sense
动物反常行为预示危险
关键时刻高科技失灵The badly timed tech fail
人为制造紧张感,为主角行为铺垫情绪
关于同性恋
埋葬同性恋者Bury your gays
好莱坞编剧喜欢把同性恋写死,“用完就扔”。偏爱同性恋受迫害题材以反映现实。
关于愤怒
愤怒扫桌The angry desk sweep
主角生气时会扫光桌上所有东西,顺便踢桌椅。
关于坏人
脸谱化坏人The bad guy
常态坏人:脸上有疤,暗示他此前参与邪恶活动。
高级坏人:很有品味,暗示坏人的另一面,进一步反衬邪恶;英国演员,提升坏人格调。
【ps:不利的现实影响,让人将日常中有缺陷的人与邪恶害怕等消极感觉相连。】
关于幸存者
最后的女孩The final girl
纯洁、无性生活、比别人更有观察力、敏感度。电影往往会有一平静期,令观众以为坏人已死,再突生高潮。
关于爆炸
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
剪电线,红线还是蓝线?
拆除成功离爆炸还有多少秒?
关于结局
爱征服一切Love conquers all
好人一定胜利The good guy always wins
坏人从高处坠落的大特写,给予观众一种安全感,好人享受成功的夕阳。(灭霸刻意反套路?)
拍着玩意儿有啥意义,电影中的套路何止这几种,都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不是拍vlog,而且里面diss绿皮书和绿里奇迹的部分太无语了,黑不黑白不白的龅牙妹你是认真的吗,还搁这儿推荐黑豹呢…………………………………………………………………………………………………………………………………………
与其说是吐槽,不如说是old school版本的剧本写作指南
■Plot: meet cute / love conquers all / kiss in rain spit take jump scare/ cat / mirror the wilhelm scream badly timed tech fail / ticking time bomb montage rock cop car chase one man army fist fight you killed my father
■Girl: smurfette - a girl between boys high heel action manic pixie dream girl the final girl
■Rule: the white savior the magical negro animals with a 6th sense the bad guy with scale / have culture / British with English accent / finally dead the good guy always wins
■Supporting role: dead man walking bury your gays talk to tombstone
■Tools: eiffel in a window the grocery bag with bread eating apple/ sweep desk
见怪不怪了,但有人总结还是挺有新意的。创作枯竭也是当今各国电影的特点,尤其是导演的风格,太像了。见怪不怪了,但有人总结还是挺有新意的。创作枯竭也是当今各国电影的特点,尤其是导演的风格,太像了。见怪不怪了,但有人总结还是挺有新意的。创作枯竭也是当今各国电影的特点,尤其是导演的风格,太像了。
我就还挺爱看这种老梗大总结的嘻嘻,国内有没有人做啊?古装剧老梗大合集,我可以提供材料!
哈哈哈,很欢乐的纪录片啊。各种熟悉桥段的大集合,比较可惜的还是有点太短了,且访谈的部分有点多。要我说法,直接把所有的俗套集合起来拍个电影,类似惊声尖笑那种,会不会更有意思呢?
总体而言可以视作一次以反俗套这个貌似美学范畴的话题为幌子站在左派立场上去吐槽保守主义电影文化意识形态。最后的女孩,魔魅的黑人,白人拯救者,特立独行的警长,便是其中较为露骨的代表。不过也多为反俗套届里的俗套,早几十年前就一直存在,连今天去吐槽它们本身都成了一种让人提不起兴致的俗套。虽然期间穿插了某些电影人疑似新鲜(或许也不新鲜)的表述。比如嘲讽好莱坞电影的打斗模式从成龙时代的优雅芭蕾(balletic)演变为了机械弹道(ballistic)!
图一乐的集锦,有些表述好有趣,比如“一件日常感的道具,能让神一样的角色瞬间变成普通人,这个购物袋加法棍的组合,让我的亲民度增加了26%”,瞬间想到李安一边拿着奥斯卡小金人,一边啃汉堡的照片……
有一些cliché只是偷懒,有一些则是源于歧视或为了粉饰不公(也算是偷懒)。有些套路百看不厌,有一些还是趁早淘汰的好。
一个粗略的归纳,吐槽都算不上
吐槽到位,剪辑太丝滑了吧!
