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

HD中字

主演:任素汐,大力,刘帅良,裴魁山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驴得水 剧照 NO.1驴得水 剧照 NO.2驴得水 剧照 NO.3驴得水 剧照 NO.4驴得水 剧照 NO.5驴得水 剧照 NO.6驴得水 剧照 NO.13驴得水 剧照 NO.14驴得水 剧照 NO.15驴得水 剧照 NO.16驴得水 剧照 NO.17驴得水 剧照 NO.18驴得水 剧照 NO.19驴得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驴得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暗黑 第二季只有我能喜欢你9号秘事第八季以火书写喋血双雄2024特种兵王2使命抉择秘密窝点你想要的一切龙黄蜂神秘博士第四季中产阶级不安感 第四季小熊维尼:血染蜂蜜天降机器女仆侠捕心跳漏一拍 第一季活着2014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陷阱2015幽魂娜娜:重生断背山大幻术师厉害媳妇看孩人的诱惑妈妈再见感官游戏复仇第四季揭秘:印加帝国的隐秘之城旅客拳拳到肉2016感谢上帝2018W-两个世界生人活祭传说头目.翔无名的日子地球生灵女兵外传浪漫医生金师傅3母性

 长篇影评

 1 ) 系统性的溃败和被高估的人性

(文/杨时旸)
     最终,一切都变了,有人死去,有人逃离,有人背叛自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驴得水》根本不是喜剧,虽然它遍布笑料又荒诞不经,但它背后埋藏的惨烈和绝望都令人心生寒意。所谓黑色幽默,最重要的部分是黑色,幽默不过是个手段。人们笑得多激烈,那黑色中的残忍就有多浓稠。这个设定在1930年代的故事,认真讲述着过去,却意外同步完成了更具当代性的讽喻。
     几个乡村教师为了能拿到教育部的拨款,自己臆造了一位叫做吕得水的教师,以他的名义多要一份薪酬以维系这个凋敝村庄仅有的学校得以运转,其实,这个名字不过是个谐音,他们只有一头为自己担水的驴。但教育部专员要前来视察,他们为了掩盖一切,开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撒谎和编排,最终,把一切引向了崩塌。
    《驴得水》的人物设定很有趣,每一个人物代表着一个面向的群体。校长是理想主义者,本分的裴魁山老师是现实主义者,唯一的女老师张一曼是个逃逸者,在这处村无人问津的村庄她表演着放荡,只是想脱离管束,青年老师周铁男是个莽撞的热血者,而校长的女儿是个单纯的、对系统仍抱有希望的改良主义者。但最终,所有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这故事前半场的铺垫与暖场慢热而松弛,后半段有关人性倾颓的展览却迅猛又惨烈。它有着对折式的结构,前一半多么欢腾,后一半就有多么绝望,从某个角度上说,它有点像那部脍炙人口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以和美开场,以崩溃谢幕。它在笑闹之中向人们敞视了不同的引发绝望的内容:潜规则和明规则对峙;美好的初衷如何被人性的暗面牵制到另一个方向;系统的内部溃败之后,个人的抉择,以及,被高估的人性。
    最初,一切都能默默地顺利推进,不过就是因为所有人都在按照潜规则行事。校长知道必须虚构一份空饷才能维系自己的理想,员工们明白必须维护这个谎言,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教育部也清楚,这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吕老师。但大家心照不宣,事情就显得圆满而顺遂。但专员前来视察就可能会戳破微妙的潜规则。从此上演了一幕两套规则之间的鬼魅缝隙如何吞噬人性的戏码。
    外部对于平衡的打破一共有两次,一次是专员来视察,一次是捐款的美国人亲自到访。第一次之所以最终以平和收场,是因为人们又一次默认了那个潜规则。经过鸡飞狗跳的试探之后,进行了一次利益再分配,教育部拿到了美国人的捐助,专员自己截留一部分,分给乡村教师一部分,对公有交代,对己有实利,一切重归平衡。但第二次不同,美国人非要看看真相,让一切都见阳光。但一群只能在潮湿阴暗中才能存活的生物,就此注定了悲剧的下场。所以,一群人即便合伙欺瞒,最终还是露了馅。这凸显出了一个最冰冷的核心——当系统崩坏之后,要么在混沌、肮脏的潜规则下推进一切,要么想让一切明亮起来,就只能以坍塌作为代价。
    而在这场表演和博弈中,我们得以见证了美好的初衷如何被人性之恶所牵制,在外部压力下,人如何突变成恶魔和奴隶的全部过程。那个外来的铜匠,最初被当做道具和策略,用以临时扮演吕老师。临走时,校长给他几本书,告诉他“有教无类”。原本,校长觉得这种启蒙的星火或许可以唤起一个底层者向上的心智,但最终,却意外点燃了底层中最恶毒的部分。他没有变得如同人们想象中的知书达理,却愈发虚伪、贪婪、狡黠又残忍。当他得知了自己被戏弄的感情之后,瞬间从温顺又质朴的底层者蜕变成一个狂躁的暴君,他要人们辱骂、殴打与自己有私情的张一曼,进而要求人们把她的头发剃光,而他赖以实现这份暴虐又可以恣意妄为的,不过是因为他攥着所有人的把柄,他借由权力系统和他人的枪,让理想主义的校长操持起剪刀,让老实本分的裴魁山喷吐出最恶毒的脏话,他瞬间毁掉了一个女人的尊严,让原本活泼开朗的张一曼遁入疯癫。
   在这个过程中,热血的周铁男第一次见识了子弹的呼啸,他曾经的强硬瞬间瘫软,迅疾转变成一个比其他人更圆滑和奴性十足的帮凶,他让自己变得麻木又刁蛮,自嘲着过去的幼稚,并给自己的转向寻找借口与合法性。所以,未经严酷考验过的人性光辉,都是表演。而那表演往往一击即溃。
他们每个人都曾阳光又上进,如今都变得面目可憎,如同画皮蜕掉了伪装。最初,这群人不过都秉持着美好的初衷,但却引发了最悲剧的结尾。
    裴魁山求爱,想要一段纯洁又正常的爱情,却被羞辱,与爱慕者反目成仇;美国人捐款为了改变中国积弱的乡村,但最终陷入一场混乱的骗局以一塌糊涂收场;张一曼想要一段无拘无束的生活,最终却成为了疯子;校长想启蒙一个孩子,却意外塑造了一个暴徒。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呢?那个美国慈善家说的一句“不可思议的中国”,这句苍白的慨叹却成为了最精准的诠释。
     最终,一切是被一个外部力量打破的,一个粗蛮的无产者——铜匠的妻子,以维护个人私利作为目的,却意外导致了一场系统性阴谋的破产,它成为了一道微妙的隐喻,有关革命行为和正义行为的初衷,或许不一定具备多么宏大的缘由。而有些阴谋被拆穿,有时却也因为偶然。
     当所有人都走向自己厌恶的反面之后,一直笃信改良的校长的女儿也对一切丧失了信心,她成为了革命者,而最终,校长仍然是校长,学校也仍然照旧运作,即便以人命作为代价,一切也似乎从未被真的撼动,这才是最深邃的悲哀。
    这个故事中,有两个隐匿的角色:那头驴和从未出现过的学生。前者叫嚷几声,最终被杀掉,而后者从未在场。他们像漂浮的幽灵,无辜又缺席地俯视着这一切荒谬、热烈又虚无的东西,慢慢生发又旋即坍塌。
    从故事的荒诞性,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上来说,这部毫无明星,制作又谈不上多么精良的电影总让人想起那部陈建斌导演的《一个勺子》。只不过后者是个当代故事,而《驴得水》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但其中那些人心人性中的荒芜和残忍,某些系统性的冷漠和麻木却跨越时空达成了一次微妙的呼应。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

