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7.20复工,上海国际电影节也第一时间公布了7.25的开幕时间,这些都算得上是整个电影行业近半年来最大的喜讯。
想起上影节往年的重映片单,有一件事你可能会想不到。一部人气与口碑双高的电影,它既没有被国内引进公映,也未曾在上影节展映过。
而它的前作和续集都不止一次被写进上影节的展映片单,这三部曲就唯独缺少这最重要的一环。
此时,资深影迷可能已经猜到我说的是哪部电影。对,就是“禁片”《黑暗骑士》。
为什么今天要聊《黑暗骑士》,因为它在12年前的今天上映了。2008年7月18日,《黑暗骑士》的上映改变了整个电影圈。
论口碑,它在IMDb榜常年排在第四名,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教父1》《教父2》。
豆瓣分数9.2分,近75万人评价,好于99%的科幻片和99%的犯罪片。
论人气。
影片在北美上映仅6天,其票房就超过前作《侠影之谜》的北美总票房。
《黑暗骑士》是2008年全年北美票房的冠军,也是第一部全球票房破10亿美元大关的漫改电影,这还是在缺少国内观众的前提下创造的数据。
对于我们,《黑暗骑士》像禁片一样存在。连上影节这样包容性极强的国际性电影节,也没能给这位黑暗骑士开启绿灯。在2018年,《黑暗骑士》上映10周年之际,北影节接纳了它。
至于影片被禁的原因,维基上说是因为剧情牵扯到华人犯罪集团,导演拒绝删减而中国大陆禁止上映。 但是民间还分析出很多其他可能性也很高的“被禁”理由。
比如,在里面马赛克一般存在的冠希哥哥,说他影响不好,毕竟那时候还是2008年。
还有人说,是因为里面有黑中国的台词。比如,双面人哈维·丹特说,中国人不会引渡自己的公民。
还有人说,是因为剧情牵扯到小丑,里面又是无政府主义,又是煽动性犯罪,它对社会影响不好。从《小丑》打娘胎起就注定被国内禁映的事去看,这个说法似乎也有道理。
总之,《黑暗骑士》是一部禁片,但也证明了“好片子总是被禁”的道理。
为什么《黑暗骑士》会得到绝大数观众的认可?
2008年,那时候还没有漫改电影一说,而《黑暗骑士》通常会被界定为现实主义犯罪片,而不是超现实的漫改电影。
同年和《黑暗骑士》一起上映的还有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漫改作品——《钢铁侠》。
一个蝙蝠侠,一个钢铁侠,两个漫画厂牌一哥的对决。
《钢铁侠》为漫改电影新开出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而《黑暗骑士》则把漫改电影拍成难以逾越的巅峰。
《黑暗骑士》的“同款电影”《小丑》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而《黑暗骑士》并没有这么好命。
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入围名单只有5个名额,第二年奥斯卡改革,把数量扩增到10部。
有人说,是因为前一年《黑暗骑士》和《机器人瓦力》落选入围而引发提名改革。
《黑暗骑士》当年一共入围了八项奥斯卡提名,最后拿了两个奖,其中一个是众所周知的的最佳男配角奖,演员希斯·莱杰却没拿到奖杯就因为意外服药过量而亡。
希斯·莱杰当年在颁奖季拿到了32个最佳男配奖,包括最重要的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奥斯卡”和演员工会奖。
当年和他竞争最佳男配角奖的,有4年后拿了影帝的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虐童疑云》),有后来去了漫威影业的灭霸乔什·布洛林(《米尔克》)和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热带惊雷》),还有前几年曝光率不算低的迈克尔·珊农(《革命之路》)。
给死人颁奖肯定有人说是为了zz正确,但现在你回过头去看,希斯·莱杰确实是碾压级的表演,这个奖是他该拿的。
为了进入小丑这个角色,希斯·莱杰把自己关在酒店6个星期。期间,他不断地去研究小丑的动作和发声,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摇滚歌手Sid Vicious和《发橙条》的表演方式。
但也因为他入戏太深,而引发后面的意外死亡。有传言说,因为这个角色希斯·莱杰患上了抑郁症,但他的家人很快出来澄清事实并非如此,说他扮演这个角色乐在其中。
希斯·莱杰一直有患有失眠症,他经常把安眠药和处方药混在一起吃。他死前的当晚,他姐姐甚至还提醒过他不要这么做,但他仍因为错误的用药而提前离开了我们。
希斯·莱杰的表演对《黑暗骑士》来说是锦上添花,但《黑暗骑士》真正受人欢迎的原因是它充满反转、解密和意外死亡的剧情,真正符合蝙蝠侠侦探的定位(漫画中蝙蝠侠的设定是侦探)。
创作《黑暗骑士》剧本的是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就是后来写出了《西部世界》的那位。
《黑暗骑士》的剧情经常存在多重反转,你永远不知道这一局谁是赢家,也不知道下一个死的人是谁,甚至连叛徒这么重要的角色都设计为一个不常露脸的四线角色,观众猜都没法猜,算你狠乔纳森·诺兰。
影片对人性的剖析也是观众最愿意讨论的一方面。
炸医院的那段,病人家属为了自己家人愿意去杀一个小丑指定的高管。
小丑没有什么超能力,但他能看到人性的恶,以及人性脆弱的一面。他只需利用人性的弱点,给一个动力,就有人愿意为他屠杀卖命。
看剧中人有时候也是在看自己,他们的人性弱,也许我们也有。
炸游轮的那一段,普通百姓的那艘游轮用最公平最文明最民主的方式投票决定炸掉对方的船。
民主与文明是不是就能代表正义与正确?
