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详细 >
同时卓别林通过《摩登时代》也批判了许多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片中主角经历了工业时代的“人肉赶工”和罢工,经历了大规模抗议游行,经历了冤枉入狱,等等等。当然还邂逅了流浪女,与她一起编织属于他们的梦想。一切的一切都在卓别林幽默诙谐的小人物式调调中让观众感同身受。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挫折,影片的最后卓别林的那句“Buck up - never say die. we'll get along! "和那个拉着流浪女走向镜头用手指笔画笑脸的画面终将成为经典,深深影响到我们,深深影响到这个世界。
一,摩登时代(卓别林) 1,片头出现羊群,随后出现人群。两者形成对照,暗示工人如牲口,唯有待剥。 2,镜头转入工厂。资本家无所事事,拼图,看报,聊以度日。 3,流水线工艺的发明,在加快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加快工人被剥削的速度。片中的流水线速度被夸张,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初期剥削问题严重的讽刺。 4,片中工厂主的监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电影安排这样的情节无疑是暗示剥削无处不在。 5,自动喂食机与奇快的流水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开始,喂食机工作正常,很像是当时资本主义温和的外表。后来,自动喂食机出现故障自动喂食机,使得它更像是强制喂食机,也寓意资本主义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的丑恶。电影中在试验喂食机时,有个小细节,查理是被强制固定于餐盘前,这一点像极了农场中对牲口的强制喂食,讽刺剥削严重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 6,工作速度有老板控制,体现了地位上的严重不平等。 7,查理在工厂的精神崩溃是全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与其说这是查理的一次病态职业病的体现,不如说这是卓对整个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的一次畅快淋漓的嬉笑怒骂,与激烈抗争。让人捧腹的同时也是大快人心!不过,最后查理被警察制服也不耐的说明工人阶级毕竟无法和资本家抗争,也许能的一时之快,但终会失败,这是历史的必然。 8,出院后,影片用混论,颠倒的影象与充满金属味的配乐表现工业文明的杰出作品,这里提出了一个悖论。工业文明的创造者却对他们杰出的作品感到惊恐,与无奈。这一点与中国当代农民工现象颇为相似。 9,电影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出现在查理第一次出狱时。“Well,you're a free man.”个人认为这句台词很具讽刺意味,难道一个像查理这样的流浪汉出了监狱就是自由了吗?引用唐僧罗家英在《大话西游》中的一句台词“为什么要出去,外面只是一个更大的监狱》后面的情节也充分证明了,出狱后的查理也只是进了一个更大的监狱,自由对于查理这样的人来说从来就是虚无。 10,出狱后的查理无法适应社会,于是有了这么一句台词的出现"Dtermined to go back to jail"他决心重返监狱。此时监狱已成一片净土,成了唯一适合查理生活的地方。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11,这部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流浪汉查理,另一条是流浪女。查理的形象代表着那一时期茫然无知的工人阶级,流浪女代表的就是失业贫苦工人的家人,无所依靠,像个动物一样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 12,商场中这一段是查理和流浪女在片中最接近他们梦中的家的片段,所以可以看成一场美梦。场景设定在夜晚的商场,也就自然而然的让观众与片中主角有了相同的心里,即担心美梦随时会破碎,这也让这段美梦多了一种不安的情绪。 13,关于在商场中溜冰的情节。这段情节很值得玩味,但个人观影能力有限,实在想不出来,只能上豆瓣求大神,得到以下解释。查理在蒙眼时溜的十分顺畅,总能惊险的避开危险。这暗示了当时工人阶级对于他们的苦难生活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并不知道资本主义的险恶,只要还没有“掉下去”或“睁开眼”就能迷糊的接受这一切。 14,最后咖啡馆一段写不出来了,求高人补充······ 片语说“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这一主题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经典地位。卓别林的才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演员,他的作品已经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肌理深处,有着剖析现实,振聋发聩的效果。话不多说,经典!大师!
第一部卓别林。机械化的生活中总还存在角落里的闲适,苦难也可以被享受。可以看出所有群戏、高速剪辑、长镜头都不是卓别林用来炫技的资本,一切都只为更好服务笑料。而这正是影响了憨豆、星爷乃至猫和老鼠的源泉,旧时代电影的本真在快餐潮流的冲洗下,总是显得愈发珍贵。
开头工厂那段真是创意十足,后面就弱了点了
永远的卓别林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上流社会的狗没听过饿肚子的声音
卓别林的喜剧高级的地方是不讽刺底层人,而是永远站在弱势这一边。相形之下,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不仅仅是充满铜臭,是充满了恶臭。
老板永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工人不仅上班要打卡,连上洗手间都要打卡。工厂所有地方都装了监控,包括洗手间,决不允许员工有偷懒的机会。老板成功把员工逼疯了,一看到螺丝或者像螺丝的东西就想去拧一下。工厂太冰冷了,让查理感到温暖的地方,反而是监狱。监狱有吃有喝有住,以至于他都不想走了。他出狱了都要故意犯罪,仅仅是为了重新回到监狱。别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和流浪女只能坐在别人的家门口做白日梦。果然“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PS:卓别林兼任制片人、导演、主演、编剧、配乐,最后竟然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有?
如果电影不曾有过卓别林,该会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光前30分钟就让我几度笑岔了气。荒谬有理,喜谑至极!
快一个世纪的电影,倒是却不衰落!
有些电影永远都有一个别名叫做——经典~~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可悲可叹可怜。夸张的表演,展现那个时代中苦不堪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阶段,从笑声中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结局时主角相依微笑走向远方却又给观众留下希望。无论是表演力还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均足以让百年后的今天羞愧
人的异化,极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卓别林是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总是对社会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顽疾给予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拗的人性本善论者。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穷人潦倒,贫富不均,企业主压榨,社会混乱,体制不合理
当人不再是人,而是机器
时代真的进步了吗 我们更幸福了吗 996 货拉拉 拼多多 外卖小哥 内卷 房价 教育 哪里是我们的栖息之地
失业时日子那么难熬,工作时又避免不了被异化
[2006-05-02]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卓别林的一些电影,更加相信自己的论断:电影在不停的大踏步倒退!![2021-02-20]陪孩子重看了 Modern times 和 city lights。卓别林真是伟大的天才电影人。
靠,看了才知道,星爷有那么多东西是从这里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