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这一纪录片有续集。99分钟的篇幅不足以囊括内蒙古电影70年的历史,后半段显得有些仓促了,尤其对于当下新一代的内蒙古导演和演员的讲述过于短,期待之后的纪录片反映除当下内蒙古电影的创作实绩。贯穿全片经典内蒙古电影片段、老一辈导演和演员的讲述十分精彩。曾经耳熟能详的一些歌曲也找到了记忆的存放点,愈发清晰,并且引起了我观看经典内蒙古电影的兴趣。
除内蒙古电影之外,其他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电影发展情况如何呢?期待在之后能看到类似影片,也期待自身去探索中国56个民族的电影。
我去看这部电影前,也看了各种评价,总体就是不太好,但我还是怀着对崔永元老师的尊重,去看了这部电影。 才进去的时候,我也确实很失望。整个影院,只有五个人,所以我做的是最好的最舒适的位置。 开始几分钟,我被这个乱七八糟的剪辑气哭了,当时有一种想要离开的冲动了。但是,好歹是我带朋友来看的,怎么也不能离开是吧,于是我就认认真真的看。 我发现这是一部,用现代电影的剪辑手法来评价,就是烂片!!!因为他的剪辑太差劲了,很多地方,正到了关键之处,他偏偏切换了,得把你气死!!!!!! 然后用电影叙述手法来评价,更烂了!!!在他想要放给我们看的电影之间关联不够强,导致整个电影看完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记住所有的东西,记不住就算了,还超级凌乱。。我的感受就是,让我来叙述,估计都不会烂成这样。用我们学校经常损人的说法就是——你的答辩ppt是不是只做了半小时???!!!
好了,我觉得吐槽得差不多了。
从内容上来说,我认为,认认真真的看,还是有很多感动。毕竟那些看电影,我真的觉得超级好看。那些叙述的故事,也超级感人
难道你自己上班工作,受一点小伤就不用工作就可以养活家人,养活自己了吗?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见演员和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付出鲜血,需要付出思想。更需要去验证,一个人对一种职业的最高的敬意。
现代人不断的换工作换工作,可能很难体会到,自我对一种职业的尊敬。警察,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敬意,也会去思考,是人命重要还是职业重要。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我觉得,他很重要。
电影里有一段马上戏特别的爽,看了你会想要去内蒙古策马扬鞭。他们在马上英姿飒爽,传酒互殇,嬉戏打闹,好不欢畅!!
希望有人去看,这个电影值得思考的内容吧。
很多人看我不是药神哭了(其实我也哭了。)然后很多人去写我不是药神的各个主题,或者分析该买保险了,该注意医疗体制了。
确实,那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必须担心的问题——医疗,健康。
这部电影只展现了——历史,文化,草原。他更像书,需要有人去读。
当你沉浸于他的内容,你会忘记他的形式与技巧。
最后吐槽一句,这上面所有电影都获得了很多外国大奖,倒是没获得什么中国奖。。。。
看过所有电影里最真实的电影,不愧是崔永元!! 这不是一部在表演的电影,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 这是电影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做到这部电影里的真实。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为你而自豪!你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骄傲。
小崔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就凭他对生活的态度,真诚,真实 。这是难能可贵的,它是每个人身体里的金子。
85后的我带着59年的亲妈,奔着风口浪尖上的小崔去的北京大观楼影院观看。满场。她说有几部黑白的看过,而我只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两部彩色的,好像叫东道大英雄,还有最后那个卖白马的。个人感觉就是一部内蒙古电影70年的纪录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展示了电影人和演员的职业精神,真实展现了老一辈人质朴和勇敢的精神,也逐步体现了各个时代背景下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活动。通过比片,感悟到,现在仅仅内蒙古人民坚守着生态和文化以及历史的一片绿色。也许恰恰是他它的不够发达,才挽留住了这片绿色。值得一看。
陪着老妈看的,难得是场次极少的片子也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年纪。
1.片名故弄玄虚,直接点名是内蒙古电影七十周年的主题更好。
2.崔老师就是电影传奇里的感觉,另一位主持人的感觉很尴尬,不知道是串场还是点题。
3.播放的老电影和后面的几部获奖影片大多是听说没看过所以也算是难得。
4.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分类,而访谈人物仍是电影传奇的套路,在二十几分钟不觉得什么,而放在快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觉得松散了许多。且对某位演员的赞扬篇幅过长了。从放映的电影来看,明显塞夫等几位导演的贡献更大,当然也可能是老人已经去世,没有访谈素材。