影片打破了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设定,重刑犯也可以有人性,文明人也可以惨无人道(虽然还有反转)。这就直接和影片的主题挂钩了。
结尾,蝙蝠侠成了背锅侠,而双面人成了被人缅怀的英雄。
原本应该接受所有荣誉的蝙蝠侠成了黑暗骑士,而原本世界上最好的执法官最后也变成了堕落之徒。
没有非黑即白的世界,只有黑白颠倒的乱世。
说《黑暗骑士》没有深度的,大概是没有看懂吧。
打出这句话就是承认了失败的意思。
也许有人默认TDK三部曲一定留下了什么遗产,作为一部极为特殊的商业片,想必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着这个产业,或者尚有一丝品质留存在如今的漫改片血液中。但回顾过去10年,你会意识到根本不是这回事。曾经有过的转折和起伏已经被抹平了,就和那枚戒指一样,它自己都变成了一个神话。
其实和其他经典相似,TDK已经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短时间内激发了观众审美趣味最高的一面,让人思考之前不曾设想之事,给了人们一丝虚假的希望——似乎对抗工业体系有望、艺术家终能在好莱坞最僵硬的类型模式中表达自我、让最死气沉沉(也没人指望它能表达什么鲜活的艺术愿景)的土壤绽放生机。
A beautiful lie.
奢望生意会为艺术表达让步非常天真,这两者能在TDK上达成频率一致已实属幸运。现在我们清楚了,TDK的成功不能被视为更广泛的成功或者是变革的标志,这些短时效应,唯一能引发的只是“看似革新实则为粗暴模仿”的潮流,然后一切归于平常,平庸卷土重来,和过去几十年没有区别——体验了一个审美巅峰的观众当下仍在看着最平庸(同时最赚钱)的AI化超英片(因为这是好莱坞银幕所能提供的所有)、刷着烂番茄影评人的90+评分并满足于此,像失忆一样忘记了这个类型曾经到达过什么高度,也忘了他们曾经见过真正美丽的东西。
TDK的遗产什么都没剩下。10年之后有望竞争奥斯卡、代表了超英最高水平的是《黑豹》。烂番茄选出的超英片Top50里《雷神3》可以力压TDK,《守望者》排最后。
灭神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更多的平庸者供奉上神殿。
你我都知道这10年间发生的事情。TDK引起的后续那波黑暗模仿只是在一昧扭曲现实主义的定义,好莱坞产出它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其成为“和TDK一样好的作品”,而是“看起来像TDK一样黑暗现实的商品”,但骨子里仍然是流程化写作那一套,这套路当今已经被全世界最厉害的制片公司运用得炉火纯青。它们黑暗现实的地方体现在于标题里插入“Dark”或者“Darkness”、让角色在电影中遭遇绝境但同时说着笑话等等。
而在一些人意识到TDK将类型片转向“黑暗”后,这种风格就成了毒瘤。影评人觉得超英片严肃起来很可笑,人类进影院可不是为了看什么残酷现实——虽然TDK恰恰诞生在金融危机那年,TDKR则映射着危机后愤懑的人群占领华尔街,它们从来都是将现实放进了银幕,但那时没有人说它太现实让人不适。
观众原本得到了最好的福利,因为TDK提供了另一个选项。它让超英片成为了真正的电影,深入浅出,所有层次的观众都可以在享受一部动作大片的同时,将它当正经严肃的议题讨论。超英之于当世的意义正是在这种认真的讨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者说,是它释放了一直只存在于漫画形式中的英雄主义精髓和围绕它的相关潜力。当你看了足够多的漫画,你早就能意识到它不仅仅是让青少年爽一把的读物,它曾在很多时候撕裂社会的假象,用不逊于任何流行文学的方式击中读者的内心。好莱坞曾拒绝了这种塑造,这是他们延续了60多年的做法(“任何一家制片厂都必须期待在国内市场收回大部分成本或全部成本,而国内观众却只代表了世界上最不专业的那部分观众。总有一种诱惑使得电影制片人和导演把电影的一切都降低到最低水平以迎合电影欣赏水平较低的普通大众的口味”——《库布里克谈话录》)。
当年的诺兰曾将这股力量解放,TDK三部曲几乎开辟了另一个类型的漫改片,在这个类型中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漫改片并不是爆米花片,它们也能够肆意表达,以风格和深度留名影史。
