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民主不是一个英雄。从埋伏的结果来分析,这次成功的埋伏不是因为叶民主的英雄品质和思想,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促使他完成的。且通过这次埋伏,叶民主的思想境界也并没有明显的提升。首先叶民主讲朋友义气,他为了劝科长回家养病决定一个人埋伏,本来决定在科长走后也立刻下山结束埋伏,被科长识破心思后保证埋伏到底,他对科长说“我不拿你当领导,我不是跟领导干活。我拿你当朋友,我不忍心朋友病情加,我为朋友两肋插刀”. 说明叶民主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朋友义气继续埋伏。其次,科长的肝癌晚期对叶民主形成一种逼迫,科长说就算叶民主放弃他也可以一个人埋伏到底,科长坚持的态度和病情都逼迫叶民主不得不独自坚持完成埋伏。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长达一周的春节假期还没怎么玩呢,就已经成了过去时。作为一个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在我的春节记忆里印得最深的,就要数大年三十晚上跟父母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每当春节到来时,看春节联欢晚会变成了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今年春节假期,我虽然一个人跑到北京玩,但在除夕的晚上仍旧是坐在民宿的电视机前看春晚,而今年的春晚却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就是冯巩。
冯巩连着上了32年春晚,而我今年也正好32岁。从小到大的没一个春节里都离开过冯巩大爷的陪伴,而今年也是巧了,他第一次不上春晚了,我也是第一次没在家里过春节。在这个“离开冯巩的日子”里,我还是挺想他的,于是便又一次重温了冯巩主演的一部老电影——《埋伏》。
《埋伏》是一部1996年上映的电影,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对这部电影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年后在看这部电影时,我却丝毫没有感到这部电影的过时和无聊,反而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而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也挺有意思,有冯巩、牛振华、郭冬临、张嘉译、江珊、滕汝俊,那时候的张嘉译还不驼背、名字还叫张小童,那时候活着的牛振华还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而那时候的郭冬临也还有头发。
《埋伏》这部电影很有意思,看似简单却相当复杂,简单是因为它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因为一起杀人案,船厂保卫科的科长老田和干事叶民主配合公安民警在一处水塔上埋伏监视,后来老田肝癌晚期入院,叶民主一个人在水塔上苦熬数十天,最终案件告破,埋伏任务成功。这就是整部电影的剧情,而说它复杂,则是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的当时中国社会的很多方方面面:比如年轻人为了不上班偷懒耍滑、男女恋爱观、出国热、独生子女生活能力差等等。正是这些东西,让这部原本结构简单的电影变得丰满起来。
在我印象中,冯巩就是那个在春晚的舞台上说着一年不如一年好笑相声的中年男人,但在这部电影中,冯巩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形象,穿着宽松的上衣,发白的牛仔裤,脚蹬一双阿迪达斯,这身造型搁到现在都不过时。没事就跟同事耍个小聪明打个赌,分到任务后先问有没有奖金,跟大美女江珊同居在一起,也不说结婚,遇见黄色录像带先想着用“批判的眼光”审查一下,冯巩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普通社会青年的形象,而他所饰演的这个普通青年叶民主在当今的社会仍然遍地都是,所以才会让人看起来格外亲切。
就像《埋伏》看起来简单实则内容丰富,冯巩饰演的叶民主这个人物看似普通实则却不普通,那就是他对朋友的忠诚,对责任的忠诚。“他是我手底下工作能力最不强的一个,也是最散漫的一个......反正他认朋友,朋友让他干的事呀,最一般的事,他也能当成大事干”这是叶民主的领导老田对公安局杨队长说的话,而这句话也是整部影片中冯巩所饰演的叶民主的行为准则。在影片一开始,他其实并不想干这个埋伏的苦差事,但老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就没有二话马上跟着走,因为他认这个朋友,同样也是因为对朋友的忠诚,在老田因为肝癌住院后,叶民主独自在水塔上监视了三十多天,虽然接近崩溃的边缘,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因为这是他对朋友的承诺。
这也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我们平时都说季布一诺值千金,对朋友的事也都挺热心的,可这种热心能坚持几秒钟呢?什么叫讲义气,讲义气不是吃饭喝酒,真正的讲义气是朋友托付之事要用心去完成,有十分的劲便使出十分的劲,绝对不含糊。而这种“义气”正是当今社会人和人之间最稀缺的一种情感。