 2 ) 可能会被删吧,《驴得水》是一则深刻的政治寓言

《驴得水》这部电影能过审,让我大感意外。

这部片子就是一个深刻的政治寓言啊,讲的是为民智启蒙的故事。

孙校长是精英阶层里的良心知识分子,想改变国家,一点一滴通过教育开启民智,但是做事其实没有底线,他的底线其实就是“只要结果最后是好的,我们就顾全大局”,结果拿了钱,魁山给自己买大衣,他用钱盖学校。漂亮的学校是盖起来了,但这个学校还是他想要的学校吗?一群带着理想出发的人,心都变了。

教师裴魁山其实就是体制培养出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一点点知识分子的情怀,但最大的理想其实也不过是在兵荒马乱的现实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他用助教的工作和婚姻,来向一曼求婚。一旦有了现实利益,他反而是斤斤计较的市侩面目,有了钱其实就是暴发户做派的小市民,其实只管自己,哪管别人家的洪水滔天?

教师周铁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很年轻,象征着热血青年,愤世嫉俗,打抱不平,敢于说真话,但他缺乏斗争的技巧,也缺乏对现实艰难的准备,一颗擦着耳朵过去的子弹,马上让他态度产生180°大转弯,对权力唯唯是从,却自我欺骗我这是卧薪尝胆——等我掌握了权力,我就会改变他们。

一曼代表着自由,学校代表着科技,也就是五四提倡的赛先生和德先生,校长希望科技救国,一曼喜欢学校,是因为在科技救国的圈子里面,还能相安无事过着自己自由任性的生活,只要没有权力干涉(特派员来检查),一曼眼里的生活简直是完美——一曼对魁山说,昆明能下雪吗?然后扬起一片大蒜皮儿,至少在形式上看,我们和能下雪的地方一样啦。

铜匠象征着底层民众,愚昧保守顽固不化。但是愚昧并不等于愚蠢,铜匠的学习能力很强,一下子就能学会几句简单的英语,这其实是告诉大家,至少在形式上,民众是很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不过民众要真正说出复杂的英文,需要时间。当特派员要求铜匠说几句复杂的英文时,铜匠用的是方言,而特派员夸奖铜匠英文好,其实是暗示国外的好形式到了中国就做了符合国情的改造,早就面目全非。

自由是个好东西,一旦接触过就再也退不回去了,所以一曼强行睡服了铜匠后,铜匠回到家,和老婆做爱的姿势也变了,这引起了他老婆的警惕,要到学校来闹事,而铜匠的老婆,象征着更广大的底层民众,和自由的概念格格不入,在他们眼里,自由就是一个破鞋,除了破坏现存秩序,没有任何价值。

也许改变底层民众的方式是教育,但万万没有想到经过一个暑假学习的铜匠,被一曼说出“在我眼里,你就是一个牲口”后,变得暴戾无情,对一曼进行了巨大的侮辱报复。这象征着理想主义者佳佳和铁男的工作失败,我们以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貌,但是这个人发现,经过教育你可以学会和城里人一样的做爱方式(暗示文明的生活),但是他们并不会真正接纳你,阶层已经固化了。

付出努力却换来失望和侮辱的铜匠,对学校,对一曼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这其实暗示如果阶层不能彼此接纳,那么换来的就是赤裸裸的仇恨,而这赤裸裸的仇恨又被特派员利用,利用精英和民众之间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一曼无忧无虑,但是发现自己躲着开心的一方天地,一遇到权力和底层民众情绪的结合,却再也不能保护她。能接纳她的铁男无力自保,有情怀的校长亲手剪掉她头发,被爱过她的魁山用最难听的话羞辱,被自己努力睡服过的铜匠狠狠的报复,所以她只有疯了。

特派员象征着权力,这权力来自于背后的枪杆子的力量,所以所有的人都怕他,除了国外友人。国际友人代表先进的价值观,也代表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所以即便是权势熏天的特派员,也不得不表面上对他们非常尊重,人家要求什么就承诺什么,但实际上所有的承诺都是欺瞒骗,像我们加入某些国际组织后某朝受到的指责?