可惜,这种智性一闪而过。在强大的宣传机器推动下,制作精美、迎合公众、让人们轻松愉快的工业曲奇变成了唯一的选项。它们生来就和TDK的核心相抵触——它的关键词是体系、制片厂、工厂化生产,而TDK几乎可以说是作者电影,作者本人想老老实实拍一部电影,而不是在制片厂的干涉下把它包装成能让人一口下肚的玩意儿。它包括了种种独立制作流程中专注于每一个细节的用心,倾注其中的热情,以及100%自我艺术愿景的表达。虽然蝙蝠侠的版权从来不属于单独创作者,但有心之人总能设法找到表达的方式。
以下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捧踩。我要踩的不是另一种超英片,而是剥夺了观众选择权的邪恶力量。我要说的这句话也可能让人不适——BVS是TDK和守望者的精神继承,如你所见它已经被埋了。
为什么另一家成为了唯一的选项?没有失忆的人都记得那段下坡路。一边是工业商品被打出了一个又一个90+新鲜度,一边是真正热爱漫画的人和金像奖最佳编剧雕琢出的作品被diss到地狱。人的口味各有不同,自然有权选择自己所爱,但如果对一部电影的批评聚焦于它的形式和色调,故意忽略它“黑暗”外表下不能更明显的寓意,抱着落井下石的态度有目的地想毁掉一个系列、企图只承认一种类型、想从一开始就让观众拒绝“不同”——我认为这就是剥夺观众选择权的邪恶。
观众本身自然功不可没,他们还真的拒绝了“不同”。我当然没认为所有讨厌BVS的观众都是跟风者,但你也能猜到在这个莫名其妙迷信烂番茄新鲜度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把影评人的分数视为至宝。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在这个人人皆可评论的时代,媒体影评人充其量只是语言组织能力稍强、有福利可以提前看到电影的普通人。他们只是各家媒体电影专栏的写手,看过的电影说不定还没有网络资源丰富的你多,但这不妨碍他们从和专业丝毫不沾边的角度自信地发表观点。
制片厂终究是reactionary的,它根据市场反应做出调整。消极的市场反应自然令他们对TDK许诺的未来望而却步。在明知道更简单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赞许时,为什么要迎难而上呢。在明知道沿用一种制式就可以赚钱时,为什么要冒险吃力不讨好呢。
一个难过的事实是,优秀的作者电影本来拔高了你的审美水准,让你开始动脑子。然而这5年的趋势就是所有的社交网站都让你先看看别人的意见,以及,观影应该放弃思考。一旦有什么制片厂积极表现出想拍深度电影、想让你思考的样子,你猜猜那会诞生什么——你能快速地用语言概括TDK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这部电影令你衍生的思绪吗?你能快速读完10篇TDK分析影评吗?我觉得不能。但是你很清楚地知道《黑豹》和《神奇女侠》们想表达什么,他们显然列了一个checklist,在达成的每一个元素旁边画了个钩,性别平权√,种族平权√,反对商业盈利√,地球人都是一家人√。你看到了很多夸赞它们的影评,但它们读起来有多空洞您可以亲自试试。平庸产品的衍生品自然平庸,虽然这些影评人自己并不这么想,他们在大白话电影面前个个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激动地为之抒情一篇(自然比写TDK影评简单多了),既不会得罪观众,也可以继续参加厉害的制片公司的首映礼。
这10年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本质就是平庸。TDK就像一个闹钟曾把人们唤醒,但是更大的地心引力却在呼唤人们躺回去——那就是平庸的力量。它足够简单,无需伤神,把人抛入了一个无关现实的甜美梦境。梦里色调绚丽,语义简单,超级英雄们露出微笑说着让彼此开心的段子,相信人类相信爱,你在模模糊糊中感到如沐春风,仿佛自己也上阵身体力行了性别平权种族平权地球人都是一家人。
它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就眼下的情况来看,好莱坞会一直致力于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而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了,TDK is a film people don't deserve, and the one they don't need right now.