影片里还有一段挺有意思,那就是叶民主经常打错一个号码,而这个号码在接通后,总是会由一个老人念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这个奇怪的“点”从影片开始不久后便被埋下,在电影的进行中反复出现,看起来毫无意义毫无道理,而就是因为这个奇怪的电话,才让冯巩饰演的叶民主在崩溃的边缘又咬牙挺了许多天。而当最后,叶民主找到这个电话的主人时,却发现电话这头的老人其实是个聋子,他所念的那些话也不是念给叶民主听的,只是随机接起打错的电话给人念上一段儿。
“在你的一生中,真正的敌人是你自己,谁也不可能将你打垮.....”当老人当着叶民主和杨队长的面抓起电话念出这一段时,所有人都笑了。这个让叶民主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导师,原来是这么回事,而这也恰好印证了老人一遍遍重复的那句话,谁也不可能将你打垮,你的敌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勇气,只能自己给自己。
原谅我语言的贫乏,无法向大家更多的描述这部电影的妙处,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意思,越琢磨越有深意,值得我们在二十多年后重新观看。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想,范伟当年从《芳香之旅》开始,一直坚持自己正剧演员的道路理想,最终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一战封神,如果冯巩当年也坚持下来,一直做一个正剧演员,可能他如今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会更高些吧。
叶民主不是一个英雄。从埋伏的结果来分析,这次成功的埋伏不是因为叶民主的英雄品质和思想,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促使他完成的。且通过这次埋伏,叶民主的思想境界也并没有明显的提升。首先叶民主讲朋友义气,他为了劝科长回家养病决定一个人埋伏,本来决定在科长走后也立刻下山结束埋伏,被科长识破心思后保证埋伏到底,他对科长说“我不拿你当领导,我不是跟领导干活。我拿你当朋友,我不忍心朋友病情加,我为朋友两肋插刀”. 说明叶民主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朋友义气继续埋伏。其次,科长的肝癌晚期对叶民主形成一种逼迫,科长说就算叶民主放弃他也可以一个人埋伏到底,科长坚持的态度和病情都逼迫叶民主不得不独自坚持完成埋伏。最后,阴差阳错延长的埋伏天数也导致埋伏最终协助破案。小说中提到原本第二十一天叶民主和科长就应被通知撤离,是邱建国出于报复故意“让他多埋伏几天” ,甚至后来忘得一干二净,才导致了他在鹤立山埋伏长达三十六天成功协助破案。埋伏结束后,叶民主心里认为是“白埋伏的” 。知道真相后不仅打了邱建国,认为坚持埋伏是愚忠,对警察也充满愤怒,觉得对自己不划算,可见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升华,不能称之为一个英雄。
从埋伏的过程来分析,首先叶民主深受私事干扰,在埋伏的时候,叶民主没有专心工作,而是受外界干扰,不仅“不由得胡思乱想” ,还用望远镜偷窥和任务无关的一对男女。并且由于埋伏的保密性,叶民主深陷与百林的误会中,晚上执行任务的时候,叶民主还在担心百林是否会离他而去。并且叶民主也一度想要放弃,在与杨高交谈时他急于想知道任务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因为他埋伏得实在是有些厌倦了”。在得知科长病重之后,叶民主也打算等科长一走,他也马上拍屁股走人。同时叶民主对任务敷衍,对任务本身不重视, “叶民主说, 其实也不干我们多少事,又不拿他们工资,马虎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埋伏过程中叶民主的不专注、动摇和敷衍态度,都表明了他不具备一个英雄应有的品德。
尽管叶民主误打误撞地协助警方破了案,但他却不是个真正的英雄,他之所以坚持完成埋伏任务主要是出于对朋友的道义、邱建国没有通知撤离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与他相比,科长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良知更符合英雄的形象。
一个人的水塔,一个人的电影院,一个人的电话,古来英雄多孤独,唯有寂寞成高手
人物动机怎么圆都圆不过来啊。开场杀人戏拍得好烂,而且完全有必要省略不拍。2.5
我经常遇到这种旧时代的人,他们不聪明,但他们有力量。
这剧本在今天的中国看毫不落伍!!!当年对剧本还是颇为重视的!!
故事动机很简单,就是设伏抓坏人,于是,两位埋伏者牵出两条故事线,分别连接着二个家庭,一位是癌症晚期患者,另一位正面临婚姻危机以及第三者插足。癌症患者为事业尽忠,婚姻危机者则为朋友尽义,婚姻危机的女方则为爱情守贞洁,大体是这样一个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化故事,好就好在,本片留存了一种时代的记忆,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人们固守旧的观念,又被新的观念引诱,处于一种躁动的状态!