总结一下,有情怀,珍贵素材,适合电影频道播放的记录片。
说实话,对于这部排期少得可怜的文献纪录片,完全是因为老崔才走进影院的。客观的说,这部片子单从架构、剪辑、特效等因素来说是略显稚嫩和尴尬的。但当你打开老崔的内蒙古电影的时间长卷时,你便会被它深深地吸引着。它为我们展现了内蒙古电影人的坚守与执着,展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勇敢、豪迈、豁达、坚毅与纯良。老崔为这部纪录片赋予了浓浓的情怀,它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民族团结的来之不易,理解了天上草原于这个马背民族的深沉与厚重,理解了时代变迁下这个民族对人与自然的彷徨与思考。它试图在探索着那个永恒题--“我”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黑白光影中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您一定不要错过》。
没有少数民族这种说法,叫兄弟民族。这是纪录片,内蒙古电影70年,讲他们对电影的探索,讲民族的激昂和狂野,讲时代变迁带来的焦虑,游牧民族面对城市文化的冲击。#UME影城 安贞店#2018.07.06
之所以制作成电影,大概是为了更好地呈现里面涉及的胶片电影。那个年代的蒙古男人,真的特别man特别带劲儿,演员和导演是真的都在认真对待电影,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很感动,不像现在,那么多为了圈钱的烂片。想把里面的电影都找出来看。
很写实的纪录片,对蒙古族电影发展历程的总结。看到那时候演员对角色的付出,亲身骑马、跳崖,真正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这才是真正的演员。再看看现在的明星们,吹着空调,抠图,天壤之别。这部片子不止观众们应该看,现在的明星们更应该好好看看。
如今无处放牧,走在柏油路上脚生疼的民族,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故去以后,除了历史,还会不会有新的故事可以讲呢?就好像我听一首老歌,看一部怀旧的电视剧,也会想我的孩子长大以后还能不能感受和我一样的感动呢?与自然的亲近,善良,真诚,民族性,能遗传和延续的越来越少。
我在单位党支部上的党课都比小崔讲的有趣🙂和女朋友去的啊,尬到死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并能在国内大行其道的话 那我还是专心做个科学家吧...
崔之前突然大力上头条的动机终于解开了,套路很老但是有效。
这海报的视觉传达 这slogan 不说是电影 还是个纪录片 我怕以为是个人脱口秀综艺了.....
做纪录片的心挺好,但是这水平不敢恭维。而且这质量,在电视里放就好了。
内蒙古老电影那些珍贵镜头很美,我会去看一看全片。作为纪录片,剪辑实在不过关。
凌乱的剪辑、流水账式的讲述和毫不走心的采访可以说很对不起有着70年辉煌历史的内蒙古电影了,想念小崔的电影传奇…还是能看出:一代代有着民族自豪感、勇敢无畏的蒙古族电影人,不愧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当然国家政策倾斜也是真的…
就是蒙古70周年电影特别节目的加长版,说是纪录片简直是胡闹。想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现蒙古电影70周年的发展进程,混乱的编排做得走马观花。还没有从上一部电影的情绪里出来,就跳到下一部电影了。刚放完这部电影的片单,另一波主创又开始深情款款回忆另外一部了,让人无法入戏。但作为片单来看还是不错的
太矫情了,导演只是感动自己了吧
电影是谈不上的。可说是内蒙古电影宣传片,把影像资料和纪念内蒙七十年的片段剪在一起。片段倒不乏精彩,看了会想着上豆瓣去找找原片。民族精神有力的。话说回来了,要按电影市场来说的话,郭德纲拍得,我拍不得?如果网络大电影跑男相声小品都无法避免的话,还不如来点这些呢。
冲着崔永元去的,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记录片,比较真实感人。
我的天,我不应该抱着支持崔老师的心态浪费钱的
接下来是不是还有《求您一定要看看》《您不看不行》《不看后悔一辈子》《不看不是中国人》?
非常糟糕的一部电影纪录片。如果放在电视上,我还能打个高分,不适合在影院看。在叙述电影史上,也较为凌乱,既不是时间也没有空间,讲哪说哪,随意到让人摸不着头脑。电影里几次出现中景和近景的崔老师,不明用意,而且根本就没有出现的必要。总的来说,特别特别失望,不值得观看。
有些电影二星是因为它们是烂片 这部电影二星是因为它根本不能给及格 看这电影的第一分钟我就应该回答它 不想看 走了 好好的纪录片小银幕见行不。这电影你错过了或许以后还有机会对影片里那些资料的完整版感兴趣 但反正我看完电影是完全没兴趣再去了解了
7/8@华夏金谊 回顾内蒙民族电影70年,非常棒的题材但不知创作者(貌似崔永元站台? 导演锅甩给了麦丽丝)怎么想的,不但无思路无策划基本综艺水平以下,引用老片还会出现画幅比等低级错误+盛装膈应。好在银幕片花珍贵,十七年时期到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也很值得研究。看看人家老一辈电影人的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