剧情很诱人,总体很赞。不过,坏人的形象太完美而不真实,在智商情商上都是超一流,远胜主角。漏洞太多,哪有那么快就能搞到详尽的内幕信息?哪有说请了一帮小匪徒却跟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人一样恪尽职守按时按点执行计划没有分毫不到位的?要搬运大量的汽油桶这种事怎么能在不引起官方注意的情况下实现?
Christopher Nolan太厉害了,好莱坞漫画类型片居然能拍到这样的高度...
赞誉众口一致夸上了天,百闻不如一见,这种连环画超级英雄故事居然能扯到第六集真是要把编剧逼跳楼了,最后呈现的暗夜骑士全然超越了原著,悲怆到迷人的境界,着实是个奇迹。剧本确实很卓越,导演确实很出色,还有演技真是不得不叹服一下太tmd震撼
没感觉出彩在哪……
“有些人并不喜欢那些常人偏爱的东西,比如金钱,他们不被收买、不会被恐吓、不可理喻、更不接受谈判,有些人就想看人间地狱。” 也只有蝙蝠侠,才能让小丑变得完整。无尽的黑暗。
好到一秒钟都不曾浪费
对于这么优秀的电影来说,再多的赞美都是多余的。
大片中很有内涵的一部,不管是人们心中暗自涌动的对小丑疯狂灭世主义的不安的共鸣,还是对蝙蝠侠孤独暗夜行走的英雄惜英雄般同情,其实都是人们对这个世界失望的一种情绪释放。其实小丑说的很对,他和蝙蝠侠很像,都是异类,只不过蝙蝠侠把痛苦留给自己,顽固地去坚守一丝信仰,而小丑把痛苦还给世界。
一直在搜索“为什么还有人想住在哥谭市”
诺兰接手后蝙蝠侠和其它漫画英雄片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光明与黑暗是同一个人的两张脸
蝙蝠侠、双面人和小丑这三个形象把人在善恶两面的矛盾及选择映射得淋漓尽致,于是成就了史上最佳漫画和英雄电影。时光网:“诺兰让关于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讨论变得毫无价值。《黑暗骑士》不但拍出了古典悲剧的感觉,还探讨了恐怖主义、越界权力等美国当代的热点话题。最关键的是,电影好看得无懈可击。”
纵然人们污蔑他、陷害他、诋毁他,他也始终坚守内心的信仰。面对无数的指责和误解,他依然坚持做一个好人。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凌驾于法律之上,不理解他为什么殴打警察……无论你为他们做了多少,永远有人不识好人心。不能因为有人黑你,你就放弃,或者黑化。骂声再多,困难再大,他永远不忘初心。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背负诋毁和指责前行,换世间美好和安定。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他不在乎人们的看法,永远去做别人不会去做的正确的抉择。即便人们会因此恨他,但这才是蝙蝠侠。从当初卸任、把拯救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到后来身披铠甲、战斗到底,这正是英雄比反派更加伟大的原因。他不仅仅是想当个英雄,他想比英雄做得更多。正如诺兰拍的不仅仅是超英片,更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人性史诗。
诺兰的叙事能力不但在于结构上。。他总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
小丑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 蝙蝠侠把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 生命在于抉择 英雄的时代已经逝去了
绝对是杰作,大陆上不了院线在广电的耻辱柱上划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来想给5星,但看的我累死了,4星,三颗都给希斯莱杰,剩下一星给累的半死的诺兰
当之无愧最出色的商业电影!
Batman是最不漫画的漫画英雄,也正因为这一点,使之最有可能成为跨越犯罪剧情片和漫画英雄片界限的特例。而这一次,编导精准的抓到了这一点,把这部电影打造得丰富严谨又酷劲十足,无论是满足视听还是人性复杂层面的挖掘上都做到了堪称完美!
从此无人再敢挑战漫画英雄电影的巅峰,包括诺兰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