但是特派员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所以在佳佳和铜匠的婚礼上,一个泼妇,也就是铜匠老婆跑出来作乱,居然一个人就抢过来枪,搅黄了整个婚礼,一屋子人想的不是像哭喊的一曼,婚礼还没有完成,而是不管不顾只管自家落荒而逃,这其实是在寓言什么,你们都懂。

特派员的秘书就是公务员阶层,对权力卑躬屈膝换口饭吃,但是对权力的无法无天又看不下去,所以在一曼头发被剪时秘书有一个不忍心看下去的镜头,而特派员的表情,却是相当欣赏自己导演的群众斗群众这一幕。

有了枪,特派员带来的刘警长无法无天,想强暴一曼就公然当着铁男的面强暴,而铁男已经完全放弃了对强权反抗的斗志,这象征着理想青年对现实的妥协迅速到了同流合污的地步,在这个时候特派员的秘书赶过来制止了刘警长,象征着体制内的有良知的公务员发挥了一点点制衡的作用。

校长的女儿佳佳,代表了良知。良知在现实的牢笼里处处碰壁,她喜欢的驴被杀了吃了,她坚持的底线被自己的亲人绑架了,她喜欢的人也背叛了最初的理想,反对她的理想,甚至在最后,连最有理想情怀的父亲,也支持她逃离这个学校,去美国。

最后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孙校长折腾出这么大事情,甚至被特派员绑在柱子上(给不听话的精英一点教训),但最后时刻,只要孙校长低头,体制还是让他做校长。这象征着一些经过抗争的精英分子,只要肯回来,体制还是给他们一碗饭吃,而铁匠这样的人,磕头求饶助纣为虐,特派员一句话就点了题:“你就是一个铜匠!”,一个阶层对另外一个阶层的接纳,是如此不易。

自由是个破鞋,其实一曼一开始差点睡服了所有的人,包括校长,人人都喜欢自由啊,但没有规则保护下的自由,最后的结局是一地鸡毛。

怎么破?也许答案只有那只领着空饷,一言不语的驴得水老师才知道。

这个片子啊,谈艺术不如谈现实。

嗯,上一部能让人这样解读的电影是《让子弹飞》。

 3 ) 故事有意义,但电影不该这么拍。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驴得水不是什么好电影,张一曼也不是女权主义》,是从文本层面分析影片,基本观点认同。尤其是对于“恶”的展现毫无“克制”和“净化”的观点,可以说很准确的找到了描述的语言。

从电影的基本属性而言,也存在很多问题。
可以说是不及格的。

首先是声音的处理,在影院的体验可称灾难。单薄的环境音完全无法体现故事所发生的真实环境,几乎每一场戏都只有清晰的台词独自承担影片所有信息量——这也是被诟病“舞台感”的一个重要原因。(“舞台感”本是个中性词,在这里真的是贬义。)另外,在烘托情绪方面,本来大有可为的声音也几乎缺位。举一个例子,张一曼第一次送别铜匠,交换“信物”转身离开,铜匠在她身后唱起蒙语歌谣一段,镜头的运用显然是想由客观过渡到主观,借歌声表达情绪兼具转场——这是最基本的视听语言技巧,但是歌声的处理几乎平白,没有任何进入主观音乐的升华处理,可以说完全失败。当然,也许有人会反驳就想要朴实的歌声,可拜托在我亲耳听过的蒙族朋友的现场歌声中,任何一个都比这个声音富有感染力。
朴实不是无聊,干净也不是单薄!想想电影《地心引力》发生在外太空总够“空空如也”了吧?也不能把所有的环境音抹去这么粗暴。
声音的问题绝不是声音部门的问题,当导演在混录棚里听到影片最终的结果的时候,你的决定就等于你的能力。

再回到表演上来,这个肯定是主创尤其是导演和演员最自信的部分了吧?确实,以舞台喜剧而言,自己没什么发言权,但是这部电影却深深令我体会到“舞台逻辑”与“电影逻辑”之间的巨大差别。可以说,本片可作为一部非常丰富的反面典型,值得编入专业影视院校的教材。
也仅举一例,发生在张一曼被剪头发一场。校长给一曼剪发,裴魁山低头坐在前面,背对着他俩。当一段张一曼双眼叠化的回忆场景结束(这一段也很莫名,咱不提),裴魁山站起转身,喊着“校长!一曼!”然后看到一曼已经面目全非,露出一脸惊愕。
粗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观感是节奏错误。从剪辑的角度,只要砍掉裴魁山的两句台词,就对了。这就是”舞台逻辑“!在舞台上,前景的演员回头,看向后景的演员,“校长、一曼”向观众传达的意思是“看到”,而在电影中不需要,一个简单的正面近景——甚至只需要一个关系镜头就能解决,就能表达“看到”。在这里,剪辑犯了最基本的错误,但锅不该他来背。