在下饭视频里补了几个词 威廉尖叫(一段被贵坞作为业内梗反复使用了上百遍的成年男子惨叫音频) 蓝妹妹原则(一组男性角色中, 安插一个女性角色, 而且一般是套路化的女性角色) Manic Pixie Dream Girl (一个美丽率性,独一无二,叛逆顽皮,讨喜又捉摸不透的女孩, 出现的目的往往是让受挫男主角找回信心) Magical Negro (一个帮助白人角色达成目标的黑人朋友) 当然因为篇幅关系还有很多stereotype比如Whiz Kid(主角的nerdy跟班 可以键盘一敲就黑进各种系统) the Bad Fiancé(一个爱情电影里和主角原先订婚 却但品行不佳的角色)等等都没有提及到 (对那条 电影里"男性对女性死缠烂打=>浪漫爱情 女性对男性穷追不舍=>精神疾病”太赞同)
还不错,连带着提到一些三四十年代的古早作品,部分串场也很流畅,不过有的地方就单纯没有营养的政治正确,拿黑豹和黑色圣徒回击叫好又叫座的绿皮书,逻辑感人,这种发言也是一种新“Cliche”了
类型电影让我们体会到,想要超越俗套常识,抛弃陈词滥调,创造一种毫不费力的美,眼前一亮的新,要付出多少努力。
说是喜剧纪录片,但是没太多好笑的部分,不过吐槽的都是好莱坞传统艺能,屡见不鲜的桥段和手法,确实俗套老套,不过也确实管用,工业标准流程制作成品的电影都有这个问题,缺乏作者性的表达,但观众喜闻乐见,类型片需要一定的公式化才能让人产生爆米花般的娱乐效果。不然,看个电影全是不明所以的镜头语言和混乱的拍摄手法,就太累了。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哈哈哈,
连荷里活这种大制作都逃不出这种俗套剧情 其实想想【自黑】也逐渐成为一种自认为小清新的套路了。
虽说是吐槽,但选的对象都是经典电影,更像对好莱坞经典套路发展的简单梳理。多少带有一点点影史普及的意思,比如它会提及火车大劫案,海斯法典或爱森斯坦。注目经典之外,选片视野其实也很与时俱进,吐槽对象里甚至包括《东城梦魇》。最有喜剧效果的部分是被不同影片循环使用的声音素材威廉尖叫。
笑死我了,虽然如此,这些套路其实也是不断尝试之后的宝贵经验,真要一点套路没有就没人看了。顺便种草了一堆老电影
一集就完了?这应该做成个系列
脱口秀一样的吐槽其实也不过是隔靴搔痒,就跟好莱坞的俗套叙事一样,就是图个乐,你依然热爱好莱坞,那些俗套依然奏效,一切没有太大的不同。俗套的好莱坞技法或许已经内化成我们观看电影的一种方式,但更需要保持审视的是这些俗套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创作动机。
黑人巫师变上帝,热吻必逢下雨天,愤怒掀桌文具终结者,远观葬礼升级之远观别人远观葬礼;帅哥跟踪女主角永远是真爱,美女跟踪男主角永远是变态;留名影史的威廉惨叫我貌似也在剪辑里用过;像爆炸不回头这类都被唱成歌的经典就不再提了;请来的演员吐槽得不够狠,编剧和影评人倒挺放飞
好莱坞有一句话叫做,当你想到一个点子的时候,至少有三个人已经想到过了。乔治普罗蒂也早就总结过36种戏剧模式。如今这年头想要创新实属不易,像死侍这种反套路英雄半个世纪也才出了一个(而且这种反套路很快也变成了一种套路)。在内容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只能转而追求形式作为权宜之计,就像商品同质化时大家都开始竞争服务和售后。但看起来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点,还在吐槽鱿鱼游戏没新意(09年的剧本要啥新意),也不看看人家的的完成度和制作水平有多高= =
40%获奥斯卡的LGBTQ角色结局都是死了,好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