我写中国电影史,黄建新必须单独占一节。
故事很简单,意涵却一点也不简单。特别棒!节奏特紧凑,一点闲笔没有,从头到尾揪着心,即便最后毫无意外地吐出那口一直憋着的气,也还是有种“原来如此”的解脱感~黄建新和一票他的爱用演员,品质保证。
蹲点,座班,花茶配瓜子就是盯劲~
黄建新一系列以小人物小市民为主角的现实题材电影,都堪称华语片里的佳作,包括这部《埋伏》,好看的同时不失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可惜黄建新本人和中国电影一起,慢慢的离现实越来越远,真TM悲哀
要的就是这种荒诞感。被遗忘的岗哨,聋子在电话里讲的大道理。冯巩是个好演员,江珊真的好美。
讲大道理的其实是个聋子,唱高调的其实只能坐轮椅;叫杨高的警察真的“佯高”,穿得最帅的有可能是草包;叫民主的最后被遗忘,平日里最爱开玩笑的人其实是真君子,能一诺千金;暖饱才能思淫欲,在外面没饭吃的人肯定没小三儿;守得住寂寞的人终将收获成功,但获奖的人未必有功劳;没房子的男人可能娶不到老婆,但有情义的人一定有好的伴侣;大贼头不一定残忍无情,智者也会为感人的故事两眼含泪。片中的音乐也很会讲故事和富有时代特色《棋子》《昨日重现》《容易受伤的女人》都是经典。黄建新是那个时代的电影先锋,多亏他出生得早,换在今天恐怕我们永远都看不到《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和《埋伏》这样的作品。
电影和方方的原著都不错,江珊饰演的百林真好看,可比原著里的塌鼻子有味道;张嘉译饰演的杨高,那时候他叫张小童;最有意思的是田科长的女儿,居然是陈好演的,那时候可真是一点儿“万人迷”的气质都没有……20191229
监视故事本身更像用商业类型卖点勾引观众的幌子,百林前男友的支线部分也有点拖沓,角色身份和性格定位才是导演意图的重点:一个保卫科业务最弱的男人却能够坚毅仗义仁义甚至学鳄鱼邓迪摆平吠犬,一个叫智者的匪首却喜欢泡影院看老片为英雄儿女感动落泪,一个肝癌晚期的保卫科长宁可死在岗位也不肯入院就医,一个耳聋老者却可以用自说自话鼓舞拨错号的男主而且电话机下貌似压了本马克思著作?——此设定非常有趣,或在暗示:红色经典却有促使凡夫俗子奋进自强之强大功效,但必须在不经意间灵光闪现,最好辅助治疗,不用唯命是从?……四路人马终归一途,传递崇古非今理念。黄建新杨亚洲双导联手竟然拍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左翼阵营(所以男主才叫“民主”)的保守主义倾向作品!三星半。
很多惊喜和幸运,不是凭空而出,要熬出来,等出来。
张嘉译那时候叫张小童
念叨了十几年的片子,终于得以“一偿夙愿”,看到了最美年华的江珊、青涩稚嫩的陈好,还有上位前的张嘉译,而冯巩演戏的路子让你觉得他的每个角色都像在演自己,幽默、善良、坚韧,却又有点小算盘小家子气,这种接地气的世俗也成了导演黄建新颇被低估的标签。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缺少务实的心态
这片子的荒诞之处在于,冯巩和滕汝骏两位演员的恪尽职守与世俗文化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电影中微小的人物充满了坚韧的品格,可惜这两位充满了人性魅力的角色,一个病死一个被遗忘,荒诞感就油然而生。电影中冯巩扮演的角色叫“叶民主”,然后“民主”就被遗忘了,哈哈哈。
-罪犯智者:我有一个请求。-重案组组长杨高:什么事?-智者:我想见一见在水塔上埋伏的那些人。-杨高:为什么?-智者:如果没有他们,我早就拿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你根本就无法抓到我。你确实比我高明,但你这些手下更令我佩服。能够在这蹲守三十多天,这是一般人办不到的。你应该为你的手下感到骄傲,所以我想见一见他们。-杨高:恐怕不行。-智者:如果你能够见到他们,请替我转达一句话:我会记住他们的。← 小邰打电话对邱建国说:“…杨高让我通知你,水塔的埋伏点马上撤了…”,让他通知田科长恭顺和叶民主,结果邱建国却把通知他俩这事给忘了。—— 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台词、角色姓名感觉“埋伏”着主创没有明示的意义。从此片后,「建新亚洲」组合就“一去不复还”了。
现在看都还是各种对味,老电影真的是是有趣,比如,爱看电影的幕后大坏蛋,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成人电影,以及那个接听电话,随机朗读的聋子大爷。与此同时,这里面还有爱情、友情的表达,无比现实又丰富。开篇的杀人案其实只能算是个引子吧,由此延伸出来的埋伏和这埋伏中所出现的各种支线才是电影最有嚼头的地方。冯巩很有趣,比现在“想死你们了”的老梗好玩多了,张嘉译也不错,而江珊,真的是太美了。
3.5;能拍出这样主旋律的结尾&正能量浓度颇高、且不觉做作或迎合的影片,原来中国电影也曾做到过,几条故事线都很好看,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各有悲喜、各有伤感或温暖。细节布局特别加分:1、电话串线中的马克思主义宣讲,在飘着富含时代特征的金曲背景下,呈现出微妙的错位和隐约的荒诞——与“埋伏”整个事件的基调很是契合;2、爱看电影的罪犯,在《英雄儿女》中落幕。