延续“逻辑”这个概念,分析剧情上的某些安排。 场景,是电影在创作层面的重要单位,在戏剧中同样重要但处理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奇怪的是,场景本来就从戏剧中来,但在电影中得到更自由的发挥。而在一个场景中所包含的元素也是影片提供信息的重要手段,空间的面积、色调、陈设,光线进入的角度、甚至视点的位置及观察的方向都必须经过考虑。场景,绝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用来说话的地方——而本片则恰恰违背。
舞台电影化极端的例子,如拉斯冯特里尔的美国三部曲之《狗镇》,整个城镇都被严格布局,出入的通道及钟楼的位置都非常清晰,形式上更抽离,但感受上却更真实。
反观《驴》片,看到最后也没有对这所小学的环境布局有明确的认知——也许是因为我才看了一遍,很想看看本片的美术设计图是真的。然后,我有一个问题,影片后半部校长被捆住扔在一个山洞里——这个山洞真的太敷衍了,与张一曼的屋子是什么位置关系?和整个学校是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他的挣扎声只有一曼能听到?
在舞台上,或许是没人追究的,但电影不行,我不行。
再举一例,说明电影场景的概念不仅仅是指空间。《驴》片中间一场戏,第一次忽悠特派员成功,学校如愿获得“捐助”,周铁男点亮了校园操场上所有灯光,一时间亮如舞厅,校长、一曼、铁男、佳佳四人怀着愉快的心情跳起舞来。从这一刻起,我并不可怜他们,或者说坚定的反感。请问这些灯是干嘛用的?这些口口声声为了农村教育事业不得已而撒谎的知识分子,在得到一笔用良心换来的钱后,怎么做了这么一件既不“实用”又不“审美”的事儿了?非止于此,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我没有看到一个上学的孩子,哪怕是跟他们有关的任何蛛丝马迹, 从最初的六个学生到最后的一百五十四个学生,忽悠我呢?张一曼疯了之前和疯了以后妩媚的那片草地和花田,怎么就缺水了这地方?还得找头驴去远远地拉水。驴也不只一头啊,拦住美国人的车队的时候,明明是两横两竖的四头啊!

如果四位乡村教师,为了民国的教育苦心孤诣撒谎欺骗腐败的官僚是恶,
那么,两位戏剧导演,为了表达深刻思想殚精竭虑蒙混忽悠单纯的观众,也不能叫善吧?

————————————————————————————————————————
————— 鉴于有些朋友懒得翻看回复,现编辑在此,作为补充 ———————
————————————————————————————————————————

                                                             # 1 #
喜欢这片的都是五毛!是水军!
——如果我这么想,一定是疯了。

-----------------好好说话的分割线-------------------

感谢诸位反对者没有问候我的父母,没有人肉我的出身,极其克制的表达对我的批评的不满。
昨天翻到了舞台剧剧本,很不错,台词和节奏一目了然,让我非常想去体验一下话剧。
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对电影的看法。

任何评价都是主观的,我只是将自己第一次的观影体验比较如实的呈现出来,没有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我与主创人员非亲非故,也无冤无仇,与诸位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一样。
而且,我深知创作者的辛苦,风餐露宿废寝忘食是一定的,更难的是当影片呈现,就只能默默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既没法对赞扬表达感谢,更难以对批评进行解释。此刻的无力感是巨大的,也是必须承受的。
还好,我只是楼主,我还有解释的机会。
统一回复一下。

1,我的分析是基于电影创作手法的,算是专业领域。我承认艺术是在不断创新的,但它也有基本的门槛,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能说只要是艺术就不能探讨。
“你以为你只是随便从衣柜里拿了一件蓝色的毛衣穿上。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件毛衣是蓝色,不是绿色。It is not just blue, it's not turquoise... it's actually cerulean.(为什么是天蓝色,不是深蓝色,不是海蓝色)……就是因为这样,才能让你在地摊货里面淘到这件蓝色的衣服。所以,蓝色,代表的是百万美元的价值,代表的是难以计数的工作机会……但是这些,你都没有意识到。你以为蓝色只是你一个人的选择,你以为你置身于时尚界之外。事实上,你穿的这件毛衣,是在这个房间里的我们帮你从一大堆衣服中选出来的。”
我深爱这段台词,经常可以帮我向我妈解释我在做什么。

2,有朋友对文章后半部分关乎剧情的质疑表达强烈的不满,这个可以探讨,比如“又买了驴”,我立即就可以接受,理解上的出入,不影响我对于本片质量的判断。但说我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或者“看不懂”就不对了。
这片子很难懂么?(预感这句话一定会被直接用来反驳)
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看懂了,别人看不懂?
这判断颇有家长作风,让我回忆起儿时对父母最深刻反感的瞬间,现在却潜藏在心中。
子非鱼也,鱼非子也——既然互相不懂,就只能建立食客与美味的关系,不能聊。

3,诸位“你行你上”的,“鸡蛋里挑骨头”的,“我就是喜欢了你能怎么地?”的,我看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吧?如果这就是你们对待周遭的态度,那么当某一刻你们遇到相同的回复,请泰然处之,就好。

还有把我“打二星”也用来攻击的,实在是抱歉。我压根儿就觉得打星这玩意特别扯淡,但只有这个选项我没办法……
还有因为我这“二星”跟你给《爵迹》的打星一致而表达不满的,我实在是……
就跟小时候隔壁王阿姨问我最爱奶奶还是最爱姥姥一样,想“扑该”啊!

我特别不理解,喜欢这部电影的你们怎么这么脆弱?
“电影批评”本身并无褒贬之意,就算是真正的“批评”,也是为了她好啊!
“你这不满意那不满意,为什么不滚出中国?”
异曲同工!

楼主我用《狗镇》、《地心引力》和影片对比说不足,诸位用《爵迹》比说她好得一B……你们真不是高级黑么?
还是在笑我傻白甜?

4,一位网友回复问“有一部拍摄技巧稀烂,但是剧情精彩的电影和拍摄手法纯熟,剧情不通的电影。你觉得哪部更好?”
要我说都不好。
而且我必须纠正一下,故事精彩和剧情精彩不是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故事被拍成多个版本的例子很多:小说有《洛丽塔》《天才雷普利》;戏剧有《十二怒汉》、莎翁所有作品;真实事件有《人山人海》和《追凶者也》……《西游记》就不必提了。

我承认《驴得水》这个故事本身很好——说得好像我否定过一样?奇怪。
但是作为电影剧本的处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从话剧改编电影,需要做哪些处理,是值得单开一帖深入讨论的。
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手段,并不需要你必须先去看小说或是话剧,就应该能在影院里得到完整的情感体验。在如今发达的营销手段和传播力的笼罩下,在进影院之前多少都会受到点影响。因此任何电影我都是先看,一定要看。
所以我从来没有评价《爵迹》。
我也不能说他坏。

5,林嘉欣是最美,《太阳照常升起》最棒。
你看,我也有当粉丝而丧失理性的时候。

可大多数时候,我希望自己清醒。
电影是多么感性而迷人的艺术,和她一样迷人的就只有理性。

PS:
刚巧一位热爱音乐的蒙族朋友告诉我,片中的蒙语歌曲是“当代作品”。
“蒙古元素就不能好好用吗?”
他不无遗憾地说。


                                                               # 2 #
写这部电影的评论,确实是因为它集中的反映了国产电影在制作方面的诸多问题。在我看来,这问题在于对艺术规律启蒙的某种广泛的不足。
别的电影就没有问题么?一样有。但这一部,就因为这个故事本身的价值而显得尤为遗憾。
再者,这部影片的导演是专业的戏剧导演,他们的舞台剧作品非常成熟,可以说是在他们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如果让他们去欣赏或评价其他的舞台剧作品,也一定会提出很高的要求。
可是电影呢?为什么就要被普罗大众撕掉艺术的外衣,带着曲高和寡的高帽,俯首弯腰接受毫无理性的批判?这令我难过,但不会失掉希望。
戏剧是艺术,电影同样是艺术。他们之间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区别。他们都在发展,也相互融合,但一定是在艺术的高度,而非荒野的媾和。

把一种艺术的特征和表达,毫无节制的强加到另一种艺术之上,是对两者共同的不尊重。

                                                              # 3 #
1.打几星这事儿完全是见仁见智的,太简单粗暴,就好像打五星的某位网友,心里一定不会觉得这部影片和《公民凯恩》或者《小城之春》等量齐观吧?我不用这个反驳你,你也不需要用这个反驳我。

2.讨论是有范畴的,我们不是开辩论会,辩题无所谓对错,双方要拼的是技巧。我希望讨论界定在“电影”的范畴内,前提恐怕是,拿电影当一门艺术。

3.艺术不能丧失她的审美功能。有搞建筑的不会觉得不会塌的就是值得称道的好房子,说相声的也不会觉得只要内容深刻的就是好相声。扪心自问,标准要统一。

4.我从没否认《驴得水》有个好故事,也从没否认这个故事本身(注意用词)的批判性和他的现实价值。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好故事不是伴电影而生的,而是已经有了排演超过百场的话剧。作为这个故事的表现和价值的传播已经产生了社会效果,拍成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要对观众购买电影票时所达成的契约负责。承认一个好故事,和承认一个烂电影之间,我不矛盾,你也不该矛盾。
强调这部电影因为故事有内涵就可以枉顾电影创作规律而拒绝讨论,跟广电总局们宣传主旋律电影有任何区别吗?
说到底要么是“正合朕意”,要么就是“胡扯狗屁”。

5.从表意上说,有的人说因为我没看懂,有的人则强调电影的优点恰恰是使观众一目了然……
确实,“基督徒之间的分歧,远远大于他们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分歧”——但都没说到点儿上。
看懂与否,完全不是衡量一部影片的最低标准,当然从商业类型片的角度,能被广泛接受是票房保障的前提。
但看懂这事儿是因人而异的,看出什么也是仁仁智智的。
表意这领域我本不想涉及,有几篇不错的评论说得比我透彻。但我想举几个例子,希望大家能有机会看一看。
《黄金时代的故事 Amintiri din epoca de aur》
巧了,豆瓣上就有,也是8.4分//movie.douban.com/subject/3692290/
这个要打几星呢?

6.为反对而生气毫无意义,难过的是我们讨论中充斥着“实用主义”的艺术观。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到了这个程度,诸位号称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青年,也一样热爱工匠精神,热爱“无用”之美,却在这里放弃了敏锐和敏感,只因为听到了声嘶力竭的“教堂塌了”而无比高潮。
我特意请教了一位对话剧颇有研究的朋友,他提到的一些见解又给我很大的启发:
他提出,“舞台剧是高假定性,而电影天生有拟真属性……舞台的假定性高,游戏感强,比如铁男一枪没打中磕头如捣蒜在舞台上可能成立,那是一个人生抽象成一种比喻的境地。但电影就不能这样……不能把人当肉身,只能处理成一种符号或命运的象征。”
好像一出“活报剧”——用他的话说。

 4 ) 我执的迷宫,教育的兽皮

实际上对这部电影,如果没有看过第二遍,是不宜评论的,因为情节和人物较复杂,主题也确实比较深刻,要剖析完全,显然需要和教育有关的理论基础。但因为想到了这个标题,尽管我是教育理论的门外汉,也只看了一遍电影,还是决定简单写几句。

教育究竟给人带来的是什么,其实人一旦受到教育,首先产生的是我执,这个东西在很短的时间内,实际滋生的是恶。所有的自大自卑自傲自贱贪婪愚妄,俱与此有关。而教育之能,从无到有,最初在纸面上落下不成形的笔划,如果不再进一步,这些笔划就只是污迹,将这些笔划初步完成,污迹转换为文字,才可成就教育之功。这就是许多电影和文学表现过,也确实是事实的,读过一点书的人,往往比文盲更坏,这是因为他们不再相信朴素客观的道理,而转向肆意蔓延的我执。

裴魁山是观众最先产生同情,但也最先会厌恶的角色,铜匠则是第二个,铁男是第三个,过程都是先同情,再厌恶。老裴滑向我执的恶,初生于性方面的自卑,试图扬长避短,以假托婚姻的爱情去占有女人,可以视为一种自救。铜匠既然化名驴得水,胯下的家伙能让一曼见猎心喜,估计也有驴之能,老裴听了一晚墙根,成为了他再也无法抹去的心魔,走入了必须摧毁一曼才能自救的歧途。

铜匠原本是一张白纸,被利用被侮辱却并无自觉,随读书初生的我执,正是他反复强调的“不想再过以前的生活”,铜匠想要的是跳离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所以他要留在学校,这也是他听到可以去美国不惜在葬礼上还魂的原因。他最初只是穿了老裴的中山装,却依然是那个铜匠,以老裴的黑化为导火索,铜匠穿上老裴买的兽皮(象征着我执之恶),成了他变为驴得水的标志。实际上,这部电影中每个人的转变都比较戏剧性,带有强烈的寓言色彩,因此无需从人性上过度考量,所以我并不想分析他或裴魁山对一曼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铜匠的悍妻太过有神采,尽管扮丑,却不够蒙昧不够蛮横,这让观众对他原属的生活况味少了几分体会。

铁男最初是有几分透气的角色,但他实际头脑简单,缺乏原则,比如最初无条件顺校长的意上缴工资,钱多了以后发生纠纷时,却又说出老裴不垫钱他也不垫,可见并非性情中人。他的我执在于:沉醉于自己的偏激和仗义,缺乏自省的功课(以至于对困境毫无准备),迷信暴力,他信仰的并非公正而是力量,只是单纯认为自己身体强壮可以肆意妄为,最初体现为天真的向善,却在更强大的暴力面前惊慌失措,溃不成军,最终成为对一曼被强奸不施加援手,甚至成为冷漠帮闲,令观众产生厌恶感的角色。片尾,他惆怅于校门前,在写着“学做人”三个字的墙后,萧瑟转身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而他分到钱后给佳佳买了那么多彩色弹球,如此头脑简单的取悦,体现了这个人物的单纯,无力于自拔的本质。

除了他们三人,校长和一曼是观众较难察觉到的病者,尤其后者光彩照人,随便看了几个标题都是把她当做象征着自由解放的荡妇标签去追捧,其实不然。先从校长说起,这个角色并不软弱,实际上他的信念力十分强大,几乎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心心念念的,真是自己的乡村教育事业,在每个关头他都果敢异常,永不放弃。然而他的我执之愚妄,又是五人之最,他所奉行的教育,居然要用贪污来支持,要用钱来诱惑人读书,简单来说,校长理解的教育,是将利刀交给儿童,却以善良公益自居。乡村小学只是美好假象,其教育成果无非四种,开始就有贪污问题的老裴,迷信暴力头脑简单的铁男,最终吞枪自尽的一曼,以及通过女儿佳佳实现的、读了几本书就变坏的驴得水。

最后说一曼,无疑她十分美好,以至于人们会忽略她身上存在的问题,然而,她的自由和解放,确实是以忽略他人的任性为基础的,是一种假托于自由的自私,她的我执也在于此。她与老裴的相处中,并无对老裴的体谅,她俏皮可爱,却拒绝认真严肃的看待他人,而只是沉迷于勾引和暧昧,玩一些对视的游戏,虽然游戏人生是个人的自由,但真正的自由并不会伤害他人,而是要建立在对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一曼和铜匠的相处,其实未免始乱终弃,在深情的每一环都到位了,割发送人虽然是兴之所至,但她从未考虑过这一行为对他人的意义,这局游戏只有她一个人有玩家自觉,对铜匠其实是不公平的。当铜匠夫妻前来闹事,铜匠舍身维护她的一刻,其实处于一念善恶的关键之处,然而她的处理方式却是自以为善良的落井下石。

一曼提示的实际是铜匠的阶级自觉,她以为对对方最好的安置就是,别做梦了,回到属于你的本分生活里去吧,这和她觉得驴子没窝也行的思路是一样的,其实并没有同情和体谅。而吃空饷,她也视若游戏,并没有公平之心,从未意识到己方四个人这样利用铜匠诈钱,对铜匠是不公道的。因此,到游戏变得不好玩了以后,她遭到了理所当然的反噬。当她的头发被剃掉,她迎来老裴的仓皇目光时,立刻冲到镜子前,崩溃,这说明她并无真正的底气,她和铁男一样,其实只是肆意妄为,摘掉伪装之后并无真实的信念来支撑自己,一个仗着自己的力量,一个仗着自己的性魅力。当男人看向她的目光改变,她不知所措不习惯,当她看到镜子里自己失去象征着雌性魅力的头发时,就此崩溃了,这时看似始终处变不惊的人物才显出幼稚仓皇的本色。

这些对一曼的评价,并不是否定,实际上她确实是这部电影中最为光彩照人的角色,我只是想说,加入了对她迫害的人群中有她自己,她是一个尽管美好,却徒具其形的假自由使者。

或许会被视为恶之源头的特派专员,在电影中倒相当抽象,并不具体可恶,贪污是制度之贪,虚有其表是威权之伪,而他提议以回骂来代替开除,其实倒是公平的游戏,因为并未想过会有老裴那种缠绵的私恨,伤人彻骨,也并未想过会有铁男那样玩文字游戏,明骂一曼,实则充满轻蔑和恶毒的侮辱铜匠,进一步激发对方的愤恨,自己却无法收拾局面,后果由一曼来承担。而亲手送一曼赴死的伪善者,则是校长。

最后我想提一下本片中十分罕有的正直和良知,除了一份颁给了最终投奔延安的佳佳,并不十分自然,不似电影刻意塑造的,而更像一个推动剧情彰显人物的道具角色,另一份虽然微薄,却更自然的塑造,居然颁给了一个完全不重要的专员秘书,这位秘书看着校长剪一曼的头发,居然目光闪烁,不忍心的转过了头,也是他阻止了副官对一曼的强奸。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必须承认,他不忍相视的一丝怜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超过了在场全部五位陷入我执深渊的乡村教师。

 5 ) 2016年度最佳国产片!花电影的钱看了精彩的话剧,你们还想咋滴?

1.年度最佳国语片——《驴得水》,《追凶者也》只能退居第二。借豆瓣网友的话说,华语电影接近裸体,《驴得水》是适时出现的一条裤衩,遮羞…… 2.《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继去年《夏洛特烦恼》之后第二部话剧改编的电影。 用喜剧的方式讲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说人性,这部电影会让你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哭不出来,欲哭无泪,出色的剧本,精彩的表演,9分好评! 3.任素汐饰演的女教师一曼,长得不漂亮,举手投足间却风情万种,她想活得洒脱自在,最后却死得凄惨悲凉,让人又爱又怜。 片中那首《我要你》,太好听了,简直唱到了人的心里。而那几个巴掌,打在了她自己的脸上,却疼在每个人的心上。 任素汐,影后,实力派女神,你不用“睡服”我,我已经对你路转粉。 4.片尾,美国慈善家在目睹了这出闹剧之后,感慨地说“不可思议的中国”,但观众们都知道,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借用网友的话,幸亏有个民国,不然借古讽今都没个对象。 5.对那些说这不是电影,是话剧的人,我只想问你觉得好不好看吧。你只花一张了电影票的钱却看了一部精彩的话剧,你还想咋滴?既然郭敬明的ppt和那些综艺节目都能在电影院上映,好“话剧”为什么就不行呢。 好的国产电影还请大家去电影院购票支持。 我不是五毛党,我只是自来水。

 6 ) 这部电影,真的过誉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这部电影引发了大面积的积极好评。好评是真实的,但在朋友中评价两极分化,也是真实的。我在好几个群组,看到了诸如“年度最佳”,“在电影院看过的最好中国电影”,“令我想起了《鬼子来了》”之类的评价。

《驴得水》前半段感觉可以。舞台剧的痕迹还在,理解。国民党的旗帜在飘,厉害。女主角演得眉飞色舞,会跳会唱,确实是精彩的曲艺小品。

但进入后半段,电影人物的性格,一个个插上道德谴责的大旗,丑陋不堪。一会是泼妇撒泼,无聊。一会是直斥牲口,突兀。一会把骂中国女性的话全摊上了,败类。一会是子弹打在我脸上,无耻……如此冲动、武断和停不下来的跷跷板转变,几个人就差拍起皮球跳上天了。

很多人欣赏这样的语言交锋,认为给劲,振聋发聩。但在我看来,这是号召观众砸石头的行径,真的无法带给我触动,更别说震撼了。一圈下来,所有人都被砸得头破血流,有人去了延安跟老大哥(审查的妙笔)。

片中人物头痛没法治的,是那个封建恶势力般存在的泼妇,因为她没有规矩。最紧张害怕的,是美国爸爸。最神秘的组织存在,是延安老大哥。

从头到尾,《驴得水》一个学生都没有出现,是空口数字。它的教育对象,并不是《黄土地》或《老井》地区缺水没未来的贫穷孩子,而是面向坐在电影院的观众,还有广大闷闷不乐需要自省和语言发泄的知识分子。

从头到尾,我也很少能察觉到电影导演角色的存在。他在哪里?一个架摄影机的,还是一个写好了台本的。对,他下了蒜皮雪,还是亮了电灯泡。

舞台剧的血缘,决定了它会架空历史——有一个地方我们都知道。《驴得水》的故事像是发生在民国,也像是在影射某党,更完全有可能是发生在当下时。

许多评论者直接代入了你党的一幅幅嘴脸,一个个看得自燃嗨。骂了好多人,也骂了自己的小确丧,大家都好脏。

但真的不要把自己当外宾了,搞得好像头一天知道这些事情,头一回在中国电影里看到这种打脸。

知识分子靠不住,美国人靠不住,老大哥更靠不住。这些道理,需要一部电影用教主吼的方式来告诉广大观众,道理才会因此而变得深刻起来?!

后半段的《驴得水》,确实有让我想起了一部姜文电影。但肯定不是大家都喜欢的《鬼子来了》,而是我很讨厌的《一步之遥》。原因恐怕不是特派员的光头,也不是红条纹的校服(戏服),而是无时无刻不断冒出的虚假、刻意和难以接受,就像那场冒出来一堆吃瓜群众,还要证婚词的西式婚姻。这场无来由的婚礼,又以无来由的泼妇砸场结束。

这些毛病,如果尚且可以归为个人感受,那舞台剧阴魂不散的影子,恐怕是令我不太自在的真正原因。

演员粗脖子爆青筋直跺脚,有人说是情感爆满力量爆棚,但那不过是需要台上高声语的话剧腔。

舞台剧的表现手法,与电影语言差异很大。演员表演和灯光美术,这是最显而易见,充斥整部电影的大平光,这个先不说了。但最致命的是镜头的运动和剪辑,《驴得水》围绕学校(雨神庙)的戏是一场又一场,就像说来就来的特派员,说跑就跑的腹泻遁,基本上不依赖镜头切换。你可以认为这是特色,但我得到的信息是电影始终在告诉观众,这不是一个有真实依据的故事,而是一个虚构的荒诞故事,就像说倒就倒、说多长可以有多长的高原反应(我的地理常识告诉我,这东西根本不成立也不存在)。大量演员的近景和特写,似乎让观众真正省下钱来,看了一部口碑舞台剧。

感觉再这么说下去,《驴得水》会被我贬低得一塌糊涂。

它当然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有挑战的想法,隐喻的故事,原创的歌曲,不是假脸的女演员,还有辨识度很高的人物角色本身。

电影人物的命运,其实在开头的驴棚着火中,已经得到了揭示。几个人打闹一样的救火,有的还跑了进去。只有校长女儿认为,着了火就应该救。

但所有人物,全部陷在了自以为是的情感逻辑中。观众认为走心的张一曼,一样是在吃空饷,只不过有自我牺牲精神,有浪漫主义情怀,就得到了最大同情。一直认为应该救火的佳佳,也没有做出真正的决裂。这些人面对铜匠的神气,导演对铁匠角色的塑造,都带有一种古老的恶意,尤其是张一曼以打量驴货的眼神想去睡服他又以牲口的言语去反击他的残情。

如果这真的是走肾,那倒是好事一桩了。但所有这一切,全部用来包装一个骗中骗,你不要脸我糊你一脸的局,未免太过于嫌恶。如此一来,让子弹飞的结局,似乎是宣泄完的盛世礼炮。没人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所以,只是想说,这部电影,真的过誉了。

你也可以认为,这部电影的话题,早已经超过电影本身。观众只想看好东西,爽了,醒了,败火了,而不用去介意,它到底是不是应该被放在电影的体系里去评价。正如在中国大陆,一部电影的好坏,往往与电影评价没有关系。一部电影的票房高低,跟它的质量更加没有关系。

好评《驴得水》,更加说明中国电影烂。

好评《驴得水》,你们一定是太恨中国电影了。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短评

那一枪虽然打空了,但周铁男还是死了

6分钟前
  • 蝴蝶不梦庄周
  • 推荐

悲叹的是被压迫的是女性,欣慰的是觉醒的也是女性

9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1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说不像电影的,谁规定了电影应该怎样怎样吗。

12分钟前
  • 大包砸
  • 力荐

这个笑话还真把我看哭了,惊喜之作,比夏洛特烦恼的故事高明,但电影感较弱

14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看电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佳佳和铁男幼稚得讨厌,那你已经被这个社会像驴一样驯服

15分钟前
  • 燕子坞主人
  • 推荐

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为这个故事就值得5星

17分钟前
  • 阿珂
  • 力荐

没去影院贡献一张实打实的票房,我真是遗憾又羞愧。

21分钟前
  • 肉腾腾
  • 力荐

即便评分再高也完全喜欢不来。我们还是太热衷主题与意义了,以至于忽视了传递主题的方式与合理性。影片为了所谓的人性深度,而刻意设计剧情和人物转折,忽视基本的人物行为轨迹,都非常让人不舒服。喜欢有深度的电影,但希望能以更巧妙的方式讲出来,而不该是现在这样。以及形式上,这不就是舞台搬演么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不能把开心麻花出的所有电影都粗暴地归到「喜剧」里……这种营销思路就会导致我今天观影时遇到的蜜汁尴尬……有一帮观众从开头驴棚着火就开始笑,然后一直笑到结尾枪声……我……真特么……跪了……

24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映后主创见面特别惊讶,被拍成这样还需要导演?!完全照搬舞台剧台词,连人物站位都是舞台式,没有任何电影语言,镜头蠢到还有淡入淡出和虚化背景这样的衔接,很明显的分幕,且大大弱化了表演。全片没有同期声,配音简直灾难。(据说上映版本是同期声)。是好的剧本和演员,但还是去看话剧吧。

26分钟前
  • 蜉蝣
  • 很差

一部好电影就是荧幕完成上半部分,现实完成下半部分。有人看到人性在贪婪面前退却,有人却只看到荡妇。专组好多男的在认真讨论,你愿不愿意娶张一曼这样的女人?中国男人最搞笑的地方就是,他们认知中对一个女性最高的评价就是—娶她,而真相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他们是哪根葱。不信你们去评论区翻翻,笑趴了

29分钟前
  • Bella
  • 力荐

如果懂得中国人的不讲原则聪慧利己,看透历史的反复吊诡悲喜交加。电影经过女性自由的转折,以后则全在解构悲悼历史。它厉害的是道出了曹雪芹所指女性审美在文化中的缺乏,“驴”得“水”,(男性的贪恶屈服对照女性的自由烂漫),“水”最后却又被压榨废弃,暴戮的未来便可预见。不喜剧,倒实悲。

33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电影,任凭你们怎么说风凉话,都休想模仿出来,国产片的普通货色离它差距太大。

36分钟前
  • 淘金汉
  • 力荐

好,现在我们回到片头的部分驴棚走水,周铁男一马当先,但烟火如故张一曼想要帮忙,却引火烧身裴魁山往张一曼身上泼土,叫她出来,可没有伸手拉她校长大喊,听我指挥,最终驴棚燃起熊熊烈火孙佳想要阻止,被众人阻拦。你看,其实这个电影的一切,都缩在这个小片段里。

38分钟前
  • Mikoto
  • 力荐

1.库斯图里卡的癫狂、荒诞+法哈蒂的困境、冲突,而这...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2.追求自由的人,死了;3.愤怒的人,成了听话的牲口;4.宽容的人,成了小人;5.淳朴的人,成了恶棍;6.正面向上的人,总在行骗;7.就让我们忘掉过去吧,才能继续作为“人”活下去。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一句话说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有些话,因为太过真实,让人胆战心惊。

4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片,本片的笑料绝对是够的。虽然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污”的段子,但是贱而不淫,丝毫不让人觉得低级。相反,整部影片倒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清爽感,几段感情戏都拍的让人心动。因为话剧改编的缘故,故事的幕间分隔有些明显,但演员的表演削弱了话剧感,也算自然。【任素汐的歌声真心棒!

48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力荐

普通观众全嗨了,说这才是国产佳作;电影专业人员全崩溃了,说这是舞台剧不算是电影。讲真,我觉得当一个作品只剩下它的形式能被人吐槽的时候,已经足以证明其成功。不管它是啥,哪怕我是去电影院看话剧了,我还是觉得,甚好,没错过这个乌龙甚好。

50分钟前
  • 圣诞
  • 力荐

非常正点的黑色幽默和荒诞的乡村魔幻现实主义,整部电影的调子很撒,段子很荤,路子很野,故事上有莫泊桑的味道,讽刺加隐喻,上次让人感受到这些的观影体验还是当年的《杀生》。总体上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喜剧,新导演技法的生疏和信息处理的失衡可以被原谅。PS:主题曲真的是太有味道了。

5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